清華31歲教授將手機天線尺寸縮小100倍,未來有望植入人體

2020-12-26 DeepTech深科技

你知道智慧型手機也有天線嗎?

1887 年,年僅 29 歲的德國人赫茲率先發現電磁波的存在,為人類利用電磁波進行通信創造了條件。如今,我們使用的智慧型手機便是藉助無線電進行遠距離信息傳輸,而天線則是發射和接收無線電的關鍵設備。可以說,沒有天線就沒有無線電通信,也就沒有智慧型手機。那我們為什麼看不到手機上的天線呢?

手機天線分內置和外置兩種,早期的手機一般裝配外置天線,比如 「大哥大」 就可以看到尺寸很長的天線。隨著技術的發展,天線的尺寸越來越小,被隱藏至機身內部。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手機發展史」 是一部 「天線發展史」。從 1G 時代 「大哥大」 長達 9.4cm 的天線,到 2G 時代摩託羅拉發布首個雙頻 GSM 手機,配帶尺寸很小的螺旋和鞭狀兩根天線,再到諾基亞推出 Nokia 3210,天線已完全內置。此後,手機逐漸往小型化和個人化發展,天線也趨小型化和緊湊化。

雖然手機天線尺寸越來越小,但卻不能無限縮小,因為傳統天線的設計被一種物理機制鎖死。傳統天線的發射和接收依賴電磁波的諧振,這意味著它們的尺寸需要跟電磁波的波長匹配,導致天線的尺寸難以突破 1/10 電磁波波長的限制。

一般情況下,手機天線長度為波長的 1/2。而若減小天線尺寸,天線的阻抗則難以被匹配,不能實現信號的正常接收和發射。

此外,天線中振蕩的電流會引起地面效應,這進一步增大了天線尺寸,這些問題使得傳統天線難以被集成,也極大阻礙著無線電子設備、生物傳感器以及物聯網的發展。

如何突破現有瓶頸使天線可集成、微型化?這是南天翔研究的重點問題。近日,清華大學微電子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南天翔剛剛入選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Innovators Under 35)2020 年中國區榜單,入選理由是突破現有瓶頸,使得天線可集成化和微型化。

圖 |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2020 年中國區榜單入選者南天翔

天線也可以變得集成化和微型化

在完成康奈爾大學博士後的工作後,畢業於美國東北大學電子工程系的南天翔博士選擇回國,目前在清華大學任助理教授、特聘研究員和博士生導師。他的主要科研方向是新型磁電子納米器件的前沿領域,其工作集中在開發基於新物理原理特性的下一代電子器件。

南天翔告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他開發了具備可用於神經探測的納米尺度磁場傳感器,以幫助理解人類的腦結構。此外,還發明了高性能自旋電子器件和邏輯電路的原型器件。不過在他看來,關於微機電(MEMS)可集成天線的研究,是其中最突出的一項,也是最讓他引以為豪的。而他的這項研究在物理、材料、電子器件、通信等領域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圖 | 具有巨大磁電耦合的低頻磁電天線

可集成微型天線的研究,源於南天翔博士期間在課堂上接觸到的關於微機電壓電諧振器的介紹,「當時想把老師做的微機電諧振器跟自己正在研究的項目結合在一起,我們跟老師進行合作,做了一系列跟磁電相結合的諧振器,最後發現它可能在可集成天線方面有很大的應用空間。」

實現天線的微型化並不簡單,他說:「即使對小型化天線已經研究了超過 100 年,天線的微型化仍然是一項公開的挑戰。」

傳統天線的工作原理是依靠電磁波的震蕩,天線的尺寸需要跟電磁波波長匹配。這裡有一個明確的物理限制,不能隨意減小天線尺寸,如果減小尺寸意味著其它性能的犧牲。因此,若想縮短天線尺寸,需要尋找新的方法。

南天翔另闢蹊徑,找到一種新方法。他研發的小型天線由微機電系統(MEMS)和磁電子材料結合構成,從而能通過聲學波驅動磁偶極子諧振產生電磁波的輻射。

這種天線基於一種聲學波和磁子的耦合效應:在壓電材料與磁性材料組成的結構中,當壓電材料被施加電壓時會產生變形,並傳遞至磁性材料使其變形,產生震蕩,並最終完成電磁波的發射,滿足信息無線傳輸的所需。

圖 | 高頻微機電天線

他和團隊在矽襯底上通過微機電系統工藝,構築了可集成的微型天線,這種天線不再依賴電磁波諧振,而是通過聲波振動發射電磁波。

也就是說,這種器件的結構以及它的工作原理,是與傳統天線截然不同的,其聲學波驅動機制,使得天線尺寸能匹配聲學波的波長、而非波長更長的電磁波。

圖 | 微機電器件和 CMOS 晶片的集成

他的工作拋棄了傳統天線的設計原理,實現了理論創新,在實際應用中的突破是顯而易見的 —— 工作在 2.5 GHz 頻率下的微機電天線,可將傳統天線的尺寸縮小兩個數量級。南天翔的創新使相同頻率下工作的天線尺寸縮小了 100 倍,他發表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的論文曾做過一個對比:2.5 GHz 的天線如果應用傳統原理來做的話,面積大概是 11 平方釐米。如果應用聲學波驅動機制製作,大概是 0.002 平方釐米。

這一突破對智慧型手機的更新換代意義重大。目前的手機天線仍佔據很大空間,同時,為滿足不同通信頻率和功能的需求,天線數量也非常多,數量增加要求多個天線之間的形狀重新排布,對手機設計提出新的要求。

「手機中的晶片、傳感器現在可以做得很小,主要佔空間的一個是電池,另一個就是天線。」 他介紹說。

他研發的微型天線則避免了這些問題,「如果使用這種天線的話,能節省很大體積,就可以把手機做得更薄,或者增大電池容量。」

除此以外,對比相同尺寸的傳統天線,微機電天線還具備更高的輻射傳輸效率,它能利用集成電路的工藝製造,且可以實現量產。

這種天線因其微型化、可集成、低成本的特性而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據預測,到 2025 年將有超過 750 億個行動裝置通過天線接入物聯網,這是可集成微型天線的巨大機遇。

例如,當前智慧型手機使用液晶聚合物天線(LCP)或者利用手機外殼的金屬邊框,它的尺寸大,難以與手機通信晶片集成,阻礙了 5G 大規模 MIMO 天線的發展,因此產業界對可集成的微型天線陣列的需求很大。同時,可穿戴、可植入生物傳感器以及電子皮膚也都需要發展一種微型、無感、高效的通訊技術。

「因為人體的影響,傳統天線在可穿戴設備上也面臨挑戰,而微機電天線的工作原理與傳統電偶極子天線不一樣,它是一種磁偶極子天線,有效避免了天線的平面效應。」 南天翔介紹說,該天線有望用於可穿戴設備甚至植入人體。

此外,微機電天線可以在矽基片集成大規模陣列,與手機其他射頻前端晶片模組集成,將提速通信晶片的發展。「這與業界未來發展方向高度吻合,可能成為一種顛覆性的無線通訊晶片產品。」 說到這裡,他表示對微型天線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能顛覆遊戲規則的納米尺度天線

南方科技大學俞大鵬院士曾評價稱:「這項『能顛覆遊戲規則』的納米尺度天線在諸如物聯網、智慧型手機、生物醫療等領域大有可為。」

南天翔的工作獲得了學界的廣泛讚譽,包括 Nature 雜誌在內的幾十家媒體對其進行專題報導,Science 雜誌曾撰文評價南天翔的工作稱:「可大幅縮小手機和衛星的尺寸,可用於物聯網系統,或被植入人體,幫助連接從地球表面、深海到地底的人類。」

當然,南天翔也意識到微機電天線還有大量可提升的空間,他將繼續推進自己的研究。早在美國東北大學攻讀博士期間,他已開始研究天線。從東北大學的電子工程系,到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材料系的博士後工作,再到康奈爾大學物理系的研究工作,南天翔對天線的研究經歷了多次思路的轉變,希望通過不同學科的交叉來推動這項技術。

不過,他的學術道路是一以貫之的,在未來也將繼續沿著既定的路線前進。南天翔認為,從理論層面弄清楚微機電機械天線的物理過程,有助於進一步縮小天線的尺寸和提升效率。

此外,如何使用新的材料,從底層來提高器件的性能大有研究空間。在應用層面,將開拓微機電天線在不同領域的應用。「總而言之,從底層物理到中間的材料到最上面的應用,都想融會貫通。」 他說道。

在未來,南天翔還將探索微機電天線大規模集成以及產業化的研究,與有實力的通信及微機電系統製造的企業聯手,提早布局物聯網 - 5G 通信晶片市場,抓住 5G 物聯網市場爆發前夕的關鍵節點。

相關焦點

  • 清華教授將手機天線縮小100倍,有望植入人體
    清華教授將手機天線縮小100倍,有望植入人體 DeepTech深科技 發表於 2020-12-25 10:26:06
  • 大牛綜述:封裝天線(AiP)技術發展歷程回顧 --- 張躍平 教授
    未來汽車雷達將朝著工作在79GHz寬頻帶發展,利用4GHz帶寬獲得更高的空間解析度甚至實現無人駕駛[2]。2015年,谷歌手勢雷達一經問世,便立刻造成全球轟動。手勢雷達工作在60GHz頻帶,跟蹤人手移動及其變化,非常適合嵌入在可穿戴設備、手機和其它電子產品中作為用戶界面[3]。 消費類電子產品的硬體主要是通過系統級晶片(SoC)和系統級封裝(SiP)技術來實現。
  • 【觀察】手機天線技術的發展與挑戰
    最低68元 MIMO、載波聚合、波束賦形等5G新技術的應用,將會為手機天線的設計與製造帶來一系列新挑戰,而手機天線的變化又將反過來影響5G手機的整體設計。本文推薦的是來自中銀國際的5G天線報告,詳細解讀5G時代手機天線的尺寸、數量、以及材料、封裝技術的變化與行業機遇。
  • 臺灣天線大牛翁金輅教授:高級平面天線設計
    筆者從事的是手機天線設計,入行伊始,培訓資料中有一本外文書籍的影印本。這本書詳細地闡述了PIFA天線、monopole天線、基於蜂窩系統的天線、應用於無線區域網的天線等目前主流的小型平面天線的種類,原理與應用,集專業性與實用性於一身。時至今日,筆者依舊從這本書上獲益匪淺。
  • 人縮小到微觀尺寸之後,能正常看東西嗎?能看清微觀的事物嗎?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我們真的具備這種能力,能將人體等比例地縮小而不影響任何器官的功能,我們真的能夠看清縮小之前肉眼所看不見的事物嗎?人在變小之後真的能獲得類似顯微鏡的能力嗎?1966年的《神奇旅程》事實上,如果人真的縮小了的話,絕大多數情況下是不能看清東西的。
  • 未來智能手市場格局如何演繹,蘋果手機熱潮有望拉動5G換機潮
    新一輪蘋果熱,有望帶動5G換機潮,相關產業鏈迎來增量投資機會。 推遲上市、負面消息刷屏的iPhone 12,最終還是成了2020年最暢銷的5G智慧型手機。 在11月京東自營手機銷量榜中,iPhone12系列合計銷量接近100萬部,穩居5G智慧型手機榜首;而受貿易制裁、晶片短缺的影響,蘋果最大競品華為Mate40銷量卻不足20萬部,甚至被小米10和紅米K30 5G版雙雙超越。
  • CCCP 2020|周勝華教授:二尖瓣治療術的未來新發展
    8月21日,在線上線下同時舉行的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學分會(CCCP)上,來自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的周勝華教授對二尖瓣治療新技術進行了全面的介紹,同時結合中國臨床病人的實際情對該領域未來的發展方向作出了新的展望。
  • 華為的天線都軟體定義了,晶片的軟體定義也該快了
    近日,華為的Smart 8T8R解決方案,融合了軟體定義天線,在俄羅斯攜手著名運營商MTS,在莫斯科實現業界Smart 8T8R全球首商用。相比4T4R方案,容量增益1.9倍,用戶體驗增益2.1倍。
  • 把成年人的身高縮小100倍後,與螞蟻拔河,誰能贏?
    螞蟻是昆蟲界的「大力士」,它們能夠輕鬆舉起是自身體重400倍的物體,而人即使舉起與自己同體重的物體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相對來說,人的力氣沒有螞蟻的力氣大。但是在現實中,即使是一百萬隻螞蟻與一個人拔河,它們也毫無勝算,這就是相對力氣和真正力量的區別。那麼,如果將人按身高縮小100倍再與螞蟻拔河,人類還能贏嗎?我們簡單的來探討一下這個有意思的問題。
  • iPhone 12 上手,包裝盒縮小一半
    日經新聞再次確認了今年 iPhone 12 的產品格局,iPhone 12 將分為三種屏幕尺寸四款機型,全系配備 OLED 屏幕,支持 5G,這也是蘋果旗艦手機首次全部採用 OLED 屏幕。最近有不少消息指出,iPhone 12 將不再附送耳機和充電器,這在國內外的科技圈都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儘管有一些網友認為蘋果不會這麼做,但越來越多的消息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 無線模塊常見天線介紹
    常見天線類型無線模塊常見天線類型簡單分為:陶瓷天線或LTCC天線、板載天線、單極子天線(俗稱棒狀天線)和FPC軟材質類天線,當然還包括其它類型天線。陶瓷天線無線模塊的陶瓷天線主要以LTCC工藝為主,也有單純的塊狀陶瓷天線,如GPS陶瓷天線。
  • 電影:人類發明了人體縮小技術,一米八的成年人,被縮小到12釐米
    未來的某一天,科學家發明了人體縮小技術。這種縮小技術,可以把一個一米八高的成年人,縮小到12釐米,比一個礦泉水瓶還要小很多。有了這種技術後,人類產生的垃圾將會大大減少。科學家研究得出結論:36個縮小後的小人,在4年內產生的生活垃圾,僅僅只有一小塑膠袋......
  • 2020騰訊WE大會|手機將消失?電子皮膚或許是未來通信工具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 「智慧型手機是現在,而人造電子皮膚是未來。」這是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系主任鮑哲南及其團隊幾年前提出的一個大膽設想。他們認為未來手機會被植入人體的電子器件所取代。
  • 「最小光譜儀」問世,手機掃掃可知食品鮮度藥品成分
    據介紹,微型光譜儀未來可集成到手機,通過手機掃一掃可檢測食物新鮮度、食品藥品成分,甚至還可以進行藝術品鑑定。該科研成果由中國、英國、芬蘭等國科研工作者合作完成,近日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光譜測量有什麼用途?了解星系活動,檢測空氣汙染、食品衛生等17世紀,牛頓發現太陽光通過稜鏡的折射後觀察到彩色,這個色散實驗為光譜儀的誕生播下了種子。
  • 身價暴漲9倍!21歲天才之星橫空出世,有望接班蒿俊閔成未來國足新核心
    21歲天才之星橫空出世,有望接班蒿俊閔成未來國足新核心 2020-12-27 13:15  落木蕭蕭看球筆記
  • 彼得·羅素教授任院長,清華SIGS成立未來人居研究院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吳吉 通訊員 餘飛慧近日,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清華SIGS)宣布成立未來人居研究院(iFHH)。12月2日,清華SIGS舉行聘任儀式,聘請彼得·羅素(Peter Russell)教授為院長。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未來人居學科依託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設,基於二十一世紀建築學與多個相關學科的交叉,關注未來人類聚居空間的前沿性問題,以創新性設計思維及設計能力的培養為目標,致力於構思和創造更加智能和可持續的建成環境。
  • 清華31歲女科學家革新軟體機器人,曾研發人工神經智能假肢
    12 月 10 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在魯迅故裡 —— 浙江紹興舉行,「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Innovators Under 35)2020 年中國區榜單在峰會上正式發布,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助理教授、特別研究員趙慧嬋入選。
  • 5G新材料產業研究:LCP,全球5G天線革命性核心膜材
    單機天線用 LCP 薄膜使用量測算:以 iPhone X 為例,根據 Iparts Expert 數據,其下部天線的尺寸為 9cm*7cm,上部天線的尺寸為 6cm*4cm,則單機使用的雙層 FPC 所需的初始 LCP 薄膜耗材總面積為 174cm2。
  • iPhone 13擬全面引入 ToF,「劉海」有望縮小
    眾所周知,拍照向來是蘋果手機的強項。然而,最近這些年,隨著華為和小米等國產手機的崛起,在拍照方面一直霸榜DXO拍照排行榜。因此,蘋果手機最近這兩年,開始重視拍照體驗。還有機殼從業者也在間接證實,iPhone 13 後置鏡頭打孔數有增加趨勢,蘋果未來四攝五攝不是夢,此外,還有報導指出,蘋果 iPhone 13 用 3D 感測裝置有較明顯變化。所以iPhone 13 的「劉海屏」也有望縮小,這也算手機顏控黨的福音。
  • 39歲清華「美女教授」候選中科院院士 她到底有多牛?
    在這份名單中,今年的初步候選人裡,年齡最大的為72歲,年齡最小的只有39歲,是清華大學教授顏寧。當時她30歲,是全中國最年輕的女性正教授之一。  自2007年回清華獨立領導實驗室以來,顏寧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其中以通訊作者在《自然》、《科學》、《細胞》三大頂級學術期刊發表原創論文14篇,研究成果於2009年和2012年兩次入選《科學》雜誌評選的「年度十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