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中越戰爭一大謬論:導致傷亡增大的原因是因為沒軍銜亂了套
文/文史紀事
時間如白駒過隙,眨眼間對越自衛還擊戰已經距離我們有41個年頭了,時至今日,不少軍迷依舊對這場戰鬥津津樂道,因為這場戰鬥留給我們太多的談資,有太多的爭議,很多人只是道聽途說,然後加上自己的一點理解就以為是事情的真相,人云亦云傳的神乎其神,實際上都是一些謬論,今天就跟大家一起探討一個流傳已久的謬論,那就是對越作戰期間導致傷亡增大的原因是因為部隊沒有軍銜制度而亂了套。
造成這種想法主要還是因為在不少人心中,覺得軍隊必須要有軍銜,特別是作戰的時候,如果要是沒有肩上扛的兩塊牌牌,軍官們的職務就難以辨別,從而導致指揮混亂,戰鬥傷亡增大。
實際上軍銜體現的是等級並非職務,在指揮權問題上是職務並非等級,而職務也未必通過軍銜來證明。在指揮中職務是起到決定作用的,軍銜只是一個輔助而已,就算沒有軍銜也可以,這跟指揮沒有衝突,那些將軍銜看作是必要條件,覺得沒有軍銜就無法保證指揮上的流暢師錯誤的。
有這種想法的可以說不具備基本的軍事常識,例如在早期,工農紅軍沒有軍銜怎麼解釋,抗戰時期的八路軍、新四軍沒有軍銜怎麼解釋?解放戰爭期間沒有軍銜又怎麼說?抗美援朝作戰期間,志願軍有軍銜?戰鬥又是怎麼取得勝利的?
那沒有軍銜,我軍是怎麼確保指揮連貫性和隊伍不散的?首先在戰鬥前,先確認師級以下部隊軍官幹部,連級以下的軍官要在大會上一一宣布,讓戰士們知悉,這樣作戰中指揮者犧牲或者負傷後,由接替者繼續指揮,避免指揮官在作戰中犧牲後失去指揮導致混亂。
在代乃阻擊戰中,39師接到任務阻擊越軍316A師,在堅守五天後成功擊退了316A師148團十餘次進攻,取得滅敵291人的成果。但39師117團2連損失也不小,連長犧牲後,代理副連長接替指揮,他犧牲後,2排長立即接替指揮,就這樣一級一級代理指揮出色的完成了任務。
所以軍銜和指揮並無太大的聯繫,在1988年恢復了軍銜制度後,這種代理幹部的方案始終保留。
不過可能有的人又會問,這是在同一隊伍中,彼此熟悉能保證不亂,戰士和指揮者都認識,那要是來自不同作戰單位的臨時組建一支隊伍,那沒有軍銜,彼此又不熟悉該怎麼辦?這個問題也不大,只要各單位負責人見個面成立一個工作組領導隊伍,職務最高的負責統一指揮。
不管是職務也好,還是軍銜等級也罷,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凝聚力和帶頭作用,還有就是隊伍自身的紀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