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是否知道法國大革命的發生,他對此有什麼反應?

2020-11-27 網易新聞

  歷史的長河緩緩流過,有些人有些事過去了便消逝了,而有一些卻讓我們難以忘懷,讓小編帶你走進歷史的長河裡遨遊吧!

  1789年7月14日,法國發生了一起震驚世界,影響人類歷史走向的大事件。因為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強行解散議會,巴黎市民爆發了起義,攻佔了代表封建王權的巴士底監獄。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

  1789年8月26日,法國制憲會議頒布了《人權宣言》,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人人生而自由。」自由平等的觀念遭到了歐洲帝王們的反對,各國結成反法同盟,絞殺革命。法國國內的舊勢力也發不斷地發生暴動。被奪去權利的國王路易十六和王后暗中勾結反法聯軍被發現,代表中下層利益的雅各賓派發起了反君主運動,1793年1月和10月,國王和王后先後被送上了斷頭臺,波旁王朝就此覆滅。

  

  上圖_ 法國大革命

  此後的法國,風雲激蕩,歷經了吉倫特派專政、雅各賓派專政、督政府時期,最後拿破崙上臺。大革命確立了自由平等,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的思想制度,震撼了世界,至今仍有深刻影響。

  此時正好是中國的大清乾隆年間。雖然中國距離歐洲萬裡之遙,清朝又給人以「閉關鎖國」的印象,但是革命的海嘯,還是在中國蕩起了微瀾。

  

  上圖_ 乾隆皇帝(1736-1796在位)

  1757年乾隆皇帝下令,關閉沿海各個口岸,只留下了廣州作為對外交流的窗口。清政府在廣州設立行商,負責對外貿易,稱為廣州十三行。廣州地區一時商旅雲集,洋行密布。花旗國(美國)、紅毛國(英國)、雙鷹國(奧地利)、單鷹國(普魯士)、黃旗國(丹麥)、法蘭西、瑞典、葡萄牙等國的商人都在廣州開設夷館。購買中國的瓷器、茶葉、絲綢,販賣至世界各地。這些外商不僅給中國帶來了大量的白銀,也傳來歐洲的各種新聞。

  另外,乾隆時期,宮廷之中還有西方傳教士在給朝廷服務。重要者如法國傳教士蔣友仁。蔣友仁,耶穌教會士,精通數學、機械。1745年來到中國,長期任職清宮。乾隆皇帝看到法王路易十四凡爾賽宮的圖片,也想造一個有西洋噴泉的宮殿,於是蔣友仁便造了圓明園裡的西洋樓和大水法。從蔣友仁遺留至今的書簡中,我們知道乾隆從他那裡了解的眾多歐洲的情況。他與乾隆皇帝的談話中就涉及歐洲眾多國家。

  乾隆對歐洲各國之間的政治關係十分在意,經常問及相關問題:俄羅斯與法國是否結盟?歐洲諸國之間哪些正在進行戰爭,戰爭的原因是什麼?歐洲各國與土耳其之間是什麼關係?為何有的國家是女主治國?英法西葡如何控制海外殖民地?荷蘭的共和制是怎麼回事?

  

  上圖_ 路易十四 (法國波旁王朝國王)

  康熙年間,中國同法國之間就有較為密切的官方往來。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和康熙皇帝曾經互派使團,相互通信,互贈國禮。路易十四稱自己建立了「巴黎-北京」軸心。大概是受其祖父影響,乾隆對法國也情有獨鍾。供職宮廷的法國傳教士錢德明說:「乾隆皇帝重視法國、並將法國遠遠置於其他歐洲國家之上」,「用來裝飾皇帝房間的機器、工具、珠寶或其他珍貴的東西,要麼是法國的軍械,要麼是出自某些法國工匠之手」。

  1765年,法國國王路易十五派遣兩位特使高類思、楊德旺出訪中國,覲見了乾隆皇帝。這兩個特使都是在法國居住數十年以上的華裔。法國王室以此表示願意同中國進一步加深官方往來。後來乾隆皇帝也打算派遣使團訪問法國,由錢德明擔任特使。錢德明在書信中寫道:「乾隆皇帝有遣使臣至法見路易十六世之計劃,德明將隨使行。法國王室似甚期待使臣之來。」但是使團未能成行,因為這時候,法國王室的腦袋掉了。

  

  上圖_ 錢德明(1718—1793),原名Joseph-Marie Amiot,法國耶穌會士,清代來華

  對於法國的這場驚天巨變,乾隆朝廷是什麼態度呢?就在法王路易十六掉腦袋的1793年,另一個歐洲強國英國的馬戛爾尼使團訪華。我們從使團成員斯丹東的記錄中可以窺見一斑:

  「近兩三年的法國內亂消息在北京已有風聞,那裡所鼓吹的種種破壞秩序顛覆政府的主張迫使北京政府加以防範。」

  「最近法國的種種理論,沒有比中國政府對此更深惡痛絕的。使節團來自西方,中國不願同地球的這一部分接近。英國與法國為鄰,這一事實損害了它和遠方中國的關係。」

  很明顯地,清政府已經得知了法國大革命的消息,他們將法國革命視為洪水猛獸。雖然當時中國的商品經濟發展不如法國,沒有一個龐大的「第三階層」中堅——商人和資本家,法國革命在缺乏社會基礎的中國,無法掀起巨浪。但是乾隆皇帝作為一個封建帝王,本能地將革命視為犯上作亂、弒君殺父大逆不道的行為,要對其進行嚴加的防範,否則大清就將國無寧日。

  

  上圖_ 馬戛爾尼為首的英國使團覲見乾隆皇帝圖

  加重了清廷對洋人的戒心,進一步地實行排外的政策。本來,清廷以天朝上國自居,以儒家思想為正統,對外洋就持排斥態度,西方殖民者本就不懷好意,覬覦中國財富。乾隆時期嚴格了禁教,封關等措施,警惕西方勢力的滲入。

  法國爆發革命,一國之君身首異處,這個可怕的消息,更在乾隆心中引起了劇烈震撼,堅定了他「閉關鎖國」的路線。錢德明在給馬嘎爾尼的信件說到「使節團越早來,效果越大。法國的動亂促使中國官方加緊提防。假如特使攜帶禮物在法國國內未發生暴亂以前來,遭遇到的困難要比現在少得多。」如果以前英國特使來,還能討些便宜,現在皇帝已經知道了法國的革命,外國人就別想再吃到好果子了。

  加強了對民眾的控制。乾隆還認為法國革命的原因之一,就是官府對「刁民」、「頑民」太過放縱,管束不足。認為對於「刁民」就要「著嚴拿從重究處,以懲兇頑,毋得疏縱」。而且「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事機之由,積小成大」,必須在「群情洶湧之初」就應該堅決鎮壓,將之扼殺在萌芽狀態。

  

  上圖_ 1793 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訪華,隨團畫家繪製的清軍兵丁與鳥槍

  就在路易十六掉腦袋後的第二年,1794年,陝西、四川發現了有白蓮教秘密傳播。受法國大革命刺激過乾隆,風聲鶴唳地下令「將案內各犯全數拿獲,勿使一名漏網。倘不能搜查淨盡,別經發覺,唯該督是問。」於是,一場驚天大搜捕開始了。湖北、陝西、四川、河南、甘肅數省州縣開始了挨家挨戶地清查捕殺白蓮教行動。

  地方官府藉機敲詐勒索,「不管入教不入教,只管有錢無錢」,交不出銀子就當白蓮教徒捕殺。無數民眾傾家蕩產,死於非命。人民走投無路,最終爆發了王聰兒大起義。乾隆自以為能「防範於未然」的維穩行動,結果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塵埃落定,歷史帶走了該走的,也留下了該留下的,今天的歷史知識就到這,讓我們下期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法國大革命有40萬人被判決行刑,為啥法國的貴族這麼招人恨?
    前段時間看了《舊制度與大革命》,它的作者叫託克維爾,是生活在200年前的一個法國人,他一生中還寫了另外一本名著叫《論美國的民主》,這兩本書書名您看都充滿了敏感詞。那今天就聊聊這個影響了世界的法國大革命。要知道在17、18世紀的時候,法國牛啊,那是歐洲第一強國。
  • 法國大革命的影響(摘自《自由與毀滅:法國大革命,1789-1799》)
    法國大革命的意義」,略有刪改。甚至當拿破崙1815年在滑鐵盧戰役戰敗,法國再次向鄰國俯首稱臣時,路易十八和他的謀士們都知道,重新登上王位的代價是接受革命帶來的主要變革。即使是最激進的保王黨——後來被稱作「正統派」——都不能使1815年的復闢王朝顛覆革命的成果,用國王的絕對主義取代代議制憲政政府。
  • 法國大革命和美國小革命
    比較一下近代這二次重大歷史事件,非常有意義。  姊妹革命  這兩場革命之間有內在聯繫。第一,時間距離極近。如果把美國革命從1775年到1787年作為界限,1787年後兩年,法國就發生了革命。用時代的標準來衡量,就是同時發生的事;第二,它們之間確實也有人員影響、思想滲透、相互迴蕩。
  • 為何歷史學家如此難以解釋法國大革命?
    如何解釋法國大革命一直是歷史學的難題,不同流派的歷史學家給出了不同解釋,但是沒有一種解釋是完美的。面對法國大革命,歷史學家給過什麼解釋?法國大革命中最受爭議的恐怖統治,又是如何出現的?以下經出版社授權,摘選自《法國大革命思想史》,略有刪減。
  • 法國大革命的遺產依舊影響著今天?-虎嗅網
    是否對您而言,影響現代社會與現代政治的一切因素,我們都可以在大革命中找到他的起源?另外,法國是一個大國,法國發生的任何事情都會影響到其他所有的歐洲強國,而那些國家大多是君主制和貴族制。新成立的美國人口少,距離遠,因此,拿破崙肯將路易斯安那的領地賣給美國,為的是不讓英國人染指。問:法國大革命的影響,是否還可以在今天的法國政治中找到痕跡?為什麼他的影響如此深遠?
  • 謠言、恐慌與法國大革命
    這是一部經典之作,至少在兩個方面都有開創之功。 首先,是把法國大革命前的農民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如此重視社會底層的農民,分析農民與法國大革命的關係,前所未有。此前提起法國大革命,人們想到的就是巴黎以資產階級為主體的「第三等級」,法國農民不說被忽視,也是被嚴重輕視。此書出版後,法國革命中的底層、鄉村和農民作用漸為史學界重視,成果甚豐。
  • 楊靖︱法國大革命的「厭女症」
    埃德蒙·伯克在《法國革命論》中回憶:「她閃耀得像是啟明星,充滿生氣、光輝和歡愉……那是在凡爾賽宮,她當時還是太子妃,她幾乎足不點地縹緲而行,這世間肯定未曾見過更為美妙的圖景。」——他的老對手託馬斯·潘恩對此評價說,「(伯克)垂憐漂亮的羽毛,而忘卻了瀕死的鳥」。另一位浪漫派作家夏多布裡昂直接宣稱:「大革命通過殺死安託瓦內特,殺死了青春和美。」——從此,法國政壇唯餘愈演愈烈的暴力恐怖。
  • 法國大革命
    也曾播過法國學者研究中國的紀錄片,資料豐富。無遠慮,必有近憂。人家對本國別國歷史,始終關心反省。對這場革命,議論紛紛,史家、社會學家更其努力探討。而中國對自己那場浩劫,也是大革命,卻似乎忘懷。正如《三國演義》是文藝作品,與歷史有點出入,但愛看的人多,而有幾人去讀《三國志》?比如,處決國王時曾有保王黨劫法場,但影片隻字未提,可能考慮情節不宜跌宕過多。
  • 盤點14個,在法國大革命期間,發生的最黑暗時刻
    法國大革命是現代歷史上,最血腥的事件之一。1789年至1799年,法國人的社會和政治制度經歷了巨大改變:他們推翻了建立在貴族和教會特權基礎上的君主制度,並試圖用一種更民主的社會願景來取代。不過都為這些付出了慘痛的生命代價。儘管大多數人將法國大革命與斷頭臺聯繫在一起,但在整個革命的過程中,流血事件是以不同的方式發生的。
  • 乾隆皇帝長什麼樣兒?有人真的見過~
    尤其考慮到中國畫風格多「寫意」,重神不重實,這使得我們看到的歷史人物畫像,多半並不是他真實的面目。清代康雍乾時期,有外國傳教士擔任中國宮廷畫家,比如郎世寧,他將西方的寫實畫風帶入中國。但寫實的畫風有多少能運用在畫皇帝像上,這同樣是個謎。自古以來,皇帝像都是很不寫實的,它是按照皇帝「想要的樣子」來畫的,一定要威嚴中帶著慈祥。鼻子太塌,就畫高一點;眼睛太小,就畫大一點。也就是說,皇帝像多是經過後期PS後的。郎世寧雖然以善寫實聞名,但他能在清廷為官,自然很懂中國人這一套「規矩」。於是我們看到,同一個人在郎世寧的筆下,竟然能夠展現出完全不同的面容。
  • 你知道嗎?酥脆香甜的車輪餅與乾隆皇帝有淵源
    據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曾五次途徑宿遷,而且每餐都有車輪餅,甚至他還題詩誇其曰:洋河有餅若車輪,香脆酥甜妙化神。莫道京華糕點好,品來不及此奇珍。經乾隆皇帝的御筆品題,自那時起車輪餅便聲名遠揚。從此,「好看好吃又好聽」的車輪餅,被代代相傳,更是成了宿遷的著名美食。
  • 223年前羅伯斯庇爾被處死:談談法國大革命的斷頭臺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223年前,羅伯斯庇爾被送上斷頭臺,死於自己發動的法國大革命。現在不方便不談法國大革命,薩沙就說一說斷頭臺吧。歐洲古代和中國一樣,有很多死刑。法國最為歐洲大陸最強大的的國家,也是所謂暴力治國,自然不可能沒有死刑。
  • 《革命心理學》:法國大革命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非理性現象?
    他也非常關注勒龐的《烏合之眾》、《革命心理學》,對勒龐的研究有一些很中肯的評論。首先,他肯定勒龐是把「群眾」這個概念引入法國大革命史學的第一人,這方面他有很大的功勞,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的研究過於模糊和膚淺。勒費弗爾的解釋是,那是因為勒龐實際上沒有半點直接的社會史知識,對大革命的政治史其實也一無所知,他所有的材料都是從泰納的著作裡找來的,而泰納自身對於法國大革命的議論就是不規範過於偏頗的。
  • 乾隆皇帝怎麼用朋友圈治國?丨壹讀百科
    雖然乾隆皇帝因為工作太繁忙,很難親自出去看看世界,但是就像壹讀君(微信:yiduiread)每天都被自己朋友圈裡各種曬旅遊、曬美食的人虐得找不到北一樣,乾隆皇帝的奏摺其實就相當於他的朋友圈,幫他看世界。已經屏蔽朋友圈的值班壹讀君丨宅殆皇帝的朋友圈是個啥?
  • 乾隆皇帝的第二個皇后烏拉那拉氏,為何遭到乾隆皇帝討厭厭惡?
    在雍正還是王爺的時候烏拉那拉氏便是他的嫡福晉,在之後的奪嫡鬥爭中烏拉那拉氏也是毫不猶豫的相信雍正並站在她身後。相比較前兩位烏拉那拉氏的皇后來說,第三任皇后就有些悽慘了,不僅沒有受到皇帝的寵愛,還遭到皇帝的厭惡,這位便是乾隆的第二個皇后那拉氏。
  • 乾隆皇帝為什麼罵不得?他的功績有點特別,於是易中天被人告了
    而他要告的便是易中天,他說後者在電視節目中辱罵乾隆皇帝,歪曲歷史人物,挑撥民族關係,其罪不輕,其過不小。而且,愛新覺羅·燾赤表示,乾隆皇帝是自己的叔祖,所以自個兒有權力替祖上告狀。各位請注意,所以叔祖,是叔祖父的簡稱,指的是父親的叔父。按愛新覺羅·燾赤的邏輯,他的父親的叔父就是乾隆,換句話說,他和道光皇帝應該是同輩的。
  • 乾隆皇帝晚年昏庸到什麼地步?
    歷史上有明君晚年昏聵的例子有不少,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清朝康熙皇帝,在乾隆皇帝晚年,也不可避免地做出昏庸之事,導致乾隆晚期吏治敗壞,農民多次起義,採取的閉關鎖國政策與世界拉開差距,為中國近代史上的黑暗埋下伏筆。
  • 法國大革命的爆發是因為紅顏禍水?別再只怪絕代王妃了!
    電影是以法國大革命的爆發為結局的,憤怒的民眾處死了她。真的歷史中,大革命爆發後,瑪麗王妃也確實死於這場大革命,更是被指責為日漸衰落的罪魁禍首。有很多人將該大革命的爆發的導火索歸結到皇室時,也都樂於抨擊這位&34;。可事實真是如此嗎?僅僅從一部電影來看某一段歷史顯然過於單薄,翻閱了一些評論和史料之後,想來說說法國大革命的爆發和這位皇妃到底有多少關係。
  • 你知道法國大革命有多亂嗎?巴黎人民幾乎每年都要起義
    1789年7月14日,象徵著法國王權的巴士底獄被攻陷,宣告巴黎人民的起義取得了巨大勝利,也拉開了法國大革命的序幕。巴黎爆發革命的消息,沿著驛道飛速傳遍全法國,各大城市紛紛效仿巴黎實行地方自治,農民聚集起來攻打領主堡壘,焚毀債據契約。
  • 新版| 弗朗索瓦·傅勒《思考法國大革命》
    >弗朗索瓦·傅勒(François Furet,1927—1997) 當代著名的法國大革命史專家,有「法國大革命兩百年學術王」的時論美譽。1989年的學術轉向,可以用傅勒的一句話來說明:「每每在這個日期上(熱月九日)雅各賓派史學家總感到筆頭有一種奇怪的心灰意冷,怎麼也不能釋懷。其實是大革命終結了。」二傅勒大概不屬於那種他稱之為有閒情「把玩學問」的書齋學者。他也不同於薩特年代那種對歷史進程中的即時性事物有偏執歷史感的「介入知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