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I
現如今,不管是電影還是電視劇,都離不開特效處理,尤其是一些科幻片或者恐怖片,更是要大量運用到特效。
一片科幻片是否精彩絕大多數都取決於後期特效的處理,但是在早期特效技術發展還沒有如此完善時那些怪獸是怎麼樣拍攝出來的呢?所以我們便來看看沒有CG的怪獸電影是怎樣拍攝的?
這部改編自柯南·道爾同名小說的默片可謂是怪獸的老祖宗,同時也是世界上首部以微縮模型和定格動畫為主要特效的長片。
定格動畫先驅和特效大師威利斯·奧布萊恩把動畫恐龍和真人演員結合在一起,但是最開始只能分屏呈現,之後隨著他技藝精進才得以讓他們同框。
片中恐龍造型源自於美國生物畫家查爾斯·奈斯的經典恐龍油畫,比如片中的三角龍造型就源於他畫的奇蹟龍。
該影片幕後也是有很多讓人難以想像的驚奇操作,例如雷龍的頭是由三名工作人員操控的,恐龍逃離火山的戲是在23米寬46米長的桌面上完成的。
雖然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片中的恐龍特效就像是在過家家一樣兒戲,但是在當年的時代對於觀眾的來說,能在大銀幕上看到活生生的恐龍已經足夠新奇和震撼了。
這部經典怪獸電影中誕生了在帝國大廈為美女打飛機的經典金剛形象,其中用到的許多特效技術都影響深遠,片中總共用了4個模型來模擬金剛的形象,還有一些模型模擬船、恐龍、人類、軌道車、戰機等。
在骷髏島上的大量史前生物都是用定格動畫「復活」的,當冒險號的船員首次抵達骷髏島時,骷髏島的背景其實是畫在玻璃上的,藉助電腦合成技術的前身光學印刷術,特效師可以把定格動畫、實拍鏡頭、前景、後景都合成進一個鏡頭中。
另一種合成技術叫背景放映,比如女主角躲在樹旁邊看金剛和霸王龍打架的經典場景,拍攝時先拍打架的定格動畫,然後把打架鏡頭像幻燈片一樣投到女演員背後的一塊半透明幕布上,最後拍攝機女演員看幕布上的怪獸對打。
這種背景放映技術也就是現在綠幕和藍幕技術的前身。
受1953年的美國電影《原子怪獸》啟發,日本開發了怪獸界繼金剛後的又一大IP哥斯拉。
從當時劇組的人力和設施來看,如果用定格動畫得製作七年,所以主創只好讓演員穿著怪獸服演,第一款怪獸服重達200斤,演員中島春雄穿上後由於太過笨重甚至會摔倒。
第二款怪獸服輕了些,但他也只能在裡面待三分鐘,要不然就會暈過去。
三四十個木匠用一個月時間打造了微縮版的銀座,多數模型都是1:25比例的,但是日本國會模型是更小的1:33比例好看上去比哥斯拉小。
建築模型裡被安置了炸藥,有些表面被噴上了汽油好模擬建築被哥斯拉的原子吐息摧毀燃燒的場面,其中還有些建築中設計了小裂縫好讓它們更容易坍塌,所以看上去簡單的特效真的包含了我們好多想不到的細節。
片中那隻嚇得很多人不敢遊泳的大白鯊,其實是叫三個布魯斯的原尺寸機械鯊魚模型扮演的,一條是完整模型用途於拍攝水下鏡頭,其餘兩條的左側和右側分別暴露出內部的機械結構,用於拍攝鯊魚側面鏡頭。
每條鯊魚造價差不多25萬美元,打造這三個模型用上了40名特效師,模型需要14個人啦操控所有可動零件,但是鯊魚模型經常出故障,因為海水會腐蝕鯊魚內部零件從而導致拍攝不斷延誤,預算不斷飆升,氣的導演史匹柏罵它是大白糞。
雖然因為故障頻出的鯊魚讓史匹柏不得不採取大量暗示的手法,因禍得福的是看不見的鯊魚反倒是增強了影片的懸念和緊張感。
影片中凱恩檢查異形蛋的戲是在後期製作時拍攝的,異形蛋的外形由玻璃纖維製成的,燈光照射時成半透明狀,可觀察到異形蛋裡面的蠕動,蠕動效果是雷德利·斯科特戴上橡膠手套在蛋裡攪動實現的,異形蛋頂部有液壓裝置令瓣膜開合,異形蛋內部是牛胃和牛肚做的。
抱臉蟲是用高壓空氣管從異形蛋中射出來的,抱臉蟲的「尾巴」是由羊腸做的。
在拍攝著名的異形幼體破胸戲時,演員們知道異形會破凱恩的胸而出,也見過破胸者木偶,但他們沒被告知假血也會從高壓泵和血袋裡噴射出來,所以他們受驚嚇的反應是真實的。
凱恩是用裝滿假血和內臟道具的人造軀幹做的,木偶師用一根控制異形木偶穿透軀幹,異形幼體破胸後逃跑的效果,是把桌子切開一個小縫,然後讓木偶師在桌底用棍子控制木偶遊走實現的。
成年異形是由身高2米8的奈及利亞演員博拉吉·巴迪喬飾演的,他在片場穿著乳膠做的異形服表演的。異形之父H·R·吉格用黏土雕塑了異形身體,並融合了蛇的椎骨和勞斯萊斯的散熱管等設計元素。
異形的頭、下巴、嘴以及第二個嘴都是可動零件做的,異形身上黏糊糊的東西以及它的唾液,其實是液體潤滑劑,而異形的下頜肌腱是用撕碎的保險套製作成的,所以說異形不僅在外形上充滿性暗示,就連幕後道具也是如此。
這些傳統特效手法雖然費時費力,但是卻能從中看到電影人的奇思妙想和其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