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眾何以懷念蔣經國

2021-01-10 騰訊網

[摘要]歷史對政治人物的任何記載,都是他自己寫上去的。

歷史對政治人物的任何記載,都是他自己寫上去的

臺灣領導人馬英九的民意支持度不斷下滑,現在僅剩下13%。馬英九曾任蔣經國秘書多年,蔣身教言教,是馬的政治啟蒙師傅。大體說來,馬英九清廉自持,節用權力,力矯他的前兩任李登輝和陳水扁濫權貪腐之弊。但他用人不夠開闊,做事缺乏決斷,這兩點徒就不如師了。

蔣經國主政時期,套用狄更斯《雙城記》裡的話,「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壞的年代」。

壞,因為臺灣退出聯合國,原來的友邦紛紛轉向大陸,最後連臺灣依賴最深的美國也投向北京,臺灣的國際生存環境十分艱難。好,臺灣當時還是一個低開發地區,有很多事情可做,做出任何一點成績,都能得到民眾的讚揚與支持。內部的強固,可以抵擋外部的衝擊。於是,蔣經國開始了他在臺灣的大事業。

首應提到的,是「十大建設」,包括高速公路、國際機場、港口、鐵路電氣化、大鋼廠、大造船廠、石化工業和核能電廠等等。有些項目,今天看來也許無甚了得,但在40年前都算先進事業,為臺灣的工業化、現代化奠定了基礎。

在推動「十大建設」的過程中,有些事可見蔣經國用人行事風格之一斑。譬如,他徵召開紡織廠的企業家趙耀東籌辦大鋼廠,趙說,不是他不願幹,而是沒法幹,因為大鋼廠雖屬首創,但仍是「國營事業」,用人用錢都要受「國營事業管理法」的約制。他按照官定的待遇延攬不到第一流人才,他按照官定的標購程序也買不到第一等材料。蔣經國當機立斷:大鋼廠可特準不受現行法規約束。

趙耀東有位「把兄弟」是煉鋼專家,趙登府請他出山相助,對方抵死不從。趙噗通一聲雙膝跪下,您不答應我就不起來了。對方也跟著跪下,算我對不起您,給您賠罪了。兩位「半百老翁」相對而跪半小時,趙耀東贏得「最後勝利」。

趙耀東從此以廠為家,身先士卒,用人唯才,採購物料絕不接受關說、收取回扣。大鋼廠成為臺灣最賺錢和最有效率的公營事業。趙耀東後來擔任過「經濟部長」和「經濟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退休後在養老院終老。

蔣經國政府中有很多財經大員,如李國鼎和孫運璇等人,都擔任過「經濟部長」、「財政部長」或「行政院長」,對建設臺灣貢獻卓著,他們退休後,上無片瓦,下無寸土,手無股票,住在公家宿舍,靠政府一點顧問津貼過日子。

蔣經國的施政原則,政府幫助企業界賺錢,但官員不能和企業家「打成一片」,以維政治風氣之清明。他不是只要求別人,而是自己也以身作則。當時有位「立法委員」,是他莫斯科大學同學,平時會在一起喝酒聊天。但此公應一銀行之請,掛名擔任董事長,蔣立即與他劃清界限,不再往來,以免外界猜測他與金融界有何瓜葛。

蔣經國深知金融業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財政部長」徐立德接事時,蔣叮嚀他,凡事都要想到百姓的生活。後來一家有銀行性質的信用合作社出了問題,前後任「財政部長」徐立德和陸潤康雙雙解職。

因為重視民情,所以蔣經國勤訪民意,除了經常下鄉與百姓面對面接觸,有時也「私會」新聞界。

蔣經國做「行政院長」時,1973年我訪問了東南亞各國,回來在報紙上寫了系列報導,蔣忽然約見。他說:「讀您的文章,知道您很愛國,今天特別請您來,向您當面道謝。」我深覺詫異和不解,愛國乃國民正常的行為,他何必謝我?當然,從好的方面說,一位領導人鼓勵國民愛國,或亦為應有之義。兩人談了四十分鐘的話,依賓主之禮而退。

1975年我到美國和歐洲訪問兩個月,回來也寫了若干篇文章,蔣再度約談,當時他的秘書是宋楚瑜,安排從上午11時到12時,「好有較多的時間談話」。蔣主要問我「還有什麼不便寫出來的意見沒有」。兩人隔桌對坐,我獨白一小時,他始終不動聲色,不知他是贊成還是反對我的看法。他的深沉,令人莫測高深。

在蔣經國主政下,「十大建設」加上「新竹科學園區」,使臺灣工業在世界市場建立了地位,國際社會稱許臺灣創造了經濟奇蹟,臺灣也進入「東亞四小龍」的行列。

1987年,蔣經國默察臺灣內外形勢,宣布解嚴,一時臺灣言路大開。因為臺灣在先期做了準備工作,已有較好的體質,所以解嚴後雖然需要一段適應期,但都平安度過。

蔣經國晚年對中國人真正的大貢獻,是開放老兵返鄉探親,從此打開了兩岸隔絕數十年的通道,也才有往後的三通、海協和海基兩會的對話、九二共識,以及和平發展的演進。

臺灣TVBS電視臺曾做過一次廣泛的民意調查,問大家誰是他們心目中最好的領導人,結果蔣介石得票9%,蔣經國得49%,李登輝12%,陳水扁8%。常被人誤解有「省籍情結」的臺灣本地民眾,給李登輝的支持度不到蔣經國的四分之一,給陳水扁的只是蔣的零頭。

治國如河中操舟,免不了有灘湍之險,就端賴舟子的嫻熟技巧。舟子要有好技巧,首先要時時想到這條船。作為一名划船人,蔣經國似乎很在意這條船和船上的乘客——不管他是基於什麼原因。

也有人說,蔣經國不可能不想到自己未來的歷史定位。夠資格作此想的人不可忘記:歷史對他的任何記載,都是他自己寫上去的。

相關焦點

  • 過半臺民眾認為 歷任總統蔣經國貢獻最大
    臺灣已故總統蔣經國於晚年宣布解除戒嚴,開放赴大陸探親,過去多認為主因是江南案,但前總統馬英九昨天在一場新書發表會上指出,當時美國要求兩岸和平,中國大陸的四個現代化及
  • 蔣經國與臺灣「解嚴」
    20年前,風燭殘年卻在島上擁有絕對權威的蔣經國宣布,自1987年7月15日零時起,臺灣解除「戒嚴」,從而結束了長達38年的「戒嚴」時代。誠惶誠恐地在這種「老虎」體制下生活了38年之久,島上民眾終於迎來了「解嚴」的一天。出人意料的是,他們對此反應非常平靜,甚至有點兒冷淡,沒有出現人群紛紛湧上街頭狂熱歡慶的景象。
  • 蔣經國臺灣「打虎記」
    豈料事隔不到兩年,馬政府官員陸續發生貪腐事件,王作榮氣憤之餘找了許多位朋友談論當年這段往事,認為臺灣官場貪腐成風,領導者處理態度最為關鍵。有一天,王作榮接到馬英九親信來電,希望私下拜會,請他評比臺灣官場政風問題,以供參考。
  • 臺灣作家:蔣經國對臺灣民主有功,歷史應當給他公道評價
    各方賢達的指正主要在於拙作結語說:「蔣經國並不是個改革者,他的改革是被迫的。」似在指陳蔣經國對臺灣民主毫無貢獻。首先,筆者作此結論,乃是根據當時各項內外環境所得出,文中已有清楚說明,並非無的放矢。如果拿改革來作比喻,蔣經國雖然不是改革者,但他對臺灣民主還是有功的。對於張祖貽、龐建國兩位先生的回應與指正,筆者敬謹接受並表感謝。事實上,筆者在《蔣經國日記揭秘》一書中也強調,不能因為蔣經國的改革是被迫的,就說他對臺灣的民主毫無貢獻。
  • 蔣經國遇刺,改變臺灣命運的一槍!
    蔣經國的離去會打亂接班計劃,但依然改變不了臺灣現有的政治格局,可是「刺蔣」這個動作會讓很多人明白反對人士的不滿,給沉寂的反對運動帶來曙光。他認為暗殺蔣經國只有一個普通的臺灣人去做,才能凸顯政治意義,那些僱用黑人或遠距離狙擊的匿名攻擊,都不能有力清楚地向世界和美國人傳遞臺灣人的政治訴求:臺灣人不能接受蔣家父子的獨裁,也不能接受父傳子的接班設計。
  • 重新思考臺灣民主化:絕非來自蔣經國的良善
    在大陸,不少人都強調蔣經國在臺灣民主化扮演的關鍵角色;在早期的學術文獻中,也的確有部分論文強調蔣經國的民主信念。問題是,蔣經國到底是主動推動了民主改革,還是受到環境壓迫不得不然?理解蔣經國的角色,不只是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而是可以真正讓我們理解臺灣民主化的動力與原因。
  • 揭秘|面對大陸真情呼喚,臺灣制定回大陸探親絕密方案,蔣經國和馬英九如何秘密推動?
    「華航事件」的解決在臺灣社會引起很大反響。不少輿論將這一事件原因,歸結於臺灣當局禁止民眾回大陸探親。1987年初,蔣經國找到時任臺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室副秘書長的張祖詒,讓他成立小組,開始了秘密研究開放老兵返鄉探親的提議。蔣經國還增派時任領導人辦公室第一局副局長的馬英九協助張祖詒工作。
  • 此人推動臺灣地區經濟起飛,蔣經國本想讓他接班,計劃卻被打亂
    很多到我國臺灣地區旅遊的朋友都知道,能夠普遍受到兩岸人民都認可的人物屈指可數,蔣經國算是其一。說起蔣經國,在臺灣島內可以說是婦孺皆知,即便是講求小確幸的新世代,在家長們的耳濡目染下,也都對蔣經國不陌生,而且頗有好感。理由無外乎蔣經國十分親民,而且推動了臺灣地區所謂的十大建設。我們都知道看事兒看本質,整體上是蔣經國在把握方向,那麼做事兒的人是誰呢?
  • 蔣經國為何選擇了李登輝?| 循跡曉講
    然而好景不長,僅僅安定團結了十年後,臺灣就被迫割讓給日本。臺灣人民不得不再次投入戰鬥,開始了反抗日本侵略的艱苦鬥爭。佔領臺灣的日軍極其兇狠,到處焚毀村莊,肆意殺戮無辜的臺灣人。手無寸鐵的臺灣民眾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園,紛紛加入義民軍,以各種方式對日進行抗戰。
  • 宋美齡為何晚年住美國:幫姨侄與蔣經國爭位失敗,黯然從臺灣出走
    後來在於蔣經國爭奪權力的鬥爭中孔家後人逐漸失去了優勢,宋美齡在臺的政治影響也被蔣經國逐漸削弱。失敗以後的宋美齡最終只能是選擇移居美國過著深入淺出的日子。1975年9月,蔣介石逝世不久,蔣經國就安排宋美齡登上了飛往美國的專機。雖然已經是大權在握的蔣經國面對宋美齡依舊顯得十分恭順。
  • 臺灣蔣經國終結兒子接班真相披露
    ▲1970年代,蔣經國全家合影1978 年 5 月,蔣經國就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只是此刻的他,身體健康也已亮起紅燈。在長期糖尿病的折磨下,他的眼睛、手腳、內臟均發生病變,臺灣政壇提早進入了必須面對「後蔣經國時代」權力傳承的問題。坦白說,自 1950 年代開始,蔣家站穩在臺灣的統治後,蔣介石與蔣經國就已屬意蔣孝文,刻意地栽培他,盼望他能成為蔣家第三代權力傳承的目標人物。在蔣介石父子精心設計安排下,蔣孝文擔任臺灣電力公司駐金門島最前線戰地經理,並在軍方全力配合下,快速完成了金門全島的電力工程建設。
  • 臺作家深化解釋蔣經國名言:「我是臺灣人,就是中國人」
    臺灣著名作家王豐【環球網綜合報導】臺灣已故領導人蔣經國生前曾留下「我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名言。對此,島內知名作家王豐認為,蔣經國的上述名言在如今「臺獨」意識高漲的情況下,應該深化解釋為「我是臺灣人,就是中國人」。
  • 蔣經國為何選擇李登輝做接班人?—臺灣政壇風雲系列之八
    蔣經國的一生,留給臺灣人民無限的追思與懷念。雖然已經過世超過30年之久,臺灣的歷次民意調查均顯示,有一半以上的臺灣人民認為蔣經國是對臺灣貢獻最大、最值得人民尊敬的領導人。為了方便李煥能透過適當職務的機會,接觸到臺灣各地的人才,蔣經國在1960年代,就任命李煥同時擔任「中國青年救國團副主任」(蔣經國自己是主任)、國民黨臺灣省黨部主任委員、「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三大黨、政、團要職,目的就是要李煥經由職務關係,多接觸、多認識臺灣各地的青年才俊,得以向蔣經國引介推薦。
  • ​改變臺灣命運的一槍!1970年蔣經國遇刺事件真相!
    類似的群體性事件蔓延到整個臺灣。在新竹,民眾們也包圍了警察局和縣政府,並從屋內搬出各種東西在庭院裡焚燒,「飛散的鈔票都有人撿起來丟回火堆中,沒有人會私吞」。人們的怒火壓抑了很久,但沒有明確的反對對象。包圍警察局的人們在開會時,列舉的案例卻是這些警察如何在日本人指揮下欺負他們。有些人則將矛頭對準外省人,因為開槍的國軍大部分不會說閩南語,但也有本省家庭收留和保護著外省家庭。
  • 蔣經國與蔣方良
    蔣經國痛哭流涕,卻也無可奈何。孝慈和孝嚴幾年後隨父去了臺灣,而蔣方良到老才知道丈夫有這麼一對私生子。  當蔣經國與章亞若熱戀的時候,蔣方良的「正宮」位置一度告急,但她卻能以「八風吹不動」的精神沉著應對,真大忍人也!
  • 倘若當年蔣經國選擇了【林洋港】 臺灣會怎麼樣?(臺灣)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網2013年4月15日電 澳門新華澳報15日刊文《倘若當年蔣經國是選擇了林洋港》。文章說,一生清廉樸實、誠信踏實、受人敬重的林洋港,由於他總是在權鬥的浪頭上優柔寡斷,並誤將李登輝等豺狼當「外婆」,以至先後兩次與權位失之交臂。
  • 臺灣的「第一夫人」,今天與往常的日子一樣,一生追隨蔣經國
    1934年,在蘇聯烏拉山區,一名來自白俄羅斯的十七歲女工芬娜,結識遠從中國前來的蔣經國,當時的蔣經國,因為國共交惡,在蘇聯成為「人質」,並曾被蘇共當局「下放」到西伯利亞。蔣經國思鄉思母,情緒低落,遭跟監的同時,只有辛勤投入工廠生活來暫時忘卻煩惱。芬娜在這個時候出現,愛情帶給蔣經國莫大的安慰。
  • 臺灣迷途:曾位列「亞洲四小龍」,如今何以跌落神壇?
    但是,此舉招致非議,臺灣媒體懷疑其中有利益輸送,孫與李壓力巨大。為此,蔣經國特意詢問李國鼎:「什麼是半導體?」李的回答令人吃驚:「不知道。」蔣經國並不喜歡李國鼎,但當年李國鼎一句「政府施政應圖利人民」打動了蔣經國。二人時常政見不合,但蔣經國依然對李充分授權以施展其才華。這次,蔣經國希望李國鼎先弄清楚半導體以降低反對之聲。
  • 蔣經國看錄像,看得面紅心跳,然後做了這輩子最大的一件好事
    1987年,蔣經國病重,消息引起了各方面人士的關注,其中就包括汪德官與汪長詩父女兩人。據史料記載,汪家與蔣家有聯姻關係,汪長詩曾是蔣經國的兒媳婦。在聽說蔣經國病重後,汪長詩就馬上乘飛機從瑞士往臺灣趕。由於各種原因,飛機並沒有直飛臺灣,而是繞道香港。
  • 蔡英文到底能讓誰發財,臺灣民眾沉默了
    回憶當成臺灣的經濟一度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那是上世紀70年代蔣經國成為臺灣地區領導人後推動"十大建設",包括六項交通運輸建設、三項重工業建設,一項能源項目建設,奠定了臺灣石化業與重工業的基礎,也成功使臺灣經濟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