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當年蔣經國選擇了【林洋港】 臺灣會怎麼樣?(臺灣)

2021-02-16 林氏源流網

投稿請發送至郵箱:1609705208@qq.com

另可參見年底盤點連結:

【盤點2016林氏200大事記】林氏必知、溫故知新!

【盤點2016年300林氏人物榜(近現代)】林氏必知!

【盤點2016林氏大事】之【林氏慈善】林氏必知!(36件)

【盤點2016林氏大事】之 【古代林家兒女】

【盤點2016林氏大事】之【在路上…莆田林氏委員會大事記】

1996年首屆臺灣地區領導人直接選舉,四位候選人李登輝、林洋港、陳履安和彭明敏(由左至右)參加電視政見發表會,出現第一次同臺的畫面。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2013年4月15日電 澳門新華澳報15日刊文《倘若當年蔣經國是選擇了林洋港》。文章說,一生清廉樸實、誠信踏實、受人敬重的林洋港,由於他總是在權鬥的浪頭上優柔寡斷,並誤將李登輝等豺狼當「外婆」,以至先後兩次與權位失之交臂。

文章摘編如下:

中國國民黨史上赴臺後重要轉折點的「二月政爭」的主角之一林洋港,4月13日深夜在臺中病逝。「二月政爭」是指臺灣在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逝世後國民黨內及政治圈的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主角為以當時繼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國民黨主席的李登輝為首的「主流派」,及以李煥、林洋港等為主的「非主流派」。兩派的政治角力在1990年2月之後逐漸白熱化,因而得名。當時,國民黨臨時中全會召開,「非主流派」推出林洋港與陳履安搭檔臺灣地區正副領導人,希望得到黨內正式提名,後來卻在爭論「起立」或是「票選」的運作之下宣告失敗。

三月中旬,「非主流派」再度提出人選,想以「國大代表」聯署之方式推出林洋港與蔣緯國搭檔,但再度失敗。後來,林洋港因為為新黨站臺輔選而遭李登輝開除黨籍(2005年在連戰主席任內恢復黨籍),而李登輝後來卻也因為支持「獨派」而被國民黨開除黨籍。這對「二月政爭」的冤家對頭,在李登輝暴露出其「臺獨」醜陋面目之後,國民黨內許多人都說,一生光明磊落的蔣經國在晚年做了一件大錯事,就是選擇了李登輝作接班人。如果當時選擇的是林洋港而不是李登輝,可能臺灣的政治史將會改寫,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早就走上快車道。

實際上,李登輝、林洋港、邱創煥等人都是蔣經國晚年「崔苔青(吹臺青)」政策培養的本省籍「尖子」。但蔣經國在挑選接班人時,卻「看錯了眼」, 當然也是在客觀上受到當時臺灣地區的政治形勢所困。當時的情況是,臺美「斷交」,「十分艱困」。

而在 「崔苔青」政策中表現最亮麗的是李登輝、林洋港兩人,已經年老多病的蔣經國必須在這兩人之間挑選一人作為副領導人候選人,以便在自己百年之後接班。若論行政能力,林洋港最佳;但林洋港卻缺乏國際歷練,他的學歷從學土到博士,都是在臺灣本島獲得;而李登輝的行政能力雖然不如林洋港,但李登輝卻曾先後在日本及美國深造,其博士學位還是在美國取得,而這兩個國家都是臺灣當局最重視的「盟友」。因而李登輝更被蔣經國所重視,認為臺灣行政能力強的官員太多了,包括孫運璇、李國鼎等,但卻缺乏具有國際視野及國際關係之人,以帶領臺灣擺脫「國際孤兒」的困境。相比之下,李登輝的條件比林洋港更佳, 因而挑選了李登輝作其接班人,就此鑄成了大錯。

對此,在「二月政爭」之後因為反對李登輝及「反獨」而成立的新黨,對蔣經國扶持李登輝作接班人頗有意見,但又因為極度尊崇蔣經國而不敢有所批評,因而就只能是創作一些幽默段子,來表達自己的憂悒及不滿心情。其中一則是,蔣經國在病危時,其下屬向其請示,接班人是誰?蔣經國先生感覺茲事體大,而且當時他也病得渾渾噩噩,就說了句「你等會」,意思是需要慎重研究。誰知幕僚聽不清楚蔣經國的浙江話,將之誤聽為「李登輝」,結果就讓李登輝龍袍加身。由於林洋港本人的性情頗為幽默風趣,喜歡開玩笑,再加上他與李登輝之間有著「接班情結」,因而不少人還以為這則段子是他的「傑作」。

其實,倘若蔣經國當時是挑選了林洋港,至少是不會像李登輝那樣,在黨內借「改革」之名大搞「清黨」,打擊早年跟隨蔣介石渡海赴臺的元老,並在政治上扶持民進黨,走向「臺獨」,而是主張與大陸交流合作,走向統一,歷史將會改寫。

實際上,正如臺灣媒體所言,林洋港雖然十足本土,但卻自我認同是一個完全的中國人。他於1996年敗選之後,成立了「中華臺海兩岸和平發展策進會」(簡稱海和會),宗旨是發揚孫中山志業精神,以策進兩岸人民交流,促使兩岸人民互信共榮,實現兩岸和平發展以達和平統一中國的終極目標。

實際上,當年在兩岸關係低迷之時,林洋港就力兩岸一定要從恢復談判開始,一步一步來進展。對「戒急用忍」政策,他認為對臺灣沒有什麼好處,要求解決 「三通」中的通航,飛機、船舶的通航。

陳水扁當選那年,林洋港發表兩岸主張:「一個中國、對等協商、和平發展」。林洋港還十分關心大陸臺商在經營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向兩岸積極反映,謀求改善。他還指出,臺灣要告別悲情,大陸要放棄霸氣,以禮相待,以和為貴,讓「中國人打中國人」的夢魘永遠消失,「中國人幫中國人」的美夢成真。 這與李登輝在政治上的「臺獨」和經濟上的「戒急用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遺憾的是,一生清廉樸實、誠信踏實、受人敬重的林洋港,「以自己之腹度他人之心」,過於天真,誤信了狡詐無信的李登輝了。雖然說,蔣經國是挑選了李登輝作接班人,但以當時黨內的政治態勢,他仍是有機會透過黨內選舉「翻盤」的。但由於他總是在權鬥的浪頭上優柔寡斷,並誤將豺狼當「外婆」,以至先後兩次與權位失之交臂。尤其是誤信了李登輝「這次你先讓我選,下次由你來選,我幫你」的詐言,結果事實卻是李登輝自毀誠信。

因而他在1996年與郝柏村配對參選時,出版自己自傳的書名就叫《誠信》。在序言中,林洋港寫道:當要為這本回憶錄取書名時,我思考了「無私」、「奉獻」及「誠信」三個書名,最後我選擇了「誠信」。我反省從過去到現在,不敢說一直都反對「無私」二字;而在過去四十多年的公職生涯中,最想做到的「奉獻」還在努力之中;惟我一生兢兢業業秉持「誠信」。著著實實地諷刺了李登輝一番。

在書中,林洋港就用了大量的篇幅,談論「誠信」。其中一節把李登輝如何欺騙他的過程,詳細道來。當時不少人認為由林洋港接班,可以達成省籍和諧、黨內和諧、政黨間的和諧、「行政院」與「立法院」的和諧。這又與李登輝的「攪風攪雨」,相差何其遠乃耳!(富權)

林氏大全系列(42個)

一、林氏文化相關專輯(13個)

1. 全球【林氏宗祠專輯】55個 (2016.12.26)

2.【林氏支派】系列(九牧、闕下、陶江等)

3. 林氏家訓專輯

4.【林氏網站】系列

5. 全球林氏QQ群大全

6. 林氏古村落專輯(更新至2016.09.06)

7. 【比幹專輯】(歷年比幹誕辰大典、歷代文集記載及其他)

8. 您未必知道的20件【林氏慈善公益】大事

9. 林氏歷代文集

10.《歷代林氏中秋詩歌大全》宋元明清近代(2016)

11.《歷代林氏重陽詩句集萃》(2015)

12.《宋代林氏重陽詩句集萃》(2016)

13.《歷代林氏端午詩句集萃》(2016)

二、地區林氏專輯(7個)

14.【香港林氏專輯】

15.【馬來西亞林氏專輯】

16.【韓國-朝鮮林氏專輯】

17.【江西林氏專輯】

18.【福清林氏專輯】(動態、人物、文史及其他)

19.【臺灣霧峰林家專輯】

20. 安徽金寨林氏專輯(「紅軍故鄉」走出59位將軍)

三、林氏人物專輯(15個)

21. 林則徐專輯

22. 【林彪專輯】33條連結揭示林彪元帥的前世今生(首創)

23. 【民國布衣元首-林森專輯】

24. 林氏優秀人民警察專輯

25. 林氏抗戰老兵專輯

26. 林氏大學校長專輯

27. 林氏教師專輯

28. 林氏名醫專輯(2015.8.12)

29. 林氏神童專輯(唐朝至民國)

30. 林氏將軍系列

31. 林氏歷代狀元

32. 林氏名人勵志專輯(7勵志故事/視頻)

33.「林氏同名」系列

四、其他專輯(7個)

34. 中華林氏2015年人物專輯

35. 古代林氏人物系列(2015年發布)

36. 外編林文欣賞(2015年整理髮布 15篇)

37. 內編林文欣賞(2015年整理髮布)

38. 2015年林氏譜序系列(33篇)

39. 2015年平臺發布的林氏墓誌碑銘(24篇)

40. 2015年整理髮布的【林氏網站】系列(部分)

五、其他專輯(2個)

41.《中華林氏•浙南源流》述評系列

42.【大數據分析】林氏微信平臺不為人知的細節(5表2圖)

想知道更多有關林氏文化的有關文章跟資料,請關注我們的公眾微信號。

長按下面的二維碼識別並關注

敬請期待

相關焦點

  • 蔣經國日記揭秘:為何選李登輝而非林洋港接班?
    蔣經國與李登輝 1984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蔣經國選了李登輝而非林洋港為副手,這個決定對臺灣後來發展影響深遠。當年林洋港每項政治職務都走在李登輝前面,蔣經國為什麼「舍林取李」?
  • 蔣經國為什麼選擇李登輝當副手?
    關於蔣經國的用人之道,坊間有許多研究與討論,其中一個最讓大家議論不止的問題是:蔣經國當年為何選擇李登輝而不是林洋港擔任副手?畢竟林洋港是當時最炙手可熱的臺籍政治菁英,而且每個重要職位都走在李登輝前面,包括臺北市長、臺灣省主席,都是林走李接,政壇上因此有「望洋興嘆」之說。
  • 蔣經國在日記中寫道:為何選李登輝接班而不是林洋港?
    」選擇的原因,為什麼選擇了李登輝作為自己的副手,而不是當時一切都走在李登輝之前的林洋港。林洋港和李登輝兩人都是臺灣當局的政治精英,但是林洋港的職務都比李登輝快一步高一級,比如臺北市長都是林洋港高升之後由李登輝接任。
  • 蔣經國為何選擇李登輝做接班人?—臺灣政壇風雲系列之八
    但是,唯有一件事造成臺灣人民對蔣經國存有普遍不滿與不解,就是他為何會選擇一位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而是日本人,且堅決主張「臺獨」的李登輝作為他的接班人,乃至後來將兩岸關係帶入緊張,幾乎兵戎相見的絕境,對蔣經國不能知人善任的評價,也就不絕於耳。相信同樣的疑惑,也存在眾多大陸同胞的心中,本文就要從這樣的角度,將當時的時代背景與環境等因素,做一個說明,以解讀者的存疑。
  • 蔣經國為何錯選李登輝當接班人?
    在蔣經國心中定性「可以培植的一位人才」,為李登輝後來的登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就在李登輝剛被任命為臺北市長的1978年,蔣經國已經在日記中記錄下,暗中內定李登輝更上一層樓,接任臺灣省「省府主席」。蔣經國時代,出於團結臺灣「本省人」的目的,蔣經國在自己出任「總統」,由出身「外省人」的國民黨人擔任掌握行政實權的「行政院長」的同時,會安排一位臺灣「本省人」擔任相對沒有實權的「副總統」。
  • 蔣經國為何錯選李登輝當接班人
    同省內鬥 蔣經國終選李登輝當副手蔣經國時代,出於團結臺灣「本省人」的目的,蔣經國在自己出任「總統」,由出身「外省人」的國民黨人擔任掌握行政實權的「行政院長」的同時,會安排一位臺灣「本省人」擔任相對沒有實權的「副總統」。後來的李登輝,正是以這個「副總統」的身份,接替突然去世的蔣經國,登上權力頂峰。
  • 蔣經國為何選擇了李登輝?| 循跡曉講
    ▲蔣經國與嚴家淦1975年4月5日,蔣介石辭世,嚴家淦接替,實權基本掌握在蔣經國手中。三年後,嚴家淦卸任,蔣經國正式成為領導人。但是林洋港本身並不具備能與民眾、左派體制外人物打成一片的能力,根本沒有民望。看起來,似乎是李登輝利用「權術」擊敗了對手,但其實李登輝既沒有派系也沒有根基,從他多年後被國民黨開除黨籍就可以看出這一點,談不上什麼「權術」。
  • 蔣經國臺灣「打虎記」
    待到他在臺灣掌握大權後,以其獨特的思維與做法,讓蒼蠅與老虎在他面前都不敢造次 特約撰稿 張友驊 發自臺北 自稱從政為學「壯志未酬」的前「監察院」長王作榮,自辭卸公職後已很少從事政治活動,唯獨在馬英九初登大位派某位新貴向他請益時,才勉強赴會。當天雙方談論的議題是臺灣官場如何禁絕貪腐成風?
  • 蔣經國與臺灣「解嚴」
    20年前,風燭殘年卻在島上擁有絕對權威的蔣經國宣布,自1987年7月15日零時起,臺灣解除「戒嚴」,從而結束了長達38年的「戒嚴」時代。對民進黨來說,這也不是天上掉下的大餡餅,而是長期不懈追求的成果,在正式組黨之前,黨外批評時政、呼籲民主, 以及參選地方公職、民意代表的努力一直在頑強地持續,並由此形成了「黨外編輯作家聯誼會」、「黨外公職人員公共政策研 究會」等政治性社團。如果再上溯到雷震等人倡議組黨的時代,他們已苦苦追求了三十年。20年前發生的這段歷史,可以看 作是一個政治領袖與民間力量的良性互動,其結果是雙贏。
  • 臺灣蔣經國終結兒子接班真相披露
    或者,就對我這號星標,點擊左右角「陌上飛花花」,再點右上角三個點點點,選擇一下「設置星標」就好了。來源:文匯網(摘自《蔣孝武接班夢碎——臺灣政壇風雲系列之七》)在長期糖尿病的折磨下,他的眼睛、手腳、內臟均發生病變,臺灣政壇提早進入了必須面對「後蔣經國時代」權力傳承的問題。坦白說,自 1950 年代開始,蔣家站穩在臺灣的統治後,蔣介石與蔣經國就已屬意蔣孝文,刻意地栽培他,盼望他能成為蔣家第三代權力傳承的目標人物。在蔣介石父子精心設計安排下,蔣孝文擔任臺灣電力公司駐金門島最前線戰地經理,並在軍方全力配合下,快速完成了金門全島的電力工程建設。
  • 他竟歡迎解放軍打臺灣,蔣經國當年看走眼了!
    當年,蔣經國曾經感謝他從日本回到臺灣,「共商國是」。但此人一輩子走在臺獨路上,一會兒罵大陸,一會兒罵臺灣地區領導人(李陳馬蔡都被他罵過了)。與「半世辛勤為兩岸」的同父異母的胞兄辜振甫相比,他走上了一條「一生心願是臺獨」的不歸路。
  • 臺灣的「第一夫人」,今天與往常的日子一樣,一生追隨蔣經國
    努力在中國開啟全新人生的芬娜當時無疑是最成功的女人,1978年蔣經國就任臺灣地區領導人,蔣方良從當年的副廠長夫人,成為臺灣的「第一夫人」。但是在生活上,蔣方良一直保持著低調,她鮮少在媒體露面,臺灣百姓對她極為陌生。她與一位平凡無怨的主婦毫無不同,當丈夫經常加班或出差時,她只管把家庭照料好,雖有傭人,卻常親自動手洗窗簾。
  • 臺灣民眾何以懷念蔣經國
    蔣經國主政時期,套用狄更斯《雙城記》裡的話,「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壞的年代」。壞,因為臺灣退出聯合國,原來的友邦紛紛轉向大陸,最後連臺灣依賴最深的美國也投向北京,臺灣的國際生存環境十分艱難。好,臺灣當時還是一個低開發地區,有很多事情可做,做出任何一點成績,都能得到民眾的讚揚與支持。內部的強固,可以抵擋外部的衝擊。於是,蔣經國開始了他在臺灣的大事業。
  • 蔣經國遇刺,改變臺灣命運的一槍!
    蔣經國的離去會打亂接班計劃,但依然改變不了臺灣現有的政治格局,可是「刺蔣」這個動作會讓很多人明白反對人士的不滿,給沉寂的反對運動帶來曙光。他認為暗殺蔣經國只有一個普通的臺灣人去做,才能凸顯政治意義,那些僱用黑人或遠距離狙擊的匿名攻擊,都不能有力清楚地向世界和美國人傳遞臺灣人的政治訴求:臺灣人不能接受蔣家父子的獨裁,也不能接受父傳子的接班設計。
  • 李登輝的九十七年 蔣經國曾悔「看錯了人」!
    由於日本不允許殖民地學生選修法政等學科,所以他選擇研讀農業經濟。誰是臥底?回到臺灣的第一個秋天,李登輝加入共產黨。當時新民主主義思潮瀰漫整個臺灣,李自己也表示「讀遍馬列著作」。其於1946年9月入黨,入黨介紹人是吳克泰,後來成為全國政協常委。
  • ​改變臺灣命運的一槍!1970年蔣經國遇刺事件真相!
    黃文雄的一位大學同學甚至認為,品學兼優、邏輯極為縝密的黃文雄如果選擇留在臺灣,或許會成為陶百川第二。陶百川是體制內的改革呼籲者,民國時期從哈佛留學歸來的國民黨青年才俊,長期奮戰在國民黨的宣傳系統,曾任中央日報社社長。蔣經國時期,他擔任「國策顧問」,但經常在公開演講中主張取消「報禁」。然而,命運恰恰走向了相反方向。
  • 臺灣作家:蔣經國對臺灣民主有功,歷史應當給他公道評價
    各方賢達的指正主要在於拙作結語說:「蔣經國並不是個改革者,他的改革是被迫的。」似在指陳蔣經國對臺灣民主毫無貢獻。首先,筆者作此結論,乃是根據當時各項內外環境所得出,文中已有清楚說明,並非無的放矢。如果拿改革來作比喻,蔣經國雖然不是改革者,但他對臺灣民主還是有功的。對於張祖貽、龐建國兩位先生的回應與指正,筆者敬謹接受並表感謝。事實上,筆者在《蔣經國日記揭秘》一書中也強調,不能因為蔣經國的改革是被迫的,就說他對臺灣的民主毫無貢獻。
  • 宋美齡為何晚年住美國:幫姨侄與蔣經國爭位失敗,黯然從臺灣出走
    後來在於蔣經國爭奪權力的鬥爭中孔家後人逐漸失去了優勢,宋美齡在臺的政治影響也被蔣經國逐漸削弱。失敗以後的宋美齡最終只能是選擇移居美國過著深入淺出的日子。1975年9月,蔣介石逝世不久,蔣經國就安排宋美齡登上了飛往美國的專機。雖然已經是大權在握的蔣經國面對宋美齡依舊顯得十分恭順。
  • 回首臺灣蘇澳港的百年變遷
    據日本人伊能嘉矩(1867-1925年)的考證,這座港口即是蘇澳港,不過西班牙人與荷蘭人都未曾在蘇澳有實際的設官治理措施。明鄭時期,開發重心在臺灣南部,因此蘇澳的開墾要到清代統治臺灣以後。可以看到不少海盜如林道乾、蔡牽、朱濆等人,都不約而同選擇蘇澳港作為據點。除了文獻記載外,地名依然隱約能夠看到當年海盜的影子,例如今天宜蘭蘇澳的知名觀光勝地-玻璃海灘,其舊名賊仔澳,當地人相傳此地就是海盜蔡牽與朱濆的竄泊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