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臺灣蘇澳港的百年變遷

2021-01-18 有客祁祁

宜蘭三面環山一面向海,與臺灣西、北部還有山脈阻隔,而蘇澳位於宜蘭東南方,東臨太平洋,西倚中央山脈,在地理形勢封閉、氣候與族群衝突等因素,讓蘇澳遲至清嘉慶十九年(1814 )才有大批漢人移入開墾。清代時的蘇澳除了蘇澳嶺、近海窪地以及原住民的活動區域外,可供漢人拓墾的土地面積並不大。蘇澳地區在清代時期就奠定良港基礎。今日蘇澳港的規模,則有賴日據時期與光復後的建設規劃。

蘇澳港作為臺灣四大漁港之一。今日我們所見的蘇澳灣,是由北方澳的軍港、南方澳的漁港與蘇澳商港等「三港合一」所組成,呈雞爪型。北方澳的軍港是於1974年的《龍淵計劃》時建立,並將居住在北方澳的居民集體遷村至南方澳;南方澳漁港是於日據時期的1923年,由日本人打造而成的現代漁港;而蘇澳商港則是光復後的十大建設而成。蘇澳港在過去可以停泊約1,200艘漁船,不過現代的漁船體積較大,目前大約只可以停泊800艘漁船,為臺灣東部重要的遠洋漁港。

海盜盛行蘇澳港

蘇澳古名「施八坑」,命名原因如今已不可考。不過在17世紀從西班牙人與荷蘭人所記載的文獻、繪製的地圖中,都可以看到蘇澳港的身影。「蘇澳」的地名最早可追溯至明萬曆年間,當時福建巡撫曾奏請朝廷增加海防力量,以防範海盜顏思齊。明崇禎五年(1632),曾有西班牙船隻因故停靠宜蘭平原港口,但船上的水手全遭原住民殺害的慘案,西班牙人將此港口稱為St. Laureus。據日本人伊能嘉矩(1867-1925年)的考證,這座港口即是蘇澳港,不過西班牙人與荷蘭人都未曾在蘇澳有實際的設官治理措施。

明鄭時期,開發重心在臺灣南部,因此蘇澳的開墾要到清代統治臺灣以後。清嘉慶十七年(1812)設立噶瑪蘭廳之前,蘇澳是一個可供船隻停泊,又無官兵駐守的天然避風港,吸引不少海盜前來此地活動,《噶瑪蘭廳志》記載:相傳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間,林道乾(生卒年不詳,活躍於16世紀)寇海,曾踞數月,以夥伴病損過多,始行徙去。今自嘉慶二年(1797)春,洋逆蔡牽(1761-1809年)攏靠沙侖,上岸打掠;十二年秋,朱濆(生卒年不詳,活躍於18世紀)謀佔為巢,來此竄泊,至十五年夏,尚有賊幫再來遊奕,而其間又有林結匪勾番,偽號千歲者。

可以看到不少海盜如林道乾、蔡牽、朱濆等人,都不約而同選擇蘇澳港作為據點。

除了文獻記載外,地名依然隱約能夠看到當年海盜的影子,例如今天宜蘭蘇澳的知名觀光勝地-玻璃海灘,其舊名賊仔澳,當地人相傳此地就是海盜蔡牽與朱濆的竄泊之處。

即使作為臺灣東部的天然漁港,蘇澳港卻有著容易擱淺與風強難泊等缺點,不過至清光緒元年(1875)蘇澳港外的沙洲突然隆起,形成一道天然的防波堤將蘇澳港隔成一個內港,讓港內的水位變得較為固定,從此輪船逐漸可以在港內停泊。

建隘防原住民

在設立噶瑪蘭廳以前,蘇澳一帶多是漁民、海盜,直到設廳後才有大規模從事農業開墾的漢人進入蘇澳定居。清代臺灣多分類械鬥,而每一次大規模械鬥後,都會迫使械鬥中的輸家往其他地方遷移,蘇澳地區的開墾也是如此。除此之外設廳後,官方招墾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蘇澳鎮的拓墾以官方招墾為主,遷民自墾為輔,由於漢人的入墾逐漸壓迫到原住民的生活空間,原漢衝突不斷,於是便設置防禦性的「隘"。隘分官隘與民隘,當時蘇澳鎮的官隘有馬賽隘(舊稱馬賽莊,位於今蘇澳鎮北部)、施八坑隘等。除官方設隘外,還有民隘的存在。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 )來自汀州府(約今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遷民入墾馬賽隘以南的近山土地,建隘丁城防禦原住民,在聚落外建有以刺竹與土石圍成的圍牆,並聘僱隘丁防守,今日還存有當年部分石牆遺蹟,並留有「隘丁裡」、「隘丁路」等相關地名。

對漢人而言水稻耕作是主要產業,需要穩定灌溉的水源,因此水利建設的興修格外重要。宜蘭蘇澳地區的重要灌溉設施,主要都是興建於嘉慶年間的金榮發埤圳與金豐萬圳。兩條圳設置後,提供了穩定的水源,更避免農田遭受衝擊,但也擠壓了原住民的活動空間。

通往花蓮的道路

清鹹豐至同治年間(1851-1874年),宜蘭近山地區皆開發完成後,後到的漢人只好繼續向南方的花蓮作進一步的推展開墾。不過宜蘭與花蓮之間有崇山峻岭的阻隔,行旅十分不便,所以開闢一條連通道路勢在必行。加上清同治十三年(1874 )5月發生日本侵臺的牡丹社事件,臺灣後山的防務日形重要,開闢宜蘭到花蓮間的道路也成為籌防警備的重點。

同年6月,擔任臺灣海防欽差大臣的沈葆楨(1820-1879年)抵臺,計劃從噶瑪蘭廳蘇澳南邊開闢一條到奇萊(今花蓮縣花蓮市)的道路,儘管蘇花道路的開闢速度相當快,光緒元年即開通完工。可惜道路開通後遭受不少原住民的襲擊,加上風雨天災的破壞,因此蘇花道路於來年遭到撤廢。

由於天然的地形屏障,讓晚到宜蘭地區的漢人與原住民,因土地資源而發生許多激烈的衝突,清代宜蘭開發可說是一部漢人與原住民衝突的歷史。儘管牡丹社事件後,讓清廷開始重視並積極治理臺灣,但是宜蘭地區的「開山撫番」政策效果有限。蘇澳進一步建設為現代港口,還要到日據時期日本人的規劃才慢慢成形。

配合日本政策 定下現代化漁港基礎

在臺灣日據初期,由於沿海尚未設隘勇線(日據時期為防範少數民族所設置的封鎖線)外通電鐵絲網,因此蘇澳一帶沿海的戎克船走私貿易依舊十分猖獗。居住在蘇澳附近的原住民也透過走私管道,用山產和鹽跟漢人交換布匹等物資。臺灣總督府為了杜絕此一現象,開始嚴格取締並實施海上封鎖政策。1907年,屬日本海軍艦隊之一的南清艦隊,其底下的浪速艦正好巡航至蘇澳南邊海岸,發現岸邊炊煙嫋嫋於是便展開炮擊,轟擊原住民居住的部落與製鹽場所,讓其無法用食鹽換取出草(獵人頭)的條件,以此讓原住民生活造成極大不便。之後總督府便在蘇澳沿海設置警備道路與「番務官吏駐在所",實行「理番"政策。

1920年代,總督府為了開發臺灣東部資源與漁業,並配合殖民母國的遠洋漁業發展政策,因此將蘇澳港增闢為一座現代化漁港。1922年,在南方澳開挖溼地,將漁港擴大,後有計劃地將日本漁民遷至蘇澳定居,而原居住在蘇澳港附近的原住民則被迫向南遷移。迨1923年港口完工後,蘇澳港成為臺灣東部唯一可容納動力漁船的漁港,但蘇澳的陸上交通運輸設施尚未齊備,無法充分發揮建港的目的。只有在陸續完成架設宜蘭線鐵路、漁貨拍賣場、燈塔、倉庫、給水設備、造船鐵工所、魚市場等必要設施後,東部漁業才稱得上有充足的配套建設。

二戰期間 蘇澳民眾與媽祖的「神跡」

二戰期間,遠在臺灣東北部的蘇澳郡也難逃戰火的洗禮,蘇澳漁港遭受美軍無情的轟炸而功能癱瘓。此外,還因為戰爭時期無暇修復颱風所造成的損害,導致漁港長期無法使用,直到臺灣光復後,蘇澳漁港才終於獲得經費補助進行整修工程。而蘇澳居民對戰爭的集體記憶,竟然和媽祖信仰有關。

拓墾宜蘭雖多以福建漳州人為主,不過蘇澳卻是泉州人的聚居地。從泉州來的先民帶來了媽祖信仰,並在當地建有許多媽祖廟,以祈求從事漁業時能平安順利,到了戰時空襲轟炸期間,當地民眾更因為相信媽祖能夠保境安民,見到了媽祖的「神跡」。當地人相傳,戰爭期間有進香團沿海路來到位在北方澳的媽祖廟-進安宮進香,中午時進香團就躺臥在岸邊午睡,睡夢中似乎聽到有人在他們耳邊呼喊「趕快起來!快跑!」團員驚醒後依照夢中的指示疏散,不久乍彈就落在剛剛團員們午睡處,團員們幸運逃過一劫,便將夢中的呼喚視為媽祖「顯靈」的「神跡」。

光復後 「十大建設」讓蘇澳漁港脫胎換骨

日本原有意將蘇澳港闢建為國際港,但因中日戰爭被迫中斷。光復後,政府也沒有立即將蘇澳港增闢為國際港的計劃。直到1973年,當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巡視蘇澳港,才有將蘇澳港擴建為國際港的指示。來年蘇澳港列入臺灣近代最重要的工程─「十大建設」項目之一,除了建造碼頭、防波堤、疏浚航道等設施外,並同時進行增闢蘭陽隧道等連外道路工程,並用移山填海的方式造出80萬平方米(約112個足球場大小)的海埔新生地。蘇澳港的擴建工程共歷時9年、花費79.8億新臺幣(約合當時1.99億美元)的經費建造而成,不過1976年興建的駝背橋因為不便漁船航運,後於1996年起興建南方澳跨港大橋。完工後的蘇澳港不僅有便捷的運輸交通,還帶動蘇澳鎮的經濟繁榮。

「十大建設」還有另外一個與蘇澳相關的項目,就是北迴鐵路。在北迴鐵路通車前,蘇澳為臺灣北部與花東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儘管有景觀秀麗奇險的蘇花公路,但北部與花東地區的往返並不便利、耗時甚繁。1973年颱風重創東部交通,因此蔣經國指示興建北迴鐵路,同樣列入「十大建設」當中。鐵路通車前,蘇澳鎮因為地理位置而有中繼站與休息站的功能,吸引民眾來此經營旅館。在漁業繁榮與人口帶動下,1960年代的蘇澳一度成為全臺人口最密集的城鎮。不過北迴鐵路開通後,除了少數以蘇澳站為終點的列車外,其餘班次皆不停靠蘇澳,蘇澳的交通優勢逐漸喪失,旅館餐飲業也逐漸沉寂。

從海盜覬覦的天然良港,人口鼎盛的交通樞紐,到今天的沒落小鎮,蘇澳港百年來的變遷,見證交通建設規劃給地方帶來的影響與衝擊。在人口外移、老齡化的情況下,蘇澳近年努力轉型發展觀光業,除久負盛名的蘇澳冷泉外,還推出漁業推廣活動,如蘇澳鯖魚節,以此帶動觀光人潮。

相關焦點

  • 漫步臺灣:蘇澳景色怡然,蘇澳的冷泉因含鹽濃度低可浴可飲
    漫步臺灣之一:蘇澳南澳蘇澳冷泉蘇澳冷泉位於蘇澳鎮北方,放眼全世界,目前僅有義大利的西西里島和中國臺灣的蘇澳冷泉為「從地底冒出的純正碳酸氫鹽水」。白米木屐村是臺灣社區總體營造相當成功的一個例子,白米社區推動社區總體營造10餘年,木屐成了社區居民重生的起點,木屐工藝也成為白米社區的特色與資產。白米社區自從發展木屐文化產業之後,出現了系統性改變,包括居民與居民之間的互動更為緊密,並且也建立了信心,找到社區裡新的生產方式,使得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大幅改善。
  • 陪伴四代臺灣人的百年老店,世事變遷初心不變
    在臺灣,就有無數這樣的店鋪,陪伴著世世代代的臺灣人走過漫長的時光,滲透著臺灣人生活的各個方面。面對世事變遷、行業沒落,它們豁達從容,依然堅持顧客至上、精益求精、傳承文化的初心。現在讓我們重回這些百年老店的黃金時代,看一看它們歷經滄桑後的風採!
  • 港珠澳大橋總工程師蘇權科:用奮鬥架起中國脊梁
    ▲7名報告團成員接受獻花蘇權科簡介蘇權科,男,1962年5月出生,中共黨員,港珠澳大橋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榮獲2017年度全國科技創新人物、2018年國際橋梁維護與安全協會(IABMASE)傑出貢獻獎等榮譽,其所在的港珠澳大橋建設者群體獲評「南粵楷模」。蘇權科長期從事公路、橋梁工程的勘察設計、科研、技術管理等工作。
  • 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 抗7級地震、壽命120年
    原標題: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 抗7級地震、壽命120年   這是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也是名副其實的科技大橋   港珠澳大橋的「科技密碼」(關注)   本報記者 馮 華   一橋跨三地,唇齒更相依。
  • 港珠澳大橋設計壽命120年!全靠它了
    挑戰百年技術極限李京指出,港珠澳大橋的設計壽命打破了國內通常的「百年慣例」,制定了120年的設計標準,這對跨海大橋的基礎結構鋼管樁的耐久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耐久性工作實際上是建橋的前提條件,此前原有的跨海大橋耐久性設計方案已不能滿足港珠澳大橋耐久性需求,這為國內外海洋工程防護提出了新的挑戰。
  • NMN品牌性價比哪家強 基因港、澳樂維他、胞倍力對比
    近百年來美國消費變遷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大眾消費時期、品質化消費時期以及理性消費時期。實際上,如果把中國目前的這種消費現象與美國相比,會發現歷史驚人的一致。因此,如何選擇性價比更高的NMN品牌也是消費者考慮的主要因素。  鑑於目前國內NMN購買者普遍缺乏相關專業知識,尚難辨別 NMN 品牌,不知如何選擇NMN抗衰老產品。
  • 港珠澳大橋電影觀後感
    牛頭島本是伶仃洋上一座無人居住的荒島,中國工程師們將這裡改造成了世界最大的沉管隧道製造工廠,為港珠澳大橋生產了33節沉管。港珠澳大橋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實現夢想的裡程碑之作,將兩岸緊緊地連接在了一起。如今,中國人可以自豪地說出世界橋梁建設的重心已在中國,參與港珠澳大橋建設的人有著發自內心的自豪。
  • 辦理護照,港澳通行證和臺灣通行證都需要帶什麼?
    隨著我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境遊的人也越來越多了,出境之前需要辦理相關證件,那麼辦理護照,港澳通行證和臺灣通行證都需要什麼呢?辦理這些證件都需要帶什麼?1.成人(滿16周歲)只需攜帶身份證。
  • 穗港澳青年「同撈同煲」 細品三城冬至韻味
    穗港澳青年「同撈同煲」 細品三城冬至韻味 2020-12-22 14:56:57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朱延靜 責任編輯:朱延靜
  • 港珠澳大橋總工程師林鳴:人生,就是奔跑
    港珠澳大橋這一世界級工程的正式通車,離不開整個建設團隊的努力奮戰,更離不開港珠澳大橋項目總工程師——林鳴。從47歲到61歲,林鳴將自己全部的心血都投注在了這座大橋上,帶著4000人的團隊,讓「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成為現實。
  • 包場首選|紀錄電影新標杆《港珠澳大橋》,致敬所有勞動者!!!
    《港珠澳大橋》上影國際影城歡迎各事業、企業單位包場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橋全線正式通車這座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被英國《衛報》譽為向港珠澳大橋數萬名建設者致敬!感受國人的力量,愛我中華!!、珠海文廣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紀錄電影《港珠澳大橋》,將在2019年5月1日全國上映。
  • 文化部公布2018內地與港澳文化交流項目名單, 22項入選, 最多補貼25萬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化廳(局),本部各直屬單位,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根據《文化部辦公廳關於啟動2018年度內地與港澳文化交流重點項目申報工作的通知》(辦港澳臺函〔2017〕238號),經評審和公示,現公布2018年度內地與港澳文化交流重點項目名單及資助金額(見附件1)。
  • 港珠澳大橋另一種打開方式,坐上遊輪海上遊
    幾百年後,在伶仃洋上,一個人類工程的奇蹟在茫茫大海上誕生,這就是港珠澳大橋,55公裡的長度,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 除了親自在橋上走一趟外,還有一種方式就是乘坐珠海九州郵輪從海面欣賞「世紀工程」港珠澳大橋的磅礴氣勢了。
  • 作為珊瑚人不得不提的紅珊瑚王國 — 臺灣南方澳
    臺灣是紅珊瑚為數不多的產地之一,擁有「珊瑚王國」的美譽之稱。既然是為紅珊瑚來到臺灣,那就不得不提南方澳漁港,它位於臺灣東北部的宜蘭縣蘇奧鎮境內,是臺灣三大漁港之一,紅珊瑚的開發和採集就是從這裡開始的。早期南方澳港聚集的漁船與珊瑚繁忙的景象如今的南方澳漁港已經是南方澳的發展重地,回字形的港灣,漁船每日在此集散。站在南方澳觀景臺高處俯視,從跨海大橋到整個海灣的美景都能盡收眼底。紅珊瑚媽祖媽祖是流傳於中國沿海地區的民間信仰,是歷代航海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祇。
  • 「感受新山東•見證新願景——臺港澳媒體山東行」聯合採風活動...
    10月23日,由魯網舉辦的「感受新山東·見證新願景——臺港澳媒體山東行」聯合採風活動圓滿落下帷幕。在7天的時間裡,臺港澳媒體和山東媒體記者分別走進東營、德州、聊城、濱州等市進行採風。通過媒體的獨特視角,感受齊魯文化,多角度宣傳山東、推介山東。
  • 堅守港珠澳大橋
    他們的呼聲不斷從港珠澳大橋戰「疫」一線傳來。    在世紀工程、口岸一線,他們是挺身而出處置疑似染疫旅客的海關關員,是毅然「逆行」護送湖北籍旅客入境的邊檢民警,是用真情服務傳遞口岸溫度的青年志願者。    邵梁是珠海市青年文明號集體——港珠澳大橋海關旅檢一科查驗組的號長,也是該關疫情防控專業技術組的一員。為應對集中性的疫情風險,有5年黨齡的他主動請纓,首個完成了對有發熱體徵的染疫嫌疑人的醫學排查。    「14天內是否去過湖北?」「是否有發熱、咳嗽、呼吸困難?」
  • 南方澳跨港大橋突然斷裂幾十人傷亡,猶如災難片
    10月1日早上9點,臺灣知名地標——南方澳跨港大橋發生意外坍塌。
  • 「新花城」穗港澳粵語頻道上線,打造穗港澳交流合作主陣地
    廣州市區融媒體中心客戶端「新花城」穗港澳粵語頻道6日上線,頻道將被打造成服務港澳青年來穗創新創業的窗口、連接粵港澳生活圈的第一城市指南和促進穗港澳交流合作聯絡的主陣地。具有粵語生態、繁體顯示、港式表達三大特色的「新花城」穗港澳粵語頻道受到不少港澳青年的關注。
  • 我國研製新型塗料挑戰120年耐久性 聯合防護技術守護港珠澳大橋
    萬眾矚目的港珠澳大橋日前正式開通。這座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設計標準打破了國內通常的「百年慣例」,制定了120年設計標準。其背後有一項護航的關鍵技術,是由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簡稱中科院金屬所)自主研發的聯合防護技術。
  • 擦亮八極拳文化金字招牌 魯臺港澳記者走進吳鍾八極拳博物館
    10月20日,參加「感受新山東·見證新願景——臺港澳媒體山東行」聯合採風活動的魯臺港澳記者一行來到山東省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吳鍾八極拳博物館。近距離感受慶雲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吳鍾八極拳。 八極拳是中國十大拳種之一,有很強的實戰價值,軍隊中操練的擒拿、背摔、格鬥等,都吸收了八極拳的某些特點。清乾隆帝曾寫下「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的詩章,對八極拳高度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