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四代臺灣人的百年老店,世事變遷初心不變

2021-02-14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今天是大風天一頭凌亂的小編值班————

倚著昏黃燈光,

老匠師一筆一畫刻下永恆印記;

街頭巷尾的小食攤,

日復一日用美好的滋味犒勞街坊鄰裡。

老鋪就像老朋友,

陪伴世世代代的臺灣人走過漫長時光;

雖然一直都在,

卻難免被遺忘。

現在就讓我們放慢腳步,

回頭看老鋪的一世風採,

學習老鋪的豁達與從容。

————《臺灣百年老店》

童年的記憶裡總有這樣散發暖黃光暈的場景:

睡眼惺忪的我,捏著兩個硬幣,提著一個碗,踢踢踏踏地走到樓下的早餐店,

喚了一聲「奶奶早!」然後伸手遞過碗和硬幣。

收回來一碗熱騰騰的豆花和一句誇讚:「寶這麼小就幫媽媽做事了,真乖,奶奶獎你兩個雞蛋。」

「謝謝奶奶!」左右衣兜裡沉甸甸的煮雞蛋,是我每天清晨收到的第一份獎勵。

  大概每個人的記憶裡都會有這樣一家店鋪,它就在你家附近,有可能是樓下的一家米粉店,你每天早上在那裡吃碗粉,老闆還會給你多加個蛋;也有可能是鄰居祖傳的藥店,奶奶會帶你去買些滋補中藥燉湯;還有可能是一家木偶玩具店,店裡的老爺爺會用些邊角餘料給你雕一個可愛的小貓或小狗……

  它們陪伴你度過童年、少年到長大,它們也曾經陪伴你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甚至曾祖父母。

  在臺灣,就有無數這樣的店鋪,陪伴著世世代代的臺灣人走過漫長的時光,滲透著臺灣人生活的各個方面。對世事變遷、行業沒落,它們豁達從容,依然堅持顧客至上、精益求精、傳承文化的初心。現在讓我們重回這些百年老店的黃金時代,看一看它們歷經滄桑後的風採!

【米糕/肉臊飯/ 燒肉飯/香腸/排骨酥湯/魚丸湯】

  祖傳至今、即將邁入第五代的大菜市阿城米糕,讓凃家人單靠著米糕這項小吃,傳承了一代又一代。

  和尋常小吃攤生意一樣,凃順德的米糕攤很不起眼,店內也無任何標榜老店的字樣,一不小心就會錯過。樸實的凃順德說,不少客人在他們家一吃就是數十載,建議他應該豎立個廣告牌介紹自家歷史,還不忘念幾句:「現在的人專找老店吃,你傻傻的!」凃順德笑著說,正港老店不用擔心客源問題,東西好吃,自然就留得住客人,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

  阿城米糕的歷史起源於1921年,第一代凃明最早是挑擔沿街叫賣米糕、四神湯。第二代凃再添,先在當時最熱鬧的沙卡裡巴設攤營業,後來遷移至大菜市(西市場),因為他的米糕好吃有口碑,大家都喚他「米糕添」。

  第三代凃金成接手經營後,索性以自己的名字將老店命名為「大菜市阿城米糕」並沿用至今。目前已經傳承至第四代凃順德手上,現將店面遷至海安路上營業。

  凃順德說,一間店傳承了這麼多年,只因東西新鮮、好吃。他和妻子每天清晨起床備料,店裡熱銷的古早味香腸是兩夫妻每天下午利用顧店的閒暇製作而成,客人吃到的不僅僅是美味、新鮮,還有一份真誠與用心。

  凃順德說,賣吃的固然累,但至少賺的每分錢都很實在,與客人早已建立了深厚的情感。有一名客人整整吃了70年,從阿公那時候吃到現在。這名客人總說:「我足足看了你們家三代,頭家換過一代又一代!」他說,想到一家店竟然可以陪伴客人這麼漫長的歲月,開心之餘也有一種使命感,好像不應該輕言中斷;守著一家樸實的老攤子,凃家人的雙手從沒停過,從一碗碗米糕到一碗碗肉臊飯。歲月改變了很多事,不變的是他們守住傳統口味的決心。

  一個世紀之前,「古井藥房」曾風光一時;一個世紀之後,它是府城(原舊城區)當今最古老的中藥鋪,傳襲三代的清代錫藥罐、九格抽屜藥櫃,一物一景,歲月痕跡一覽無遺,難掩滄桑之感。

  創建於清光緒年間的古井藥房坐落於五條港的中心。這裡是水仙宮內的三郊,統籌辦理五條港道的進出口貿易,藥材由南郊從廈門購買後在此卸貨。佔地利之便,漢藥店蓬勃發展,彼時的南勢街(即今民權路三段一帶)周邊區域盛極一時,尤其是1685年藥王廟創建之後,當地更成為了藥商信仰中心。

  第一代曾古井於1908年創設了古井藥房的前身——萃芳園。當時,五條港是寸土寸金的精華地段,萃芳園卻能坐擁三間店面,生意鼎盛可見一斑,全盛時期甚至同時僱用十多名人手幫忙。

  早期,中醫師大多是被請到藥房看門診,抓藥仍須仰賴藥房,因此多數百姓生病未必會找醫生,而是拿著祖傳秘方、偏方上藥房抓藥。加上進補風行,當年幾乎家家戶戶都會不定時到藥房抓上一帖補藥,藥房成為熱門行業。

  第二代曾焜燿先生打從16歲自第二公學校(今臺南一中前身)畢業後就在藥房見習,熟習2000多種以上的漢藥。父親56歲就因病撒手人寰後,年僅22歲的他接手了藥房的工作,這一做就超過了一甲子。

  原名萃芳園的古井藥房,更名是因為老主顧習慣以老闆大名稱呼這家店;況且,「古井」叫久了也有感情,於是曾焜燿索性把招牌改成「古井」,一來方便客人識別,二來也代表遙想、惦念父親之情。

  戰後士古井藥房的黃金時代,當時銀行每天派人來收帳,曾焜燿的兒子曾世傑依然記得,小時候一早開門,屋內就擠滿了人,根本沒有落腳之處,由此可知生意盛況。

  爾後,隨著藥房越開越多,中醫師也可以考執照開診所兼賣藥,加上科學中藥大舉取代傳統藥材以及健保制度衝擊中藥生意,短短幾年間,古井藥房不再一枝獨秀,逐漸式微。

  雖然面臨生意走下坡的困境,但老店的骨氣卻也表露無遺。當許多中藥行紛紛轉型轉賣西藥、成藥或其他商品時,古井藥房卻始終堅持不隨波逐流,依舊守著漢方藥材的零星生意,目前傳導第三代曾世傑手上;可惜下一代無意接手,古井藥房步入歷史顯然已成定局

  不尋求轉型的古井,百年來有一味祖傳秘方至今仍深受老主顧捧場。這就是獨家製造的龜鹿二仙膠,遵循古法製作,耗時耗力,需用小火連熬十幾天才能製成,許多顧客一光顧就是五十載,極具口碑。

  古色古香的古井藥房,從招牌乃至設備都瀰漫著舊時代的氣息,至今仍保留著從清代用到現在的錫製藥罐,因為裝入錫藥罐的藥材比較不會變質。看似小細節,卻也凸顯老店的堅持。試想,若是所有老店皆追隨時代步伐前行,今日,或許我們早已看不到百年軌跡的印證了。

  走進神農街,人們自然而然會被這條新文藝與舊時風華交匯的老街迷住。既然是有歷史的街道,那麼,最吸引人的景致,也就莫過於有年紀的人、事、物。神農街上,又以祖傳妝佛工藝、榮登臺南市民傳統藝術保存者的「西佛國」蔡天民最受矚目。

  狹小的空間內,80多歲的蔡天民鼻梁上掛著眼鏡,專注凝望著手上的神像,一筆一畫勾勒著線條。數十年來如一日,老人家專心致志的模樣,是神農街迷人的風景之一。

  在臺南首屈一指的「西佛國」,由來自泉州的第一代蔡義培於1882年設立。泉州派採師徒傳襲制度,因此西佛國並未廣招學徒,而是家族傳承,歷經蔡南山、蔡心,現由第四代蔡天民及第五代蔡友誠接掌家業,迄今仍然保存著以綿紙(雞毛紙)包裹神像外皮,再上黃土底,上漆後以礦物質顏料上色的傳統技法。

  西佛國在第三代蔡心手上發揚光大。日據時期至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蔡心在臺南市神像雕塑界人稱「佛仔心」,他雕塑的大尊神明佔府城廟宇的大宗,目前供奉在鄭氏家廟的鄭成功泥塑像,亦是蔡心所制,神態威武。

  蔡天民回憶,他畢業後就跟在爸爸身邊當助手,三代聯手打造了無數木雕、泥塑神像作品,遍及全臺;然而,如今本土神像高達八成從大陸進口,妝佛業市場萎縮,傳承百年的家業也倍感壓力,仰賴固定客源支撐。

  蔡天民說,神像工藝大致分為木雕與泥塑,今日妝佛師傅專精兩種技藝的不多,必須分工合作,不像以前的老師傅可從頭到尾一手包辦。依照古法製作的神像可以保持很久,神像面容、神情不易受到破壞,細部線條也不會因為時間久遠而日漸模糊,時間愈久愈能夠顯現出神採。

  目前,西佛國是臺南碩果僅存的妝佛工藝商家。

————我是一條老店伴我長大的分割線————

  在臺灣,這樣任世事變遷卻依然堅守初心的百年老店還有很多,也許你在某個巷弄裡轉個彎便會遇見它們。在遇見它們之前,先來讀一讀下面這本《臺灣百年老店:80家老店鋪的傳奇故事》,透過文字與圖片了解它們傳承百年的傳奇故事!

  具有濃濃復古味的巷弄文化,是遊客對臺南深刻的印象之一,而巷弄中的古屋老店,不僅是臺南市珍貴的文化資產,每逢節慶假日,更吸引各地遊客前來品味懷舊氛圍。 

臺南縣市合併後,文化局積極著手進行臺南老店普查,首次以大臺南為範圍,匯整前人留下的文史數據,走訪各區發掘出未曾受訪的對象,逐一進行記錄工作。本書透過匯集這些老行業創業故事,除了將當時的經營甘苦忠實呈現,相信也能帶給讀者新的啟發。

曹婷婷 

臺灣臺南市人 

現職為平面媒體工作者 

著有《老店,老滋味:80家臺南老店鋪的傳家故事》 

《府城老時光:從安平到舊城區》《時光專賣店》等書

————我是一條有福利的分割線————

  任世事變遷,有你在,百年老店初心就不變。讓你放慢腳步一覽臺灣百年老店風採的臺灣百年老店:80家老店鋪的傳奇故事來送福利了!回復「百年老店」即可了解活動詳情,領取福利!

P.S.想要第一時間了解小編送出的福利,可以置頂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官方微信哦!戳官微主頁面右上方小人,點擊置頂公眾號的小按鈕即可。


福利進行中

邀請10個好友關注,我們將送上年度暢銷書一本,以此類推。

回復「贈書」,即可了解活動詳情

(請上周五邀請十位好友的微信號為@失色i 的讀者回復一下小編,小編發不了信息給你呦喂~)

往期精彩(內含福利)

相關焦點

  • 臺灣百年老店月餅活動
    陳允寶泉-臺灣百年餅鋪好吃當然重要但百年驗證無添加更重要保質期一個月,臺灣直發約三到五天送達>咩咩家生活家居館購買月餅 請複製以下代碼 打開手機淘寶:¥0wc10VkUfVZ¥陳允寶泉是臺灣的百年老店。
  • 臺灣家喻戶曉的百年老店「度小月」正式入駐上海啦!
    臺灣無人不知的百年老店,堅守祖先傳統風味,經過四代人的努力,以「廚藝、人文、服務、美學」為經營理念,發揚地道臺南小吃,現在已成為現在已成為臺灣無人不知的百年老店。 度小月擔仔麵的口味已做到120年不變,遵循古法工序,得到國際美食界的高度認可。
  • 【分享】度小月:臺灣百年老店火爆帝都的秘訣
    這位新晉內地餐飲業的寵兒,在大陸的首店開張後,不到半年時間就營業額就穩定在每月100萬元以上,究竟度小月有何秘技?點擊標題下「餐飲O2O」可快捷關注 從臺灣進口關鍵原料,走遍當地市場選取食材,單單是選材環節,就花上半年的時間,還要經過食材對比、口味測試,它為何這般「傲嬌」?
  • 卷在稻草裡的百年納豆老店
    卷在稻草裡的百年納豆老店食的文化正是代表一個地方的風土與人情,我國有許多千年以來傳承的食材與鄉土料理,許多食物的材料、乾貨等都是從古至今用手作才保留下來的味道。類此老鋪林立的大國不要說歐美沒有,韓國銀行調查,世界二百年以上企業有5,586家、其中3146家在日本;亞洲更別說了,南韓俗說「沒有過三代的店」,百年企業連一家都沒有,而華人也都是短命企業,數得出來有幾家。臺灣的遠流出版社最近出版了一本由鹽澤槙所著的書:〝百年傳承:20家日本老字號的初衷、熱情與奮鬥記錄〞,這本書訪問了日本20家百年老字號。
  • 探店 這是臺灣最受歡迎的百年老店
    凡是愛吃之人一定會愛臺南,臺南的大街小巷都開有食肆,每家店裡都傳承著自己的獨特味道。
  • 【樂遊臺灣】唯有愛與美食不可辜負--臺灣美食百年老店
    很多人行走臺灣的一大重點就是臺灣美食。除了網紅系列和排行榜系列,臺灣還有一大眾百年系列也很是讓人慾罷不能啊!!!今天推薦一波臺灣的百年老店,特地在晚飯時間種草,小編的用心可想而知吶✪  金春發牛肉店創立於1897年的牛肉店位於天水路臨街的位置,憑藉著家族的堅持,除了徵服了一代又一代食客的胃之外,也將一個路邊攤做成了一家百年老店。
  • 百年老店郭元益搶灘上海
    此外,隨著大陸經濟起飛,烘焙市場處於高度成長期,早已吸引臺灣烘焙業搶攻,包括百年老店的寶珍香、臺北犁記、微熱山丘、禮坊、小林煎餅等都已前往展店。郭元益第5代、現任副總經理郭建偉表示,近幾年來,景氣起起伏伏,尤其臺灣結婚人口下降,喜餅市場成長力度有限,郭元益是以喜餅為主,有鑑於此趨勢已不可逆,必須得開發不同的市場及商品,因此臺灣調整產銷配置,除了喜餅,也加重伴手禮及節慶商品比例。
  • 涵碧精品 | 臺灣百年老店-陳允寶泉
    每周一個品牌,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是來自臺灣的陳允寶泉。就讓品牌負責人翁羿琦女士向我們娓娓道來:「整個華人地區最好吃的糕餅在臺灣,臺灣的餅窟在臺中,臺中有六百多家的糕餅,我們是為數不多的其中一家老店,已經111年了,第一代在清朝末年(1908年),當時臺灣的麵粉很少,第一代陳允先生用臺灣盛產的稻米,製作了狀元糕還有米香。
  • 涵碧精品 | 臺灣百年老店-陳允寶泉
    每周一個品牌,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是來自臺灣的陳允寶泉。就讓品牌負責人翁羿琦女士向我們娓娓道來:「整個華人地區最好吃的糕餅在臺灣,臺灣的餅窟在臺中,臺中有六百多家的糕餅,我們是為數不多的其中一家老店,已經111年了,第一代在清朝末年(1908年),當時臺灣的麵粉很少,第一代陳允先生用臺灣盛產的稻米,製作了狀元糕還有米香。
  • 百年老店
    按照我們這種血緣至上,家當只能留給兒子的辦法,老店最多只有百年,簡直就是不可避免的規律。」文 梁文道回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剛剛開始背著包在大陸到處跑的時候,其中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去拜訪各地所謂的「百年老店」,嘗嘗它們那聞名遐邇的拿手好菜。
  • 《陸王》百年老店的品質
    劇情還是一如之前,小鉤屋四代目帶領著員工們為瀕臨倒閉的足袋作坊尋找新的出路而一路跌跌撞撞,起起落落。       第5集中的不少情景與對白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有這麼一段劇情,銀行人員大橋課長為確認給小鉤屋貸款是否存在風險而親自去小鉤屋視察,當他看到堆積在地上的產品時,帶著質問的口氣說,「沒事嗎?
  • 喝牛肉湯嘛,我只去臺灣的百年老店
    喝牛肉湯,我只去臺灣的百年老店圖文 | 於小戈 (訂閱號ID: yuxiaoge1014)每一年這個時候,我都會帶著一手帶大的幾個女崽去臺灣。 去臺灣,吃是頭等大事。 吃在臺北,就像日本和上海一樣,是一個盛產「小牛店」的城市。 小牛店,指的是又小又牛的民間食檔。
  • 臺灣屏東百年手工打鐵店第三代楊永耀盼傳承
    華夏經緯網7月17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屏東枋寮永興鐵店是百年老店,也是枋寮至恆春一帶唯一手工打鐵店,目前傳至第三代楊永耀。他32年前開始學功夫,接手至今22年,回顧過往,坦言數度想當逃兵,直到看見產業人才凋零才明白父親的苦心,也才深知傳承的重要。
  • 【人民論壇】世事變遷,勿忘初心
  • 【行樂專題】日本百年老店東京篇——清月堂
    與很多將一種味道傳承百年的老店不一樣的是,清月堂以「一代一果」為店訓,即每一代主人都要與時俱進地推出屬於當代的果子。如今的第三代主人正一朗推出的「おとし文」則是最具代表性的和果子,而第四代主人也在積極地創作新一代和果子。就這樣,一代代人對和果子傾注的心血延續了清月堂的血脈,也成就了銀座7丁目的百年傳奇。
  • 案例館 慈善「百年老店」——保良局
    作為一家慈善組織中的「百年老店」,保良局相當於香港歷史變遷的一個縮影,香港郵政曾專門發行過保良局百年紀念郵票,以紀念它為香港社會治安穩定發展做出的傑出貢獻。這個博物館就是保良局「慈善文化」的記錄與傳承,所有通過保良局對社會慈善事業作出較大貢獻的人,都有一張照片(瓷像)和簡歷掛在博物館的牆上,讓後人認識、記住他們和他們的善舉。在博物館裡參觀很容易被這種慈善文化感染,要積極參與慈善事業的激情油然而生。康樂服務
  • 主播英娜,帶你走進瀋陽百年老店
    還記得瀋陽的那些百年老店嗎?即使脫口說出各家的名字,那裡的味道,你又記得多少呢?今天,小夥伴們就用眼睛代替嘴巴,用圖片代替腳步,和主播英娜一起去嘗嘗瀋陽「百年老字號」的地道美食吧。寶發園始創於1910年,是名符其實的百年老店, 坊間常會聽到上年紀的老一輩人說起有關「四絕菜」的一個故事。當年,張學良少帥輕裝來到寶發園菜館,點下了熘腰花,熘肝尖,熘黃菜,煎丸子這四道菜。大廚並不知道是誰要吃,和平時做的一樣,少帥細細品嘗之後,拍案叫絕,當即給廚師打賞! 至此,「寶發園名揚沈城,四絕菜傾倒東北張少帥」的佳話流傳至今。
  • 臺灣「菌菇世家」大陸紮根 「臺三代」傳承百年老店
    【解說】正值「十一」假期,臺灣青年林昆佑在江蘇泰州新廠區的冷庫裡跑進跑出,協調工人將一箱箱包裝好的菌菇貨品搬上貨車,趕在黃金周消費旺季,將貨品發往大陸各地。林昆佑家族三代人從事菌菇行業,產業歷經多次轉型,他接班後營業額每年增長三倍。近日,林昆佑向中新社記者分享了他的故事。
  • 百年結緣筆墨:臺灣老派且時尚的筆墨世家(圖)
    百年結緣筆墨:臺灣老派且時尚的筆墨世家(圖)   從林仁貴的祖父成為福州三益筆齋的學徒開始,林家四代與筆墨結緣,不止經營過筆墨紙硯
  • 百年傳承 老店新潮(他山之石)
    在市中心的一些熱門店面,排隊的人甚至在街角拐了個彎。對義大利人而言,這是再熟悉不過的國民巧克力品牌;對遊客而言,這是拍照打卡不能錯過的熱門店鋪。進入店鋪,只見文藝復興時期的花紋壁紙,明亮色彩搭配暖調通透的燈光,細節中呈現著獨特的意式時尚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