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大風天一頭凌亂的小編值班————
倚著昏黃燈光,
老匠師一筆一畫刻下永恆印記;
街頭巷尾的小食攤,
日復一日用美好的滋味犒勞街坊鄰裡。
老鋪就像老朋友,
陪伴世世代代的臺灣人走過漫長時光;
雖然一直都在,
卻難免被遺忘。
現在就讓我們放慢腳步,
回頭看老鋪的一世風採,
學習老鋪的豁達與從容。
————《臺灣百年老店》
童年的記憶裡總有這樣散發暖黃光暈的場景:
睡眼惺忪的我,捏著兩個硬幣,提著一個碗,踢踢踏踏地走到樓下的早餐店,
喚了一聲「奶奶早!」然後伸手遞過碗和硬幣。
收回來一碗熱騰騰的豆花和一句誇讚:「寶這麼小就幫媽媽做事了,真乖,奶奶獎你兩個雞蛋。」
「謝謝奶奶!」左右衣兜裡沉甸甸的煮雞蛋,是我每天清晨收到的第一份獎勵。
大概每個人的記憶裡都會有這樣一家店鋪,它就在你家附近,有可能是樓下的一家米粉店,你每天早上在那裡吃碗粉,老闆還會給你多加個蛋;也有可能是鄰居祖傳的藥店,奶奶會帶你去買些滋補中藥燉湯;還有可能是一家木偶玩具店,店裡的老爺爺會用些邊角餘料給你雕一個可愛的小貓或小狗……
它們陪伴你度過童年、少年到長大,它們也曾經陪伴你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甚至曾祖父母。
在臺灣,就有無數這樣的店鋪,陪伴著世世代代的臺灣人走過漫長的時光,滲透著臺灣人生活的各個方面。面對世事變遷、行業沒落,它們豁達從容,依然堅持顧客至上、精益求精、傳承文化的初心。現在讓我們重回這些百年老店的黃金時代,看一看它們歷經滄桑後的風採!
【米糕/肉臊飯/ 燒肉飯/香腸/排骨酥湯/魚丸湯】
祖傳至今、即將邁入第五代的大菜市阿城米糕,讓凃家人單靠著米糕這項小吃,傳承了一代又一代。
和尋常小吃攤生意一樣,凃順德的米糕攤很不起眼,店內也無任何標榜老店的字樣,一不小心就會錯過。樸實的凃順德說,不少客人在他們家一吃就是數十載,建議他應該豎立個廣告牌介紹自家歷史,還不忘念幾句:「現在的人專找老店吃,你傻傻的!」凃順德笑著說,正港老店不用擔心客源問題,東西好吃,自然就留得住客人,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
阿城米糕的歷史起源於1921年,第一代凃明最早是挑擔沿街叫賣米糕、四神湯。第二代凃再添,先在當時最熱鬧的沙卡裡巴設攤營業,後來遷移至大菜市(西市場),因為他的米糕好吃有口碑,大家都喚他「米糕添」。
第三代凃金成接手經營後,索性以自己的名字將老店命名為「大菜市阿城米糕」並沿用至今。目前已經傳承至第四代凃順德手上,現將店面遷至海安路上營業。
凃順德說,一間店傳承了這麼多年,只因東西新鮮、好吃。他和妻子每天清晨起床備料,店裡熱銷的古早味香腸是兩夫妻每天下午利用顧店的閒暇製作而成,客人吃到的不僅僅是美味、新鮮,還有一份真誠與用心。
凃順德說,賣吃的固然累,但至少賺的每分錢都很實在,與客人早已建立了深厚的情感。有一名客人整整吃了70年,從阿公那時候吃到現在。這名客人總說:「我足足看了你們家三代,頭家換過一代又一代!」他說,想到一家店竟然可以陪伴客人這麼漫長的歲月,開心之餘也有一種使命感,好像不應該輕言中斷;守著一家樸實的老攤子,凃家人的雙手從沒停過,從一碗碗米糕到一碗碗肉臊飯。歲月改變了很多事,不變的是他們守住傳統口味的決心。
一個世紀之前,「古井藥房」曾風光一時;一個世紀之後,它是府城(原舊城區)當今最古老的中藥鋪,傳襲三代的清代錫藥罐、九格抽屜藥櫃,一物一景,歲月痕跡一覽無遺,難掩滄桑之感。
創建於清光緒年間的古井藥房坐落於五條港的中心。這裡是水仙宮內的三郊,統籌辦理五條港道的進出口貿易,藥材由南郊從廈門購買後在此卸貨。佔地利之便,漢藥店蓬勃發展,彼時的南勢街(即今民權路三段一帶)周邊區域盛極一時,尤其是1685年藥王廟創建之後,當地更成為了藥商信仰中心。
第一代曾古井於1908年創設了古井藥房的前身——萃芳園。當時,五條港是寸土寸金的精華地段,萃芳園卻能坐擁三間店面,生意鼎盛可見一斑,全盛時期甚至同時僱用十多名人手幫忙。
早期,中醫師大多是被請到藥房看門診,抓藥仍須仰賴藥房,因此多數百姓生病未必會找醫生,而是拿著祖傳秘方、偏方上藥房抓藥。加上進補風行,當年幾乎家家戶戶都會不定時到藥房抓上一帖補藥,藥房成為熱門行業。
第二代曾焜燿先生打從16歲自第二公學校(今臺南一中前身)畢業後就在藥房見習,熟習2000多種以上的漢藥。父親56歲就因病撒手人寰後,年僅22歲的他接手了藥房的工作,這一做就超過了一甲子。
原名萃芳園的古井藥房,更名是因為老主顧習慣以老闆大名稱呼這家店;況且,「古井」叫久了也有感情,於是曾焜燿索性把招牌改成「古井」,一來方便客人識別,二來也代表遙想、惦念父親之情。
戰後士古井藥房的黃金時代,當時銀行每天派人來收帳,曾焜燿的兒子曾世傑依然記得,小時候一早開門,屋內就擠滿了人,根本沒有落腳之處,由此可知生意盛況。
爾後,隨著藥房越開越多,中醫師也可以考執照開診所兼賣藥,加上科學中藥大舉取代傳統藥材以及健保制度衝擊中藥生意,短短幾年間,古井藥房不再一枝獨秀,逐漸式微。
雖然面臨生意走下坡的困境,但老店的骨氣卻也表露無遺。當許多中藥行紛紛轉型轉賣西藥、成藥或其他商品時,古井藥房卻始終堅持不隨波逐流,依舊守著漢方藥材的零星生意,目前傳導第三代曾世傑手上;可惜下一代無意接手,古井藥房步入歷史顯然已成定局。
不尋求轉型的古井,百年來有一味祖傳秘方至今仍深受老主顧捧場。這就是獨家製造的龜鹿二仙膠,遵循古法製作,耗時耗力,需用小火連熬十幾天才能製成,許多顧客一光顧就是五十載,極具口碑。
古色古香的古井藥房,從招牌乃至設備都瀰漫著舊時代的氣息,至今仍保留著從清代用到現在的錫製藥罐,因為裝入錫藥罐的藥材比較不會變質。看似小細節,卻也凸顯老店的堅持。試想,若是所有老店皆追隨時代步伐前行,今日,或許我們早已看不到百年軌跡的印證了。
走進神農街,人們自然而然會被這條新文藝與舊時風華交匯的老街迷住。既然是有歷史的街道,那麼,最吸引人的景致,也就莫過於有年紀的人、事、物。神農街上,又以祖傳妝佛工藝、榮登臺南市民傳統藝術保存者的「西佛國」蔡天民最受矚目。
狹小的空間內,80多歲的蔡天民鼻梁上掛著眼鏡,專注凝望著手上的神像,一筆一畫勾勒著線條。數十年來如一日,老人家專心致志的模樣,是神農街迷人的風景之一。
在臺南首屈一指的「西佛國」,由來自泉州的第一代蔡義培於1882年設立。泉州派採師徒傳襲制度,因此西佛國並未廣招學徒,而是家族傳承,歷經蔡南山、蔡心,現由第四代蔡天民及第五代蔡友誠接掌家業,迄今仍然保存著以綿紙(雞毛紙)包裹神像外皮,再上黃土底,上漆後以礦物質顏料上色的傳統技法。
西佛國在第三代蔡心手上發揚光大。日據時期至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蔡心在臺南市神像雕塑界人稱「佛仔心」,他雕塑的大尊神明佔府城廟宇的大宗,目前供奉在鄭氏家廟的鄭成功泥塑像,亦是蔡心所制,神態威武。
蔡天民回憶,他畢業後就跟在爸爸身邊當助手,三代聯手打造了無數木雕、泥塑神像作品,遍及全臺;然而,如今本土神像高達八成從大陸進口,妝佛業市場萎縮,傳承百年的家業也倍感壓力,仰賴固定客源支撐。
蔡天民說,神像工藝大致分為木雕與泥塑,今日妝佛師傅專精兩種技藝的不多,必須分工合作,不像以前的老師傅可從頭到尾一手包辦。依照古法製作的神像可以保持很久,神像面容、神情不易受到破壞,細部線條也不會因為時間久遠而日漸模糊,時間愈久愈能夠顯現出神採。
目前,西佛國是臺南碩果僅存的妝佛工藝商家。
————我是一條老店伴我長大的分割線————
在臺灣,這樣任世事變遷卻依然堅守初心的百年老店還有很多,也許你在某個巷弄裡轉個彎便會遇見它們。在遇見它們之前,先來讀一讀下面這本《臺灣百年老店:80家老店鋪的傳奇故事》,透過文字與圖片了解它們傳承百年的傳奇故事!
具有濃濃復古味的巷弄文化,是遊客對臺南深刻的印象之一,而巷弄中的古屋老店,不僅是臺南市珍貴的文化資產,每逢節慶假日,更吸引各地遊客前來品味懷舊氛圍。
臺南縣市合併後,文化局積極著手進行臺南老店普查,首次以大臺南為範圍,匯整前人留下的文史數據,走訪各區發掘出未曾受訪的對象,逐一進行記錄工作。本書透過匯集這些老行業創業故事,除了將當時的經營甘苦忠實呈現,相信也能帶給讀者新的啟發。
曹婷婷
臺灣臺南市人
現職為平面媒體工作者
著有《老店,老滋味:80家臺南老店鋪的傳家故事》
《府城老時光:從安平到舊城區》《時光專賣店》等書
————我是一條有福利的分割線————
任世事變遷,有你在,百年老店初心就不變。讓你放慢腳步一覽臺灣百年老店風採的《臺灣百年老店:80家老店鋪的傳奇故事》來送福利了!回復「百年老店」即可了解活動詳情,領取福利!
P.S.想要第一時間了解小編送出的福利,可以置頂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官方微信哦!戳官微主頁面右上方小人,點擊置頂公眾號的小按鈕即可。
福利進行中
邀請10個好友關注,我們將送上年度暢銷書一本,以此類推。
回復「贈書」,即可了解活動詳情
(請上周五邀請十位好友的微信號為@失色i 的讀者回復一下小編,小編發不了信息給你呦喂~)
往期精彩(內含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