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瀋陽」沒有不知道「鹿鳴春」的。「鹿鳴春」始建於1929年,創始人、老闆王星垣在南市場(現址在和平區南市百貨對面)獨挑門戶,開辦了鹿鳴春飯店。1935年,王星垣看準時機擴大經營範圍,延長營業時間,加之其弟王甫亭精通烹飪,有股「菜不驚人死不休」的勁頭,鹿鳴春一時雄居瀋陽「三春六樓七飯店之首」。
1979年,鹿鳴春恢復老字號後,王甫亭親自掛帥,執廚任教,培育出徒弟劉敬賢、王玉寶等名師。劉敬賢在1983年中國首屆烹飪名師技術表演會上以「蘭花熊掌」等四道菜技壓群芳,一舉奪魁,震驚了國內外烹飪界,使名不見經傳的遼菜從此揚名天下,也讓鹿鳴春再次成為瀋陽最負盛名的飯店。
2008年,老字號「鹿鳴春」重新出現在南市場原址。仿古的裝潢,華麗的殿堂,傳說中的美味在今天依然很贊……
傳統名菜:
九轉大腸、蟹肉豆腐、獅子頭成為特色招牌菜。鹿鳴春的澄沙包、鹿鳴香雞都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鍋包肉屬於老式糖醋調製醬汁,口感軟而有嚼勁,味道酸甜不膩,形狀跟日常所見不同,屬於長條狀,被中國飯店協會評為「中國名菜」;溜蝦段也是鹿鳴春的特色之一。人均消費:100元左右
寶發園名菜館目前位於瀋陽大東區小什字街上。一座古色古香的現代建築夾縫裡的二層小樓,門庭不是特別豪華,但勝在菜品有特色。
寶發園始創於1910年,是名符其實的百年老店, 坊間常會聽到上年紀的老一輩人說起有關「四絕菜」的一個故事。當年,張學良少帥輕裝來到寶發園菜館,點下了熘腰花,熘肝尖,熘黃菜,煎丸子這四道菜。大廚並不知道是誰要吃,和平時做的一樣,少帥細細品嘗之後,拍案叫絕,當即給廚師打賞! 至此,「寶發園名揚沈城,四絕菜傾倒東北張少帥」的佳話流傳至今。
「四絕菜」在寶發園均有大盤和小盤之分,人數多可以點「大四絕」,人數少可以點「小四絕」。英娜點的就是小四絕,菜量就已經不小了。
馬家燒麥是一家享有「中華老字號」「百年老店」等美譽的著名風味餐飲名店,迄今已建店200多年,並於2011年被遼寧省人民政府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馬家燒麥是地道的回民小吃。早在清嘉慶元年(1796年),回民馬春便每天推車到瀋陽城內各熱鬧場所邊包邊賣燒麥,因為選料精良、配方獨特,顧客很多,逐漸小有名氣。道光八年(1828年),其子馬廣元繼承父業,開了兩間簡陋的門市,立號馬家燒麥館,進一步改進位作工藝,形成其獨特風味,名揚東北三省。
後幾經變遷,1961年由馬氏後裔第五代的馬繼廷擔任技術指導,改機械壓面為傳統手工擀麵,燒麥質量勝過從前。成熟後皮面亮晶,柔軟筋道,餡心鬆散,醇香味好。其外形猶如朵朵含苞待放的牡丹,令人望而生涎。
人均消費:50元左右
協順園回頭館是一家有百年歷史的回民餐廳,喜歡吃清真食品的小夥伴可不能錯過了。現在已經有多家分店,英娜去的是大西路上的一家。店面不大,從門臉看和一般的小飯館差不多,但是門上掛的各種口碑牌匾真不是蓋的,來這兒的人也都是奔著記憶中的味兒來的。
相傳在清朝光緒年間,有姓金的一家人在瀋陽北門裡開設燒餅鋪謀生。因為經營不善,生意一直不好。一次正值中秋節,生意更加蕭條,時至中午也不見食客上門,店主很茫然,就取出幾枚銅錢,買了些牛肉回家剁成肉餡,將燒餅面擀成薄皮,一折一疊地包攏起來,準備自家過節吃。這時,從外面忽然進來一位差人,進店見鍋中所烙的食品造型新奇,一經品嘗,品味甚佳。這位差人當即告訴店主,再烙一盒送往館驛,其他人吃後齊聲叫絕。從此,這種食品名聲大振,官民爭相購買,生意日趨興隆,故而取名「回頭」。既然叫「回頭館」,去他家必點的當然就是 「回頭」了。
「回頭」簡單說就是長方體的餡餅,分肉、素兩種,量大餡足,炸後像金條一樣,橫一排、豎一排的在盤子裡壘起。咬一口,皮薄薄脆脆,汁水四溢。配上一碗真材實料的羊雜湯,總之就是一個字——香!今天介紹的這幾個百年老字號,有的名震瀋陽,有的似乎只在基層民眾中口碑良好,不管怎樣,這僅僅是老字號的一小部分,但也足以讓人口水長流了。文字是有限的,而美味卻是無限的。瀋陽美食的神韻,親自體味才更加美妙!下期我們主播英娜會再去幾家百年老店轉轉,找找那些無法讓人忘懷的味道!
編輯:馬雨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