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林仁貴的祖父成為福州三益筆齋的學徒開始,林家四代與筆墨結緣,不止經營過筆墨紙硯,還做過與制筆有關的毛料生意。後來,祖輩身負包裹來臺灣「跑單幫」,逐步創建在臺北大稻埕小有名氣的筆墨莊,甚至連「當代草聖」于右任也曾為店裡題寫過招牌……
跟很多世家的傳奇一樣,臺北林三益筆墨莊的百年過往,也有著一個老派的故事開頭。
「那時候學徒有幾十個人,大師傅常常用雞毛撣子來管教體罰,一段時間就要換一根。」這是林仁貴記憶中祖父說過的事情。當年,祖父出師後盤下了開在福州南門市場的三益筆齋,靠著傳統技藝和誠信原則,毛筆不僅暢銷廈門、泉州等地,還賣到了臺灣和南洋一帶,「當時用兔尖狼毫做成的特質奏本和僅用兔尖做成的一般奏本,兩種毛筆賣得特別好。」
林仁貴的祖父甚至還用賺來的錢,在福州新店老家蓋起了三進的院落。1946年,祖父背著一個包裹,搭乘馬尾到基隆的木船,到臺灣「跑單幫」拓展市場。1949年因為兩岸隔絕,再也沒能夠回鄉。出生在福州的林仁貴後來也到了臺北,目睹了祖輩從大稻埕擺地攤到歸綏街創建店鋪的過程。
「筆芯要做成三角錐形狀,外面再覆以蓋毛,說起來很簡單,但一支筆的製作流程大都要十幾道工序。」林仁貴說,當年臺灣的筆墨莊大都是從福建過來的,以師徒傳承的形式手工制筆。不僅要認識幾十至上百種毛料的品質特性,還要有一遍遍在清水中刷毛、齊毛、梳理的耐性。隨著林三益筆墨莊的名氣越來越大,當年臺灣許多名人如于右任、葉公超等都愛來筆墨莊買筆墨紙硯。
除了祖父「跑單幫」時留下的墨條存貨,林三益筆墨莊還保留一件從福州帶過來的寶貝:一個古舊的保險柜。「當初到臺灣做生意很辛苦,特別是我們做毛筆的,因為臺灣物資匱乏,沒有合適的毛料,而兩岸往來又完全中斷,只能通過香港等第三地的貿易商取得。」林仁貴說,保險柜正是用來保存狼毫等堪比黃金的貴重毛料。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兩岸往來逐步恢復,林仁貴不僅與福州親人重新取得聯繫,還能到河南及東北等地挑選制筆用的毛料,保險柜才派不上用場。
隨著原子筆、計算機等現代書寫工具的出現,林三益筆墨莊的生意愈發難做。在第四代掌門人林昌隆接手時,不僅要維持正常店鋪裡的生意,還要跑書店、學校,拓展客源。然而,百年老店的時尚變身也自此開始。
「當時路過一家彩妝指甲筆店,突然想到我們也可以製作這樣的產品。從最初人家聽說是做毛筆的就婉拒,到前後跑了三趟、用了六個月的時間,最終接受我們一種很細的小毛筆來試用。」林昌隆跟一些化妝師、美容師溝通後發現,彩妝筆的製作工藝並不複雜,「也都是跟毛有關,做了一個世紀的毛筆,我們更懂毛料」。
「毛筆寫在紙上,彩妝筆畫在臉上,基本原理相通,只要將毛料配比進行相應調整就好。」林昌隆開始對家族經營百年的毛筆進行變裝,竹子和牛角製成的毛筆筆身是傳統審美觀念,針對時尚愛美女性要改成亞克力等現代材質;傳統的塑料筆套也不能再守舊如一,通過創意設計成旗袍式樣的化妝筆袋,推出了包裝精美的化妝筆伴手禮盒;甚至還贊助時尚電影《粉愛粉愛你》……
如今,在于右任書寫的林三益招牌之外,林昌隆還設計了一個相當時尚的LSY品牌,銷售各類彩妝筆和彩妝刷等。在位於臺北重慶北路的筆墨莊裡,除了數百種古香古色的毛筆、紙硯商品之外,櫃檯上還擺出了標有LSY品牌標誌的各種彩妝筆,甚至在新光三越等知名百貨商場也有專櫃銷售。
「彩妝筆開闢了事業的第二春,但毛筆仍是我們不會放棄的本業。」林昌隆表示,他們用文化創意對以毛筆為主的用品進行了設計包裝上的提升,製作出的各類文具禮品也很受歡迎,還曾在廈門文博會上展出。「毛筆也可以適應新的時代,希望能把這個從福州開始累積下來的品牌傳承好,也希望有一天林三益筆墨莊在福州重新開張。」(朱力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