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筆墨叫老辣,有一種筆墨叫渾厚,有一種筆墨叫大氣。這是蘇州著名山水畫家黃鐘作品給人的印象。
繪畫作為造型藝術,其實更準確地說是筆墨的藝術。以山川自然景觀為主要描寫對象的中國山水畫,自誕生之日起,筆墨便貫穿其中。古人所謂「有筆有墨謂之畫」、「但有輪廓,而無皴法謂之無筆,有皴法而無輕重向背、雲海明晦謂之無墨。」無不強調了筆墨的重要。山水畫之妙,便是以用筆的輕重快慢和用墨的濃淡枯溼,使作品煥發出錯落有致的節奏和動人心魄的意象。
一幅好的作品,其筆法和墨法必定是渾然天成的。黃鐘於山水畫有著頗高的學養,對傳統筆墨有著深刻的把握,在四十年的創作實踐中,他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筆墨經驗和理論,探索出了一整套特有的用筆用墨的方法。黃鐘的山水以筆墨取勝,用筆厚重,融書法於繪畫之中,追求以筆為筋骨,以墨為血肉。擅長以輕重緩急、方圓兼施的筆線,以疏密聚散、濃淡枯溼的墨色,以皴、擦、點、染的手法,塑造山水之形態,彰顯山水之意趣。他的用筆變化多端,遲疾互用,巧拙相生,凝重而又蒼勁,恣肆而又飽滿。他筆下的山巒煙嵐、深澗幽谷、飛瀑雲泉,虛實相濟,氣象萬千。作品重詩意、重境界,在視覺上有一種渾厚蒼茫的美感,瀰漫著雄渾樸茂之氣。
黃鐘對筆墨的精熟,源於他長時間對篆隸和行草書法的研習,源於他對傳統古法和筆墨理論的探究。他從顧愷之的「以形寫神」、謝赫的「骨法用筆」、張璪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石濤的「搜盡奇峰打草稿」、黃賓虹的「內美靜中參」、齊白石的「似與不似之間」等前輩大師的感悟中,體會筆墨之道,領略到了大師們古籀意味的筆墨和綿裡藏針的筆線,俱來自書法的中鋒用筆。他清楚地知道筆墨對創作的意義,也清楚地知道筆墨不僅僅是功力,更是修養,堅定「好筆墨」是靠「養」出來的。他將外出採風寫生當作是「養眼」,將朝夕的書法習練當作是「養心」,將每天在泳池的千米衝浪當作是「養勢」,他相信水到渠成。
當不少人或別出心裁,或另闢蹊徑,甚至不惜以犧牲筆墨為代價,試圖超越傳統和古人時,黃鐘卻依然不緊不慢地做著案頭功夫和筆頭功夫,在他心裡,傳統和古人便是藝術生活的「源頭活水」,他願意逆流而上,願意沉浸其中。
黃鐘就是這樣,在當下多元並存的文化語境中,以四十年的固執和堅持,與山為鄰,與水為伴,用執著的筆墨,揮寫出自己心中的家園,著實令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