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倪雲林說起——沒有筆墨的中國畫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

2021-02-08 中國書法網

時下在討論國畫傳統時,經常會聽到一種論調,認為筆墨不過是一種技巧,而繪畫卻要反映思想。這話聽上去似乎有點道理。怎麼反駁呢?有朋友說,如果筆墨只是技巧,技巧總是可以掌握的,為什麼倪雲林構圖最簡,筆墨最簡,六七百年來沒有一個人學得像呢?

  我想,對了。拿倪迂來說事,最容易講得明白。明代的沈周每每臨摹倪雲林,他的老師趙同魯一看到就大喊:「又過矣!又過矣!」這是畫史裡很有名的一則趣事。所謂的「過」,指的是畫得重了,實了,多了。「又過矣!」,說明沈周是一直努力要學得像的,無奈天性厚重,「力勝於韻」,一下筆就「過了」。因此他自己也感嘆:「苦憶雲林子,風流不可追。」

  就是從明代開始,山水畫家出現了一種「仿」、「摹」、「撫」、「擬」前代名家的習尚。一套山水冊頁,摹宋幾家,擬元幾家,但裡頭一定少不了一張仿「倪高士」的,也就是說,明清以降,只要是畫山水的,幾乎無人不學倪雲林。但是,有沒有人成功「複製」了倪雲林呢?沒有。

  清「四王」以筆墨「集大成」見稱,王時敏、王原祁祖孫倆畢生習倪,老王偏於秀,小王偏於渾。要說氣韻格調最靠近雲林的,可以找出兩個人,惲壽平是一個,漸江是一個,然而前者偏於弱,後者偏於硬。康熙年間有個叫倪燦的人,說了一句像是嘲諷的話:「每嘆世人輒學雲林,不知引鏡自窺,何以為貌!」 翻成白話就是,你們大家都想學倪雲林,也不知道拿個鏡子照照,自己長得什麼樣!話雖刺耳,但細細回味,卻也說出了一層道理:倪雲林不可複製,是因為「人」作為個體的不可複製。筆墨同樣不可複製,因為筆墨即是人。

  倪高士之「高」,高在何處?高在胸次耳。倪高士自言「聊寫胸中逸氣」,逸氣為何?品格、性情、學問、境界耳,品格、性情、學問、境界經由何者表達?透過「寫」,透過筆墨耳。中國的傳統學問藝文,講求知行合一,「自證自得」。力行有得,境界自到。明儒王陽明說,「知底懇切處即行,行底精粹處即知」。對於繪畫而言,筆墨就是「知」與「行」的融匯處,非「知」非「行」,亦「知」亦「行」。

  「畫雖一藝,而氣合書卷,道通心性。」繪畫如果能夠「反映思想」,那麼,「思想」也主要承載在筆墨之中,而不是通過「主題」直白地灌輸給觀者。「六法」當中最核心的兩條,「氣韻生動」與「骨法用筆」,完全以筆墨為指向。對於一位真誠的書畫家來說,筆墨的追求,實質上是一種接近於宗教色彩的,讓生命起變化的,「明心見性」、「自證自得」的修行過程。因而,以董其昌之冰雪聰明,尚需「與宋元人血戰」。

     就好比打太極,你不能說你對「陰陽消息」的道理很瞭然,就可以不練拳了。否則與高手過招,人家一搭手照樣讓你踉蹌於數步之外。真正的參悟,一定是在一招一式、朝夕推演中得來的。纖微要妙,道行淺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正如陸遊《夜吟》詩云:「六十餘年妄學詩,工夫深處獨心知。夜來一笑寒燈下,始是金丹換骨時。」

  筆墨既不可複製,那麼,為什麼要學習古人?學習古人,是為了照見自己,找到自己,完善自己。一張畫如果沒有筆墨,看起來像西方的水彩,根本就沒有存在的必要。

  孔門七十二賢天天跟著孔子學些什麼?學的是做成一個「人」,由「小我」達於「大我」。聖人身教重於言教,語默作止,無非學問。以繪畫取譬,一動一靜,一言一行,就是孔子為人的「筆墨」。這種「筆墨」很高超,所以讓子張發出感慨:「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他認為子貢的優點是看得到的,而「夫子」的高明之處是難以揣摩的。就連孔子最看重的顏淵也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雖欲從之,末由也已」。這與沈周的「苦憶雲林子,風流不可追」,說的是一個意思。

  然而七十二賢學孔子,不是為了學得「優孟衣冠」,而是通過「仰之」、「鑽之」、「瞻之」、「從之」,通過夫子的啟發與薰陶,發現了自己的天賦之性,各自提升、完成了自我。子路見孔子前後的氣質變化,就是一個明證。所以,沈周無需為「又過矣」而懊惱,通過追擬「雲林子」,照見了自己厚重老健的筆性。而這恰恰是他一生的得力處,立足處。

  禪宗有言,「摸著自家鼻孔」。可為筆墨修為下一註腳。

何光銳,1971年出生於福建平潭,福建省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長期致力於古代書畫研究與藝術評論,

業務聯繫電話:15899791715(可加微信)

歡迎聯繫,加入盛世藝拍拍友群,感受收藏的快樂!


————中國書法網微信公眾平臺————

關注熱點,傳播最及時的書畫資訊;

堅守傳統,打造專業書畫權威平臺。

投稿及廣告推廣合作請聯繫:

廖偉夫  13510562597(可加微信)

QQ:19689887

郵箱:cmlwf@126.com


往期經典

(直接點擊標題可進入瀏覽)


書畫高清資料

起居何如——米芾手札高清全集

傾仰情深——趙孟頫手札高清大圖全集

起居佳勝——蘇軾手札大全

雖遠為慰——王羲之傳本手札墨跡十三帖

極感遠意——黃庭堅手札大全

名家訪談

【對話名家】補硯齋訪談錄

【名家面對面】系列專訪之一 —— 石開先生訪談  (上)

【名家面對面】系列專訪之一 —— 石開先生訪談 (下)


經典專題

《石渠寶笈》特展布重量級展品搶先看!

「還原大師——何紹基的書法世界」展覽作品欣賞

不愛江山愛丹青——宋徽宗 趙佶 書法專輯

全國第十一屆書法篆刻作品展·國展學術論壇實況報導


推薦展覽

事茗——東一書畫雅集

陳忠康精品書法展在國家博物館舉辦(最全記錄)

"守正——全國百家楷書邀請展」

"望嶽——南嶽紀遊書畫展

傅志偉篆刻展

風雅在斯——廖偉夫書法作品選刊

相關焦點

  • 中國畫的筆墨風骨——著名書畫家、指墨畫大師朱祖國談中國畫藝術
    著名書畫家、指墨畫藝術大師朱祖國先生談起中國畫很無奈感慨:他認為中國畫創作的方向以及對傳統的認知似乎出了問題,意筆越來越少真正一筆筆畫出來的基本上沒有!更讓人無奈的感覺是許多工筆畫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工筆,不是筆法、墨法的結合,是描、是磨,是靠時間磨蹭出來的,現在的工筆雖然外形漂亮但沒有內涵、審美淺薄。
  • 黃海濤︱稽古澄心——當代中國畫名家筆墨研究觀摩展
    但無論如何有一點毋庸置疑,筆墨作為中國畫的獨有的表現形式,任何脫離了筆墨體系的作品無法稱為中國畫。中國畫中的筆墨有相對穩定的法則和規範,這些法則和規範的建立有助於畫家進入這個有無比探索空間的藝術世界。但是筆墨系統的法則與規範,決不是要畫家墨守成規,而是容許和鼓勵他們有所探求和創新,須能借古以開今。
  • 筆墨是中國畫之靈魄,而水之妙用是筆墨中之核心
    中國畫無論是山水、花鳥還是人物,都是用筆墨來創作來體現的,在談述時往往是對筆墨之技法講的比較多,而對用水則論述得較少。
  • 趙永夫︱稽古澄心——當代中國畫名家筆墨研究觀摩展
    展覽前言縱覽20世紀的中國美術史,關於傳統與革新、繼承與改良的思潮與論戰紛起,中國畫家不斷地找尋國畫未來的出路和方向,是鏡鑑西方繪畫還是繼續叩問古老的中國畫體系?但無論如何有一點毋庸置疑,筆墨作為中國畫的獨有的表現形式,任何脫離了筆墨體系的作品無法稱為中國畫。中國畫中的筆墨有相對穩定的法則和規範,這些法則和規範的建立有助於畫家進入這個有無比探索空間的藝術世界。但是筆墨系統的法則與規範,決不是要畫家墨守成規,而是容許和鼓勵他們有所探求和創新,須能借古以開今。
  • 「師心——姜寶林中國畫筆墨傳習展」在潘天壽紀念館啟幕
    專注、謙遜、創造,學下苦功夫、下笨功夫,學「關起門來做學問」;第三,學筆墨。學筆墨功夫,學筆墨經驗,學筆墨功夫,學筆墨精神。12月6日上午,「師心——姜寶林中國畫筆墨傳習展」在潘天壽紀念館拉開帷幕。系列展以20世紀五六十年代曾師從這些老先生的學生為觀察點,通過這些學生講述老先生如何教學傳授,他們又如何體會傳習、探索創新,來梳理當時中國畫教學的體系文脈,展現中國畫筆墨的精髓,中國畫教學和創新的獨特性,以及中國美術學院深厚的筆墨傳承積澱。展覽所涉及的一些探索性內容,也是試圖為中國畫筆墨在當下及未來的發展提供思考和討論的空間。
  • 柯和根 | 「東坡遺風·筆墨神韻」 首屆中國畫寫意名家作品展
    「揚州八怪」作為中國畫家率先走入藝術市場,而帶來中國畫創作上的繁榮和風格上的多樣,是有其積極意義的,但負面的濫觴之風給後世留不良影響,以「揚州八怪」同時期的「海派」也是受到了西方文化及商品因素的衝擊,面對傳統中國畫所面臨的危機,他們適時的作出了相應的改良,以適應市場之需,這種改良是綜合了各種因素,因而也就有了存在的基礎和繼續發展的可能。
  • 陳向迅:中國畫的寫意品格【子吟】
    中國畫關於「意」的討論非常豐富而完整。寫意品格從筆墨的角度來看,歷代經典在形式語言方面具有很好的啟發作用,特別是表情達意中的筆墨語言本身就構成了豐富多彩的含義。無論是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都非常重視自身的形式特點,也就是寫意中的筆墨表現。而這一表現最有價值的東西都是來自於對狀物寫意的品格追求,如內容上偏愛梅、蘭、竹、菊的形象定義,如用筆講究「如錐畫沙」、「屋漏痕」、「折叉股」的品質特性。
  • 千古奇人倪雲林
    元 倪瓚 紫芝山房圖倪雲林在二三十歲前過著富裕的生活,唯讀書操琴,欣賞古玩而已。然強學好修,希望有所作為。三十歲後其兄長去逝,家道有變,開始經營清秘閣。其閣三層樓,似方塔。「中有書數千卷,悉手所校定,經史諸子,釋老岐黃,鼎彝名琴,陳列左右,松桂蘭竹香菊之屬,敷紆繚繞,而其外則喬木修篁,蔚然深秀,故自號雲林。」
  • 凌淑華 | 中國畫最重要的是氣韻,形似倒不很重要
    有些人覺得看中國畫,一次便夠了,客氣的告訴你,他實在不懂,不客氣的便說,中國畫沒多少道理,一點不像真東西。這不怪一般人對中國畫的常識如此缺乏。民國以來,因為八大山人、石濤、吳昌碩一流的畫體最得日本人稱許且買得很多,有一些畫家便一變而為石濤八大缶廬的忠實信徒了。
  • 蕭平 | 倪雲林的創造和影響(下)
    或簡於章法,或略於筆墨,清新爽潔,各有妙處。而倪氏之簡不類於上述各家。從師法上說,他是以董源、巨然為根本的,這與師法巨然的惠崇相一致,但最終的風格卻大不相同。倪氏的簡略,發於深厚的文化淵源,屬於文人畫(亦即所謂「士氣畫」)的簡,境雖簡而意愈深,筆雖簡而韻愈遠。加上他的詩書,更有弦外之音,畫外之境,令人玩味,發人深省。 關於這個「簡」字,前人於倪畫有研究者,多有議論。
  • 中國畫鑑賞的四個層面
    有人認為,判斷題材、風格、格調的高低雅俗,還不是很難的,最難的是看筆墨。確實,中國畫中的筆墨不僅形態豐富,背後的東西也太多,面對它僅僅有感受是不夠的,還需要很多知識。比如要懂筆墨傳統,知道所面對的筆墨與什麼筆墨傳統有關;比如要了解藝術家的個性,才能更準確地把握所面對的筆墨性格等。可見鑑賞筆墨的確有難度。首先要有觀看經驗的積累,有沒有這個積累,以及積累是否深厚,是很不一樣的。
  • 程大利:中國畫的本質、特性、境界和欣賞
    而中國畫的發展卻是往科學的反方向奔跑。所以,當徐悲鴻主張把筆墨規律和西方造型藝術規律交融起來時,人們發現,造型藝術規律並不能完全覆蓋筆墨文化規律,甚至有時是互相牴觸的,儘管東西方藝術在高端的境界是一致的,所謂「藝術沒有國界」,但從形而下的規律看,藝術形態各有邊界,問題也就出在這兒。
  • 美術研究|中國畫飽含著詩情畫意,但中國文化的根本意義是做人
    比如說文化的社會功能,中國畫要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人是中國文化最根本的意義,是最大的價值取向。我們的文化是普適的,是整個中國人做人的問題。所以從這個角度,派生出中國畫很多方面的特徵,像符號化、象思維、簡約,要真正把中華文化作為一個根本。故而提出來要『正本清源、貼近文脈』以及『關注時代』,文化原點的探索無非最後都要歸到把握文脈上來。」
  • 倪雲林:只傍清水不染塵
    自汪士慎的梅英雪瓣起,逆時光之流而上,遇倪雲林。雲林的世界,已落盡繁花,只餘秋之澄明,冬之淨靜。遠山、疏木、寒亭、弱水,沒有花痕月影,沒有鳥聲人跡,甚至連可渡向未知的扁舟也沒有,他已斷絕了聲色和去向。山水之趣,不為筆墨而飛;筆墨之間,偶緣山水而合。以此思畫,畫可為也。雲林當勝國之季,棲隱吳門,不求聞達。樓藏異琛,架藏異樹。胡人登其樓,驚拜而退;揭斯探其架,長嘆而歸。襲等龍宮,帙散孔壁,古今之至人,文人之領袖也。而徒以畫名也。士誠崛起,麋鹿吳宮,雲林浩然發桴海之嘆。而士誠幕羅,多方不屈,窮辱頻加,脫百萬於敝屣,捻虎鬚於牙物,而青山無恙,白骨不淄,斯又昂藏烈丈夫也。
  • 成忠臣——讓中國畫重振雄風,繼續傳承千年!
    在藝術領域充斥著汙水橫流的醜陋現象下,在傳統中國畫面臨斷層受狹隘意識形態壓制,而不能展現自身風採的時候,作為自小就受傳統文化,傳統國學知識薰陶和接受文人畫訓練的他,一如既往地保持清醒頭腦,認定以筆墨造型為根本的寫意中國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必會大放光芒,而孜孜不倦的探索研究。他從明清的前賢筆墨語言中和傳統國學知識中獲得養料,賦予自己的作品以新的品格及個性面貌,一種玄禪境界和「逸」的意趣。
  • 中國畫的靜、慢、淡、雅
    中國畫就是讓人靜下來的藝術,它不表現戰爭,不表現血腥,不表現暴躁,也極少表現焦慮。它追求至靜至遠,調和天人。這種藝術觀念源自老子思想,無所謂消極積極。今天人類的生存環境中,生態惡化,空氣汙染嚴重、社會壓力那麼大乃至有人會跳樓,中國畫不啻是一劑鎮靜劑,是慰貼人心的良藥。「逸、神、妙、能」四格,逸之外其餘三格沒有原則的界限。如果要分的話,每個品種還分上中下呢,這需要是同時代的人才好比較。
  • 以筆墨為例,絕不僅僅是筆與墨在宣紙上畫出筆道、滲化墨象!
    中國畫的筆墨應該如何理解,筆墨到底有什麼意義,是否值得深入研究,等等,這在當今美術界仍有待討論。在當代水墨實踐的大背景下,這些問題的探討尤其顯得必要。從水墨創作的現狀來看,只要是運用水和墨,不管是畫在宣紙還是其他紙材上,甚至畫在布料、陶瓷面板和鋁合金上,都算是水墨畫,或者說只要是使用水制的顏色,比如丙烯顏料,也都算是水墨。
  • 倪雲林與美食
    倪雲林,一位極其有個性的元代畫家。明代刻書家顧元慶所輯《雲林遺事》,以高逸第一、書畫第二、潔癖第三、遊寓第四、飲食第五來概括他的一生。元大德十年(1306),倪雲林出生於無錫梅裡一個富庶優裕的家庭。倪雲林大怒:「倪瓚不能為王門畫師!」並且撕絹退錢。一日泛舟太湖,正巧遇到張士信,被痛打了一頓,倪雲林噤口不出一聲。事後有人問他,他回答:「一出聲便俗。」洪武初,明太祖朱元璋召倪雲林赴京供職,他仍堅辭不赴。然而,即便遭受了妻子病故、長子早喪、次子不孝等打擊,中年生活孤苦無依,倪雲林的美食卻依然與畫作一樣卓立於世。
  • 《文心雅墨》當代中國畫名家學術邀請巡迴展
    指導單位:中國畫學會主辦單位:今日中國雜誌社、江蘇省中國畫學會、江蘇省中華文化促進會承辦單位:北京絲路博雅書畫院、安徽美術出版社協辦單位:天津市美術家協會、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江西省美術家協會、四川省美術家協會、安徽省書畫院、中國女畫家協會、北京石齊藝術基金會學術主持:呂品田出品人:祁長龍策展人
  • 中國畫壇藝術人物:陳龍
    叔本華認為:「意志本身在本質上是沒有的、一切止境的,它是無盡的追求」。而弗洛伊德不是自然的存在,是社會的存在。尼採是唯意志論者,主張藝術家高度擴張自我,表現自我。為藝者不可不修身,修身之道,唯在一靜也,靜能生慧,慧能生悟,靜可觀萬物,性能方可情逸。老子曰:「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復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