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的筆墨風骨——著名書畫家、指墨畫大師朱祖國談中國畫藝術

2021-02-07 中國經濟網

  著名書畫家、指墨畫藝術大師朱祖國先生談起中國畫很無奈感慨:他認為中國畫創作的方向以及對傳統的認知似乎出了問題,意筆越來越少真正一筆筆畫出來的基本上沒有!更讓人無奈的感覺是許多工筆畫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工筆,不是筆法、墨法的結合,是描、是磨,是靠時間磨蹭出來的,現在的工筆雖然外形漂亮但沒有內涵、審美淺薄。想想都覺得全身發涼。

  我們對於傳統中國畫來說,「筆」向來不成問題,可以說是基本常識。筆與墨不僅是中國畫的「雙翼」,是中國畫獨特的造型手段,更是中國畫的底線與靈魂。

  在歷史上,中國畫大致經歷了先重用筆,後講用墨的歷史發展階段。南齊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了中國畫的六法,其中一法即為「骨法用筆」。「骨法」與「用筆」的結合,奠定了中國畫的基礎。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從原始社會時期陶器上的繪畫,到南北朝的壁畫,再到唐代二李的山水,以線造型是基本手法。中唐以後,「骨法用筆」在文人畫與書法中得以不斷強化,「骨法用筆」成為匯通繪畫與書法的橋梁,是中國畫與書法最為獨特的基因,也是區別於西方繪畫最為重要的元素,被潘天壽先生喻為「東方繪畫的精髓」。

  然而,這個中國畫最為基本的常識,似乎被當下的許多畫家所忽略了,存在著三種明顯的傾向:

  一是「重墨輕筆」。許多水墨畫,表面上看起來水墨氤氳,實際上蒼白無力,以塗與染為主,見墨而不見筆,基本不理解古人墨法仍在筆力的道理。墨法一旦脫離筆法成為孤立的存在,就會喪失其生命力,與書法中的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相類。

  二是以描代筆、以為學好素描就能畫好國畫,以素描畫法取代國畫用筆。素描是西方繪畫的一種基礎造型能力訓練,重在空間與體積的營造。而中國畫的用筆直接來源於書法,強調線條本身的質量,強調中鋒用筆且筆筆分明。中國畫講究用筆規律,在時間上具有不可「逆」的屬性,而西畫的用筆屬於描、塗、抹等堆砌手法的範疇可塗可改。於是中國畫的用筆的核心是寫!而西畫用筆的關鍵是描!

  三是以形蓋筆,在當代許多畫作中,重造型、重輪廓,粗粗一看非常漂亮,造型到位,而細細一品,看不到一根完整的線條,即使有也非常弱,用大面積塗染與色彩千方百計地加以掩蓋。這種以形蓋 筆畫法,純為油畫與水彩畫法。中國畫造型的基本規律是勾勒結體,離開用筆難言其為中國畫!

  書法危機中國畫的「缺筆」現象,究其根源,與當下畫家對於書法的群體性漠視有關。當代畫家的書法水平普高低下,導致很多畫家不敢在畫面上題字,或者亂題一通,破壞了畫面的完整性。許多作品繪畫本身與題款書法完全不在一個層次。許多畫家認為畫好就行了不願意把時間花在書法上,這種觀念在畫壇特別是青年畫家中非常普遍。毫不誇張說,中國畫藝術正面臨繪畫發展史上的少有的書法危機。

  傳統畫論講究書畫同源書畫同體,畫家人人都知道的常識往往被功利市場與浮躁的觀念所左右,這是正是問題所在。講究書畫同體並不是要把中國畫納入書法的軌道,其意義在於中國書畫在用筆規律上的相通關係,正如石濤所言:字與畫者,其具兩端,其功一體。

  對於中國畫而言,沒有用筆的根本,就缺少了中國繪畫的根基,而書法應該是提升中國畫用筆必然途徑,缺筆的畫是油是俗!便失去了藝術的生命力。筆如其人!石濤崇尚的一畫論揭示出:中國書畫線條背後隱藏著,創作者精神世界的表達和追求,透過畫家用筆方式與線條功利完全可以看出作者有無大家氣象。正是因為它是人的身體狀態、精神面貌、文化素養、筆墨功力等綜合因素的瞬間表現。

  沒有筆力,國畫就是張皮!筆墨者,傳統中國畫之精魂。可以說,筆是骨,墨是肉,缺了這兩者,國畫就難以立起來。但到了今天,很多國畫家在筆力方面頗有欠缺,創作時往往不敢露筆,多以反覆塗染等借鑑西畫的手法來表現對象。

  那麼,對於當代中國畫而言,「筆」究竟還重不重要?沒有筆力做底,國畫的繼承和發展就沒有奔頭!筆墨未經錘鍊,畫面破綻百出。在當下的中國畫壇上,很多畫家傳統功力不行、筆墨功夫不到家、文化修養不到位,造成下筆很軟弱,線條浮在紙面上。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在於人們對「筆墨」普遍存在著誤讀,從而影響了畫家的藝術追求,影響了觀眾的藝術判斷,甚至連國畫藝術的評判標準都被解構掉。

  那麼,何謂「筆墨」呢?幾年前,吳冠中先生曾說過「筆墨等於零」,引起了美術界的爭論。其實,他所指的是脫離了畫面需要的筆墨,而參與爭論的很多人將這一前提給割捨掉了,單純來談「筆墨等於零」,有人因此而批評吳冠中,有人又因此認為筆墨在今天完全不重要了,這都是歪曲了吳老的原意。這裡特別是中國當代繪畫缺乏書寫性,寫意創作被邊緣化了;製作性強的作品大行其道,尤其是大幅工筆作品大量出現,在國家級美展中成為壓倒性優勢,這是很令人憂慮的。

  筆墨是藝術家發展的根基,否則,缺乏積累、傳承,就談不上光大中國畫了。好畫,好的筆墨語言,是可以反覆品味的,有一種餘音繞梁的魅力。這必須通過經年累月的錘鍊而得,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在今天這個時代,太多人急功近利,趕著出效果,所畫的東西,乍一看還過得去,細細品讀則破綻百出。其實,對這樣的東西,藝術家心知肚明。觀眾在水平、經驗還不足的時候,可能看不出來,隨著修養的提高,大家慢慢會看懂的,這些膚淺、浮華的東西,終將被歷史淘汰,能傳承久遠的必定是那些筆墨精到、入木三分的作品。

  因此,一個畫家只要拉出一條線來,這條線是唐的、漢的?是碑的、帖的?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來,就知道你的學問到哪裡。從小的方面講,書法功底讓畫的線條有質量,從大的方面看,書法功底讓畫作有了氣象,字的修煉到了秦漢,那你的畫自然會被帶到秦漢。當下,很多人覺得這種說法玄之又玄,主要原因在於大多數人的修養還不夠。很多畫家的作品既沒筆也沒墨:本來墨分五色,到了一些畫家手裡,墨只剩下焦黑一片;字不過關,或者只停留在帖的階段,拉出來的線就軟弱無骨、看不出內涵,畫作也就無法立起來。畫畫要畫得進去,看畫也要看得進去,而畫面的筆力線條就是入的通道,像八大山人的作品,你看進去了就會驚為天作。

  當然,國畫的式微是時代所趨,屬於沒有辦法的事,以前我們的國畫教育是老師帶徒弟,唐詩宋詞背進肚子裡,臨摹碑帖直追古人,後來美術教育整個引進前蘇聯和西方模式,要的只是造型,這樣就把中國畫的根基給毀了。

  最近,浙江美院的一批老教授要求學生按照老祖宗的方法去學國畫,讀書、寫字,進行通才教育,我以為這非常好。只有打好了根基,在真正創作的時候,畫家才能自由地尋找到氣的出口,而不必再考慮技術層面問題。不必強調筆墨說,應該講究點線面現在很多人想革新中國畫,有的直接就把筆墨放棄掉了。

  其實,丟了筆墨,雖然仍舊是藝術品,但肯定不是中國畫,對中國畫的繼承發展沒有什麼意義。而完全循規蹈矩按著筆墨技法的老傳統走,又太舊,不適應時代的需要。因此,對當代中國畫而言,筆墨一定要跟傳統大不相同。

  先說筆吧。中國畫的筆性,主要體現在線上,兩千年來,中國畫一直用線來表現對象,為繪畫藝術立下了大功。西畫則是在面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如果中國畫放棄線,那就是放棄最大的優勢,很不可取。中國畫的線也還沒發展到極致,仍然有很大的探索空間。十八描在今天已經不夠用了,我以為,每一位國畫家都應該創造出自己獨有的「線」,像潘天壽就用指頭創造了獨特的線。用竹籤來畫線,可以,用色料來勾線,也可以。只要有線,作品就能體現出骨力。用線也不必講求書法功底,一講書法,就把畫家的發揮空間給限制住了。線越多,方法越多,說明中國畫在元素上就拓展了。

  在面上,傳統中國畫以墨為主,現在的中國畫則應該以色彩為主。單純用墨,一望黑乎乎一片,跟現代空間很不協調,年輕人也不喜歡,所以不能再由墨來一統天下了。要體現當代中國畫的創新性,在色彩上就要有大突破。

  點方面,可以拓荒的就更多了。中國古人中,只有米芾用點來作畫,西方則只有一個修拉愛用點。點是一片廣闊的處女地。不管國畫還是西畫,無論抽象、印象還是具象,其實繪畫都逃脫不了點、線、面這三種技法。所以,當代中國畫不必再說筆墨,直接講點線面就可以了,三者搭配好了,就是好的作品。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李冬陽 )

相關焦點

  • 黃海濤︱稽古澄心——當代中國畫名家筆墨研究觀摩展
    但無論如何有一點毋庸置疑,筆墨作為中國畫的獨有的表現形式,任何脫離了筆墨體系的作品無法稱為中國畫。中國畫中的筆墨有相對穩定的法則和規範,這些法則和規範的建立有助於畫家進入這個有無比探索空間的藝術世界。但是筆墨系統的法則與規範,決不是要畫家墨守成規,而是容許和鼓勵他們有所探求和創新,須能借古以開今。
  • 「師心——姜寶林中國畫筆墨傳習展」在潘天壽紀念館啟幕
    真誠、善良、不逐名利,保持文人的風骨;第二,學治學精神。專注、謙遜、創造,學下苦功夫、下笨功夫,學「關起門來做學問」;第三,學筆墨。學筆墨功夫,學筆墨經驗,學筆墨功夫,學筆墨精神。12月6日上午,「師心——姜寶林中國畫筆墨傳習展」在潘天壽紀念館拉開帷幕。
  • [藝術中國 ]——馬飛熱帶風情中國畫
    2019年12月,國畫作品《家園》《風骨》《南國三月木棉紅》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中國畫名家交流展。2020年6月,為解放軍301醫院貴賓廳繪製了大型作品《觀山攬海》《南國風骨》。2020年8月,為博鰲國賓館繪製了國畫作品《牧歸》、《碧海連天萬物春》(合作)。
  • 柯和根 | 「東坡遺風·筆墨神韻」 首屆中國畫寫意名家作品展
    著名綜合類藝術家,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景德鎮陶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陶瓷研究所所長,學科帶頭人,學術與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中華藝術大師聯盟副主席。上海中國陶藝家協會副會長,景德鎮畫院院長,曾任多種藝術大展評委。各類作品入選數十次國內與國際展並獲金、銀、銅等諸多獎項。
  • 筆墨是中國畫之靈魄,而水之妙用是筆墨中之核心
    中國畫無論是山水、花鳥還是人物,都是用筆墨來創作來體現的,在談述時往往是對筆墨之技法講的比較多,而對用水則論述得較少。
  • 美術研究|中國畫講究畫理,畫情,畫趣!
    陳建新,1962年生於福建省福州市,中國美術學院(國畫、書法)等級考試高研教師,1988年畢業於中國書畫函授大學,現為中國書畫家協會福建分會常務理事,福州文化藝術交流協會會員理事。作品曾多次參加海內外書畫大展並獲獎,2017年作品《千遠臺》參加中國美術書畫大賽榮獲優秀獎。
  • 趙永夫︱稽古澄心——當代中國畫名家筆墨研究觀摩展
    時至今日,當代畫家用作品交出了不同的答卷,當代畫壇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但無論如何有一點毋庸置疑,筆墨作為中國畫的獨有的表現形式,任何脫離了筆墨體系的作品無法稱為中國畫。中國畫中的筆墨有相對穩定的法則和規範,這些法則和規範的建立有助於畫家進入這個有無比探索空間的藝術世界。
  • 看不懂中國畫?什麼是五墨六彩?「馬路邊」的中國畫常識請收藏
    03三、藝術特點:1.筆墨意蘊(工具材料)2.散點透視3.詩書畫印4.氣韻生動(神形兼備)2.筆墨:中國畫技法的總稱,用筆和用墨是中國畫兩大主要技法。「筆」通常是指勾、皴、擦、點、染等筆法;「墨」通常指破、潑、積等墨法。
  • 林泉高致 沂蒙情深——中國畫全國名家學術交流展(沂南)
    鄭向農是一位充滿創新意識的畫家,多年來,他從事過版畫、油畫和彩墨畫研究與探索,綜合多種繪畫語言和手段,用於彩墨畫的創作,充分表達他的想像力和視覺感受。他的畫強調用筆用墨的自由、隨意和大塊面的對比,使畫面形成極強的衝擊力。他的作品更多的是表達當代人的審美情趣,他的畫忽視具象描寫,更多關注的是繪畫的形式美和抽象美。
  • 中國畫壇藝術人物:陳龍
    山水有三美:筆墨、意境、結構。用意境指揮筆墨、無須實景而自由創作。以意接物、物為我用、筆隨心轉、隨意生發、無往不可。以全部身心去感悟、去體驗、去觀照、去感應一個超越地域、超越時空、永不滅度的精神追求,把個體生命投入到宇宙大生命之中,從而超越個體生活有限的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畫以格高、意古、思遠、理深、景物幽閒、筆精墨妙者為上。前賢言:畫要有士氣、有禪意。
  • 程大利:中國畫的本質、特性、境界和欣賞
    所以,當徐悲鴻主張把筆墨規律和西方造型藝術規律交融起來時,人們發現,造型藝術規律並不能完全覆蓋筆墨文化規律,甚至有時是互相牴觸的,儘管東西方藝術在高端的境界是一致的,所謂「藝術沒有國界」,但從形而下的規律看,藝術形態各有邊界,問題也就出在這兒。 中國畫的特點:文人性、詩性、筆墨性宋以來,詩畫一律的觀點成為主流。
  • 從石濤「一畫論」看當下中國畫的創作!
    這種創作觀念與現代藝術創作規律的某些觀點十分吻合,即使在當今中國畫的創作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二) 意境之美源於生活,創造符合時代潮流的中國畫藝術語言明末清初,在中國畫壇上激起了師古主義美學思潮。強調 「與古人同鼻孔出氣"而此時,石濤卻不以表現前人意境情調上的成就為滿足過凡事有經必有權,有法必有化。
  • 劉進安:中國畫的技法是一種性格
    ,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委員,第五屆、第六屆北京國際雙年展策劃委員,北京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副主任,第三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中央美院中國畫學院特聘教授。正因如此,古人「胸中意氣」之說的「意」和所表達的物象本身之意就具有了不同的含義,它是指畫家之意,技法之意,強調的是畫家修為、學養與品質。另外,中國畫獨有的平面二維空間意識與俯看自然的方式和中距離視角又決定了畫家在觀察事物時所秉持的位置和身份,在中國畫裡表現自然比再現自然更具有意義。其二是材質與技法行為關係。
  • 中國畫鑑賞的四個層面
    再次,除了風格化問題,還有格調問題。我在一次研討會上說過,當代中國畫在格調上存在的問題是「寫意畫惡俗,工筆畫甜俗」。格調的品鑑是書畫鑑賞最重要的方面。既然筆墨是中國畫的語言方式,是否就意味著凡被認定為中國畫的,就一定是有筆墨?對當代中國畫而言,確實存在「有沒有筆墨」的問題,也確實存在不講筆墨、把筆墨因素完全排擠掉的中國畫。
  • 藝術家張津誠 談中國畫教育中的審美缺失 直擊書畫
    現在很多讀美院的學生和「地方書畫家」報班學習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賣錢,賣錢以及大錢,對於審美的學習他們並不在意。在意的更多的是老師是誰,是不是可以借其名,怎麼快速地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怎麼為自己畫的畫增加價格的籌碼,至於美學,至於審美就留給他人吧!
  • 中國畫大師張大千潑墨山水欣賞 高清
    其二哥張正蘭,即著名的畫虎大師張善子。他們的畫室名「大風堂」。張大千的一生,才華橫溢,極富傳奇,建樹甚偉,貢獻極巨,聲名遐邇。張大千晚年,仍孜孜不倦從事中國畫的開拓與創新,在全面繼承和發揚傳統的基礎上,開創了潑墨、潑彩、潑寫兼施等新貌,給中國畫注入了新的活力,影響廣泛而深遠。
  • 論壇丨朱賡博:中國畫之境界—逸格
    「難可與俗人論」便是問題的實質。中國畫的筆墨觀念一俟形成,就把自己跟世俗的審美觀隔開了,這與文人士大夫的介入有關。在民間畫中不這樣,從彩罐到青銅器等一些實用美術中也不這樣,民間藝術、原始階段的美術更不這樣,雖然他們的藝術成就也極高。而為什麼到文人畫的時候卻強調「不與俗人論」呢?這到底是退步還是進步?我的結論是進步,進入了中國筆墨藝術更本質的狀態。
  • 中國畫之美!是藝術之巔、文化之最
    中國畫之美!是藝術之巔、文化之最整理編緝_《當代國畫》文章來源_網絡本質是中國畫對象形、形似的超越。現實中蝦的眼睛是圓點,而在齊白石的畫中,蝦的眼睛變成兩個「直道」。他不是在畫蝦的眼睛,而是在畫蝦遊動時眼睛在閃光的感覺,這樣顯得更生動更傳神。你說它不像,實際更像。山水畫也是,宋代畫家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是在山腳下描繪的,但山上的樹林卻描繪得非常清楚,在山下根本看不見,這需要提升視點才能看到。
  • 中國畫的靜、慢、淡、雅
    觀石濤的畫,時見才華過人,時見浮煙漲墨;時見清奇脫俗,時見隨世俯仰。這是一個矛盾著的石濤。他的畫論卻有極強的思辨能力,對中國畫的本質把握入骨,認識可謂深刻,但「筆墨當隨時代」被20世紀過度解讀,成為標籤,甚至成為膚淺作品找來的依據。中國畫的筆墨語言是隨著觀念來的。這個觀念源自古典哲學,宋以後益發確定,成為筆墨內蘊。歐陽修《盤車圖》曰:「古畫畫意不畫形,梅詩詠物無隱情。
  • 「仰之彌高 —— 二十世紀中國畫大家展」南博開幕
    圖為大師們筆下各具神採的眼睛。  齊白石、黃賓虹、徐悲鴻、張大千、潘天壽、林風眠、傅抱石、李可染,8位宗師級巨匠的眾多代表作27日齊聚南京博物院《仰之彌高》特展,用筆墨勾勒出20世紀中國畫變革創新的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