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張津誠 談中國畫教育中的審美缺失 直擊書畫

2020-12-18 直擊書畫

有幸與張津誠老師做了一次交流,在交流中張老師講了很多繪畫之外的知識,其中特別強調了審美。

在談話中張老師對我們中國畫院校教育的審美培養缺失,以及社會上眾多的中國畫研修班也只在講技法,沒有中國畫審美課程安排等做了深刻的分析。

張津誠作品

張津誠老師說:沒有審美的課程,原因可能是老師自己本身也沒有審美能力,也可能是因為社會原因沒有開設。但是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就是社會的浮躁。現在很多讀美院的學生和「地方書畫家」報班學習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賣錢,賣錢以及大錢,對於審美的學習他們並不在意。在意的更多的是老師是誰,是不是可以借其名,怎麼快速地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怎麼為自己畫的畫增加價格的籌碼,至於美學,至於審美就留給他人吧!

張津誠作品

張老師在談話中透露,他從事教學幾十年,看到的見到的,基本是這樣,所以想把自己的畫院改為培養書畫家個性與審美能力提高的教學基地。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讓更多的書畫家認識審美的重要性,也希望能夠用自己的力量為社會做點有意義的事。

張津誠作品

張津誠老師對中國畫的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也提出了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張老師說:中國畫發展中崇洋媚外是很危險的,因為我們中國畫是具有自己的獨立審美的,這個審美也是現在以及以後最為超前的。現在所謂的當代藝術,我們老祖宗早在幾千年就這麼畫了,而當今很多的畫家卻要取法歐美,甚是可憐。我們的壁畫就是現在當代藝術之父,並且是不可超越的。為此,張津誠老師用自己的學習過程與創作經歷做了很透徹的講解。張老師講:自己作品中很多元素就是取法壁畫,他自讀大學時期就到寺院中去寫生,臨寫壁畫,觀摩佛像等,並且做了細緻的研究。其越是研究的透徹,越是感覺到中國畫的教育缺的不是技法,是審美。再看今時的中國畫教育,後背涼風瑟瑟。

張津誠作品

張津誠老師講:審美是一種主觀心理活動的過程,是人們根據自身對某事物所作出的一種看法。但同時也受制於客觀因素,尤其是所處的時代背景的文化傾向。而現在,大眾對審美的認識是,只要是畫畫就有審美能力。這個錯誤的導向是怎麼形成的呢,歸根到底還是教育。但是對於一個普通人講,這麼認識也是對的,因為我們中國人骨子裡面就崇拜畫家的。

張津誠作品

中國畫的教育出現這個原因,一點是中國人自幼的美育教育沒有被重視,使得大部分人是美盲,第二點是,美院教育的西畫太嚴重,造成了用西方繪畫理論來恆定中國畫的審美取向。這點又把有審美能力的群體帶偏了道路。學院的這種不倫不類中國畫教育又把在傳統中掙扎的這部分社會人弄的迷茫,他們也不得不為了迎合市場而轉向這個戰場。

張津誠作品

現在中國畫的教育都在強調技法教學,而沒人培育審美能力。原因是都麻木了,沒人還記得還有審美這個東西。要知道畫畫和畫家是兩個概念,如果只培訓畫畫,培訓一個畫工,是不需要有審美的,因為不需要自己的思想,只需要照抄即可。千遍一律的抄襲,「同師同畫」的教學,因為培育的不是畫家,是畫工,相對簡單,並且容易見成效。但是一位畫家之所以是畫家就是因為其的獨立思維能力和其思想。要想培育是需要很長的時間的,並且不一定能培育出來的。觀近十幾年的高校美術教育以及民間中國畫教學,可以說是都是「大模子套小模子」無一例外,高等院校直接就是四代延續。民間培養的也都是「小某某」,可謂無一點性格。

張津誠作品

張津誠老師說:美術教育不得不談民族性,繪畫的民族性。民族精神的丟失,中國畫還是中國畫嗎?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必須要有現代文化思想,但是不能丟失士大夫的情懷,說白了就是藝術擔當。

張津誠作品

談中國畫從來就不是單純的藝術話題,而是文化話題。所以聚焦在某一個具體畫面,或者某一種技法以及風格、創作形式時,已經脫離了中國畫的本質了。而這些問題恰恰是現在中國畫教育與創作所遇到的。

藝術家張津誠

張津誠,教授。1964年1月生於遼寧盤錦,1988年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以各專業學科全部優秀的成績被破格留校任教。曾任日本東京書畫藝術研究院副院長,日本太平洋水墨畫會評審委員會委員,清華美術學院高研班導師,中國現代美術研究院院長,國家級大展評委。現任文化部藝術中心中國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執行院長,北京聖融美術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人民大學特聘教授,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美術導師。五年間為美術界培養了213名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作品在國內外大型展覽中多次獲獎,並有多件作品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及私人收藏,多次舉辦個人畫展。

相關焦點

  • 中國畫的筆墨風骨——著名書畫家、指墨畫大師朱祖國談中國畫藝術
    著名書畫家、指墨畫藝術大師朱祖國先生談起中國畫很無奈感慨:他認為中國畫創作的方向以及對傳統的認知似乎出了問題,意筆越來越少真正一筆筆畫出來的基本上沒有!更讓人無奈的感覺是許多工筆畫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工筆,不是筆法、墨法的結合,是描、是磨,是靠時間磨蹭出來的,現在的工筆雖然外形漂亮但沒有內涵、審美淺薄。
  • 厚·寫意——當代中國畫一人一品學術大展丨參展藝術家合集(中)
    中國畫的寫意精神也漸漸被當代製作化的水墨狀態給隱退,邊緣化這或許是一種必然,或許又是種潛進的方式。中國寫意畫本來的價值,就在於與中國人的哲學觀、人生觀、審美觀是相契合的。寫意畫的手法、意念與觀察世界的方法,是東方智慧的凸現。一筆一畫中的那份自信與高尚,蘊含在筆墨間,出彩於意外之功。自古以來,這其中的真意就隱藏在王維、蘇東坡的詩畫裡、黃公望、倪瓚的山水間、董其昌、徐渭的筆墨中。
  • 美術研究|論高校非美術學科開設中國畫課程的必要性!
    中國畫課程不能僅僅停留在美術學科中,它的精神元素應滲透到各個學科中去,使各學科的教育教學充滿著藝術的、審美的、創造的氛圍。高校是人生學校教育的最後階段,本應起到彌補中小學階段藝術教育缺失的作用,但高校從某種程度上延續了這種重專業技能,輕文化、藝術的格局。中國畫課程教學,在除了專業的美術院校以及設置美術專業的普通高校受到重視之外,絕大多數的非美術學科的課程結構中幾乎沒有中國畫教學這一環節,偶爾在校選修課上會有蜻蜓點水般的體現,所以學生很少有接觸中國畫的機會,更談不上有全面了解。
  • 「迎新春、進南鋼,寫春聯、送福字」 書畫藝術家走進南鋼
    2021年1月15日,江蘇省現代服務業聯合會與江蘇省美術家協會省直分會、江蘇省紫金藝術書畫院組織邀請20餘位省知名書畫藝術家走進南鋼文體中心,為職工「寫春聯、送福字」,共迎新春佳節。活動現場 「福」滿地活動現場其樂融融,藝術家以飽滿的創作熱情書寫出一幅幅風採各異的「福」字,表達對新春美好的祝福。
  • 「守望童年」—書畫藝術家關愛留守兒童美術支教公益活動河南行
    12月17日,中華青少年生命教育系列公益活動之「守望童年」——書畫藝術家關愛留守兒童公益活動來到河南信陽新縣宏橋小學,開展書畫藝術家關愛留守兒童美術支教公益活動,助力提升留守兒童的藝術素養、開闊藝術眼界,營造全社會關注生命教育、關愛留守兒童的良好氛圍。
  • 【文化公益】隴西縣文化館春雨講堂:當代中國畫創作漫談——張南山
    8月28日上午9時,隴西縣文化館文化公益活動「春雨講堂」之觀象傳心——當代中國畫創作漫談,在文化館二樓劇場隆重舉行,聞訊而來的文化工作者及書畫愛好者近300人聆聽了講座。【隴西縣文化館館長陳剛主持儀式】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書畫工作者、熱愛書畫藝術的文化人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 著名國畫山水藝術家王永泉先生作品共賞
    國畫藝術中,線條最能反映作者的感情、胸次、氣質等精神狀態。王永泉的山水畫,線條簡潔嚴謹,構建出大山的巍峨氣勢,局部又以細膩的筆觸顯現峰壁幽微。間以雜樹豐茂,蔚然而深鬱。空谷疊泉清溪如練,宛如豎琴的道道長弦,彈奏著高山流水的樂章。山水畫,不但要揭示大自然之美,更要表現畫家獨特的情感與思考,是心靈與山水的共鳴。所以,山水畫的創作就是藝術境界的創造,它和中國人「天人合一」的審美觀念分不開。
  • 藝境—中國畫名家作品展
    2005年,《鑑水三月草色輕》入選第十六屆國際造型藝術家協會代表大會美術作品展。2005年,授予中國當代書畫藝術傑出成就獎。2006年,《纖橋薄霧》獲浙江省中國畫大獎賽銅獎。1955年生,北京人,1982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2004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首屆國畫專業博士課程研修班,師從張立辰先生,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現為榮寶齋畫院研究創作中心主任,其畫作多取材於瓜果、青蔬、花鳥,從選材到如何描繪題材上顯示與一般花鳥畫家有很大的不同,能將自然之情、鄉情融為一個獨特的藝術審美世界,用筆簡樸、設墨清雅,崇尚簡淡中和之道,在寫實中強調表現性,獨蹊一格。
  • 名人名品|中國書畫大家、金蟾文化創始人邵韻光國畫作品欣賞
    、國家現代藝術網研究員、國際工商業集團協會藝術高級顧問兼藝術雜誌主編、北京神州雅海文化藝術研究院一級美術師、北京神州書畫院常務理事、北京東方白馬書畫院一級美術師、中國國際收藏聯合會書畫理事會副主席、《世界典藏》出版社副主編及北京文化發展基金會藝術委員會特聘藝術家。
  • 著名藝術家張天霖應邀出席一帶一路 水墨香江書畫藝術交流展活動
    春風畫會榮譽會長何洵瑤、香港嶺南畫派大師黎明以及中國畫學研究會黃瞻遠會長等。其創作善於從生活中發現美感,並著力於光色的研究和嘗試,在傳統精髓和現代構成的碰撞中,努力把握屬於自我情性的契合點:立意深邃,結構嚴謹,章法奇巧,筆法多變;力求博大恢弘的陽剛之氣和醇厚、清新、渾然天成的藝術風格,拓展了山水畫審美的新語境。《盤石》、《生路》、《井岡魂》、《大江為證》等主題性作品曾在全國全軍美展中參展獲獎。
  • 江山如畫——中國畫名家邀請展
    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人才研究會書畫人才專業委員會會長,中國友聯畫院副院長,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中友國際藝術交流院副院長、中國歸國華人藝術家協會主席,北京海華歸畫院院長,北京藝術基金評委。
  • 林泉高致 沂蒙情深——中國畫全國名家學術交流展(沂南)
    1963年山東藝術學院美術系畢業後,從事美術教育工作至今五十餘年,並致力於山水畫創作和美術理論研究。出版有《藍立克畫集》、《藍立克山水畫集》等。1999年中國文聯授予「中國百傑畫家」稱號。被多家專業藝術機構和媒體評為最具人氣、最值得收藏與關注的藝術家。
  • 劉進安:中國畫的技法是一種性格
    中國畫技法的內涵與運用 文/劉進安 在中國畫的範疇裡,技法作為一項主要的品評指標被歷代畫家所重視,他們關於技法的思考、研習和實踐不僅完善中國畫技法體系,更在推動技法作為主要審美因素方面起到了定位的作用。
  • 盛世中華展新姿——走進名家藝術聯盟籤約書畫藝術家劉建嶺先生
    神州瞭望網河北訊(蘇廣志謝寶貴)中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既有悠久的歷史,還有優良的傳統,是指用筆、墨、顏色在帛、布、絹、紙、綾等上面畫的東西。有緣見到書畫藝術名家劉建嶺先生,在交談過程當中他侃侃而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和發揚他說出了自己的見解,對書畫藝術的追求孜孜不倦,更談到了「畫品如人品」的更高藝術境界......。劉建嶺,男,1958年出生於古皇家園林城市承德,承德市著名的書畫家,自幼酷愛繪畫藝術。1974年從師中國牡丹王、職業畫家崔廷玉老師。
  • 中泰藝術家書畫精品聯展在集美開幕 展覽持續至12月20日
    12月12日,「眾志成城藝起抗疫」中泰藝術家書畫精品聯展在位於集源路27號的東協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開幕。本次展覽持續至12月20日,歡迎廣大市民遊客前來參觀。  本次聯展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共展出中泰近50位知名藝術家的近200幅作品,主要涵蓋中國畫、油畫兩個畫種,內容涉及山水、花鳥、人物等,充分展示了當代美術家的風採。
  • 湛然網拍丨當代書畫名家作品保真專場開拍進行中
    、顧平、賀丹晨、張立柱、賈榮志、吳宇華、秦海、買鴻鈞、曹簡、霍俊其、王玉山、黃紅濤、黎柱成、王新倫、劉懷山、唐建、凌大綸、邵戈、劉永傑、徐國雄 、郭玫孮、李曉松、老圃、李曉軍、霍春陽等當代書畫名家,且全部得自作者本人。
  • 當代中國畫教育為什麼出不來大師,請聽一代宗師黃賓虹先生說什麼
    怎樣學中國畫,似乎是一個不成問題的問題。近百年來,學校教育取代了師徒相授的傳承方式,走了一條以西畫改造中國畫的路。學中國畫,就要學素描,畫寫生。但在傳統畫家黃賓虹先生看來,這並非正路。那麼,他走的是什麼路,他的主張是否符合當今的中國畫教育?對今天的中國畫教育,還有沒有意義呢?
  • 朱晨丨藝境—中國畫名家作品展
    中國畫歷來講究「成教化,助人倫」,我們看到在疫情期間,藝術家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創作了一批具有歷史厚度和人文精神內涵的優秀作品,他們貼近時代,反思歷史,關注民生,立足於傳統文脈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探索中國畫的繼承與發展,以正能量來演繹新時代的藝術之歌。
  • 2018浦江·中國書畫節開幕 書畫之鄉處處翰墨香
    9月26日, 2018浦江·第十一屆中國書畫節開幕式在仙華文景園舉行,2018「萬年浦江」全國中國畫工筆作品展、吳山明教授師生中國畫作品展等十餘項書畫展、展銷會及論壇舉行,吸引了上萬名國內外書畫愛好者、文化學者共賞秋日雅集。
  • 青年書畫藝術家張靜「蓮」系列作品欣賞之一
    張靜,山東青島人,當代青年書畫藝術家,中國女畫家協會會員,山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青島市美術家協會理事,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客座講師。2005年本科畢業於煙臺師範學院,獲學士學位;2014年研究生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師從唐勇力教授,獲碩士學位。曾任平度一中教師,現為專職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