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與張津誠老師做了一次交流,在交流中張老師講了很多繪畫之外的知識,其中特別強調了審美。
在談話中張老師對我們中國畫院校教育的審美培養缺失,以及社會上眾多的中國畫研修班也只在講技法,沒有中國畫審美課程安排等做了深刻的分析。
張津誠老師說:沒有審美的課程,原因可能是老師自己本身也沒有審美能力,也可能是因為社會原因沒有開設。但是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就是社會的浮躁。現在很多讀美院的學生和「地方書畫家」報班學習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賣錢,賣錢以及大錢,對於審美的學習他們並不在意。在意的更多的是老師是誰,是不是可以借其名,怎麼快速地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怎麼為自己畫的畫增加價格的籌碼,至於美學,至於審美就留給他人吧!
張老師在談話中透露,他從事教學幾十年,看到的見到的,基本是這樣,所以想把自己的畫院改為培養書畫家個性與審美能力提高的教學基地。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讓更多的書畫家認識審美的重要性,也希望能夠用自己的力量為社會做點有意義的事。
張津誠老師對中國畫的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也提出了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張老師說:中國畫發展中崇洋媚外是很危險的,因為我們中國畫是具有自己的獨立審美的,這個審美也是現在以及以後最為超前的。現在所謂的當代藝術,我們老祖宗早在幾千年就這麼畫了,而當今很多的畫家卻要取法歐美,甚是可憐。我們的壁畫就是現在當代藝術之父,並且是不可超越的。為此,張津誠老師用自己的學習過程與創作經歷做了很透徹的講解。張老師講:自己作品中很多元素就是取法壁畫,他自讀大學時期就到寺院中去寫生,臨寫壁畫,觀摩佛像等,並且做了細緻的研究。其越是研究的透徹,越是感覺到中國畫的教育缺的不是技法,是審美。再看今時的中國畫教育,後背涼風瑟瑟。
張津誠老師講:審美是一種主觀心理活動的過程,是人們根據自身對某事物所作出的一種看法。但同時也受制於客觀因素,尤其是所處的時代背景的文化傾向。而現在,大眾對審美的認識是,只要是畫畫就有審美能力。這個錯誤的導向是怎麼形成的呢,歸根到底還是教育。但是對於一個普通人講,這麼認識也是對的,因為我們中國人骨子裡面就崇拜畫家的。
中國畫的教育出現這個原因,一點是中國人自幼的美育教育沒有被重視,使得大部分人是美盲,第二點是,美院教育的西畫太嚴重,造成了用西方繪畫理論來恆定中國畫的審美取向。這點又把有審美能力的群體帶偏了道路。學院的這種不倫不類中國畫教育又把在傳統中掙扎的這部分社會人弄的迷茫,他們也不得不為了迎合市場而轉向這個戰場。
現在中國畫的教育都在強調技法教學,而沒人培育審美能力。原因是都麻木了,沒人還記得還有審美這個東西。要知道畫畫和畫家是兩個概念,如果只培訓畫畫,培訓一個畫工,是不需要有審美的,因為不需要自己的思想,只需要照抄即可。千遍一律的抄襲,「同師同畫」的教學,因為培育的不是畫家,是畫工,相對簡單,並且容易見成效。但是一位畫家之所以是畫家就是因為其的獨立思維能力和其思想。要想培育是需要很長的時間的,並且不一定能培育出來的。觀近十幾年的高校美術教育以及民間中國畫教學,可以說是都是「大模子套小模子」無一例外,高等院校直接就是四代延續。民間培養的也都是「小某某」,可謂無一點性格。
張津誠老師說:美術教育不得不談民族性,繪畫的民族性。民族精神的丟失,中國畫還是中國畫嗎?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必須要有現代文化思想,但是不能丟失士大夫的情懷,說白了就是藝術擔當。
談中國畫從來就不是單純的藝術話題,而是文化話題。所以聚焦在某一個具體畫面,或者某一種技法以及風格、創作形式時,已經脫離了中國畫的本質了。而這些問題恰恰是現在中國畫教育與創作所遇到的。
張津誠,教授。1964年1月生於遼寧盤錦,1988年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以各專業學科全部優秀的成績被破格留校任教。曾任日本東京書畫藝術研究院副院長,日本太平洋水墨畫會評審委員會委員,清華美術學院高研班導師,中國現代美術研究院院長,國家級大展評委。現任文化部藝術中心中國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執行院長,北京聖融美術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人民大學特聘教授,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美術導師。五年間為美術界培養了213名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作品在國內外大型展覽中多次獲獎,並有多件作品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及私人收藏,多次舉辦個人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