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畫教育為什麼出不來大師,請聽一代宗師黃賓虹先生說什麼

2020-12-23 趙炳國
黃賓虹先生帶領學生們寫生

黃賓虹(1865年1月27日—1955年3月25日),初名懋質,後改名質,字樸存,號賓虹,別署予向。原籍安徽省徽州歙縣,生於浙江省金華市。中國近現代國畫家,擅畫山水,山水畫一代宗師。

怎樣學中國畫,似乎是一個不成問題的問題。近百年來,學校教育取代了師徒相授的傳承方式,走了一條以西畫改造中國畫的路。學中國畫,就要學素描,畫寫生。但在傳統畫家黃賓虹先生看來,這並非正路。那麼,他走的是什麼路,他的主張是否符合當今的中國畫教育?對今天的中國畫教育,還有沒有意義呢?

黃賓虹先生國畫作品 《高閣清話》

在20世紀紛繁複雜的中國畫壇,黃賓虹先生無疑是一位跨時代的藝術巨匠。這位「早學晚熟」的藝術家,畢生致力於祖國傳統文脈的繼承與光大,面對西方藝術觀念的衝擊,他堅持從內部尋找動力,為推動中國畫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黃賓虹先生不僅是偉大的藝術家,更是傑出的美術教育家,他經歷過傳統的師授繪畫教育,後來又任教於各種新興的美術學院,其獨特的美術教育思想,培養出了林散之、王伯敏、李可染、黃居素等傑出的藝術家。今天的中國,學院體制一家獨大,我們再次回頭去重溫黃賓虹先生的美術教育思想,想必對於「為中國古來藝術保此精神」淤有所啟示。

黃賓虹先生國畫作品 《筆蒼墨潤》

黃賓虹先生出生在徽商家庭,受家族觀念薰陶,四歲學畫,並習舉業,打下了深厚的經學基礎。十六歲跟隨陳春帆先生學習人物畫,後又受陳崇光先生山水花卉的影響,力追宋元,他的藝術人生,歷經傳統到現代的教育體制變革。青少年時期的教育對黃賓虹先生的影響頗大,他早年隨倪逸甫先生學畫,得「當如作字法,筆筆宜分明」口訣,後又從老畫家鄭雪湖先生處習得六字訣「實處易,虛處難」,對他後來重新認識傳統畫學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雖然受傳統薰陶頗深,但青年的黃賓虹並不保守,反之,他是一個激進的知識分子,一個民主主義者。從「戊戌變法」到國學保存會,以及為弘揚國學而興起的南社,都有黃賓虹先生奮鬥的身影。豐富的人生經歷和對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澱,使黃賓虹先生的思想更富有變革性,更具有時代前瞻性。

黃賓虹先生國畫作品 《含剛健於婀》

他走的是一條先臨摹古人,後師法造化的路,而所謂師法造化,並不等於西畫式的對景寫生。

黃賓虹先生提出的「師今人,師古人」,主要途徑即臨摹。說要以「朝斯夕斯,終日伏案」「十年面壁,朝夕研練」的態度對待臨摹。在他看來,臨摹是學習前人理法、作品「由舊翻新」的必經之途。他說:「舍置理法,必鄰於妄;拘守理法,又近乎迂。寧迂勿妄。」「寧迂勿妄」所暗含的,是對臨摹學習前人理法的重視。在追逐新奇的時代,「寧迂勿妄」已經成為時髦,黃賓虹先生這四個字仍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黃賓虹先生國畫作品 《西冷湖山圖》

對於「師古人」,黃賓虹先生主張兼收並攬,嚴格選擇。他說:「大人達士,不局於一家,必兼收並攬,廣議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然後為得。此可為善臨摹者進一解矣。」對於古代傳統,他提倡臨摹宋元畫,說宋元畫「渾厚華滋」,格調高華;不大提倡臨摹明清畫,認為明畫「枯梗」,清代畫「柔靡」;他又提倡臨摹「士人畫」,反對臨摹「庸史畫」(或稱「文人畫」)。

臨摹古人作品,要臨摹原作,而不能只臨畫譜、複製品。黃賓虹說:「元明以上,士夫之家,鹹富收藏,莫不曉畫,」「自《芥子園畫譜》出,而中國畫家矩矱,與歷來師徒授受之精心,漸及澌滅而無餘。」《芥子園畫譜》以及近代印刷術的發展,大大推動了藝術的普及,也為研究傳統提供了方便。但畫譜與複製品總是無法與原作相比,如果只臨畫譜與複製品,就很難發現與理解古畫的精妙之處,也就很難「取法乎上」,對藝術家的成長是不利的。這是藝術與科技、藝術普及與提高關係的一個悖論。

黃賓虹先生國畫作品 《秋意山水》

臨摹是長期的過程,不能「出脫太早」。所謂「出脫太早」,一般指畫家的根基和修養不夠,就急於自立門戶。黃賓虹先生詩曰:「師古未容求脫早,虎兒筆力鼎能扛。」欲獲得像虎兒(宋代畫家米友仁)那樣能「扛鼎」的筆力,就必須打好根基,不能求脫太早。

甚至把吳昌碩也列入此例。吳昌碩先生無疑是一位開派的大家,黃賓虹先生說他「知筆意而法不備」,也未必不是中的之語。中國畫要求積累。「厚積薄發」才有可能獲大成功。先生一生尊奉並實踐此理。急功近利的人是不可能真正成為中國畫大家的。

黃賓虹先生國畫作品 《浦漵起寒煙》

臨摹是獲得傳統的一種手段而非目的。目的還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創造和發展。近現代畫家如徐悲鴻、林風眠等批評一些國畫家死臨摹、臨摹死,是有事實根據的。但因而在學校教學中取消臨摹,將臨摹「一棍子打死」,就大錯特錯了。黃賓虹先生也反對死臨摹,但他始終認為臨摹是必須的,只是如何臨摹,如何善臨的問題。這是先生和一些西畫出身的教育家之間的區別所在。

黃賓虹先生國畫作品 《南高峰小景》

對於「師造化」的含意比「寫生」寬泛。黃賓虹先生有山水畫「得之於壯遊」之說。古人說的「行萬裡路」,強調對造化的「遊」與「悟」,往往比寫生更具根本性。西畫寫生一定是對物描繪,中國畫寫生可以對景描繪,也可以根據記憶描繪。黃賓虹先生的「紀遊」山水,都是追憶之作,有時也稱為「寫生」。他40年代憶寫20年代的遊歷印象,也稱之為「紀遊」,而那與對景寫生沒多大關係。

黃賓虹先生國畫作品 《黃山湯口》

寫生也是有「道」的。黃賓虹先生的「寫生之道」是什麼?他曾對學生王伯敏說:「江山如畫,實是江山不如畫,畫中山川,經畫家創造,為天所不能勝者。」在《富春山圖》題畫詩中又說:「江山本如畫,內美靜中參。人巧奪天工,剪裁青出藍」。這些充分體現了黃賓虹先生對寫生的深切感悟。在寫生方面,林散之受黃賓虹的影響頗深。三十七歲時,林散之先生遵師命,為師造化,孤身作萬裡出遊,期間得畫稿八百餘幅、詩兩百餘首,此後數十年寒燈苦學,終在中日書畫交流選拔時一舉成名,他終身牢記恩師教導,每到一處總是要對景寫生,並找時間同老師交流,黃賓虹先生用言傳身教的方式給他的弟子們做出了極高的榜樣。

黃賓虹先生國畫作品 《黃山圖》

如何看待臨摹與寫生,始終是當今中國畫教育的一大問題。各類美術學校和改革家大都提倡對景寫生,貶低和否定臨摹。多數傳統畫家堅持著師徒傳授,從臨摹入手,再師法造化的方法,但具體情況與結果各有不同。

臨摹與寫生,關係到中國畫如何延續,如何創造,如何保持自己的形式語言特點等根本性問題。黃賓虹先生堅持的「臨摹 師造化」路線和方法,已由他的藝術實踐證明是可行的。近一個世紀的美術學校,沒有培養出像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張大千這樣的中國畫大師。我們可以從中悟出些什麼呢?

二零二零年七月四日下午於北京

相關焦點

  • 無限風光——逸品堂收藏當代傑出畫家梁天柱中國畫佳作展
    謹向這位為推動中國山水畫藝術發展,為當代中國畫壇做出卓越貢獻的傑出畫家——梁天柱先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王魯湘  第一次見到梁天柱老先生,是1991年5月。中國畫研究院的趙力忠先生打電話來,說過兩天從青島來位老畫家,你一定要來見見。我心想青島的老畫家會是誰呢?趙力忠不說,賣關子。  老畫家終於來了。
  • 【名人名家】——世界傳統文化研究院院長劉田依先生的恩師黃賓虹作品「引爆」今春拍賣市場——《黃山湯口》以3億4500萬元成交
    新聞附錄:世界傳統文化研究院院長劉田依先生的國畫繼承了其恩師黃賓虹先生國畫的精髓。在劉田依先生日本書畫展中,某藝術品收藏界大佬們評價道:當代中國一位了不起的書畫大家,書畫的傳統功力頗深,已經達到超神入化的境界!所以海內外眾多有識之士們把劉田依和黃賓虹並稱為『前黃後劉』。
  • 沉默的大師! 去世七年後作品公諸於世,震撼了整個中國畫壇!!!
    沉默的大師! 去世七年後作品公諸於世,震撼了整個中國畫壇!!!整理編緝_《當代國畫》文章來源_網絡《抱琴歸去》全國畫界才驚呼:大師竟然奇蹟般地被發現。連一代宗師李可染都扼腕長嘆:「國有顏回而不知,深以為恥。」
  • 沉默的大師! 去世後作品公諸於世,震撼整個中國畫壇
    連一代宗師李可染都扼腕長嘆:「國有顏回而不知,深以為恥。整個中國美術史上能作積墨的不多,成功的更少。在積墨法上有突出成就有龔賢、石溪、近代的有黃賓虹,再就是秋園先生了。中國畫藝術是在發展的,決不是到了窮途末路,黃秋園先生的藝術成就再一次說明了中國畫強大的生命力。北京人眼光很高,這麼多展覽,看多了也麻木了,像這樣成功的展覽還沒有過,展覽有法國的、德國的、日本的、國內就更多了,都沒有這次成功,東山、平山我看都不如秋園。
  • 當齊白石黃賓虹「相遇」:西子湖畔對賞「秋蕊香」
    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展覽以館長對談的形式來代替傳統的展覽開幕式。北京畫院院長、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說:「黃賓虹和齊白石有一段時間住在北京,也曾在北平藝專教過書,但兩個人生前並未有真正藝術上的交往。此次展覽是兩位20世紀大師的一次有效『相遇』。齊白石的藝術是從泥土中來,海派的繼承更重。而黃賓虹則是更久遠的文人畫系統和他當時所具有的國際視野。」
  • 近現代著名書畫家,一代宗師——黃賓虹 畫竹專輯欣賞
    -26 10:14:47 來源: 奕的大朋 舉報   「書畫名家賞鑑」誠請您的添加關注
  • 柯和根 | 「東坡遺風·筆墨神韻」 首屆中國畫寫意名家作品展
    而黃賓虹,這位山水畫大師,經過七、八十年的耕耘積累及對傳統文化的深刻了解,從白賓虹到黑賓虹,直至晚年的積墨、宿墨、焦墨、淡墨、積色,漫不經心直抒胸懷的山水風格,使我們從中看到了西方繪畫對黃的影響和啟迪。點彩派的循規蹈矩到了黃賓虹這裡化為了輕鬆自如的短線與短點,構成了近看支離破碎,遠看氣象萬千的境界。這是晚年黃賓虹先生的心畫吧,隨意點厾,意筆草草,但樸茂雄渾,韻味無窮。
  • 畫梅愛梅,三魂一心——一代梅花大師於希寧
    畫梅愛梅,三魂一心一代梅花大師於希寧
  • 厚·寫意——當代中國畫一人一品學術大展丨參展藝術家合集(中)
    在遙望畫家齊白石、黃賓虹的今天,許多中國本土藝術,尤其中國畫藝術的根性,自20世紀後半葉,漸而隨著老一代畫家的離世,意象造型、澄懷觀道、放逐筆墨的理念被一次一次改觀。中國畫的寫意精神也漸漸被當代製作化的水墨狀態給隱退,邊緣化這或許是一種必然,或許又是種潛進的方式。中國寫意畫本來的價值,就在於與中國人的哲學觀、人生觀、審美觀是相契合的。寫意畫的手法、意念與觀察世界的方法,是東方智慧的凸現。
  • 中國畫的筆墨風骨——著名書畫家、指墨畫大師朱祖國談中國畫藝術
    著名書畫家、指墨畫藝術大師朱祖國先生談起中國畫很無奈感慨:他認為中國畫創作的方向以及對傳統的認知似乎出了問題,意筆越來越少真正一筆筆畫出來的基本上沒有!更讓人無奈的感覺是許多工筆畫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工筆,不是筆法、墨法的結合,是描、是磨,是靠時間磨蹭出來的,現在的工筆雖然外形漂亮但沒有內涵、審美淺薄。
  • 德藝雙馨,深根傳統,立足時代 ——弘揚黃賓虹學術精神
    苗再新 \ 115關於中國畫用筆—— 讀書隨感(節選) 崔曉東 \ 118筆墨當隨時代   滿維起 \ 123放下筆墨   趙   奇 \ 127再談人物畫藝術語言的轉換   吳憲生 \ 132我說中國畫柳暗花明   範   揚 \ 135我畫仕女   楊春華 \ 138有時也手癢
  • 骨法用筆:黃賓虹書法
    潘天壽在《國畫創新》一文中曾說:「離開中國畫的傳統技法基礎來談創新,是創不好的,即使創出了一條新路子,也絕非大路。」潘天壽正是以「一味霸悍」「強其骨」之表現手法和「北宗」畫法「南宗」化的意境追求,以及在「經營位置」方面的奇正處理,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中國畫創新的樣板。而黃賓虹卻以書畫互融、金石涵泳的深厚根基,以「五筆」「七墨」為表現手段,以「渾厚華滋」為審美理念,營造出富有民族精神的理想境界。
  • 「仰之彌高 —— 二十世紀中國畫大家展」南博開幕
    圖為大師們筆下各具神採的眼睛。  齊白石、黃賓虹、徐悲鴻、張大千、潘天壽、林風眠、傅抱石、李可染,8位宗師級巨匠的眾多代表作27日齊聚南京博物院《仰之彌高》特展,用筆墨勾勒出20世紀中國畫變革創新的史詩。
  • 一代宗師徐悲鴻直系傳人〈飛鴻武天慶〉鴻馬藝術之路
    一代宗師百年巨匠徐悲鴻先生一代宗師鴻馬創始人徐悲鴻先生一代宗師徐悲鴻入室大弟子〈恩師馮法祀先生〉馮法祀與弟子李成軍合影留念師承於一代宗師徐悲鴻鴻馬掌門李成軍大師門下,在北京學習期間又受到徐悲鴻之子「恩師徐慶平」大師親傳指導,現主攻徐悲鴻先生聞名世界奔馬作品。我學習徐悲鴻鴻馬藝術,將近二十年,始而仰慕他的繪畫技巧,繼而崇敬他的處事態度和治學精神,進而在瀏覽了一些他的有關藝術論述之後,則感到對一位才能出眾、品德高尚的大師的認識,頗有學疏識淺之慨!隨著自己藝術實踐和年歲的增添,使我對鴻馬藝術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 「紀念黎雄才先生誕辰110周年——廣東省中國畫作品展」在我市開幕...
    12月20日,紀念黎雄才先生誕辰110周年——廣東省中國畫作品展吸引眾多市民參觀。西江日報記者 梁小明 攝雄才故裡,丹青鑄史。12月20日,由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中共肇慶市委宣傳部、肇慶學院主辦的「紀念黎雄才先生誕辰110周年——廣東省中國畫作品展」在我市隆重開幕。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文聯主席、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廣州美術學院校長李勁堃,中國美術館原副館長、廣州美術學院中國近現代美術研究所所長梁江出席開幕式。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範中傑宣布作品展開幕。
  • 黃賓虹的山水畫是新世紀之初中國畫向傳統回歸的一座燈塔!
    人們對於黃賓虹的重新發現,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黃賓虹對於中國畫傳統觀照自然的方法以及筆墨獨特的表現語言的再度體認。譬如,賓虹山水那種不受客體對象制約與改變的、以一當十的不變圖式,那種可以不斷深入不斷深化的筆墨厚度,那種在華滋與蒼茫、枯焦與膏潤、勾寫與皴染之間形成的對立統一等,都成為新世紀以來中國山水畫回歸傳統的重要研習路徑。
  • 電影評析《一代宗師》
    我們有崇高的道德目標,而西方人則只知道不應該做什麼。然而,成聖人者,能有幾人?幾千年的中國的確出了幾個聖人,但以問道做遮羞布的偽君子,何止成百上千。仿佛,只要目標是崇高的,怎樣傷害別人都是理所應當的;只要手握所謂大義,那麼怎樣的骯髒手段都是可以接受的。當虛偽者站在道德的高地,揮斥方遒時,是否想過自己正一次次突破人格底線。看似崇高的精神追求,是否只是為了自己的面子,就拆了別人的裡子?
  • 現場·視頻 | 以什麼樣的方式「記得先生」 ?「師心——姜寶林中國畫筆墨傳習展」在潘天壽紀念館啟幕
    向先生學習,學什麼?第一,學做人。真誠、善良、不逐名利,保持文人的風骨;第二,學治學精神。專注、謙遜、創造,學下苦功夫、下笨功夫,學「關起門來做學問」;第三,學筆墨。學筆墨功夫,學筆墨經驗,學筆墨功夫,學筆墨精神。12月6日上午,「師心——姜寶林中國畫筆墨傳習展」在潘天壽紀念館拉開帷幕。
  • 程大利:中國畫的本質、特性、境界和欣賞
    40年之前,我喜歡中國畫,從事中國畫創作,但對筆墨文化是一片迷茫混沌;40年後,直到60歲後我才恍然悟到原來中國畫應該是這樣的。這其中的契機就在於我通讀了六卷本的《黃賓虹文集》,並把黃賓虹上世紀20年代在上海與鄧實合編的《美術叢書》(千餘萬言)通讀完之後,才知道原來我一直徘徊在中國畫的大門之外。當代中國畫很多都是好看的畫,但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畫,鑑賞中國畫先要弄清什麼是中國畫。
  • 大師南懷瑾為什麼反感當代一些學佛修行人?答案或許對你有所啟發
    但是證果之人少之又少,這是為什麼?一代宗師南懷瑾對當代修行人的態度一代宗師南懷瑾先生在世時,極其反感現在一些學佛人的態度和方法:一身佛氣、眼高手低,從不禪修。一來就要求學習大乘佛法如《楞嚴經》,追求所謂的開悟;或要求學習《法華經》,追求所謂的即身成佛;或者每天就在六根、六塵、五陰十八界上面繞來繞去。盡玩文字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