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師! 去世七年後作品公諸於世,震撼了整個中國畫壇!!!
整理編緝_《當代國畫》
文章來源_網絡
他的作品即便放在故宮裡也是精品
他是我們民族的光榮
潘絜茲先生
他生前困頓,但孤介不媚世俗,遠離名利,不求聞達,即便如此,還受到地方美術界某些人排斥,直到去世前都未成為地方的美協會員。
他一生大半都在銀行做著小職員,卻默默地獻身藝術,名不出鄉裡,直到逝世後的第七年,他的遺作在中國美術館展出。
《抱琴歸去》
全國畫界才驚呼:大師竟然奇蹟般地被發現。連一代宗師李可染都扼腕長嘆:「國有顏回而不知,深以為恥。」
《雲山秋氣佳》
由此他才被發掘為中國最富成就和頗具特色的中國畫大師。他就是黃秋園先生。黃秋園,江西南昌人,名明琦,字秋園,號大覺子、半個僧、清風老人;1914年生,1979年5月逝世,自幼愛畫,後到銀行工作,其書畫創作全在業餘進行,他聰明好學又功底深厚,成就極大,1970年後將全部精力投入書畫創作,達到他一生藝術創作的高峰;逝世五年後,他的作品公諸於世,震撼整個中國畫壇;李可染先生嘆:「國有顏回而不知,深以為恥」;1987年中央美術學院追聘秋園先生為名譽教授;中國畫研究院追聘秋園先生為榮譽院委委員;1987年在南昌建立「黃秋園紀念館」;「黃秋園故居」列為省級、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從小出生於寒門的他,父親在中學教書,母親則為家鄉賢達。但父母二人都非常注重幼子的教育。
《梧桐仕女》
很小就把他送進私塾啟蒙,沒過多久卻發現這孩子酷愛畫畫,7歲就已經在臨摹《芥子園畫傳》。
父親看在眼裡,等到孩子十幾歲時,便拜託好友左蓮青教孩子作畫,這位教過傅抱石的先生看孩子繪畫悟性極高便一口應允。
但最終因為家境貧寒,讀完中學的黃秋園便失學了,轉而進了裱畫店做了一年學徒工。正是這一年的學徒經歷,讓他大開眼界,有機會接觸到大量的古今名畫作品。他異常珍惜這樣的學習機會,有一點時間就刻苦臨摹,而收穫自然也頗豐,「轉移摹寫」的技能突飛猛進。而且裱畫店的工作,也讓他認識了眾多的收藏家和購畫人,這些人看到黃秋園的畫作極為震驚,竟然開始求購他臨仿的古畫。在這樣的因緣巧合下,臨仿古代名家的作品成了他的職業,大量的臨摹古代名家的畫作,也築牢了他的繪畫根基。
就這樣19歲的他開始賣畫為生,而畫作一時間也頗為暢銷,但光畫畫不僅不穩定,也養不了家。於是24歲那年,在伯父的介紹下,他考入江西的裕民銀行做了文書,新中國成立後成為南昌人民銀行的科員,一直到1970年退休。
黃秋園的兒子黃良楷回憶道:「父親每天除了工作、吃飯、睡覺,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繪畫上。」一生對繪畫的投入程度,足以襯得起「痴迷」二字。
《仿古山水》
《仿唐寅山水》
幾十年默默如一日,不多地出現在公共視野中的一次,是抗戰期間在贛縣參加的抗日義賣畫展,所有作品被搶購一空。
在創作中,黃秋園尤以巨幅為勝,構圖布局往往頂天立地,整幅落墨,點線密集,不留空白,所謂上不留天,下不留地。其布局滿實在現代國畫家中無有可匹者,然茂密處透露出濃淡深淺的靈氣,故有「天滿一星」畫家的最高稱譽。他的山水往往「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章法茂密、點線綺集、滿幅經營、繁而不亂。畫中人物雖小,然仍能形神兼備,無一懈筆。
畢生不因人熱,忠於藝術的努力,讓他由亂古人之真終至借古開今。晚年獨創別於歷代名家的新技法「秋園皴」,而且編著了《中國山水畫傳統技法》一書。
董其昌嘗言:「凡大家神品,必於皴法有奇。」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黃秋園逝世太早,體現此類皴法的作品不多。
的確,才65歲,這個不起眼的「銀行小職員」就離世了,他一生都沒親見自己在藝術上獲得的成就與讚揚。
直到逝世7年後1986年的春節,他的作品被正式拿到北京展覽,剛開幕的時候,人們一看黃秋園?誰?聽都沒聽過,也就不以為然。
隨後幾天中央美院的師生開始議論起這個人物,好多開始不屑一顧的人,後來又返回去看他的畫展,他這才引起人們的注意。
當時遠在法國的劉海粟,聽到國內出了個大師的消息,卻並不知情,於是一回到北京,就提出要看看黃秋園的畫作,看了一眼竟脫口而出:好,大師!
要知道頗有幾分自居自傲的劉海粟講大師是不容易的。隨後他還親自寫信給江西省委,稱黃秋園是江西人民優秀的兒子,是中華民族傑出的藝術家。
李可染在參觀畫展後,找到黃秋園的長子黃良楷說:我很敬佩黃先生的畫,想用自己的一張畫,換黃老的一張畫。
他還親自書寫了一段題跋:「黃秋園先生山水畫有石溪筆墨之圓厚、石濤意境之清新、王蒙布局之茂密,含英咀華,自成家法。蒼蒼茫茫,煙雲滿紙,望之氣象萬千,樸人眉宇。二石、山樵在世,亦必嘆服!」
這樣的評價出自李可染大師之口,也極為罕見。
這個生前名不出鄉裡的「小職員」,就這樣因為身後的畫作,才被人們奇蹟般地認識發掘。
人民美術出版社、臺灣錦繡出版社聯合出版的《中國巨匠美術周刊》中把黃秋園列為自晉代、唐、宋、元、明、清至近代的一百位中國美術巨匠之一。
黃秋園的畫,成為了中國美術館、中國畫研究院等地方的珍貴藏品;他教學生的畫稿,也成了中央美術學院的長期示範教材。
1987年中央美術學院追聘秋園先生為名譽教授,中國畫研究院追聘秋園先生為榮譽院委委員。
「一輩子沉住自己、籍籍無名,默默耕耘不問收穫,直到身後7年才有人發現他的驚人傑作,這讓全世界做夢也沒想到:中國會出個黃秋園。」
整理編緝_夕月慕畫
本文/圖片 均來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轉載請註明來源
點擊「閱讀原文」 閱讀更多《近代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