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大師 馬克·呂布 去世,留下了珍貴而震撼的作品

2021-02-19 中外藝術

本文來自:米拍編輯整理 ID:mepaime

著名法國攝影師 馬克·呂布(Marc Riboud)於2016年當地時間8月30日因病去世,享年93歲。

馬克·呂布:攝影對我來說不只是一個職業,更是一種近乎痴迷的愛好!

一個外國攝影家來中國拍些紀實照片並不難,難的是大半輩子都來拍中國,從未停歇。法國攝影家馬克·呂布就是這樣的人,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今,中國仿佛是他的一位「哥兒們」,令他惦念.

馬克·呂布在中國拍下的第一張攝影作品,拍攝於香港到廣州的火車上。

馬克·呂布同中國的緣分來自與上世紀五十年代,當時正在加爾各答旅行中的他意外結識了一位認識中國總理周恩來的朋友。通過這樣的關係,紅色中國的大門第一次向這位西方攝影師敞開了。1957年1月1日拿到中國籤證的馬克·呂布迫不及待的想要進入中國這個神秘的東方國度,但是當他從當時仍是英國殖民地的香港過關之時香港警察不願意開車送他過境,並且冷冷地說:「要去,你自己走過去。」於是馬克·呂布真正用自己的雙腳跨出了西方與中國之間的連接的橋梁,而這一跨就是50多年。


1957,毛澤東飲酒

北京 1957

馬克·呂布,1923生於裡昂。在他14歲時,他父親給了他一臺柯達相機,從此馬克·呂布就與攝影結下了不解之緣。

1957,紫禁城


北京天安門 1957

二戰後,馬克·呂布進入位於裡昂的EcsleCentrale學院學習機械工程並於1948年畢業。但到1951年,他決定放棄他的穩定的工程師工作,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攝影中。最初作為一名自由攝影師,到1952年加入到著名的瑪格南圖片社。1959年,馬克·呂布當選為瑪格南歐洲分部的副主席,又於1975年、1976年當選為瑪格南歐洲分部主席。


1957年,北京。

1957 北京

在18歲的時候,馬克·呂布就有離家出走的念頭,馬克·呂布告訴自己應該去冒險,到山裡去玩兒。因為馬克·呂布從生下來就很害羞,弟弟和哥哥們都很聰明,善於和人打交道,而馬克·呂布卻連和女孩子說話都不敢。


北京 1957

當內心世界無法被表達的時候,到陌生的地方旅行和安靜的拍攝便成了馬克·呂布可以應對人生的惟一方法。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馬克·呂布是真正意義上的行者。60多年來,他一直不停地行走於各種不同的地方,用鏡頭將一切被他眼睛捕獲,同時又打動他的瞬間都記錄在了最原始的銀鹽膠片中。

1957 陝西

甘肅 1957

馬克·呂布如今已經91歲高齡了,說起50多年前第一次進入中國時候的情景他卻記憶猶新,「從廣州到北京,坐火車要2-3天,南京長江大橋還沒有建起,火車到了江邊,我們還要坐船渡江。在重慶,第一次坐上了中國的飛機.

1965 周恩來

北京 1965

北京 1965

馬克·呂布的拍照方式不同於布列松的「決定性瞬間」,他用更加直接的方式去捕捉一個個畫面,用他「局外人」的視角,展現了一個馬格南攝影師關注普通人命運的情懷,讓中國人在觀看時,再一次回想起那段特殊的歷史。

北京 1965

1965,呼和浩特

1965年,離婚案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的圖片攝影還只是作為「政治宣傳中的匕首和投槍」之時,馬克·呂布用他充滿溫情和人性化的鏡頭給中國各個階層的社會生活留影,他作品中的那些點滴的細節是當時被「紅光亮、高大全」充斥頭腦的中國攝影師經常忽視的東西。而恰恰就是這些細節成為了攝影師和優秀攝影家之間的分水嶺。

古玩店櫥窗,中國北京,1965年

馬克·呂布雖然如此頻繁的來往中國,但是他卻一直沒有學習過中文。對於這樣的疑問,他說:「不,我要保持外來人的新鮮視角。」

北京 1965 中央美院

北京 1965

其實,無論是在中國還是世界其他地方,生性內向靦腆的馬克·呂布在拍照時並沒有與被攝者有太多交流。他喜歡讓自己永遠都保持著一個陌生人和旁觀者才具有的好奇心。


1965年,湖南毛澤東故鄉。


1965年,漢口。

工程師出身的馬克·呂布對於結構和線條有著天生的敏感,就像曾經鑽研幾何學的布列松一樣,他們二人的照片中總能看到高度和諧的點、線、面構成關係。這樣形成的強烈的視覺樣式加上「陌生人」一般溫情又好奇的視點構成了馬克·呂布與布列松這兩位瑪格南大師具有高度辨識性的鏡頭語言。就是這樣的語言在信息閉塞期的中國一經傳播,立刻給中國攝影師帶來了集體的文化震撼。

武漢 1971

1971,上海芭蕾舞學校的學生。2010年3月馬克·呂布尋找過這個女孩

北京1971

中國長城,1971年

當然馬克·呂布在與中國人的交往之中也並不都是愉快的經歷。他同著名中國畫家吳冠中之間的一次輕率失信卻給兩人的關係留下了長久的遺憾。

1983年,馬克·呂布到黃山旅行。某一天,他敏銳地發現一個值得拍攝的鏡頭:一位身材清瘦、頭髮斑白的花甲老人在細雨中寫生,他的夫人在後面為他撐傘。當晚,馬克·呂布找到吳冠中居住的旅館,倆人交談很愉快。64歲的吳冠中愉快地答應了60歲攝影家拍攝的要求。於是,第二天馬克·呂布拍攝了這個老畫家寫生、夫人撐傘的鏡頭。這張照片後來被收入馬克·呂布的作品集,並且在多個場合和出版物上反覆使用。吳冠中自己評價這張照片,「是真實而感人的,是極難遇見的黃山神韻」。

1983年,吳冠中夫婦在黃山寫生

當時倆人約定,照片洗印出來後,攝影家將會郵寄一份給畫家。可是結果並非如此,吳冠中回憶,「他說會寄給我,我們便告別,別後杳無音信」。事後,吳冠中的朋友在一本雜誌中發現了這張照片,於是剪下來寄回北京。讓吳冠中生氣的是,「作品無任何說明」,他揣測,「在作者眼中,我們是他獵取的婦女小腳或男人長辮,他騙取了創作資料」。在吳冠中名氣日漸高漲之後馬克·呂布曾試圖想採訪他,卻遭到了吳冠中的斷然拒絕。

中國黃山,1985年

馬克·呂布是無心還是有意我們不得而知,隨著吳冠中於2010年逝世,馬克·呂布永遠失去了修復兩人關係的機會。對於這種遺憾,或許馬克·呂布只能想到巴黎人常掛在嘴邊的那句話:「C』est La Vie(這就是生活)」。

1985年,馬克·呂布旅行到西藏,他鏡頭中的世界屋脊不光包含:臉孔、服裝、地貌、建築,還隱含了一些他對世界的想法及教條,充滿人文色彩。

從1957年算起,馬克·呂布大概來過20多次中國,可以說他是來華次數最多的西方攝影大師。除了偶爾的不愉快,他更多的是與人結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93年6月7日的深圳會見。

畫面上三個人:馬克·呂布,肖全,韓磊。畫面外,除了拍照片的張新民,還有四個人:楊延康、吳家林、高加索和翻譯。

這大概是中國最早的「見面會」了——幾個拍照片的小夥伴(肖全、韓磊、張新民、楊延康、吳家林)拿著自己的作品,去請教一位蜚聲國際的攝影大師。當時馬克·呂布半個月前隻身從法國飛來中國大陸,每天奔波拍攝,疲憊不堪,但聽到肖全(肖全當時是老馬的中國行的助手兼嚮導)說深圳的幾個哥們想見見他,立馬就答應了。

在這次會見中,只有吳家林一人讓馬克·呂布看了自己手工放大的原始照片。馬克·呂布把吳家林所有的照片分為A、B、C三檔,並且告訴他A類作品是喜歡的,B類作品是一般的,C類作品是不喜歡的。兩年之後,遠在法國的馬克·呂布收到一本名為《雲南山裡人》的畫冊,而這畫冊裡正是他當年為吳家林所選的「A類照片」。從那一刻起,馬克·呂布和吳家林開始了長達二十年的友誼。

肖全珍藏的與馬克呂布夫婦的合影

除了吳家林以外,馬克·呂布曾經的中國助手也不能不提。被譽為「中國最好的人像攝影師」,出版過《我們這一代》的肖全一直把馬克·呂布視為自己的恩師,「他對年輕攝影師的慈悲與寬容給了我莫大鼓勵」肖全這樣評價到。同時,肖全對工作的認真與負責也給馬克·呂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國北京,1992年

1995,上海


2001年,平遙。


2002年,上海。

2006 上海

2006 上海

2006 北京

其實馬克·呂布在1957年進入中國拍照時就已經很有名氣了。1953年,他還是一名自由攝影師時,在巴黎結識了瑪格南圖片社的創始人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布列松對他的攝影創作給了很多的鼓勵。

艾菲爾鐵塔油漆工扎祖(Zazou),法國巴黎,1953年

後來馬克·呂布在生活雜誌上發表了成名作《艾菲爾鐵塔上的油漆工》,本來是乏味的油漆工人作業在他的鏡頭中猶如凌空起舞一般。這樣的才華立刻得到了布列松的賞識,並在之後將馬克·呂布吸收為瑪格南圖片社的成員。

馬克·呂布的作品並不一定是那些驚天動地的大事,在他到世界各國旅行期間,他敏感地拍攝當地人民的生活變化,特別是通過一些細微的生活細節反映出一些重大和深遠意義的內容。

伊莉莎白女王號郵輪,美國紐約,1952年

英國溫布利球場,1954年

攝影比賽,日本,1958年

自拍,雷堡市機場,剛果民主共和國,1961年

捷克斯洛伐克卡羅維發利小城,1962年

反越戰遊行,美國華盛頓, 1967年

除了廣為人知的紀實攝影,馬克·呂布同時也是卓越的肖像攝影大師。他拍攝了許多同時代的藝術大家、哲學家、明星、政客....下面是一組馬克·呂布拍攝的名人黑白照片,十分精彩。

1995年馬克·呂布在上海,在張藝謀的電影《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為鞏俐拍照 (photo by 肖全)

鞏俐(1995)

荒木經惟

邱吉爾(1954)

達利(1963)

畢卡索(1952)

貝聿銘(1978)

赫魯雪夫(1960)

羅素(1962)

簡·方達(1972)


卡斯楚(1963)

列儂(1964)

亨利·米勒(1962)

杜尚(1966)

甘地夫人(1971)

克勞迪婭(1961)

米歇爾·摩根(1965)

狄托(1964)

大師走了

但他的作品不朽!



  推薦書籍  

  往期精選熱文  

這個狂暴的天才,改變了藝術世界,卻絕望而死

《中外藝術》2018年度最佳影片,沒有之一

沒有電影,我們看不到所處世界的真實

北野武:我們一無所有,但有自己的尊嚴

賈樟柯 | 能活著拍電影不易,閹割、墮落又如何?

希特勒|殺死頹廢藝術家,禁止自由藝術

陳丹青|繪畫已毫無用處,電影才是未來藝術

教育部:重點支持藝術教育,藝術類成新寵

因性醜聞風波,諾貝爾文學獎徹底黃了

皮娜:用身體表現生命的真實與尊嚴(附珍藏視頻)

華語電影圈第一女導演新作被批:不及隔壁那隻豬

商業無法藝術,崩裂的中國城市問題卻依舊

藝術治療是科學和藝術的結合

全國美展被畫家逆淘汰,畫壇整體的缺陷

相關焦點

  • 500張照片盡述攝影大師馬克·呂布的傳奇一生
    他不但用黑白材料拍攝新聞報導攝影也用彩色材料拍攝而他的這些彩色作品不但構圖精彩而且色彩優雅、細微馬克·呂布與中國有著半個多世紀的淵源往返中國二十餘次但他始終以一個旁觀者和陌生人的身份為巨變中的中國留下眾多珍貴視覺檔案
  • 「攝影作品賞析系列」馬克呂布:影響一代中國紀實攝影的名家大師
    馬克·呂布(Marc Riboud),20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師之一,首位獲準進入中國拍攝的西方攝影師。他來往中國達20餘次,其拍攝手法在20世紀80年代末的中國紀實攝影界佔據主導位置,產生了恆久而巨大的影響,很多經典的瞬間已經成為了20世紀的時代縮影。
  • 那些鍾愛35mm鏡頭的攝影大師
    除了赫恩、卡帕等活躍在國外拍攝了大量優秀紀實攝影作品的攝影師之外,出生於法國裡昂,以來自東方的延伸報導而著稱的攝影師—馬克·呂布,也使用35mm焦段的鏡頭拍下了大量的代表作。如代表作品《The Three Banners of China》、《Face of NorthVietnam》、《Visions of China》等等。
  • 他用半個世紀拍攝中國,去世後留下了震驚世界的照片
    ·呂布30日因病去世,享年93歲。馬克·呂布是享譽全球的紀實攝影大師,是20世紀50年代被獲準在中國進行拍攝的歐洲攝影師之一。他先後22次訪問中國,記錄了中國半個世紀的巨變,不僅拍下了街頭巷尾的民眾生活和工作場景,記錄中國社會發展變遷的經典照片。
  • 馬克·呂布 我非常熱愛東方,遠遠超過成長的家鄉|逝者
    本文原標題《馬克·呂布 拿起相機,我的手就不會抖!》,載於2010年南方人物周刊"馬克·呂布(Marc Riboud)的姓,被譯作國人熟知的剽悍武將,但有人說,按照法語發音應該翻成「裡布」。仔細想想,「裡布」+「呂布」,恰恰詮釋了這位法國攝影大師羞澀卻充滿自由精神的個性。
  • 馬克-呂布:直覺的瞬息,內心的投影
    馬克·呂布來過中國多少次,連他自己也記不清。2010年3月4日下午,馬克與夫人在摯友尚陸的陪同下出席了上海美術館的新聞發布會。馬克一頭銀髮,配上脖子上乾淨的紅白色圍巾,88歲的老人顯得平靜而優雅。這次他攜夫人回到上海,參加上海美術館舉辦的馬克·呂布攝影回顧展《直覺的瞬間》。他們將在上海呆到3月18日,然後馬不停蹄的趕赴美國舊金山,出席那裡舉辦的展覽。
  • 攝影大師布魯諾·巴貝去世:那時的中國是藍色
    作為瑪格南圖片社(Magnum Photos)前主席、法蘭西藝術院院士,儘管他至今不接受「戰地攝影師」的標籤,但這位紀實攝影大師足跡遍布五大洲,見證過無數重大歷史事件和軍事衝突。去年,美術館舉辦的「中國本色——布魯諾·巴貝攝影展」,選取了49件巴貝於七八十年代在中國拍攝的攝影作品,此外還同期出版了包含331張照片的畫冊《中國的顏色》,算是他46年來對中國記錄的一次總結。天安門廣場上學生們歡迎法國總統蓬皮杜,(北京,1973年)「在我的整個職業生涯裡,見到歷史重要領導人總是特別有意義的事情。
  • 他是土耳其的國寶攝影師,連馬克·呂布、布列松都稱讚不已
    阿拉·古勒在古勒去世兩年後,他的攝影集終於第一次在中國出版。這部書收錄了古勒拍攝的153張伊斯坦堡黑白照片。對於不熟悉這座城市的讀者而言,這是一部最好的認識伊斯坦堡的視覺導覽。在這段時間,他受到法國攝影大師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和馬克·呂布的賞識,經過二人推薦,古勒加入了瑪格南圖片社。古勒為工作去過伊朗、哈薩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肯亞、紐幾內亞、婆羅洲,以及幾乎土耳其的所有地方。1970年代,他採訪拍攝過許多政治家和藝術家,比如邱吉爾、甘地、馬克·夏卡爾、薩爾瓦多·達利、巴勃羅·畢卡索。
  • 全球攝影師作品集第二期
    2.馬克·呂布-紀實人像-500P 馬克·呂布是新中國成立後首位獲準進入中國拍攝的西方攝影師,從1957年起多次訪問中國,留下很多經典照片。
  • 攝影界的「奧斯卡」,《大師的視野》—露西獎大師經典作品展
    ,該獎旨在表彰世界上最傑出攝影大師的成就,從藝術攝影和紀實攝影傑出成就到涵蓋時尚及廣告等支持類別的傑出成就,每年都會評選一次。此前10餘年間先後獲得露西「小金人」的攝影大師行列中,不乏有如亨利·卡蒂埃·布勒松、馬克·呂布、塞巴·斯提奧·薩爾加多、約瑟夫·寇德卡、威廉·克萊因、布魯斯·戴維森、安妮·萊波維茲等廣為人知的世界攝影大師。2013年,中國攝影家李振盛獲得「露西紀實攝影傑出成就獎」成為露西獎創立10多年來全球首位華人得主。
  • IG 映界工作坊 8月 露西大師「肖像」工作坊 桑德羅·米勒與馬克·愛德華·哈裡斯兩位大師共同授課!5天精彩工作坊行程不容錯過!
    近年來,國內攝影人擁有較多參與國際紀實攝影大師工作坊的機會,而對於肖像攝影愛好者和商業攝影師來說,千篇一律的人像模特旅拍,已經模式化的單一時尚攝影教學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而在攝影中頗具重要地位的更廣域概念的「肖像」攝影,我們缺少與國際理念、拍攝方式、工作模式接軌的機會,如何刷新對肖像攝影的理解、迅速提升肖像攝影創意思維及拍攝技術?
  • 沉默的大師! 去世七年後作品公諸於世,震撼了整個中國畫壇!!!
    沉默的大師! 去世七年後作品公諸於世,震撼了整個中國畫壇!!!整理編緝_《當代國畫》文章來源_網絡他的作品即便放在故宮裡也是精品他是我們民族的光榮潘絜茲先生他生前困頓,但孤介不媚世俗,遠離名利,不求聞達,即便如此,還受到地方美術界某些人排斥,直到去世前都未成為地方的美協會員。
  • 27張攝影大師經典構圖攝影作品賞析
    遷徙的母親(1936年)20世紀最有名的攝影作品之一,它被視為20世紀30年代美國「大蕭條」時期,普通民眾在艱難歲月中拼搏求生的象徵。  溫斯頓·邱吉爾(1941年)20世紀最著名的人像攝影作品之一。它向世人證明:有些優秀的作品往往就是在攝影家和拍攝對象存在緊張關係的狀態下產生的。
  • 【攝影大師]】肖像攝影大師:約瑟夫·卡什
    1928年又把他送到波士頓師從攝影大師約翰·加羅。加羅不僅傳授給他當時攝影藝術家所運用的各種拍攝技巧,還培養他的悟性,使 他在作品中融入並生發出他本人的獨特闡釋。4年後,他在渥太華開辦了自己的攝影室:1931年,他開始和另一個攝影師John Powls合作,在John Powls退休之後,他接管了這個影棚。
  • 法國著名攝影師馬克•呂布鏡頭下的中國(多圖)
    法國著名攝影師馬克•呂布鏡頭下的中國(多圖)馬克•呂布馬克•呂布,瑪格南圖片社最負盛名的攝影師之一曾從事過工程師工作,1951年開始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攝影中。1952年,他結識了布列松和卡帕,隨後加入瑪格南圖片社。他是新中國成立後首位獲準進入中國拍攝的西方攝影師。從1957年第一次進入中國,到2010年最後在中國留下足跡,這位享譽世界的攝影師往來中國22次。他曾拍下周恩來總理,也曾記錄文革中國,也曾攀上西藏高原記錄世界之巔上人類最後的質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