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預警!500張照片盡述攝影大師馬克·呂布的傳奇一生

2021-02-18 君峰影像

友情提示:請在Wi-Fi情況下觀看,如在流量環境,可收藏後再看。當然,土豪隨意。

本文來自:

Leica中文攝影雜誌


「 攝影無法改變世界

但能夠展示世界

尤其是在世界本身不斷變化之時 」

馬克·呂布的作品

並不一定是那些驚天動地的大事

在他到世界各國旅行期間

他敏感地拍攝當地人民的生活變化

特別是通過一些細微的生活細節

反映出一些重大和深遠意義的內容

他不但用黑白材料拍攝新聞報導攝影

也用彩色材料拍攝

而他的這些彩色作品不但構圖精彩

而且色彩優雅、細微

「 遠勝於某種專業技術

攝影之於我

是一種令我近乎著魔的情感 」

馬克·呂布與中國有著半個多世紀的淵源

往返中國二十餘次

但他始終以一個旁觀者和陌生人的身份

為巨變中的中國留下眾多珍貴視覺檔案

「 中國正是因其文化傳統的恆定性而為人所愛

而今卻在現代化的過程中迅速『西化』

古老的東方文化正在變為一幅西方文化的漫畫

中國正由地理上的遠東變為文化上的『遠西』 」

馬克·呂布擅長通過細微的生活細節反映出生活的意蘊

每一張照片都踐行了他的攝影美學——

日常生活、見微知著、直覺而富於詩意

·「 照片不能改變世界

但是可以讓世界知道發生了什麼 」

在瑪格南的信條支持下

馬克花了五十多年行走、拍攝

記錄這個世界和各種人生的真實面貌

不惜不悲,張弛有力

馬克·呂布和鞏俐在電影《搖啊搖,搖到外婆橋Shanghai Triad》(1995)肖全拍攝

「 我一向更善於發現世界上美好的事物

而非那些醜惡的暴行和怪物  」 

肖全拍攝

馬克的很多經典的瞬間

已經成為了20世紀的時代縮影

舞者般的巴黎艾菲爾鐵塔油漆工

手捧鮮花對抗刺刀的女孩

以及被窗口分隔的北京琉璃廠街道等等

「 在我的取景器中

發現蘊藏著的節奏和韻律

這於我依然是莫大的樂趣 」 

主要作品有

《The Three Banners of China》

《Face of North Vietnam》

《Visions of China》

「 如果我漸漸喪失了對生活的欣賞力

那我的照片也會隨之黯淡

因為拍照就是去深刻地品味人生

品味每個百分之一秒的瞬間 」 



Marc Riboud at 4

1 9 2 3

6月24日

生於法國裡昂

1 9 3 7

他14歲時,他父親給了他一臺柯達相機

從此馬克·呂布就與攝影結下了不解之緣

他最初的照片是在

1937年巴黎世博會期間開始拍攝的


1949 法國巴黎                        1951 Haut-Beaujolais

1 9 4 4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馬克·呂布參加了法國地下反法西斯遊擊隊

(韋科爾衛國抵抗運動),反抗法西斯統治

之後成為一名工程師


Marc Riboud with his friend Albert Potton,in their chasseur alpin uniform, 1945

1 9 5 1

他決定放棄他的穩定的工程師工作

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攝影中

最初作為一名自由攝影師


1950 裡昂


1951 聖特羅佩

1 9 5 2

18歲時,馬克·呂布就有離家出走的念頭

他告訴自己應該去冒險,到山裡去玩兒

因馬克·呂布從生下來就很害羞

兄弟們都很聰明  善於和人打交道

而馬克·呂布卻連和女孩子說話都不敢


1952  紐約

當他內心世界無法被表達的時候

到陌生的地方旅行和安靜的拍攝

便成了他可應對人生的唯一方法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

馬克·呂布是真正意義上的行者

60多年來

他一直不停地行走於各種不同的地方

用鏡頭將一切被他眼睛捕獲

同時又打動他的瞬間

都記錄在了最原始的銀鹽膠片中



1952 Tignes historical village before putting into service the new dam

戰後,馬克·呂布進入

位於裡昂的EcsleCentrale學院

學習機械工程並於1948年畢業



1953 FRANCE. Paris.


1953 莫裡亞克,法國


1953 杜布羅夫尼克的街道

最初他只是按照自己的願望

在工作之餘去了很多裡昂附近美麗的山

他發現在旅途中自己

幾乎沒有辦法和陌生人進行任何交流

於是他決定放棄穩定的建築師的工作

全身心地投入到攝影中

開始的幾年,他為一家公司進行拍攝

不久便發現,即便和一同工作的攝影師也無法溝通

大家日常談論的都是相關器材和技術的話題

而他對此毫無興趣

於是他離開了那家公司

開始做一些時間較長的旅行


1953 Jeanne Moreau during a rehearsal of the movie -Julietta-by Marc Allégret, Paris


1953 Les amoureux du pont des Arts


1953 Linges qui sèchent devant l'île Saint-Louis


1953 Lunch of the painters of the Eiffel tower, Paris


1953 On Korcula island

1 9 5 3

在馬克·呂布30歲的時候

在攝影上才剛剛起步

初次來到巴黎,遇到了布列松

在還沒有進行任何討論之前

他就說服馬克·呂布使用一個舊取景器

它有顛倒畫面的奇異的特性


1953 A girl wearing a  bikini  in the streets of Dubrovnik, under the eye of her grandmother


1953 Deux chiens acrobates, Paris


1953 Environs de Chartres


1953 FRANCE. Paris. 1st arrondissement, near Les Halles.







1953 Paris, France

於是,馬克·呂布

帶著一盒膠捲來到了巴黎艾菲爾鐵塔

拍攝下了一個正在給艾菲爾鐵塔上漆的工人

照片中工人戴著帽子、叼著香菸、拿著刷子

感覺是在半空中輕盈飄移的舞蹈者

根本不像在工作

而是正在排演一出輕巧的歌舞劇

於是這張照片成了他在《生活》發表的第一幅作品

也促使了他在那之後進入蜚聲國際的瑪格南圖片社



1953 Painter of the Eiffel tower (variant), Paris


1953 Planche-contact de la Tour Eiffel, Paris, France


1953 艾菲爾鐵塔的油漆工

the Eiffel tower’s painter. Paris

馬克·呂布最著名的照片之一

拍攝於1953年的巴黎

這張照片描繪了

一個正在粉刷建築物的工人

他的造型就像是棲息於塔間的舞者

巴黎城在照片背景中若隱若現

呂布的照片中常出現單獨的人物


在安卡拉,中心的人物剪影映襯著工業背景

在法國,一個男子躺在地上

垂直構圖強調了風景、樹、天空、水

還有吹拂著的草叢

所有這一切,都圍繞著人物而展開


1953 Quai de Bercy



1953 Rue Mouffetard


1953 Split


1953 The Duke of Windsor had established a clinic for cats and dogs. Paris


1953 Yougoslavie


1953 Young women in the croatian countryside

1 9 5 4

英國


1954  London, British Museum


1954 Angleterre


1954 Couple au bal


1954 ENGLAND. London.


1954 GB. England. Leeds


1954 Leeds


1954 Les journaux relaient l'appel de l'Abbé Pierre, hiver


1954 London, England


1954 london



1954 Londres


1954 Organ grinder London


1954 Pet's corner, London


1954 Southend, England


1954 Southend


1954 WINSTON CHURCHILL


1954 英國溫布利球場 Wembley, London


1954 Coney Island, Etats-Unis

1 9 5 5

在英國生活一年之後,他開始長途旅行

首先向黎巴嫩的首都貝魯特出發

途經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尼泊爾

最後抵達印度的加爾各答

他的旅行歷時整整一年


1955 Afghanistan, outside a Kaboul Movie House


1955 Afghanistan


1955 Bursa, Turkey.


1955 Cappadocia


1955 Cave Dwelling, between Urgup and Uchisar. Cappadocia, Turkey


1955 Child playing kites in Ankara


1955 Children on the road near the Turkish border


1955 Children playing with kites in Ankara


1955 Enterrement de Fernand Léger


1955 Iran, Afghanistan, Pakistan


1955 Istanbul (boy on bridge)


1955 Istanbul


1955 Khyber Pass, Afghanistan


1955 Mount Ararat


1955 Near the Turkish border


1955 On the road to Van


1955 Street photographer's studio


1955 Turkish Bath, Cağaloğlu, İstanbul


1955 TURQUIE


1955 Vers l』Orient, Turquie


1955 Wrestlers, Teheran


1956 Untitled, Afghanistan

1 9 5 6

印度


馬克·呂布 加爾各答 1956


1956 Between Konark and Puri,Orissa, India


1956 Camel Market,Nagaur, Rajasthan, India


1956 Car in the monsoon, Kathmandu


1956 Darjeeling, India


1956 Gange, India


1956 High Court of Chandigarh, a building designed by Le Corbusier


1956 In front of Jaipur palace



1956 India


1956 Jaipur, India


1956 周恩來和尼赫魯 Jawaharlal Nehru et Zhou Enlai, Inde






1956 Nepal


1956 Sherpas (return of the Swiss expedition lead by Albert Eggler from the Everest)


1956 Spectators on the day of the coronation of the king of Nepal, Kathmandu


1956 The dhotti, on the banks of the Gange


1956 Vers l』Orient, Inde, Népal



1956 香港赴廣州的火車上

On a Train from Hong Kong to Guangzhou. China

「 這是我在中國拍的第一張照片

這是1956年的年底

在從香港到廣州的火車上,穿越邊境時拍攝的

換言之,是我在從一個世界進入另一個世界時拍攝的

從所帶的行李判斷,這個身穿黑衣的婦女是個農民

雖然她那種成熟的優美讓人覺得她是在城裡生活的

人們看到的亞洲某些地方的人

是連一點人的尊嚴也沒有的

他們往往處在一種完全被拋棄的狀態

而這張照片立即完全改變了  」

1 9 5 7

他第一次到中國旅行

馬克·呂布發表了他報導中國的第一張圖片



1957 北京


1957 玩老鼠的孩子,北京市郊


1957 湖北 漢口


1957 工廠,鞍山


1957 縴夫 重慶和蘭州之間


1957 四川


1957 在食品店排隊的人們


1957 上海


1957 四川


1957 教師


1957 兩個女人閱讀


1957 北大

1956年馬克經過一年的旅程

到達加爾各答

他夢想能一直走到中國

並足足等待了好幾個月才拿到籤證

他對這個千年古國文明的熱愛,他對印度的了解

尤其是當時中國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都促使他急切想要了解中國


1957 北京

在北京北郊的村子裡

由工農合作社組織的慶祝農曆新年的表演

由京劇演員和農民共同參演


1957 北京

一位離紫禁城不遠的攝影師正在擺弄照相機

背景板上畫的紫禁城看上去比真的更加氣勢磅礴



1957 北京


1957 北京 故宮


1957 北京 王府井大街 最後一個貴族


1957 北京,結婚

在尼泊爾結識的作家韓素音

和加德滿都的印度大使,亞洲文化專家 Ostrorogh伯爵

都對他拿到來之不易的通行證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1956年12月馬克裡布從香港乘船登陸廣州

第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



1957 北京飯店,波蘭總理約·西倫凱維茲訪華期間


1957 北京古玩店

最初的幾個月他始終在

被他叫作「天使看守」 的嚮導陪伴下度過

從大城市到鄉間,從工廠到劇院學校

他無休止地走著

他踏遍了泥濘的稻田

坐火車從南到北穿越整個中國

親歷了十幾次自發的影響廣泛的人民運動


1957 北京天安門

馬克·呂布是上世紀50年代

首位獲準進入中國拍攝的西方攝影師

後來多次受到周總理的邀請來到中國

半個多世紀前

馬克·呂布從印度輾轉香港來到廣州

然後一路北上

第一次沿途記錄中國風景

其中包括他在武漢的所見所聞及建設中的長江大橋

這位法國著名攝影師抓拍的眾多黑白照片

已成為巨變中國的一份歷史檔案


1957 北京天橋的氣功

「 在北京的胡同裡轉悠

遇到很多令我驚奇的事情

了解中國過去是什麼樣子

比如這個明顯對孩子

是一種折磨的事被當作娛樂

正是這個場面,我了解了什麼是氣功

大石頭下面的人通過氣沉丹田

成功抵住了鐵錘的擊打力量

在這個場景中

我親眼看到了大石頭被砸碎

下面的人站了起來 」


1957 北京天橋的雜耍藝人表演摔跤


1957 甘肅,麥收


1957 甘肅,年輕人白天下地勞動,晚上在學校學習


1957 故宮


1957 寒街上的三個小孩


1957 湖北,漢口。由蘇聯援建的漢口長江大橋正在施工


1957 看皮影戲的孩子們


1957 看小人書入了迷的小孩

從1957年到2010年

馬克裡布到過20幾次中國

中國可以說是他拍攝最多的國家

從1979年起馬克裡布幾乎每年都要到中國拍攝

但毋庸置疑的是,他歷時最長

出片最多的旅行是1957年和1965年的最初兩次


1957 遼寧,鞍山,鋼鐵工廠裡的舞會


1957 遼寧,鞍山。鋼鐵工廠,工作中的工程師


1957 遼寧

快速工業化和城市發展所帶來的大氣汙染

在50年代就顯現出來了



1957 遼寧省鞍山鋼鐵廠 戴著護目鏡在食堂就餐的工人

1957年,鞍鋼大食堂

按照革命實踐的要求

工程師與工人們坐同樣的桌子

用同樣的筷子吃飯


1957 上海市有700萬人口


1957 四川 稻田


1957 四川,病人被送往醫院

在以前,轎子是大地主的特權


1957 在紫禁城周邊結冰的河上溜冰

鍛鍊身體和工業發展是同樣重要的口號


1957 中國長城


1957 毛澤東主席向來訪的波蘭總理的夫人敬酒


1957 周總理在京招待波蘭總理約瑟夫·西倫凱維茨的接待會上


馬克·呂布在中國,1957年

1 9 5 8

又在日本生活了幾個月



















美國 阿拉斯加




加拿大

義大利


印度


1958 喬遷,菲律賓 PHILIPPINES. Moving house

1 9 5 9

馬克·呂布當選為瑪格南歐洲分部的副主席

於1975、1976年當選為瑪格南歐洲分部主席


1959 AUDREY HEPBURN CHEZ DIOR


1959 Construction site of the liner  France , Saint-Nazaire


1959 FRANCE. Paris.  American writer Vladimir NABOKOV.


1959 Istanbul. Galata Bridge.


1959 Los Angeles



1959 MEXICO.


1959 Spain.


1959 Textile factory Bianchini Ferier, Lyon


1959 The Welders, construction site of the liner -France-, Saint-Nazaire


1959 This fine corner sold, Washington state


1959 Vladimir Nabokov


1959 墨西哥阿卡普爾科 Acapulco

60年代初

他拍攝了阿爾及利亞和非洲的獨立運動

並先後幾次造訪前蘇聯

1 9 6 0

加納






阿爾及利亞




奈及利亞




前蘇聯





1960 Henri Cartier-Bresson and Elliott Erwitt, New York


1960 NETHERLANDS. Schveningen Zandvoort Beach.


1961 Claudia CARDINALE


1961 Congo


1961 Niger


1961 Willy Brandt


1961 Yuri Gagarin


1961 自拍,雷堡市機場,剛果 Congo


1962 Bertrand Russell



1962 Celebration of the independence, Algiers


1962 Henry Miller


1962 Karlovy Vary


1962 Kenya


1962 RUSSIA. MOSCOW.


1962 William KLEIN


1962 Woman in millinery shop


1962 捷克斯洛伐克卡羅維發利小城 Karlovy Vary


1963 Algeria, Algiers 1963. French soldiers leaving Algeria.


1963 Algiers


1963 CUBA


1963 Fidel Castro, Cuba


1963 GREECE. Club Med.


1963 In the suburb of Havana


1963 Inhabitants of Guamo village in front ont their homes, damaged by a hurricane


1963 MEXICO. Sheila HICKS is an American fiber artist..


1963 Niger


1963 Ouvrier - Cuba


1963 Portrait of Lenin in an office, Havana


1963 Vote in a company, Algiers


1963 Workers in a metalworking factory


1963 Young guard in Vedado neighborhood, Havana



1963 達利 Salvador Dali, Spain


1963 希臘 Greece


1964 Eiffel Tower, Paris


1964 Eiffelturm  Eiffel Tower, Paris


1964 London


1964 niger


1964 Reflection of the Eiffel tower on a DS car body, Paris


1964 Yves Saint-Laurent, France


1964 列儂 john lennon

在1957年那次旅行之後

馬克·呂布等待了近八年才獲得第二張籤證

於 1 9 6 5 年再次來到中國





1965 北大宿舍


1965 北京


1965 北京


1965 北京,接受馬克呂布採訪時的周恩來


1965 北京,離婚


1965 古董店櫥窗 琉璃廠

馬克·呂布特意選擇了北京琉璃廠

一戶居民建築的門窗作為前景

同時把焦點聚在街道上

街道上的行人、蹲在街邊聊天的老人年、好奇的孩子

以及中國傳統的民居、店鋪及牌匾……

馬克·呂布定格了一幅充分地展現了

老北京地方特色的街道畫面





1965 廣西
1965 廣西 三面紅旗


1965 哈爾濱


1965 湖北,學生和農民們一起參加勞動


1965 濟南


1965 江蘇


1965 內蒙古 呼和浩特


1965 山西農村,拿著《中國青年報》的女青年


1965 山西農村


1965 上海



1965 韶山


1965 瀋陽,少先隊員


1965 四川


1965 延安


1965 FRANCE. Paris. A portrait of Yves SAINT LAURENT in his office.


1965 French actress Michele MORGAN


1965 Pablo Picasso


1965 Russian school


1966 FRANCE. Paris. PICASSO's exhibition.


1966 Marcel Duchamp and Max Ernst

1 9 6 7


1967 Celebrations of the fiftieth anniversary of October Revolution, Moscow


1967 Moscow


1967 Danang, South Vietnam


1967 FRANCE. The French fashion designer Yves SAINT-LAURENT.


1967 讓·保羅·薩特與西蒙娜·德·波伏娃 Simone de Beauvoir and Jean-Paul Sartre

經典大作《槍炮與鮮花》


1967 槍炮與鮮花,美國華盛頓 五角大樓 La jeune fille à la fleur, Washington

馬克·呂布作品的背後,往往有著豐富而動人的故事

1967年10月21日

17歲的高中生蘿絲跳上開往華盛頓的公車

去參加一場反戰遊行

面對五角大樓前真槍實彈的士兵,她忽然意識到

這些士兵其實跟與她經常約會的小夥子們沒有多大區別

「國家武器」忽然變成了「鄰家男孩」

蘿絲的心情頓時沉重起來

她舉起手中的小花,在來復槍前溫柔地親了它……

這一刻被定格下來

成為一代人爭取和平、非暴力抵抗的象徵

也成為最能代表馬克·呂布攝影風格的作品之一


這張照片是和他的經典大作《槍炮與鮮花》同時拍攝的

是1967年華盛頓反戰遊行的另一張記錄



被電影《守望者》所採用


1968、1972以及1976年

他對北越作了數次新聞報導

從越南和美國兩個視角記錄戰爭


1968 Haut-Beaujolais


1968 Hué after the long battle which destroyed a great part of the city


1968 Inhabitants of Hué in their homes falling apart after the long battle which destroyed a great part of the city


1968 Paris


1968 Vietnam


1969 ALGERIA. Algiers. African Cultural Festival.


1969 Bicycle factory in the suburb of Hanoi


1969 Bomb fallen in the courtyard of a farming cooperative in the area of Phat Diem


1969 Children at the end of the schoolday, in a village along the coast, North Vietnam


1969 Funeral in a buddhist temple of Hanoi


1969 In Ha Long Bay


1969 In his Mystère 20.


1969 Jean Daniel


1969 Monk.


1969 NORTH VIETNAM. HO CHI MINH.




1969 North Vietnam


1969 THAILAND. Bangkok. Chao Praya river.


1969 Thenhoa Province.


1969 Unloading of a shipment of paper rolls for printing newspapers from a Russian boat, in the harbor of Haiphong


1970 Tindouf, Algérie


1 9 7 1



1971 北京


1971 北京,紡織工廠女工


1971 北京,頤和園


1971 北京八達嶺長城


1971 上海



1971 武漢


1971 武漢長江邊上


1971 周恩來對來訪的法國國民議會代表團說

當年在巴黎的時候,我的確在學習

第一,學習了馬克思主義

第二,學習了列寧主義

同時,他伸出了兩個手指


1971 陝西延安

這裡是延安,長徵的目的地


1971 Calcuta


1971 Eugene Ionesco during a rehearsal of «O Calcutta». Paris


1971 Fez, Morocco


1971 INDIA. Indira GANDHI.


1971 MOROCCO. Fez.


1972 Hassidim on the way to the Western Wall, Damascus Gate, Jerusalem


1972 Louis Malle


1973 Charles bridge. Prague.


1973 Henri Cartier-Bresson and Martine Franck with their child Melanie


1973 USA. Washington


1973 Watergate trial


1974  Moslem praying towards Mecca at Rub al Khali in the deserts of Saudi Arabia


1974 Political slogans in the Kasbah district, Algiers


1974 SAUDI ARABIA. Riyad.


1974 SAUDI ARABIA


1975 André KERTESZ, photographe américain.


1976 Boys in a village of the North


1976 ITALY. Umberto AGNELLI


1976 North Vietnam, near Saigon


1976 Vietnam


1978 Devant l'aile Est qu'il a réalisée à la National Gallery.


1978 Fez



1978 Ireland

1979年起

他不斷返回中國

跟蹤拍攝其社會的巨變並發現了黃山

還多次造訪柬埔寨吳哥古蹟並在伊斯坦堡和法國拍攝







1979 Fez


1979 Gathering of women at the time when ayatollah Khomeiny came back in Iran, Teheran


1979 iran


1979 Teheran


1980 Ieoh Ming Pei on the construction site of the Louvre pyramid, Paris


1980 米羅 Joan Miró


1980 黃山


1981 ines de la fressange


1981 New York


1981 prague-tchecoslovaquie


1982 JAPAN. Tokyo subway.


1982 Paris, France


1982 北京,鄧小平準備接待到訪的

法國共產黨中央總書記喬治·馬歇


1982 北京中南海,鄧小平會見並設宴招待法共代表團


1983 北京故宮



1983 黃山


1983 吳冠中在黃山寫生


1984 Abribus

馬克·呂布滿懷熱情地觀察著這些變革

就像他所寫的那樣

「 了解中國最好的方式就是觀察 」

這個觀念驅使他一次又一次地返回中國拍攝

而且他認為 「

在這裡,堅持不懈地對細節和瞬間的觀察

能比別處更能了解和理解一個國家 」

在同一篇序言中他還寫道:

我愛我看到的所有一切,美好的臉龐

泛著古舊光澤的工具,還有廣闊和奇特的風景

我看到整個民族已經從屈辱走向尊嚴 」





1985 黃山

「 那些相片只是一些瑣碎的細節

它們不代表任何觀點或價值判斷

更無法為中國歷史變遷提供見證

而我喜歡拍攝很細節的東西

很多別人所不關注的細節

我覺得那很重要

上帝是存在於細節中的

那些細節和攝影本身都是源於生活的 」

西藏,1985

紀實攝影大師鏡頭下的世界屋脊

紀錄了他在1985年時西藏的旅行

他從來沒希望從相片中尋找什麼

真理或社會地位,就如他所言:

「 攝影不能改變世界

但卻可以呈現世界

尤其是在它改變之際 」

他鏡頭裡的西藏

臉孔、服裝、地貌、建築、生活細節等等

單單一張相片就將所有東西包含其中

而這些當中又隱含了一些

他對世界的想法及教條,充滿人文色彩


他不但用彩色材料拍攝新聞報導,也用黑色拍攝

他的作品精彩優雅,而且細微

1985年,他的西藏之旅,目的就是希望「看世界」

他一直不停地行走於藏區各種不同的地方,尤其在江孜

一切被他眼睛捕獲,同時又打動他的瞬間

都被記錄在了最原始的銀鹽膠片中



1985 北京

他曾獲多個獎項,並先後出版了三十多部著作

他的攝影作品遍展全球

馬克·呂布的照片在許多雜誌上都有過登載

包括 生活、Géo、國家地理、Paris-Match、Stern 等

他曾兩次獲得Overseas Press Club Award

並在巴黎市立近代美術館、紐約的攝影國際中心(ICP)

舉辦過回顧展


1987 Giorgio Armani


1987 Men Majorettes society of Chémery-Mehers, Touraine


1987 New York City, USA


1987 Pontlevoy, Touraine


1987 SPAIN. Madrid. Museo del Prado.


1988 Marcel Marceau poses for an advertising for LU biscuits, France


1988 Snoopy, New York


1989 Ieoh Ming Pei in front of the Louvre pyramid, Paris,


1989 新宮,德國波茨坦 GERMANY. Potsdam. The New Palace.




1990 Angkor, Cambodge


1990 Bàyon


1990 Clémence endormie sur un coussin de fleur. Paris


1991 Anouk Grinberg, Paris


1991 Dominique de Mesnil


1992 Clémence by the swimming pool


1992 北京,天安門廣場


1992 北京



1992 廣州





1992 上海






1992 深圳


1992 深圳深南大道

他與中國有著極深淵源

他自稱徘徊在北京王府井大街的次數

比在巴黎香榭麗舍大道還要多

「 他總是精力充沛,幾乎每年都在路上

即便他快90歲了

還能在廣州街頭大步流星地追著美女拍照 」

在他中國學生印象中,馬克·呂布從不坐電梯

總是堅持爬樓梯鍛鍊身體



1993 北京


1993 北京,王府井


1993 北京,鞏俐


1993 北京,鞏俐和張藝謀

張藝謀被禁止參加接下來的坎城電影節


1993 拍攝《活著》期間的鞏俐


1993 山東





1993 上海


1993 上海,楊浦大橋


1993 上海的清晨

尚未找到工作的進城務工者

不遠處的廣場山,上海市民們正在跳舞







1993 深圳


1994 I. Huppert, P. Soulages et B. Wilson


1994 Isabelle Huppert


1994 The Netherlands


1994 北京,嶽敏君


1994 鞏俐

這張照片前面被虛化的人是老演員陳述


1995 Bratislava


1995 北京


1995 山西太原




1995 上海


1995 太原


1995 浙江


1996 USA. New-York city. Central Park.


1997 Couple at the gate of Topkapi palace, Istanbul,


1997 Istanbul


1998 Advertising in front of a shop of Eminönü neighborhood, Istanbul


1998 Afrique du Sud


1998 Dervishes in Istanbul


1998 Istanbul


1998 Manifestation de lycéens


1998 Silicon Valley


1998 Soccer game in Istanbul streets


1998 Soccer game in Istanbul


1999 In a café, Istanbul


1999 Istanbul



2001 上海


2001 平遙


2001 Touraine


2002 Touraine


2002 Wild weeds, Touraine


2002 平遙



2002 海鷗 浦東摩天樓前 上海










2002 上海


2002 上海豫園


2002 外白渡橋,上海


2003 Cave in Vercors


2003 Freight train, installation of Yoko Ono at MoMA PS1, Queens, New York

2 0 1 2

《馬克·呂布:東方印象》


是馬克·呂布的攝影作品第一次被正式

引進中國大陸出版,限印5000套

本書大部分圖片均是在國內首次公開亮相

是影像匱乏的1950年代東方世界的珍貴記憶


2004 Leeds, England


2005 北京


2006 Minneapolis


2008 FRANCE. Touraine.


2008 Self-portrait, Touraine


2010 上海

2 0 1 6

根據法國媒體報導

馬克·呂布於當地時間

8月30日因病去世,享年93歲

點擊底部閱讀原文,可購買徠卡裝備

我們在這裡

  奧森體驗中心  

北京市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北園西門

電話:010-64529308/64529309  

營業時間:周一至周日  9:00-18:00

相關焦點

  • 攝影大師 馬克·呂布 去世,留下了珍貴而震撼的作品
    馬克·呂布在中國拍下的第一張攝影作品,拍攝於香港到廣州的火車上。馬克·呂布同中國的緣分來自與上世紀五十年代,當時正在加爾各答旅行中的他意外結識了一位認識中國總理周恩來的朋友。於是,第二天馬克·呂布拍攝了這個老畫家寫生、夫人撐傘的鏡頭。這張照片後來被收入馬克·呂布的作品集,並且在多個場合和出版物上反覆使用。吳冠中自己評價這張照片,「是真實而感人的,是極難遇見的黃山神韻」。
  • 馬克·呂布 我非常熱愛東方,遠遠超過成長的家鄉|逝者
    本文原標題《馬克·呂布 拿起相機,我的手就不會抖!》,載於2010年南方人物周刊"馬克·呂布(Marc Riboud)的姓,被譯作國人熟知的剽悍武將,但有人說,按照法語發音應該翻成「裡布」。仔細想想,「裡布」+「呂布」,恰恰詮釋了這位法國攝影大師羞澀卻充滿自由精神的個性。
  • 那些鍾愛35mm鏡頭的攝影大師
    甚至也正是因為這張照片,更加確立了卡帕著名戰地攝影師的地位。除了赫恩、卡帕等活躍在國外拍攝了大量優秀紀實攝影作品的攝影師之外,出生於法國裡昂,以來自東方的延伸報導而著稱的攝影師—馬克·呂布,也使用35mm焦段的鏡頭拍下了大量的代表作。
  • 馬克-呂布:直覺的瞬息,內心的投影
    馬克·呂布來過中國多少次,連他自己也記不清。2010年3月4日下午,馬克與夫人在摯友尚陸的陪同下出席了上海美術館的新聞發布會。馬克一頭銀髮,配上脖子上乾淨的紅白色圍巾,88歲的老人顯得平靜而優雅。這次他攜夫人回到上海,參加上海美術館舉辦的馬克·呂布攝影回顧展《直覺的瞬間》。他們將在上海呆到3月18日,然後馬不停蹄的趕赴美國舊金山,出席那裡舉辦的展覽。
  • 他是土耳其的國寶攝影師,連馬克·呂布、布列松都稱讚不已
    這部書收錄了古勒拍攝的153張伊斯坦堡黑白照片。對於不熟悉這座城市的讀者而言,這是一部最好的認識伊斯坦堡的視覺導覽。而對於那些去過或了解過伊斯坦堡的人來說,這部書能喚起他們內心對那座城市和那些居民的深情。
  • 「攝影作品賞析系列」馬克呂布:影響一代中國紀實攝影的名家大師
    馬克·呂布(Marc Riboud),20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師之一,首位獲準進入中國拍攝的西方攝影師。他來往中國達20餘次,其拍攝手法在20世紀80年代末的中國紀實攝影界佔據主導位置,產生了恆久而巨大的影響,很多經典的瞬間已經成為了20世紀的時代縮影。
  • 你會策劃和編輯你的照片嗎
    馬克·呂布你會用三分之一的時間來編照片嗎所以,著名策展人陳小波告誡大家吳家林雲南攝影師吳家林和紀實大師馬克·呂布接觸12年,他學的最多的不是攝影,而是編輯。吳家林吳家林的照片被大師反覆觀看並且按他的理解分類。
  • 攝影大師布魯諾·巴貝去世:那時的中國是藍色
    他用一生時間見證了紀實攝影的高峰和沒落,他曾與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共事,也目睹了馬丁·帕爾成為馬格南主席後對紀實攝影的影響。他曾向我說,如今很多攝影師不再關心中東、非洲等地發生了什麼,只想著拍出美麗的照片。他說布列松經常向他提起和羅伯特·卡帕的一次談話,卡帕對布列松說:「不要愚弄你自己,不要假裝自己是位偉大的藝術家,拿著你的相機,出去拍照吧。」
  • 114張經典照片,盡述戰地攝影師卡帕的傳奇一生
    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1932-1954),一個提起戰地攝影
  • 徠卡100周年紀念(中文版)& 影片中36張世界經典照片
    ▲16、Granite,1972,Stephen Shore這張看似平凡的照片,出自被譽為「色彩之父」的攝影大師史蒂芬.肖爾。法國攝影大師馬克·呂布拍下了這場反戰遊行中最著名的照片。年輕女孩 簡·羅斯·克什米爾手持鮮花,神情肅穆地站在手持武器阻擋示威民眾的士兵前,呂布回憶起拍攝這張照片時的情景時說道「她凝視著全副武裝的士兵,試圖於他們對話。我有一種感覺,士兵們對於她的畏懼,勝過她面對士兵手中的刺刀。」
  • 他用半個世紀拍攝中國,去世後留下了震驚世界的照片
    馬克·呂布是享譽全球的紀實攝影大師,是20世紀50年代被獲準在中國進行拍攝的歐洲攝影師之一。他先後22次訪問中國,記錄了中國半個世紀的巨變,不僅拍下了街頭巷尾的民眾生活和工作場景,記錄中國社會發展變遷的經典照片。
  • 100張攝影大師的經典黑白人像,學攝影認真欣賞就對了
    讓世界回歸世界,讓攝影只為攝影而存在。讓經典只為經典而存在 大師之所以能夠成為大師,絕不是因為一兩張照片拍得好而已。能夠在攝影史上留下名字的大師,通常都是某種風格的開創者,有著自己個性鮮明的攝影語言並對一個時代產生深遠的影響。 何為經典 經久不衰 最有價值 最具代表性 常言道:「話說三遍淡如水。」一般的話多說幾遍人就要煩。但經典的語言人們一遍遍地說,一代代地說;經典的書,人們一遍遍地讀,一代代地讀。
  • 攝影師只有會編輯照片,才能做自己照片的主人.
    雲南攝影師吳家林和紀實大師馬克·呂布接觸12年,他學的最多的不是攝影,而是編輯。馬克·呂布每年都要求吳家林把自己編輯好的片子用國際專遞寄給他,然後他再進行第二次的編輯。吳家林的照片被大師反覆觀看並且按他的理解分類。我看過他們的通信,編輯好的照片用A、B、C做代碼。
  • 36張照片,濃縮了百年攝影史!
    比如上面這張,是一個叫阿姆斯特朗的航天員使用經過改裝的哈蘇500EL拍的,畫面中是另一位航天員奧爾德林在月球表面不知道在幹嘛的照片。照片中人物情緒十分自然真實,顯示出布列松熟練的抓拍工夫。抓拍是布列松一生所堅持的基本手段,他從來不去幹涉他的拍攝對象。布列松被譽為是現代新聞攝影之父,馬格南圖片攝創始人之一,由其提出並貫徹的「決定性瞬間」理論影響了一代代攝影師,對當代新聞攝影的發展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 世界攝影大師:攝影名作、名言精選
    下面,讓我們在欣賞這些名作的過程中,通過他們的語錄,了解一代攝影大師的一生感悟,相信能提升大家對攝影的了解。阿爾弗雷德·艾森斯塔特(Alfred Eisenstaedt) 保持簡單。只有好照片,沒有好照片的準則. 不是每個人都信任繪畫,但是人們相信攝影。 任一年中有12張有意義的照片就是一個好收穫了。
  • IG 映界工作坊 8月 露西大師「肖像」工作坊 桑德羅·米勒與馬克·愛德華·哈裡斯兩位大師共同授課!5天精彩工作坊行程不容錯過!
    近年來,國內攝影人擁有較多參與國際紀實攝影大師工作坊的機會,而對於肖像攝影愛好者和商業攝影師來說,千篇一律的人像模特旅拍,已經模式化的單一時尚攝影教學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而在攝影中頗具重要地位的更廣域概念的「肖像」攝影,我們缺少與國際理念、拍攝方式、工作模式接軌的機會,如何刷新對肖像攝影的理解、迅速提升肖像攝影創意思維及拍攝技術?
  • 讀完這10本攝影書,想拍不好照片都難!
    學攝影,離不開好書相伴。好書如若摯友,正如伯牙與子期,惺惺相惜。人和書,能不能成為知己,講究緣分。而緣分,有時候是人為所致。這些攝影書,哪些與你有緣?而且據說,看完以下這10本攝影書,並能熟練運用到實踐中的,想不拍出好照片都難!
  • 會編輯照片才是合格的攝影師
    攝影師只有學會編輯照片才能做自己照片的主人。我們看到一些成功的攝影師在這方面已經具有明確意識,比如黑明,比如姜健。他們的照片整理得很及時也很好,加上出版物及時出版,使他們的照片傳播力度大大增強。雲南攝影師吳家林和紀實大師馬克·呂布接觸12年,他學的最多的不是攝影,而是編輯。
  • 大師的60條攝影贈言,從此拍攝不再走平常路
    那麼大師們優又有哪些關於攝影的贈言?這些贈言又將給我們何種啟示?我們精選出最經典的60句金句送給大家,希望在攝影的道路上可以給你幫助。 馬丁•帕爾——1.不要讓照片上的人保持微笑狀態,除非你只想拍快照。2.當你拍攝他人的時候,越靠近越好。3.選擇合適的拍攝環境,我的意思是僅僅適合於拍攝對象的拍攝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