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更早的歷史相比,
二十世紀人類有了全新的記錄方式。
我們無法準確的說出攝影術誕生自何年何月,
因為它的出現是一個過程,
但我們可以說,
現代攝影因徠卡而生。
就像這個廣告裡所說:
"We didn't invent photography,
but we invented Photography."
不需要去圖書館
從這個兩分鐘的徠卡100年短片裡,
我們可以看到這些「活起來」的經典攝影作品
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都是哪些作品被「活起來」了
The Photojournalist,1951,Andreas Feininger
作為一支為宣傳徠卡的廣告,第一個出現的就是一位手持徠卡相機貌似在拍照的哥們兒。
現在的我們很難想像,在徠卡誕生之前,攜帶龐大的攝影器材進行攝影創作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可能我們下一代也很難想像,沒有手機的時代,人與人應該如何溝通吧。
徠卡誕生後,它保持性能卓越畫質優秀的同時,使相機變得小巧便攜,簡直是一臺不可思議的未來機器!(這話很耳熟有沒有)人們帶上相機可以走得更遠,離得更近,轉瞬即逝的更容易被記錄下來,這就是徠卡重新定義攝影的根本原因。
這張照片被譽為《生活》雜誌史上最為經典的封面之一,他的創作者 安德烈亞斯·費寧格同時也是《生活》最知名的攝影師之一。當然,這位被拍的模特 丹尼斯·斯多克也是一位知名的攝影師。
這張充滿科技感與視覺衝擊的影像,也是最為著名的非正式徠卡相機平面廣告。
Buzz Aldrin Walking on the Moon,
1969,Neil Armstrong/NASA
拍這個廣告的人很實誠,他們說了,他們選用的照片並非都是徠卡拍攝的。
比如上面這張,是一個叫阿姆斯特朗的航天員使用經過改裝的哈蘇500EL拍的,畫面中是另一位航天員奧爾德林在月球表面不知道在幹嘛的照片。
這個叫阿姆斯特朗的臨時攝影師說的一句話比他照片出名多了:
「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這是我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美國人說,有了相機,我們就可以證明自己去過月球啦啦啦~~
但蘇聯人不這麼認為喲。⊙﹏⊙b
Raising the Flag on Iwo Jima,
1945,Joe Rosenthal
1945年2月,二戰接近尾聲,美國太平洋艦隊意圖奪取東京以南1200公裡的硫磺島作為空軍基地,以便能夠對日本本土進行空襲儘快結束太平洋戰爭。日軍指揮官慄林忠道率部拼死抵抗,頑強地阻礙了美軍的推進,是太平洋戰爭中最為慘烈的戰鬥。
大量的傳言說,戰地攝影師 喬·羅森塔爾 的這張經典的二戰照片是美軍擺拍的。但我個人認為這不重要,影像只是負責傳達信息,歷史確實無比的真實,畫面中的五個士兵在拍完這張照片沒多久就陣亡了三個,這張照片極大地鼓舞了軍隊以及美國本土民眾的士氣,成為了二戰最為知名的歷史影像。
Migrant Mother,1936,Dorothea Lange
三十年代,美國大蕭條達到頂峰時,波及人口約1400萬。大量的人盲目地漂泊,沒有棲身之地,食不果腹。
攝影師 多羅西亞·蘭格 在美國加州一個塵土飛揚的豌豆採摘營地抓拍了這張照片這張照片,和2500餘民難民們一起忍受飢餓和折磨的母親面容立即引發輿論譁然,這張照片也成為了大蕭條時代的標誌。
其實這位母親有7個孩子,但為了配合救濟措施,攝影師故意裁剪只表現了三個孩子,儘可能地貼近中產階級的家庭人數標準。
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種修路吶!
(這理論同樣適用於當時的美國。
Weeping for FDR,1945,Ed Clark
1945年4月12日 ,美國歷史上任期最久同時也是最偉大的總統之一 富蘭克林·羅斯福 逝世,攝影師Ed Clark 在送別總統遺體的隊伍中拍下了美國海軍樂手 格雷厄姆·W·傑克遜 流著熱淚彈奏羅斯福總統最喜歡的曲子《回家》的畫面,圖片被整版刊登於1945年4月的《生活》雜誌上,代表了整個國家的悲傷。
Le baiser de l'hôtel de ville
(Kiss by the Hôtel de Ville)
1950,Robert Doisneau
1950年,法國從二戰的噩夢中醒來,未來充滿憧憬而又感到迷惘彷徨。攝影師羅伯特•杜瓦諾受美國《生活》雜誌邀請,拍攝了這張完美詮釋巴黎浪漫情懷的傳世之作《市政廳前的吻》。
對我來說最有趣的,是這照片引發的官司。上世紀九十年代,一位叫拉維尼的女士突然跳出來,自稱是照片中女主角,並以侵犯隱私權為由將杜瓦諾告上法庭。
無奈,杜瓦諾公開承認,照片其實是他僱用兩個演員擺拍的,他「從來不敢抓拍街上接吻的男女,因為當眾接吻的往往不是合法的伴侶……」(嗯~有道理,小三也有情……)。後來法院駁回拉維尼女士的的訴訟,第二年杜瓦諾在巴黎去世了。
直到2005年,照片中真正的女主角博爾內才站出來公開身份,證據就是1950年攝影師杜瓦諾贈給她的照片原版,背面蓋著攝影師本人的名章。原來1950年的一天,她和男友雅克•卡爾託從巴黎黑沃裡大街走過,兩人邊走邊輕語親吻時被杜瓦諾看到了,攝影師邀請兩人再重吻一次,他能想為他們拍張照片。在杜瓦諾的真摯要求下,博爾內和男友拍攝了這張經典的照片。
博爾內是為了配合杜瓦諾保護照片完美性而儘量不事聲張的,但她現在已經是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太太,照片中的男主也已與世長辭(照片拍攝一年後他們就分手了)。但人們還是更願意相信,照片的故事就像它本身的黑白色那麼單純:在巴黎街頭,一個不經意的深情擁吻被攝影師悄然記錄,成為一個時代情懷的永恆象徵。
Rodeo, New York City,1955–56,Robert Frank
這是瑞士攝影師 羅伯特.弗蘭克 的攝影集《美國人》中的經典作品,拍攝了一位紐約街頭的牛仔。Rodeo是牛仔競技賽的選手或牧牛者,後來演化為Cowboy。攝影師記錄的是「垮掉的一代」的視覺藝術,為這種亞文化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小說《在路上》的作者凱魯亞克為《美國人》作序時寫到:他按下一次快門,就把一首悲哀的詩從美國汲取進他的膠捲。
我自己並不怎麼理解「垮掉的一代」這種亞文化,但我猜想,此刻的你和你身邊的人若是被拍下來的話,就成為「玩手機的一代」。
(後面還有很多乾貨,要是看累了就收藏本文或者關注我們的公眾號吧~)
Rue Mouffetard,Paris,
1954,Henri Cartier-Bresson
法國攝影師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的經典作品,這張照片的題材並不重大,但卻是布列松的名作。一個興致勃勃地給父親買酒歸來的男孩,男孩昂首闊步,好像完成了一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充滿了生活的樂觀情趣。
照片中人物情緒十分自然真實,顯示出布列松熟練的抓拍工夫。抓拍是布列松一生所堅持的基本手段,他從來不去幹涉他的拍攝對象。
布列松被譽為是現代新聞攝影之父,馬格南圖片攝創始人之一,由其提出並貫徹的「決定性瞬間」理論影響了一代代攝影師,對當代新聞攝影的發展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Children Doing Handstands,Somalia,
1980,Chris Steele-Perkins
1980年,索馬利亞軍隊入侵衣索比亞的軍事行動失敗後,國內局勢動蕩不安,軍閥混戰,人民苦不堪言,由於戰火和天災,加上社會經濟已經崩潰,導致索馬利亞出現大饑荒。
帕金斯的鏡頭聚焦在了這近100萬飽受飢餓煎熬、在生死線上殘喘的普通人。儘管他曾經在黎巴嫩、非洲和拉丁美洲看到過戰爭和饑荒,但是索馬利亞所發生的一切無疑是最為令他發指的。
在地獄般惡劣的環境下,單純的孩子們依然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展示著動人的生命活力。
Untitled (Book in mouth, NYC),
1995,Jeff Memelstein
美國攝影師傑夫·默梅爾斯坦的系列作品《Sidewalk》中的代表作。Jeff的攝影作品以各個城市的街道,先後出版過以法國、愛爾蘭、義大利、加拿大、羅馬、紐約等城市的街頭情景為主題的攝影作品集。
記錄詼諧滑稽的畫面和場景是街頭攝影最常見的手法,但也是頗具風險的。
The Terror of War,
1972,Nick Út
1972年6月8日,一顆凝固汽油彈摧毀了 9歲女孩潘金淑居住的村落,在與自己的親人逃離火海的過程中脫去了燃燒的衣物。
這張照片迅速在國際輿論社會掀起軒然大波,將美國國內的反戰情緒推至頂峰,該照片被認為間接影響到了尼克森政府對越的決策,使越戰得以提前結束。
圖片中赤身逃亡的9歲女孩潘金淑,於1997年由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任命為「和平親善大使」,與當年拍攝本片的越南戰地攝影師 黃功吾 一起為宣揚世界和平進行全球巡迴演講。
The Troubles("We Want Peace"),
1969,Hanns-Jörg Anders
1960年代末至1990年代末,由於北愛爾蘭的獨立問題,及獨立派組織彼此間的宗教衝突,北愛爾蘭爆發了長達20餘年的準軍事武裝組織間的暴力衝突。
衝突最終由雙方籤訂《貝爾法斯特協定》而終結,各方籤署停火協議,並確保了北愛爾蘭仍歸屬於大英國協,直到境內公投通過並獨立的權力。
圖片中一位剛從衝突中撤離的北愛爾蘭青年天主教徒頭戴防毒面具,站在塗有We want peace字樣的高牆前。
V-J Day in Times Square,
1945,Alfred Eisenstaedt
在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勝利日當天,時代廣場上的一個吻成了本世紀最為經典的歷史畫面之一。
據攝影師描述,照片中的年輕水兵當時非常興奮,他沿著街擁吻他見到的每一個姑娘,無論高矮胖瘦,攝影師也跟著他跑,直到他抓怕到了他最滿意的這張。
據照片女主角回憶,當時她正在參加二戰結束的慶祝,時代廣場上的人都非常激動,突然她被一名素不相識的海軍戰士拉過去親吻。她當時大腦突然一片空白,但是她並沒有拒絕他,可惜的是整個過程她都閉著眼睛沒有看清是誰在吻她,很遺憾沒有問問他叫什麼名字。
這張照片引起世人關注後,先後有20多個男子都聲稱自己是男主角,因為當天所有人都很激動,擁抱和接吻的人實在是太多了,搞得大家都以為那是自己。後來經過資深法醫鑑定專家的嚴格確認終於找到了真正的男主角。他回憶到,當時他欣喜若狂,看到那名護士面帶微笑向他呼喊,他就徑直走到她身邊親吻了她,完事之後一句話也沒說,就離開廣場去找他女友了。
七十年過去了,無論照片背後的故事到底是什麼都沒有關係,大量關於擺拍的質疑也都不重要了。攝影師與照片中的兩位主角都已離世,但他們表達的勝利喜悅,對愛與和平的渴望隨著影像的定格成為全人類永恆的記憶。
La pietà araba,
2011,Samuel Aranda
2010年12月,北非國家突尼西亞的本·阿里政權被民眾抗議推翻為肇始,一場被稱為「阿拉伯之春」的規模空前的民眾反政府運動如潮水般席捲了整個阿拉伯世界。革命運動浪潮隨後波及埃及、葉門、敘利亞、巴林等國,阿拉伯世界的獨裁者們紛紛倒臺。
攝影師塞繆爾·阿蘭達 於2011年在葉門首都薩那拍下了這張照片, 對抗總統阿里·阿卜杜拉·薩拉赫的示威者們將一所清真寺作為臨時醫院,一名婦女將受傷的兒子抱在懷中。
Granite, Oklahoma July,
1972,Stephen Shore
這是美國攝影師 史蒂芬.肖爾 1972年的作品。 出生於1947年的Stephen Shore年少成名,24歲時就成為了第二位在大都會博物館舉辦個人影展的攝影師,是最早使用彩色膠片進行創作的攝影師中的傑出代表。
Stephen Shore 在彩色攝影誕生之初,根據材料進步而對攝影語言的拓展對日後當代攝影的發展影響巨大。又是一個我無法想像的問題,我們這一代經歷的是從膠片到數碼的革命,也許只有經歷過從黑白膠片到彩色膠片普及的攝影師才能理解吧。
Gun 1,1955,William Klein
這幅1954年在紐約百老匯第103號街拍攝的《槍》,被公認為是克萊因攝影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副,收錄在其1956年出版的影集《紐約》中。克萊因回憶起這張照片時說道:「他只有11歲,卻已經學會了一切猙獰。」
Flower Child,1967,Marc Riboud
1967年,美軍發動第二次「旱季攻勢」 同年10月21日,首都華盛頓爆發了史上最大規模的反戰遊行,近萬名學生及民眾發起「向五角大樓進軍」運動,示威者們衝到五角大樓前的草坪上進行示威,並與警方發生了大規模衝突。
法國攝影大師馬克·呂布拍下了這場反戰遊行中最著名的照片。年輕女孩 簡·羅斯·克什米爾手持鮮花,神情肅穆地站在手持武器阻擋示威民眾的士兵前,呂布回憶起拍攝這張照片時的情景時說道:「她凝視著全副武裝的士兵,試圖於他們對話。我有一種感覺,士兵們對於她的畏懼,勝過她面對士兵手中的刺刀。」
General Nguyễn Ngọc Loan Executing a Việt Cộng Prisoner in Saigon,
1968,Eddie Adams
1968年1月31日越南農曆新年初二,越共軍隊違反了當時的春節停火協議,發起了越戰期間最大規模的地面軍事行動(後稱「春季攻勢」)。因為南越方面沒有一點點防備也沒有一絲顧慮,所以遭到重創。
2月1日西貢街頭戰鬥中,南越國家警察長阮玉鸞正率部防衛一所醫院,他的部下帶來一名越共上尉阮文林,經過簡短詢問後,阮玉鸞當場槍決了阮文林。身旁的美聯社記者亞當斯迅速抓拍這一場景,美國各報均把此照片登在頭版醒目位置,未經判決便在街鬥執行槍決在美國人看來,是漠視生命的殘忍行為,何況對方穿著平民服裝,美國各界為此事之爭議持續數年。
因為這張照片,阮玉鸞的形像「走紅」全球,令其聲名狼藉。1975年西貢被越共攻佔後,他被迫移民美國維吉尼亞,卻因這張照片而備受騷擾。1998年7月,阮玉鸞因癌症病逝。亞當斯於《時代》雜誌撰文紀念阮玉鸞:「他是一位英雄,美國人民應該哭泣,人們並不了解關於他的全部真像。」
亞當斯認為是自己一張照片毀掉了阮玉鸞的生活,當年很多美國記者認為影響的力量可調動人們的反戰情緒,因而有意無意抹去其所揭示的部分事實,後來美國新聞界多次以亞當斯照片為例探討攝影記者的職業操守問題。
Thích Quảng Đức's self-immolation,
1963,Malcolm Browne
1954年,隨著法軍在奠邊府戰役中的全面失利,法國結束了對越南長達70餘年的殖民統治,主張共和制的人民勞動革命黨競選人吳庭琰當選越南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統,在其長達8年的統治期間為越南帶來了大量的政治及宗教迫害。
隨著幹涉佛教活動的加劇及對抗議活動的殘酷鎮壓,1963年10月6日,越南大乘佛教僧人 釋廣德 於柬埔寨駐西貢大使館門前自焚,要求政府履行宗教平等承諾並停止對佛教活動的幹涉。
這張美聯社記者馬爾科姆·布朗所記錄的影像引起了全世界對越南宗教迫害的關注,並被認為是甘迺迪政府與吳廷琰政府決裂的主要原因之一。
Gotscho kissing Gilles,Paris
1993,Nan Goldin
照片中是一對同性戀人,同時也是愛滋病患者,攝影師拍攝了關於他們的一系列照片,記錄了這對戀人從1992年到1993年間的生活。本張照片是這個系列最後一幕,Gotscho正在親吻被愛滋病奪走生病的Gilles。
Guerrillero Heroico (Heroic Guerrilla Fighter),
1960,Alberto Korda
這張萊卡M2所拍攝的切·格瓦拉大家應該再熟悉不過了,由古巴時裝攝影師Alberto Korda拍攝於1960年,這位古巴革命者形象如今已出現在數以百萬計的T恤、海報和馬克杯上。
Identical Twins, Roselle,New Jersey,
1967,Diane Arbus
這張照片來自美國攝影師 黛安·阿爾博斯,她的攝影作品以擺拍肖像為主,拍攝以 馬戲團員、性工作者、拾荒者、畸形人、殘疾人、同卵多胞胎、變性人和屍體等 「非常態」人群為對象的肖像作品。
1971年6月27,黛安·阿爾博斯因抑鬱症於家中自殺。2006年,她的生平被拍成傳記電影《Fur》,尼可·基德曼在影片中飾演黛安。
El Morocco,New York,1955,Garry Winogrand
圖片來自於美國紀實攝影師 蓋瑞·溫諾格蘭德 ,拍攝於當時紐約曼哈頓的艾爾摩洛哥俱樂部,照片中女士誇張和戲劇性的表情充分表現了當時上流社會紙醉金迷的社交生活。
Ali-Liston,1965,Neil Leifer
1965年5月25日,在美國緬因州路易斯頓進行的世界拳擊理事會(WBC)重量級拳王挑戰賽上,剛剛加冕重量級拳王的穆罕默德·阿里在開賽僅兩分鐘便擊倒了前任拳王桑尼·李斯頓成功衛冕。
《Sports Illustrated》雜誌的首席新聞記者尼爾·雷弗拍下的這一場景成為了「拳王阿里」職業生涯中最深入人心的形象。
Behind the Gare Saint-Lazare,
1932,Henri Cartier-Bresson
這張照片為前面提到的法國攝影大師布列松拍攝於巴黎聖拉扎爾火車站的另一張經典作品,是布列松「決定性瞬間」理論的代表性傑作。
布列松和他的「決定性瞬間」理論偉大之處在於,使攝影術的發展方向區別於繪畫的思維方式,轉而成為一種新的瞬間藝術形式,對後代產生了深遠的影像。
Segregated Water Fountains,1950,Elliot Erwitt
圖片來自美國攝影師艾略特·厄維特,這是一張反應當時美國種族歧視問題的著名照片。
Wenceslas Square,Prague,1968,Josef Koudelka
圖片為攝影師約瑟夫·寇德卡拍攝的捷克首都布拉格《瓦茨拉夫廣場》。
故事的背景發生在1968年初,時為華沙條約成員國的 捷克斯洛伐克 共產黨中央第一書記杜布切克發起了名為"布拉格之春"的政治體制改革,改革內容包括廢除新聞出版物審查制度,引入市場經濟,言論及藝術活動自由,加強與北約國家間的經貿政治往來等。
改革內容一經宣布即遭到了蘇聯方面的極大不滿,認為該改革是捷克斯洛伐克意圖脫離華約的前兆,並將嚴重影響華沙條約成員國間的穩定關係。 經過嚴密的計劃及準備 ,1968年8月20日晚10點,蘇聯軍隊開始入侵捷克斯洛伐克,21日清晨蘇軍就已佔領布拉格,逮捕杜布切克,「布拉格之春」改革隨即終止。
Twin flowers during a carnival,1979,Richard Kalvar
由馬格南攝影師理察·卡瓦爾拍攝於比利時 la Louvière狂歡節。
California,1955,Elliot Erwitt
本張照片是艾略特·厄維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拍攝於加州馬裡布的海灘,同時也是我本人非常喜歡的照片之一。
這幅作品利用了汽車後視鏡,將一對情侶擁吻的幸福瞬間與加州海岸的落日餘暉組合到一起。像電影劇照一般的場景,讓人對馬裡布和加州的浪漫無限神往。
John Lennon and Yoko Ono,1980,Annie Leibovitz
1980年12月8日,時為《滾石》雜誌攝影師的 Annie Leibovitz 來到列儂家中為其拍攝肖像,以約翰·列儂與小野洋子於11月發布的最新專輯《Double Fantasy》的封面為靈感,拍攝了這張被譽為是《滾石》雜誌歷史上最為知名的封面照片,列儂本人評價其「精準地捕捉了我們的關係」。(這是36張照片裡第五次出現親吻了)
照片拍攝當晚,約翰·列儂在自家公寓外被狂熱的精神病歌迷槍殺,這也成為列儂留給世人最後的影像。
(略)
Girl with a Leica,1934,Alexander Rodchenko
圖片來自上世紀早期著名的俄羅斯藝術家 亞歷山大·羅申科, 在成為攝影師之前,Rodchenko 曾作為結構主義畫家及平面設計師在俄羅斯藝術屆享有盛名,並在當時的布爾什維克政府中擔任職位。
上世紀20年代起,Rodchenko開始將精力轉向攝影,其攝影作品延續了其繪畫作品中的構成主義,擅長使用非常規拍攝角度來表現精妙的構圖及透視,在攝影語言相對單一的上世紀前期,這種富有藝術性的拍攝嘗試被認為對日後紀實攝影的發展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Self-Portrait with Wife and Models,
1981,Helmut Newton
本張照片為德國時尚攝影師赫穆特·牛頓在1981年為 《French Vogue》工作中所拍攝的照片,圖中表情呆滯坐在旁邊的是攝影師的老婆,使畫面充斥了強烈的戲劇性,意味深長。
在赫穆特·牛頓鏡頭下一反常態的「壞女孩」及其作品表現出的鮮明的男權主義傾向,在引起傳統審美及女權主義者強烈不滿的同時,被認為是準確地切合了西方世界6,70年代 性解放運動,嬉皮文化,等一系列反主流文化的時代精神。被認為是20世紀最為重要的時尚攝影師之一。
Muslim women on the slopes of Hari Parbal Hill,
1948,Henri Cartier-Bresson
本片為上文中已多次提到的法國攝影大師布列松 ,於1948年在克什米爾地區所拍攝的,一群穆斯林婦女在哈裡帕布山上面向喜馬拉雅山脈祈禱的畫面。
Normandy, Seine-Maritime,Dieppe,
1926,Henri Cartier-Bresson
圖片為上文中已多次提到的法國攝影大師布列松18歲時拍攝於家鄉—法國諾曼第海灘的照片。
布列松入選的照片好多,大師就是大師,沒有證據表明這家廣告公司收過布列松的紅包。
The Falling Soldier,1936,Robert Capa
好,另一位大師作品終於在最後出現了!
本片為20世紀最著名的戰地攝影師,馬格南圖片攝創始人之一,羅伯特·卡帕攝於1936年西班牙內戰期間。
羅伯特·卡帕 原名 安德魯·弗裡德曼,出生於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 作為20世紀最著名的戰地攝影師,參與報導了:西班牙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中東戰爭,法越戰爭等多次大規模武裝衝突,尤以其作為盟軍第一批諾曼第登陸部隊中唯一的攝影記者而成為傳奇。
二戰結束後,羅伯特·卡帕與 布列松,喬治·羅傑 ,大衛·西蒙等人一同成立馬格南圖片攝,並於1951年任圖片社主席。1954年5月25日,在越南報導法越戰爭的羅伯特·卡帕因誤入雷區不幸生亡。
布列松的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的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靠的不夠近。」 影響了日後一代代的新聞攝影工作者。
文章內容參考了來自知乎網友@雷霨霂 @徐昊的內容
特別感謝他們的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