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的靜、慢、淡、雅

2021-01-09 齊魯壹點

中國畫之所以能為大眾接受,是因為它的人性指歸的「至善」。既然是養心修身之術,誰都不會排斥,是人性的需要。面對宋人山水,可遊可居、可靜心暢神,坐遊萬裡、精騖八極,進而進入一種恬淡虛無,精神內守的狀態,也即「入靜」的狀態。老子說:「靜勝躁,寒勝熱,清淨以為天下正。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複。」中國畫就是讓人靜下來的藝術,它不表現戰爭,不表現血腥,不表現暴躁,也極少表現焦慮。它追求至靜至遠,調和天人。這種藝術觀念源自老子思想,無所謂消極積極。今天人類的生存環境中,生態惡化,空氣汙染嚴重、社會壓力那麼大乃至有人會跳樓,中國畫不啻是一劑鎮靜劑,是慰貼人心的良藥。

「逸、神、妙、能」四格,逸之外其餘三格沒有原則的界限。如果要分的話,每個品種還分上中下呢,這需要是同時代的人才好比較。畫論品評中多有點評,我不研究畫史,故對「典型的代表人物」無大興趣。

孔子說「君子不器」,大約是指對「術」和「技法」不是看得太重。學生請教種地,孔子說「吾不如老農」。中國畫中「道」的部分千載不移,而「術」的部分代代有變,這應驗了石濤那句「筆墨當隨時代」。變是自然的變,而不是刻意的變。形而上的認知,是曆代中國畫論提煉出來的共同部分。其中我們所謂的「逸」是宋之後,貫穿中國畫精神的一個核心命題。如果僅僅把「逸」看作是「文人畫」的產物,這認識是狹隘的。「逸」是筆墨文化成熟的標誌。「逸」關乎才情,更關乎修為和境界。

「逸、神、妙、能」這四格往往不是截然分開的,「神」「妙」「能」裡面也往往有部分「逸」的因素,但到「逸」格則是更突出了。曆代畫論稱之為「標格特出」或「標緻特出」,人們一看,會感覺它完全跳出來了,超塵絕俗。這與是否工筆或寫意無關,與題材、體裁、形制、手法也無關,是效果,浸透著精神內涵的一種效果。仇英畫得雖好,但不能稱作「逸」,是妙品,有的可稱神品。陳老蓮是「逸」,八大是「逸」,石濤略顯粗糙,也是「逸」。他的畫作在「筆精墨妙」上要打點折扣。我也研究了原因,他在「出塵」上有點欠缺,還不是真的自由,放不下。真的逸格多為野逸之人、出世之人。沒有出世的人有一顆求逸的心他也能做到,如董其昌、沈石田。而石濤呢,他心裡頭還是嚮往著入世,放不下,身在塵外,心在塵中,如此狀態,在畫上能看出來。觀石濤的畫,時見才華過人,時見浮煙漲墨;時見清奇脫俗,時見隨世俯仰。這是一個矛盾著的石濤。他的畫論卻有極強的思辨能力,對中國畫的本質把握入骨,認識可謂深刻,但「筆墨當隨時代」被20世紀過度解讀,成為標籤,甚至成為膚淺作品找來的依據。

中國畫的筆墨語言是隨著觀念來的。這個觀念源自古典哲學,宋以後益發確定,成為筆墨內蘊。歐陽修《盤車圖》曰:「古畫畫意不畫形,梅詩詠物無隱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見詩如見畫。」能夠「忘形得意」是很少的,意是大概,但又是精神實質。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談到:「書畫之妙,當以神會,難可以形器求也。世之觀畫者,多能指摘其間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於奧理冥造者,罕見其人。然後他接著說,予家所藏摩詰畫《袁安臥雪圖》,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應手,意到便成,此難可與俗人論也。」「難可與俗人論」便是問題的實質。

中國畫的筆墨觀念一俟形成,就把自己跟世俗的審美觀隔開了,這與文人士大夫的介入有關。在民間畫中不這樣,從彩罐到青銅器等一些實用美術中也不這樣,民間藝術、原始階段的美術更不這樣,雖然它們的藝術成就也極高。而為什麼到文人畫的時候卻強調「不與俗人論」呢?這到底是退步還是進步?我的結論是進步,進入了中國筆墨藝術更本質的狀態。已脫離一般造型規律,有些疏離視覺藝術的常態。「得心應手」不只是熟練的意思,是獨有心得,再造自然。「神會」是中國畫的最高境界,這便註定心理修養和悟性的至關重要。惲南田《題石穀臨九龍山人》云:「心忘方入妙,意到不求工。點拂橫斜處,天機在其中。」按照莊子的思想,天機是「絕聖棄智」後的發現。清王昱說「坐破蒲團,靜參默悟」方能「天機活潑,迥出塵表」。黃休複雲「夫觀畫而神會者鮮也,不過視其形似而已」明代項穆雲「苟非達人上智,孰能玄鑑入神」。這樣一來,許多人一輩子也進入不了筆墨狀態了。

中國曆代畫論說脫出塵表,就是不為大眾服務,跟社會品味拉開了距離。然而中國畫又是最人性化的,因為它有兩大功能:養心修身之術和知世悟道之功。只不過他對大眾提出了一個門檻的要求——大眾必須要先改造自己,而不是去改造中國畫,要把自己提升成有文化的、有有境界感的,有操守的人,才能進入中國畫。中國畫對畫家有人文要求,要「人」、「文」雙修。對欣賞者的要求同樣也要有「文」,「文」是進入中國畫創作和欣賞的門檻,也是溝通畫家和社會的橋梁。

徐複觀《中國藝術精神》有段話說得好:順著現實跑,與現實爭長短的藝術,對人生、社會的作用而言,正是「以水濟水」「以火濟火」,使緊張的生活更加緊張,使混亂的社會更加混亂,簡直完全失掉了藝術所以成立的意義。  中國畫啟示人養心修身,知世悟道。孔子說「見山思仁,見水思智」,醉心於看畫人遠離勢利,離善境更近。一時達不到,但能使人向而往之。「成教化、助人倫」,是藝術的社會功用。而最大的「教化」與「人倫」便是向善。

回到「逸」的悖論問題。有個叫趙汝珍的人寫了篇古玩方面的文章《品玩》,其中說:「中國人對書畫、文物的喜歡實系專制政體逼出的康莊大道」。在中國古代,文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獨善其身無所謂積極或消極,即便是董其昌官居高位,他也雅好書畫,閉門沉溺筆墨以調劑他入世的煩惱。這便是「逸」之所以為「逸」,同時還有一種平衡的作用。

我認為藝術沒有革新問題,也沒有複古問題,「藝無古今」不是我說的,是謝赫說的。藝術無古今新舊,只有巧拙。《古畫品錄》雲「跡有巧拙,藝無古今」。東西不必二元對立,古今也不必二元對立,非此即彼的判斷,使我們困惑了將近一個世紀,做了很多傻事。黃賓虹,溝通了東西,也溝通了古今,這就是藝術的本質。中國畫之所以19世紀末以來出現了「衰退」,是因為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方文化的始料未及的湧入。西方強勢文化湧入中國以後,使國人動搖了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有人甚至連漢字也懷疑。至於元以後中國畫走向衰落的理論我認為是錯誤的,元明清是中國畫繼續的發展與成熟。「衰落」說是20世紀庸俗社會學的汙染,二元論和階級對立學說害了中國畫。直到今天我們還在關心中國畫是一級學科、二級學科。這種學科的劃分就是西方思維。在柏拉圖時代,學問是通的,孔子時代學問也是通的。沒有什麼一級學科和二級學科這種分類。我尊重人類所有的智慧。我尊重並欣賞西方藝術,但我更愛本質上的中國畫,因為這個本質上的中國畫與我的基因更貼緊。

時代精神無是非高下,藝術自有藝術的自身規律。科學帶來發展也帶來了諸多的煩惱,生態環境越來越差,資源越來越少,對自然山川的嚮往必然成為人類的共識。

「刻意求新」在我的文章裡是個貶義詞,尤其在中國筆墨文化裡。一刻便有做痕,一做便落下乘,刻意打造往往走向問題反面,違背藝術規律。中國畫最高境界就是「自然」二字,是因為「天人合一」的終極理想形成了自身的規律。中國畫論沒有「創新」這兩字,有傳承、繼承、獨到。人的基因有差異,淮確地表達自己,個個都「獨到」。正確地領悟前人的智慧,又能夠在山川自然中有自己的感悟,便會「獨到」,真實地表達了自己,肯定是新的,不是「創」的,也不是「求」的,是流出來的,下意識的,是「水到渠成」,「刻意」、「苛求」,終不是高境。

石濤在他的《苦瓜和尚話語錄》特別標明:筆墨當隨時代。在我看來,筆墨可以隨時代,也可以不隨時代。筆墨即是一種永恆的精神,表達自己就行了。山川永恆,在表達這個「永恆」的時候,因人而異,便有了所謂「個性」。但這個「個性」不是「貪奇」。昔人謂「筆墨貪奇,多造林丘之惡境」。縱觀人類發展史,「時代總是短暫的」。「筆墨隨時代」是後人回望觀曆史的時候發現的客觀規律,而不是事先的「設計」,刻意追求「筆墨當隨時代」,丟了真我,也丟了自然。佛教說「自在」,大約是我自己在,這是最自然的狀態,筆墨的至高狀態大約就是這個「自在」。

筆墨文化與人文關懷相連。培養獨立人格,學會閱讀思考,要有擔當意識,要有自我反省意識。藝術家只知名利是狹隘的,人都喜歡權利和金錢,但權利和金錢腐蝕著藝術。中國傳統士大夫精神有極可貴的擔當意識,這是傳統的重要部分。中正至大。人正筆才正,胸懷大了,筆墨自會不同。

現在很多中國畫家說書法是書法,畫畫是畫畫,這很可悲。古代的書法是中國最基本的文化形態,也視為一切藝術的根基。蔡邕說「書,散也」,它自由,不受於形,書寫的點畫提按之中情感表達,自由自在,這觀點來自於中國哲學、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和情感,也因此造就了中國人特有的藝術。把這個書法的觀念引進入到畫中,就是直接天地的中正觀,觀照萬物的通變觀,深入萬象的力度觀。黃賓虹管書法叫力學,這個都得體現到畫中去,這就是書法為畫所用的地方。傳統中國畫一從思想入,二從書法入,中國畫家一生都重涵養,是養出來的。中國畫重藏不重顯、重涵不重露,就是哲學觀使然。

黃賓虹說畫求內美,非常人所能見。明代畫家惲向,畫作備受眾人稱讚,回家便將此畫撕了。他覺得自己畫膚淺了,一眼讓人看懂了。黃賓虹文中提及此事,認為惲向求內美,不務外觀。而對內美作品的欣賞是需要時日的,煉得一雙慧眼,如白石所說:「有眼應識真偽」,是需要休養和積累的。

傅雷的《觀畫答客問》也說:「一見即佳,漸看漸倦:此能品也。一見平平,漸看漸佳:此妙品也。初若艱澀格格不入,久而漸領,愈久而愈愛:此神品也,逸品也。(在這裡,傅雷把逸與神並列,但逸還有更獨特處)觀畫然,觀人亦然。美在皮表,一覽無餘,情致淺而意味淡;故初喜而終厭。美在其中,蘊藉多致,耐人尋味,畫盡意在;故初平平而終見妙境。若夫風骨嶙峋,森森然,巍巍然,如高僧隱士,驟視若拒人千裡之外,或平淡天然,空若無物,如木訥之士,尋常人必掉首弗顧:斯則必神專志一,虛心靜氣,嚴肅深思,方能於嶙峋中見出壯美,平淡中辨得雋永。唯其藏之深,故非淺嘗所能獲;惟其蓄之厚。故探之無盡,叩之不竭。」這段話對中國畫認識之深刻,在20世紀極少有人達到,今天的畫家實在應把這段話作為座右銘。

(轉自畫理畫外公眾號)

相關焦點

  • 程大利:中國畫的本質、特性、境界和欣賞
    郭熙的《林泉高致》中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淨而如妝,冬山慘澹而如睡。這是詩意的要求,不是為了寫山而寫山,要把這個山內在的感覺描繪出來。我們看新安畫派的畫家,個個能做到這一點。同樣是畫黃山,每個人畫的都不一樣,漸江、梅清、查士標、戴本孝描繪黃山,各有不同但各具詩意。
  • 「雅集興答——第六屆杭州中國畫雙年展」開幕
    「雅集興答——第六屆杭州中國畫雙年展」在浙江美術館開幕。以雅集為展覽的發端,既是對傳統的追溯,也是對中國畫未來發展的探索,此次展覽試圖以鮮活的方式呈現兩年一度的中國畫盛事。 雅集中的起興、寓物、遊憩、論辯、協作等行為,共同創造出了一套認知機制。這套機制以詩化的令人激動的方式重塑了物與物、人與人、物與人之間的關係,在雅集中,人人粉墨登場,吟唱或者默然。這些接續相引又不斷自我刷新的體驗,正是討論雅集這一議題的複雜之處與潛能之樞,其複雜性與潛能也是叩問中國畫時代命題的關鍵。
  • 淡看風雲,靜對自己
    做人,努力得到的不是呼風喚雨的能力,而是淡看風雲的胸懷。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看得淡才能放得下。背負太多,就會活得很累,放下即是解脫。淡看人生榮辱得失,一切均如過眼煙雲,去留無痕,這才是淡定人生的最高境界。因為所有的行程,都沒有順暢,更不會平坦,努力其實就是吃苦,磨練其實就是吃虧,學會承受,學會微笑,把淚咽下,把苦吞下,路,才有勇氣自己走;事,才有信心自己做。
  • 看不懂中國畫?什麼是五墨六彩?「馬路邊」的中國畫常識請收藏
    #中國畫難欣賞、看不懂?只是人家手握「中國畫的基本常識」和「專業名詞」,以此讓你小佩服了一把,感覺自己成了中國畫的門外漢。不要著急,這份中國畫基本常識,請收好。準保你評價時更專業。當然,剛開始我們欣賞的時候好像是在「套名詞」,不要緊。
  • 論壇丨朱賡博:中國畫之境界—逸格
    這到底是退步還是進步?我的結論是進步,進入了中國筆墨藝術更本質的狀態。已脫離一般造型規律,有些疏離視覺藝術的常態。「得心應手」不只是熟練的意思,是獨有心得,再造自然。「神會」是中國畫的最高境界,這便註定心理修養和悟性的至關重要。混南田《題石谷臨九龍山人》雲:「心忘方入妙,意到不求工。點拂橫斜處,天機在其中。」按照莊子的思想,天機是「絕聖棄智」後的發現。
  • 美術研究|中國畫意境可概括為五個字:簡、情、遠、靜、玄!
    緲遠者愈遠愈淡,深遠者愈遠愈暗;緲遠者空淡而無跡,深遠者幽深而莫測;緲遠者淡泊之境,深遠者幽冥之境;緲遠者悠悠仙去之境,深遠者森森神秘之境,郭熙所云:「平遠之意衝融而縹縹緲緲」,「深遠之色重晦」,正可對應這兩極。
  • 預告|雅集興答——第六屆杭州中國畫雙年展即將開幕
    ——劉勰《文心雕龍·物色》雅集作為中國傳統文人的一種特殊集會形式,不只是人與人的聚會,更是藝術創作、藝術鑑賞、觀念交流和品味打磨的第一現場。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在雅集中誕生,「文人畫」的概念也通過雅集被塑造和傳播。在物色風光的感召下,創作者「生情起興」,然後,藝術傾瀉而下。
  • 人淡如菊的歲月靜好派終於行不通了
    娛樂圈女明星一向因各自定位分為幾大流派,比如以範冰冰熱巴為代表的豔麗掛,鞏俐寧靜為首的強勢御姐型,李冰冰獨創的「蓮花教」,鄭爽引領的「小白花」風……最長盛不衰、代有才人出的類型則是:人淡如菊歲月靜好派近來風頭正盛的萬茜,算是人淡如菊歲月靜好派的小學生。前兩天的萬茜點讚寧靜鬱可唯惡評事件,儘管萬茜聲明為盜號,還怒斥盜號者沒有心,但凌晨點讚僅隔一小時又取消,盜號者盜了個寂寞?
  • 平遠而觀 | 靜美的律動:餘福星的人物畫
    一種靜美的律動在柔與淡當中以最簡單的方式無聲的告白!」2016年,《淑韻麗影之妙音一》入選「明德•和融」—— 2016全國中國畫作品展(最高獎);中國畫學會主辦。2015年,《粉妝秀韻系列二》入選「明德•和融」—2015全國中國畫作品展(最高獎);中國畫學會主辦。2014年, 《靈都秀韻系列四》2014「萬年浦江」——全國中國畫作品展獲 優秀獎(最高獎);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
  • 郎靜山 | 裸體拍攝第一人,把照片拍成中國畫
    1933年 郎靜山 《迎客松》他用畢生的精力捕捉和創造中國山水意蘊的自然美,若你看到他的攝影作品,一定會驚嘆地喊出:「這分明是一幅中國畫呀!」《晨雞催不起》1975郎靜山還開創了一條「集錦攝影」的新路,以相機代替畫筆,重塑中國畫的山水意境。他借鑑中國傳統水墨繪畫藝術,運用暗房技術把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拍攝的影像結合在一起。
  • 一套可鑑可臨的中國畫讀本,必藏家庭版《石渠寶笈》
    有如鑰匙一般,能帶領你了解中國畫,讀懂中國畫,提高對中國畫的審美。在過去,出版物以印製作品為主。但這套《中國繪畫名品》之《煥爛傳神:歷史故事》將充滿內涵的中國畫做到接地氣,雅而不俗。《顧閎中 韓熙載夜宴圖》中國畫的觀看方式無非兩種:畫卷、冊頁等隨畫面展開而觀覽;立軸則以近、中、遠景的遞進而觀覽。這套畫冊便以此將畫作分成若干段,先總概分段畫面的內容。
  • 中國畫壇藝術人物:陳龍
    為藝者不可不修身,修身之道,唯在一靜也,靜能生慧,慧能生悟,靜可觀萬物,性能方可情逸。老子曰:「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復觀」。摒除雜念就可以達到心中空無虛物,虛室生白,凝神內守就可以保持絕對的清靜,觀萬物競相生長,就可以得出事物往復循環的道理。畫求內美。老子曰:「其出彌遠,其知彌少。」向外奔逐的越遠,對道的認識就越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 中國畫名家——餘光清的都市抽象
    現為中國職業畫家協會副主席,文化部中國畫創作中心畫家,中國藝術創作院特聘畫家,現居北京。2013年參加「文心雅趣」――當代中國畫百家扇面小品學術研究展(北京)2014年參加「畫語清風」當代中國畫名家扇面學術研究展(北京)2015年參加中國美協中外美術家揚州採風寫生(揚州)2016年參加 「畫者從心」中國畫名家作品邀請展(北京)2018年參加「翰墨傳承」2018迎新年當代中國畫名家邀請展(北京)作品欣賞
  • 中國畫鑑賞的四個層面
    用現代語言解釋筆墨,可以說,筆墨是中國畫所獨具的語言形式。它是用毛筆醮著水墨在紙絹上寫畫,因摩擦、阻力以及水分滲透的不同所形成的一套程式化的、變化無窮的方法。筆墨是技術手段、技巧系統、中國畫塑造形象與表達情感意趣的特殊方式,它與作品的精神融為一體,可以體現作品的風格、格調。筆墨還促生一套與它的實踐相對應的概念與理論。
  • 從金魚看吳作人的中國畫探索,蘇州展其金魚作品研究展
    吳作人是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一位重要藝術家,在油畫和中國畫創作中均碩果纍纍,他的中國畫金魚因造型提煉且清新雅逸,深為時人所重。
  • 譚志剛的"淡"與"雅"
    那茶清淡,透出的香味兒,亦是絲絲縷縷、淡淡雅雅。喝茶聊天之際,我驚奇於他書架上關於茶的書之多,恐有六十來冊吧。對於喜茶之人,我是敬重的,我總是覺得茶道與禪道,甚至是人道,有著些許的關聯。環視不大的工作室,奇石、盆景、魚缸、雕塑、書畫充斥,一陣若有若無的音樂聲游離其間,與茶的淡淡清香,形成一種浸入心脾的氛圍。
  • 雅會愛樂人 悅鑑慢拾光
    數位化之後的音樂,不花錢便可聽到海量的音樂,可以隨意切換歌曲,可以快進、倒退.我們似乎獲得了對音樂的掌控權,卻也因此變得浮躁,無法再慢下來靜靜地欣賞樂曲。現場圖快節奏的生活需要一些「慢」來彌合互補,慵懶午後,陽光斜照進雅致的英式書房,黑膠唱片伴著唱針悠悠的旋轉,空氣裡氤氳著跳動的音符,對詩意和遠方的憧憬被再次喚起。
  • 情往似贈,興來如答:「雅集興答——第六屆杭州中國畫雙年展」開幕
    ——劉勰《文心雕龍·物色》12月26日下午,「雅集興答——第六屆杭州中國畫雙年展」在浙江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由中國美術家協會、浙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中國美術學院主辦,浙江省美術家協會、浙江美術館、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浙江畫院承辦。
  • 古代文人四大雅,您還保持著幾雅?
    調查一下:您有幾雅呢?焚香重在「香」之美;品茗重在「味」之美;插花重在「色」之美;掛畫重在「境」之美。但這四雅之美,如今卻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第一雅:焚香。清香微燻,沁人心脾,貴在一個清字,清則靜,清則逸,清則雅,清則脫俗。反之則亂,則燥,則濁,則俗。第二雅:品茗。喝茶人如今還算不少,但是稱得上品茗的不多,能追求禪茶一味境界的絕少,以茶代酒求健康者居多,牛飲者居多。
  • 淺淡中國畫技法
    一、用筆「用筆」練習——主要是勾線練習,被認為是中國畫的基本練習。而勾線技巧,即使每一有力的線條都直接顯示某種感情的技巧,也就被認為是中國畫的特有技巧。凡屬表示愉快感情的線條,無論其狀是方、圓、粗、細,其跡是燥、溼、濃、淡,總是一往流利,不作頓挫,轉折也是不露圭角的。凡屬表示不愉快感情的線條,就一往停頓,呈現一種艱澀狀態,停頓過甚的就顯示焦灼和憂鬱感。有時縱筆如「風趨電疾」,如「兔起鶻落」,縱橫揮斫,鋒芒畢露,就構成表示某種激情或熱愛、或絕忿的線條。不過,這種抒寫強烈情緒的線條,在過去名跡中是不多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