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淡中國畫技法

2020-12-23 山水畫家柳林

一、用筆

「用筆」練習——主要是勾線練習,被認為是中國畫的基本練習。而勾線技巧,即使每一有力的線條都直接顯示某種感情的技巧,也就被認為是中國畫的特有技巧。

凡屬表示愉快感情的線條,無論其狀是方、圓、粗、細,其跡是燥、溼、濃、淡,總是一往流利,不作頓挫,轉折也是不露圭角的。凡屬表示不愉快感情的線條,就一往停頓,呈現一種艱澀狀態,停頓過甚的就顯示焦灼和憂鬱感。有時縱筆如「風趨電疾」,如「兔起鶻落」,縱橫揮斫,鋒芒畢露,就構成表示某種激情或熱愛、或絕忿的線條。不過,這種抒寫強烈情緒的線條,在過去名跡中是不多見的。原因是過去作者雖喜講氣勢,但總要保持傳統的雍穆作風和寬宏氣度。所以狀如「劍拔弩張」的線條且常被一些士大夫畫家所深惡痛絕,而外柔內勁所謂「純綿裹鐵」或「綿裡針」的圓線條,就從最初模仿刀畫起一直到現在都被認為是中國畫的主要線條了。

「用筆」既熟,所以能夠「運轉變通」,「如飛如動」,不自覺地隨著情意在活動,而使所畫線既不專以渾樸勝,也不專以娟媚勝,到達所謂「神化」即通俗稱「一片神行」的境界。這境界無疑是每個練習「用筆」的人都希望到達的。可是絕不可忘卻畫的目的是要通過具體形象來表達某種意義的,那些空炫勾線技巧,專以玩弄筆墨為目的的,如過去某些文人畫家和金石家,這是學者應該知戒的。

二、立意

構圖在這裡是指創作全部過程,即以計劃到實踐,從「立意」、「為象」到「寫形」、「貌色」、「置陳布勢」等實踐說;這是最廣義的構圖。現在就按這程序先說「立意」和「為象」。

「立意」、「為象」是說作者對於現實事物有了某種理解,某種感情,準備用具體的形象把它表達出來。即有了畫題,準備造作可以表達題旨的具體的形象。這是第一步。

這個準備造作的形象,當然是現實形象的摹寫,不是憑空杜造的形象。但也不就是選定的某現實形象之如所見摹寫,而是經過作者意匠經營,經過加工而後構成,如《廣雅》所說「畫,類也」的一種類同現實而具有新內容的新形象。這在意識中構成的新形象就叫做「意象」(俗稱腹稿)。這是第二步。

初構成的「意象」常是不確定,不清晰的,必須經過多時多次改作,才逐漸成為明確的、充分反映瞬間的客觀對象的形象。這是第三步。

「立意」、「為象」過程到此才算完了,也就是創作計劃到此才算完成。

也有不立「意象」,徑從「稿本」中完成「立意」、「為象」程序的。

所以在「為象」開始時,必須使原受思想制約的感情反過來指導畫家思想進行創作。換句話說,就是要作者的思想在「為象」過程中一直接受他自己感情的指導。這樣,構成的形象才是具有個性和感動力或稱感染力的形象,才能盡愷之所說的「生」之用。否則,就只能是空陳「形似」而缺乏生命的形象,就不會有任何功用從它產生出來,也就更無途徑可達終極目的。

「寫神」「致用」的畫是一向重視「形似」,且是非常重視「形似」的。不過他們所重視的是經過很好地加工而具是「骨氣」或「氣韻」的「形似」,不是沒有經過加工「錯亂而無旨」的「形似」。在他們畫中,即從「跡簡」到「細密精緻而臻麗」的畫中,所似的都是經過加工的「形」,沒有經過加工的「形」,在他們畫中是不大會被發現的,也就是說它永遠不被重視。彥遠又說:「夫象物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這不是早就說明具足「骨氣」的「形似」才是他們所重視的「形似」嗎?

「骨氣」所在即「立意」所在,「立意」所在是要產生一定功用的。故可說「骨氣」存在「形」中是一直在生著、動著,一直在諧和而有規律的狀態中活動著。這便叫做「氣韻生動」。

相關焦點

  • 劉進安:中國畫的技法是一種性格
    ,第五屆、第六屆北京國際雙年展策劃委員,北京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副主任,第三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中央美院中國畫學院特聘教授。 中國畫技法的內涵與運用 文/劉進安 在中國畫的範疇裡,技法作為一項主要的品評指標被歷代畫家所重視,他們關於技法的思考、研習和實踐不僅完善中國畫技法體系,更在推動技法作為主要審美因素方面起到了定位的作用。
  • 論中國畫新材料與特殊技法:豆漿、肥皂水、茶水、撒鹽、水洗應用
    摘 要:中國畫作為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在今天逐漸被更多的人重視。藝術家們在發揚國畫傳統技法的同時,也與時俱進,嘗試了一些特殊的繪畫技法,並在繪畫過程中使用了新的繪畫材料。
  • 畫雖一藝,其中有道,畫道體現中國畫規律,是中國畫技法內在依據
    不了解道家哲學就無法了解中國畫的本質和深刻內涵。[關 鍵 詞] 道 畫道 道家哲學 本質 造型 中國畫 寫意 趣味 筆法 兩極思維世界上一切文明都離不開思維,思維是一切文明之所以產生的根本原因。畫道體現著中國畫的本質規律,也是中國畫技法形式的內在依據。中國畫的哲學核心便是「道」。因此對「道」的領悟研究,直接關係到中國畫的理解認識和繼承發展。藝術家的思維是否能與「道」高度結合,是其藝術造詣能否達到極高藝術境界的關鍵。
  • 中國畫技法 狗的畫法非常詳細哦
    中國畫技法 狗的畫法非常詳細哦狗的結構及形體特徵目前,分布於全世界的狗共有
  • 圖文教程:中國畫技法之虎的寫意畫法
    素材摘錄自福建美術出版社《中國畫技法 虎》,王連城著,節選網絡共享內容僅供參考,如需深入學習,請從正規渠道購買正版圖書。那麼,虎的技法有哪些呢?通過以下內容,我們就可以快速掌握虎的繪畫技法。 一、虎的頭部畫法 虎頭是最重要也是最難畫的部分,要著意畫好。畫時先勾勒出頭部的準確動勢,再勾虎的面部表情,依口形的張合、鼻的皺縮、眼的顧盼等不同造型加以刻畫。
  • 看不懂中國畫?什麼是五墨六彩?「馬路邊」的中國畫常識請收藏
    #中國畫難欣賞、看不懂?只是人家手握「中國畫的基本常識」和「專業名詞」,以此讓你小佩服了一把,感覺自己成了中國畫的門外漢。不要著急,這份中國畫基本常識,請收好。準保你評價時更專業。當然,剛開始我們欣賞的時候好像是在「套名詞」,不要緊。
  • 圖文教程:中國畫技法之寫意畫魚
    本素材摘錄自《中國畫技法
  • 中國工筆畫技法入門|花鳥畫|寫意|中國畫|墨色_網易訂閱
    一、技 巧 部 分  1、分染:工筆畫繪製中最重要的染色技巧。  三、用墨  中國畫極其重視用墨,我們中華民族也極為善於用墨。古今不少人,單獨用墨作畫,或以墨為主。總之,中國畫沒有不用墨的。以墨為主,成為中國畫的特點之一。
  • 成忠臣——讓中國畫重振雄風,繼續傳承千年!
    在藝術領域充斥著汙水橫流的醜陋現象下,在傳統中國畫面臨斷層受狹隘意識形態壓制,而不能展現自身風採的時候,作為自小就受傳統文化,傳統國學知識薰陶和接受文人畫訓練的他,一如既往地保持清醒頭腦,認定以筆墨造型為根本的寫意中國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必會大放光芒,而孜孜不倦的探索研究。他從明清的前賢筆墨語言中和傳統國學知識中獲得養料,賦予自己的作品以新的品格及個性面貌,一種玄禪境界和「逸」的意趣。
  • 美術研究|論高校非美術學科開設中國畫課程的必要性!
    ,其意義在於並非簡單的掌握形式技法,重要的是去感受中國畫所承載的民族精神、價值取向,形成高雅的、健康的審美情趣,培養理性的判斷能力。三、課堂教學中技法與文化的倒置現象嚴重有一種現象需要糾正,對非美術學科設置中國畫課程時會將其列入技能課的範疇,這是認識上的巨大誤區,這將使中國畫課程的功能大大的降低,開始就沒有認識到中國畫所體現的巨大的文化品格,沒有在塑造「善」與「美」的層面上認識中國畫的教學,教學要求、評價方式單一化。
  • 劉彩霞礬墨冰雪畫技法示範網絡公益公開課開講
    畫家劉彩霞正在上課中國山水畫藝術網專稿:2020年9月20日晚8點,一場由書畫論壇主辦、中國山水畫藝術網協辦的「劉彩霞礬墨冰雪畫創作的變遷及技法示範」公益公開課如期舉行。由於疫情階段避免線下大型活動,本次公益課採用網上授課方式,在專用微信群內,以課程語音圖文並茂介紹變遷過程,以視頻技法示範展示了教學特點。由於群空間500人的限定,參與公益課的學員爆滿。
  • 藝術家張津誠 談中國畫教育中的審美缺失 直擊書畫
    在談話中張老師對我們中國畫院校教育的審美培養缺失,以及社會上眾多的中國畫研修班也只在講技法,沒有中國畫審美課程安排等做了深刻的分析。其越是研究的透徹,越是感覺到中國畫的教育缺的不是技法,是審美。再看今時的中國畫教育,後背涼風瑟瑟。
  • 中國畫的筆墨風骨——著名書畫家、指墨畫大師朱祖國談中國畫藝術
    我們對於傳統中國畫來說,「筆」向來不成問題,可以說是基本常識。筆與墨不僅是中國畫的「雙翼」,是中國畫獨特的造型手段,更是中國畫的底線與靈魂。  在歷史上,中國畫大致經歷了先重用筆,後講用墨的歷史發展階段。南齊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了中國畫的六法,其中一法即為「骨法用筆」。「骨法」與「用筆」的結合,奠定了中國畫的基礎。
  • 廣西少數民族人物形象的中國畫技法語言是什麼?
    尤其是對於人物形象刻畫過程中技法語言的把握與探求,更是值得探究。首先是工寫兼備的「意象性」造型技法語言。在表現廣西少數民族人物形象的過程中,畫家們往往會通過人物形象來對畫面主題進行提煉,來展現和強調畫家自身所理解和思考的主題內涵。畫家們常常深入實地,考察少數民族的日常生活和風俗習慣,在此基礎上創作出既具有現實感,又具備畫家主觀認識的少數民族形象。
  • 從石濤「一畫論」看當下中國畫的創作!
    摘要:石濤開啟了近現代繪畫之風,突破以往的筆墨程式,發展和豐富了中國繪畫的筆墨技法,並將詩書畫印相結合的傳統文人畫推至一個新的歷史水平。他牽引了繪畫發展向本體的回歸,形成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文藝思潮。王原祈評價他:「海內丹青家不能盡識,而大江以南,當推石濤為第一"。
  • 【白 鵬】齊魯行——中國畫名家邀請展
    中國畫以其獨特的筆墨手法,深遠的意境表達,豐富的精神內涵,深刻的生活體驗,歷來受到歡迎和喜愛。近年來,我國湧現出了越來越多的藝術名家,他們在繼承傳統和吸收外來的基礎上,讓中國畫的表現題材、表現技法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為中國畫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 鄭柏林:中國畫是有生命的
    草原畫家,他以獨特的技法,表現草原動物及牧民生活,作品清新、自然,靈動,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和藝術感染力,其草原風情作品獨樹一幟。出版有(牛的畫法)、(鄭柏林畫牛)、(鄭柏林作品選)、鄭柏林畫集)等畫冊,2012年8月,作品(孺子牛)參加了文化部在倫敦舉辦的「中國藝術展」。 2015年作品由中國新聞社海外華文媒體平臺,向海外華人華商區全面的展示。現居北京。
  • 美術研究|王來文:為中國畫的筆線注入生命與靈魂!
    雖然白描的繪畫技法自古有之,但是從陳子奮和王來文的白描作品中,我們可以明確地感受到他們並不是單純地以筆墨來勾勒花鳥物象的外在形貌,而是將外在結構與內在精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而他所要探索和挑戰的中國畫難點,就在於白描技法在當代文化語境中是否能夠尋求嶄新的發展,王來文的白描花卉作品已經在陳子奮「鐵線勾」的基礎上取得了個性化的突破成果。當然,王來文的花鳥畫作品中還融入了稍許的水墨點擢,用來襯託白描繪畫的單一性,由此建構出了另外一種層次和內涵,而且他的繪畫題材主要聚焦於松、竹、梅、蘭以及荷花、水仙、蘭花等常見的傳統物象。
  • 《書畫家韓文來——中國畫作品欣賞》第三輯
    著名中國畫畫家,書法家,美術教育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天津文史館館員、天津美術家協會理事、天津美術學院教授、韓文來藝術館館長、韓文來書畫院院長、天津濱海畫院名譽院長、天津當代書畫院高級顧問、新加坡皇家藝術機構美學顧問,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日本米子市書畫會名譽顧問。
  • 人物御龍圖|中國畫線條運用的鼻祖
    中國畫講究線的運用。用線條的輕重、緩急、粗細、波折、剛柔等特性去表現不同形態、質感的物體,發展出了周、曹、張、吳四家樣式,著名的十八描,以及各種線皴法,全方面地運用在各種題材和畫種中,可以說,線,是中國畫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