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講究線的運用。
用線條的輕重、緩急、粗細、波折、剛柔等特性去表現不同形態、質感的物體,發展出了周、曹、張、吳四家樣式,著名的十八描,以及各種線皴法,全方面地運用在各種題材和畫種中,可以說,線,是中國畫的基礎。
中國藝術史上線的運用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但那是基於實用工具上的裝飾,要說中國畫正式的用線,還得從獨立的畫作——《人物御龍圖》說起。
《人物御龍圖》,長37.5釐米、寬28釐米,戰國中晚期帛畫,1973年出土於長沙子彈庫楚墓一號墓穴。
《人物御龍圖》與同時代稍早的《人物龍鳳圖》被視為中國藝術史上最早的獨立畫作,二者皆為陪葬用的「銘旌」,技法上都以線條為主,但《人物龍鳳圖》線條相對古樸稚拙,《人物御龍圖》則更顯成熟靈動,是中國畫線條運用最早的典範。
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裡說:
夫象物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
這裡的用筆,說的就是線條的運用。
要使物體有準確的形態,用筆上光有輪廓還不夠,還要有「骨氣」,即神韻和質感。《人物御龍圖》中線條的運用堪稱神妙,首先是不同物體的表現——
挺括的華蓋與柔軟的絲絛 ↓
高冠之韌、長袍之軟與寶劍之硬 ↓
軒昂修頎的仙鶴 ↓
憨態的白魚 ↓
變形的仿若車駕的龍 ↓
線條的平直、粗細、變化生動地表現出了不同物體的質感,然而這還不算,該圖描繪的是男子御龍升天的場景,一個「御」字,盡顯動勢——
形變的龍線條流暢,龍首處蜿蜒向上,極具動態美 ↓
飄動的絲絛、冠帶和鼓動的長袍盡顯凌空感和風向 ↓
而緊繃的韁繩則將速度之迅疾體現的淋漓盡致 ↓
與此同時,昂首欲飛的仙鶴也為這種動感點睛,懸空的人物更昭示著這一現象的非同尋常,升天的主題表現得生動而華美。
《人物御龍圖》不僅體現了戰國時期的藝術成就,也為隨後的秦漢繪畫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其中飄逸靈動的線條運用,直接延續至後世,成為「高古遊絲描」的來源。但它的價值又不僅僅體現在藝術上,更是當時的喪葬制度、社會風俗和文化觀念的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