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之美表現在哪些方面?

2021-03-01 當代國畫


鄭變 仿文同竹石圖 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畫之美表現在哪些方面?

整理編緝_《當代國畫》

文章來源_網絡

不似之似

對於「不似之似」,齊白石的說法是「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本質是中國畫對象形、形似的超越。現實中蝦的眼睛是圓點,而在齊白石的畫中,蝦的眼睛變成兩個「直道」。他不是在畫蝦的眼睛,而是在畫蝦遊動時眼睛在閃光的感覺,這樣顯得更生動更傳神。你說它不像,實際更像。

北宋 範寬《溪山行旅圖》絹本墨筆 立軸206.3×103.3cm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山水畫也是,宋代畫家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是在山腳下描繪的,但山上的樹林卻描繪得非常清楚,在山下根本看不見,這需要提升視點才能看到。可見,範寬描繪這幅畫並沒有固定在一個立足點,而是不斷地移動視點,當然不是實際的移動,是想像中的移動。這幅畫中所描繪的景象在真實生活中不可能存在,跟實際景象拍攝出來的圖片絕對不一樣。似與不似之間,還可以表現為「語帶雙關」,清初畫家梅翀《松芝圖》中的松樹,既像松樹又像山,但又都不完全像。如果看作松樹,則松枝是一邊倒的 ;如果看作一座山,「松枝」則是山的脈絡紋理,畫家是用視覺的「語帶雙關」的形式,來表達壽比南山不老松的祝壽美意。這是一個特例,此類作品不太多,但對我們很有啟發意義。

金心蘭 吳昌碩 松芝圖 保利2012春拍 成交價46萬元

舍形悅影

中國畫特點之一是舍形而悅影,就是從投影的啟示來把握對象。元代畫家顧安擅長畫竹,說是得自唐代畫家蕭悅觀牆上竹影而得畫竹的啟發。歷史上有很多記載都是在畫影子,而不是在畫形。比如陳淳《白陽集·墨牡丹詩序》中說:「甲午春日,戲作墨本數種。每種戲題絕句,以影索形,模糊到底耳。」他講的就是通過形來找影子,再通過影子來把握形,要模糊地把握對象。

宋 文同《墨竹圖》

明代畫家徐渭在《徐文長集畫竹》也說道 :「萬物貴取影,寫竹更宜然。」清代鄭燮有一段《板橋題畫》非常生動 :「餘家有茅屋兩間,南面種竹,夏日新篁初放,綠蔭照人,買一小榻其中,甚涼適也。秋冬之際,取圍屏骨子,斷去兩頭,橫安以為窗欞用勻薄潔白之紙糊之。風和日暖,涼蠅觸窗紙上咚咚作小鼓聲,於時一片竹影零亂,豈非天然圖畫乎?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20 世紀以來,我們對古代傳統畫作的認識有些是片面的,中國傳統有時候被遮蔽,所以我們在力求建立傳承體系時,有時候還要挖掘傳承。

鄭變 仿文同竹石圖 故宮博物院藏

程式語彙

中國畫的另一個特點是程式化。中國畫的圖像是程式化的,是對應物象的符號,不是如實描寫。聞一多先生曾講過,中國畫是提示性的,通過意會就能達到目的,比如畫竹從程式入手,程式用活了,修改程式變成自己的語彙,就有了自己的特點。中國畫程式的形成,一方面是對應物象的圖式,另一方面是按照一定的程式來操作。

齊白石《自秤圖》

奧理冥造

中國畫還有一個特點是奧理冥造。奧理冥造為北宋沈括所言,就是說要大膽的想像與幻化。齊白石《自秤圖》中,一隻小老鼠跳到一桿秤的秤鉤上,似乎想稱稱自己的重量,奇怪的是,上面的秤繩不知由誰來提,秤砣不知由誰挪動使之平衡。畫中的圖像其實是齊白石的想像,通過想像來調侃小老鼠 :你這隻小老鼠偷油吃,偷糧食吃,不要自以為有什麼了不起的,你到底有多大分量,不妨自己來稱一稱。所畫內容在現實中並不存在。

八大山人《魚》

再說一個大膽想像幻化的例子。清代黃慎的《瓜月圖》中,瓜藤上的西瓜是切好的一牙西瓜,旁邊題詩:「剖開天上三秋月,飛作人間六月霜。」說的是,夏天天氣很熱,晚上如果剖開一個像月亮一樣的西瓜,吃到嘴裡一定會很涼快。再看八大山人的《魚鳥圖》,說是鳥,但有魚的尾巴 ;說是魚,又有鳥的翅膀。對此可以有兩種解讀。一是八大山人作為明宗室後代,明代滅亡對他來說可謂國破家亡,清初又實行極端民族政策, 「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八大山人這樣的前朝王孫,只能出家做和尚,意為不留頭髮,並不是承認清代政權。從這個角度理解,他經歷了跌宕起伏的身世悲劇,內心非常悲涼,如果想到「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這句古詩,會感到海再闊,魚也沒法躍 ;天再高,鳥也沒法飛。再一種則從大的禪僧身份來索解,意在不執著一物 :魚和鳥是可以轉化的,這件作品的題跋就是引用了莊子的《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 ;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這種大膽的想像,也並非憑空而來,而是有文獻典籍的依據。

齊白石《蛙聲十裡出山泉》

仿佛有聲

中國畫還講究「仿佛有聲」,即視覺的轉化。齊白石的《蛙聲十裡出山泉》,通過畫水裡遊來的蝌蚪,表現遠處的蛙叫,用視覺形象表現聽覺的感受。這是一幅作家與畫家合作的作品,是作家老舍先生命題請齊白石所畫,老舍寫信說 :「蛙聲十裡出山泉,查初白句。蝌蚪四五,隨水搖曳,無蛙而蛙聲可想矣。」齊白石根據老舍的意思畫了這幅畫。中國畫不僅要表現畫外意、象外意,還要表現視覺以外的其他感覺。俞成《螢雪叢說》言 :「徽宗政和中,建設畫學,用太學法補試四方畫工,以古人詩句命題,不知倫選幾許人也……又試『踏花歸去馬蹄香』,不可得而形容,無以見得親切。一名畫者,恪盡其妙,但掃數蝴蝶飛逐馬後而已,便表馬蹄香出也。」這位畫家通過視覺表現了嗅覺。錢鍾書在《通感》中說道:「在日常經驗裡,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口、鼻、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感覺,氣味似乎會有體質。」近年來,有學者就指出中國詩歌講究通感,我覺得在現代藝術創作中也可以發揮通感的作用。這也是一個好的傳統。

宋 佚名 水仙圖 絹本24.6cmx26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比興如詩

中國畫追求詩歌一樣的比興手段,重視儒家的比德思想。五代荊浩就在《筆法記》中以儒家「比德」的思想賦予松樹人文精神。宋代《宣和畫譜花鳥敘論》主張,通過表現詩人一樣的感受(「寓興」)來寄託情懷,與觀者進行精神的交流,所謂 :「所以繪事之妙,多寓興於此,與詩人相表裡焉。故花之於牡丹芍藥,禽之於鸞鳳孔翠,必使之富貴 ;而松竹梅菊,鷗鷺雁鶩,必見之幽閒 ;至於鶴之軒昂,鷹隼之擊搏,楊柳梧桐之扶疏風流,喬松古柏之歲寒磊落,展張於圖繪有以興起人意者,率能移精神遐想,如登臨覽物之有得也。」雖然混同了「象徵」和「寓興」,但揭示了兩種表現精神世界的途徑。南宋畫家陳居中的《四羊圖》中,嬉戲玩耍的兩隻小羊活潑可愛,母羊慈愛地欣賞著兩個孩子的玩耍,公羊則站在上面顯現出比較嚴肅的樣子。這幅畫充滿了親子之愛,是在畫感受,也是擬人化的。

宋 馬遠 長江萬頃圖

以書入畫

以上的「寓興」主要是中國畫跟詩歌的密切關係,除此之外,傳統中國畫與中國書法的關係也很密切。南宋畫家馬遠的《水圖》中,黃河的奔騰澎湃、長江的煙波浩渺,都是靠線條表現出來的。靠線條輕重、虛實、剛柔、組合,再稍微著墨就會把對象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這跟毛筆關係密切。元代趙孟頫《秀石疏林圖》是其非常著名的作品,畫後題詩 :「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須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講的是筆跡形態與物象的結合,要畫石頭就用飛白來畫,表現石頭歷經千年風霜的滄桑 ;要表現樹木的生命力就用鐘鼎文,線條是很圓潤的 ;而畫竹枝竹葉「永字八法」都能用上。書法入畫,對線條、點畫形成了一種歷史積澱,積澱了質量上的要求,黃賓虹論筆墨講「平如錐畫沙」「一波三折」「屋漏痕」,都是對點畫質量的基本要求,更能體現「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天地之心」。再說墨,可以是潑墨,一氣呵成,也可以是破墨,先用淡墨再著濃墨,也可以先著墨再用水,形成不同的形態。黃賓虹《九子山》圖,就是用積墨,一層一層地著墨,線條是編織的、不重疊,黑中透亮。筆墨除狀物外,還可以寫心,讓點線形成一種節奏或韻律,跟人的性格及當時的感情狀態相對應。

趙孟頫《秀石疏林圖》

詩書畫印結合

中國畫講究詩書畫印的結合,一幅畫其實已是一種綜合藝術,形成了相關藝術的綜合與互動。清代畫家鄭板橋的《衙齋圖》,就通過與書法題跋的結合體現了作者的仁心。他在衙門中聽到風吹竹子聲,以為是老百姓的啼飢號寒,就通過畫老竹子和小竹子的關係,將畫作跟題跋結合,表現了親民之官關心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清代畫家李方膺的《鍾馗圖》,創作於他做官丁憂回家期間,家鄉遇到天災,他很有感觸,便畫了這幅《鍾馗圖》,在詩畫結合中表達了憤世嫉俗的感情。題中文字是「節近端陽大雨風,登場二麥臥泥中。鍾馗尚有閒錢用,到底人窮鬼不窮!」畫的是鍾馗撐著破雨傘,看似很窮,可腰裡卻別著一串銅錢。由此可見,作者並沒有按傳統將鍾馗畫作正義的正面形象,而是畫成了一個裝成清官的貪官。詩書畫印的結合除可以拓展意境,使畫外意和畫內表現密切結合起來,生發延伸畫境之外,還影響了畫面構成,李方膺《遊魚》中,如果沒有右側的柱式大字題字,畫作所表現的氣勢就會有所削弱。

黃賓虹《西泠湖山圖》紙本 37×65.1cm

傅申書畫鑑定與藝術史十二講 士風悠長-陳樂民文心畫事  歷代名畫欣賞   中國歷代繪畫電子圖庫

臺北故宮古代書畫高清電子圖234G 1118幅

如何欣賞「看起來都差不多」的山水畫?

中國「文人畫」最後的高峰,四條屏拍出千萬天價

整理編緝_夕月慕畫

本文/圖片 均來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轉載請註明來源

特別聲明

圖片均搜集自網絡公開資料

編輯並不確定作品之真偽,不作為投資收藏的依據

僅供書畫愛好者參考

版權聲明

我們尊重原創,本號所推內容若涉及版權問題

敬請原作者告知,我們會立即處理

點擊「閱讀原文」 進入「藝術書單」

相關焦點

  • 中國畫之美!是藝術之巔、文化之最
    中國畫之美!是藝術之巔、文化之最整理編緝_《當代國畫》文章來源_網絡中國畫還有一個特點是奧理冥造——大膽的想像與幻化。奧理冥造為北宋沈括所言,就是說要大膽的想像與幻化。齊白石的《蛙聲十裡出山泉》,通過畫水裡遊來的蝌蚪,表現遠處的蛙叫,用視覺形象表現聽覺的感受。這是一幅作家與畫家合作的作品,是作家老舍先生命題請齊白石所畫,老舍寫信說:「蛙聲十裡出山泉,查初白句。蝌蚪四五,隨水搖曳,無蛙而蛙聲可想矣。」齊白石根據老舍的意思畫了這幅畫。中國畫不僅要表現畫外意、象外意,還要表現視覺以外的其他感覺。
  • 畫雖一藝,其中有道,畫道體現中國畫規律,是中國畫技法內在依據
    道家思想閃耀著無窮的智慧之光,在中國繪畫發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道家理論並未直接論述藝術,但其對道的論述中,已經對藝術的本質規律進行了闡述,這些理論被歷代藝術家所信奉並實踐。道家哲學的兩極思維在中國畫中的具體運用和體現:涉及在藝術的本質方面、在繪畫的造型方面、在中國畫寫意方面、在藝術的趣味性方面、在中國畫的筆法等方面。
  • 論壇丨朱賡博:中國畫之境界—逸格
    這與是否工筆或寫意無關,與題材,體裁、形制、手法也無關,是效果,浸透著精神內涵的一種效果。仇英畫的雖好,但不能稱作「逸」,是妙品,有的可稱神品。陳老蓮的「逸」,八大是「逸」,石濤略顯粗糙,也是「逸」。他的畫在筆精墨妙方面要打點折扣的。研究其原因,他在出塵方面有點欠缺,還不是真的自由,放不下。真的逸格多為野逸之人、出世之人。沒有出世的人有一顆求逸的心他也能做到,如董其昌、沈石田。
  • 美術研究|中國畫構圖:整體構圖法,之字構圖法,邊角構圖法!
    而對於中國畫的鑑賞來說,基於構圖視角的畫作分析可以深化中國畫創作的思想和對技法的理解,從而提升繪畫藝術品鑑的水平和效果。本文主要就構圖方面的表現方式和基本特點兩個方面對中國畫進行分析,以豐富中國畫構圖方面的理論與實踐內容。
  • 天下奇石之美,美在哪些方面(二)
    上期《天下奇石之美,美在哪些方面》談了「軟玉
  • 展訊 | 大雅之道——郜凌民中國畫作品展
    中國畫寫意花鳥方向創作。妙造自然方可期中國畫有獨特的表現手法,以意出之。布局之小中見大,從虛實中出意境,立足與畫外。寫奇巧之體勢,可縱橫而神生。花卉用色,參調墨之法淡淡運化以意出之。古人認為惟蒼老能饒秀,嫩之則更難。《東莊畫論》語:畫之妙處,不在華滋,而在雅健,不在精細,而在清逸。蓋華滋精細可以力為,雅健清逸則關於神韻骨骼,不可勉強也。寫花鳥畫作品,抒發大美情懷,有精彩的筆墨花卉草木,蔥蘢誘人,呼之欲出的鳥禽,讓人頓生淳樸天真的無限情感,這是花鳥畫者的追求與願望。注重寫生與寫神,傳統寫生,不浮於面,氣韻為最,而妙在畫外。
  • 美術研究|中國畫線條除表現結構輪廓,還傳達畫家的情感意趣!
    以線造型是中、西方繪畫的共同之處。我們從保存到現在的古希臘、古羅馬的藝術品及後來的西方藝術大師的作品中可感受到西方繪畫藝術線的多樣風格和有別於中國傳統繪畫的用線特徵。古希臘藝術中有一種畫於陶器上的「瓶畫藝術」。
  • 中國畫壇藝術人物:陳龍
    畫者詩之餘,詩者文之餘,文者道之餘。不學道、文無根,不習文、詩無緒。不能詩、畫無理,不能書、畫無法,固知書畫皆士人之餘技,非工匠之專業也。孔子曰:「志於道、據與德、依於仁、遊於藝。」莊子謂「原天地之美而達到萬物之理。」乃藝之至理。藝術不能脫離哲學。哲學告訴我們,透過藝術了解生命。透過藝術領悟一種自由,讓生命獲得解脫,恢復人原有的完整性。
  • 中國畫的靜、慢、淡、雅
    中國畫就是讓人靜下來的藝術,它不表現戰爭,不表現血腥,不表現暴躁,也極少表現焦慮。它追求至靜至遠,調和天人。這種藝術觀念源自老子思想,無所謂消極積極。今天人類的生存環境中,生態惡化,空氣汙染嚴重、社會壓力那麼大乃至有人會跳樓,中國畫不啻是一劑鎮靜劑,是慰貼人心的良藥。「逸、神、妙、能」四格,逸之外其餘三格沒有原則的界限。如果要分的話,每個品種還分上中下呢,這需要是同時代的人才好比較。
  • 筆墨是中國畫之靈魄,而水之妙用是筆墨中之核心
    中國畫無論是山水、花鳥還是人物,都是用筆墨來創作來體現的,在談述時往往是對筆墨之技法講的比較多,而對用水則論述得較少。
  • 中國畫美育課:在生活中踐行美的真義
    本文轉自【大眾網】;暄桐教室林曦老師的線上直播《筆墨遊戲·中國畫美育課》課程終於要在2020年10月21日開課。這次課程構成:中國畫學習+古畫欣賞與美術史分享+關於美的人生必修課,希望通過這次的學習,能知道思路和方法,然後在生活當中踐行美的真義。
  • 陳向迅:中國畫的寫意品格【子吟】
    中國畫關於「意」的討論非常豐富而完整。 陳向迅 蘭江記憶 在繪畫的理論層面,寫意作為中國畫藝術的通觀要義,是建立在表現內容與形式語言之上的品格指向。從創作實踐的層面,就中國畫發展的現狀而論,刷新寫意這一品格的實際作用,在於能夠對當代中國畫的發展做出較為合理的判斷,而判斷的權威和信心來源於中國畫的發展歷史。傳承與變革的路徑選擇,應該是韓愈所推崇的「師其意」。
  • 中國畫鑑賞的四個層面
    風格是含意豐富的概念,它不僅跟題材內容有關,也與相應的形式技巧、材料工具有關,同時還反映著人的氣質、趣味甚至人品,所以有「風格即人」「畫品即人品」之說。中國畫論對風格的概括,更多是一種形容和體悟,要恰當地體悟風格,就必須真正看懂作品。這是當前難點。現在大家都在滿足一種風格化的東西,但風格與風格化不一樣,風格是一種生命,風格化是風格的僵化甚至死亡狀態,是沒有生殖力的自我重複。
  • 中國畫名家——餘光清的都市抽象
    ,用濃淡相宜的水墨趣味去表現一種散淡的、親近自然的鄉間情調,是再適合不過的了,但這樣的畫我們顯然看得太多,很難凸顯畫家的藝術個性。山水系列之四從鄉間轉向都市,這不僅意味著表現對象的改變,更意味著隨著表現對象的改變表現手法也得跟著改變。都市較之於鄉村,更多人為的痕跡。作為「第二自然」,都市景觀給予人更多非自然的,規則化的東西。
  • 美術研究|論高校非美術學科開設中國畫課程的必要性!
    中國畫被尊為國粹,但筆者時常在學校選修課的第一節課中提問什麼是中國畫、中國有哪些著名的國畫大師這樣些簡單的問題,得到的回應常常是沉默,即使有答案也總是片言隻語,可以說,中國畫在非美術學科的課堂中是尷尬的,正因為是被國人倡導弘揚的國粹才顯得尷尬。這與當前高校的藝術教育思想以及對審美,教育目標的執行力度有很大的關係,也受學校的學科性質和資源條件限制。
  • 中國畫的筆墨風骨——著名書畫家、指墨畫大師朱祖國談中國畫藝術
    對於中國畫而言,沒有用筆的根本,就缺少了中國繪畫的根基,而書法應該是提升中國畫用筆必然途徑,缺筆的畫是油是俗!便失去了藝術的生命力。筆如其人!石濤崇尚的一畫論揭示出:中國書畫線條背後隱藏著,創作者精神世界的表達和追求,透過畫家用筆方式與線條功利完全可以看出作者有無大家氣象。正是因為它是人的身體狀態、精神面貌、文化素養、筆墨功力等綜合因素的瞬間表現。
  • 程大利:中國畫的本質、特性、境界和欣賞
    日本已力講之,當以郎世寧為太祖矣」。今天,誰也不會把郎世寧作為太祖了。他的畫雖有特色,但已不是本質意義上的中國畫。這一點,學界已無大爭議。康有為曾多次到西方考察,特別是到法國羅浮宮後,看到油畫用再現手法惟妙惟肖地表現外部世界,便對中國的筆墨形式產生動搖,進而發出用郎世寧的辦法來改良中國畫的呼聲。
  • 劉進安:中國畫的技法是一種性格
    中國畫技法的內涵與運用 文/劉進安 在中國畫的範疇裡,技法作為一項主要的品評指標被歷代畫家所重視,他們關於技法的思考、研習和實踐不僅完善中國畫技法體系,更在推動技法作為主要審美因素方面起到了定位的作用。
  • 柯和根 | 「東坡遺風·筆墨神韻」 首屆中國畫寫意名家作品展
    在中國畫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眾多文人墨客以書入畫,用抽象的畫面、極具想像的構思來抒發內心的情感和表現事物的本象,追求事物神韻;以自然之美,體現中國繪畫意趣,一直被歷代文人所推崇。縱觀中國畫的發展歷史,充分證明了寫意畫作為中國畫的核心,在中國畫的發展過程中具體不可或缺和替代的作用,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國畫的精髓所在。
  • 人物御龍圖|中國畫線條運用的鼻祖
    中國畫講究線的運用。用線條的輕重、緩急、粗細、波折、剛柔等特性去表現不同形態、質感的物體,發展出了周、曹、張、吳四家樣式,著名的十八描,以及各種線皴法,全方面地運用在各種題材和畫種中,可以說,線,是中國畫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