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鑑賞的四個層面

2021-02-25 說說國畫

首先是對題材內容的鑑賞,因為題材內容涉及歷史與現實,它本身也有低俗和高雅、有益無益之分等。「文革」後我們批評過以政治為背景的「題材決定論」,現在畫畫自由了,但自由的選題未必都好,對那些迎合市俗、低俗趣味的作品,我們要保持批評的態度。

其次是風格鑑賞。對繪畫而言,這是更為本質的東西。風格是含意豐富的概念,它不僅跟題材內容有關,也與相應的形式技巧、材料工具有關,同時還反映著人的氣質、趣味甚至人品,所以有「風格即人」「畫品即人品」之說。中國畫論對風格的概括,更多是一種形容和體悟,要恰當地體悟風格,就必須真正看懂作品。這是當前難點。現在大家都在滿足一種風格化的東西,但風格與風格化不一樣,風格是一種生命,風格化是風格的僵化甚至死亡狀態,是沒有生殖力的自我重複。史論如果辨別不出風格與風格化的不同,就不能做出恰當的分析與判斷。一些畫家在找到一種風格並得到市場認可後,就不敢再改變它,不再進行新的探索,不再追求創造性和心靈的表現了。這無異於藝術的自殺,是很悲哀的事。

再次,除了風格化問題,還有格調問題。我在一次研討會上說過,當代中國畫在格調上存在的問題是「寫意畫惡俗,工筆畫甜俗」。格調的品鑑是書畫鑑賞最重要的方面。「格調」這個概念,我所見最早的是唐代的詩歌評論,古代畫論用「格調」一詞並不多。它更多用的是「畫品」「畫格」,「品」「格」即等級,如「神、妙、能、逸」或者「逸、神、妙、能」等。古人都把能品即單純技術性的東西放在最低,而最高的品「逸」或「神」都是精神性的,有點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神秘意味。格調可以說是精神品位,其中最主要的是道德人格,這就最終把美歸於善的範疇。這一點與西方一些美學家如康德的主張有一致之處。當然,把「品」或格調說得過於玄妙不好,但確實有精神品位這個東西存在,在傳統畫論中它是最後的標準、最高的價值,格一低就什麼都不用說了。在鑑賞中,格調比風格更難把握。你可以說風格各有特點,如蒼茫、清潤、淡雅等,但很難說誰高誰下;格調、品位就是要區分高下,區分雅俗。現代的雅俗標準應當有別於古人的雅俗標準,但雅俗標準也有繼承性。對於美國式的現代大眾文化,我們不能一味地接受與推崇,甚至自覺不自覺地用它的方法與標準衡量中國畫,在這方面,我們有許多事情可做,也有很多理論問題可探討。

最後,筆墨問題。有人認為,判斷題材、風格、格調的高低雅俗,還不是很難的,最難的是看筆墨。確實,中國畫中的筆墨不僅形態豐富,背後的東西也太多,面對它僅僅有感受是不夠的,還需要很多知識。比如要懂筆墨傳統,知道所面對的筆墨與什麼筆墨傳統有關;比如要了解藝術家的個性,才能更準確地把握所面對的筆墨性格等。可見鑑賞筆墨的確有難度。首先要有觀看經驗的積累,有沒有這個積累,以及積累是否深厚,是很不一樣的。面對作品的時候,要靠直覺的把握,也要靠理性的比較。人的喜好各有不同,但面對同一作品,還是有相對統一的標準存在,你可以喜歡吳冠中的畫,但你不能說他的筆墨如何如何好;你可以不喜歡黃賓虹的畫,但你不能說他的畫缺乏筆墨功力,如此等等。關鍵是要看得懂筆墨,對它有真切的感受豐富的經驗,有進行比較的知識修養與能力。

用現代語言解釋筆墨,可以說,筆墨是中國畫所獨具的語言形式。它是用毛筆醮著水墨在紙絹上寫畫,因摩擦、阻力以及水分滲透的不同所形成的一套程式化的、變化無窮的方法。筆墨是技術手段、技巧系統、中國畫塑造形象與表達情感意趣的特殊方式,它與作品的精神融為一體,可以體現作品的風格、格調。筆墨還促生一套與它的實踐相對應的概念與理論。

既然筆墨是中國畫的語言方式,是否就意味著凡被認定為中國畫的,就一定是有筆墨?對當代中國畫而言,確實存在「有沒有筆墨」的問題,也確實存在不講筆墨、把筆墨因素完全排擠掉的中國畫。但這個問題並不重要,在中國畫多元化的今天,可以有隻講造型、裝飾甚至觀念而不講筆墨的中國畫。對講究筆墨的中國畫,重要的是筆墨如何,即是好還是不好,高還是下,雅還是俗。古人提倡「如錐畫沙」「如折釵股」「如屋漏痕」,反對「邪、甜、俗、賴」,黃賓虹提倡「一波三折」「剛柔得中」「渾厚華滋」,反對「枯梗」「柔糜」「江湖」「市井」,談的都是筆墨的優劣高下問題。

筆墨中有兩個重要的東西,一個是力感,一個是韻味。力感和韻味與造型、色彩結合在一起,不完全是單提出來的東西,但畫家在作畫過程中,觀者在鑑賞過程中,可以感覺到它。力感主要靠筆來表現,韻味主要靠墨表現,這當然是相對的,用筆也有韻味,用墨也有力感,筆與墨的結合可以形成無窮盡的「力的樣式」和「韻的樣式」。如畫論中常說的曲直、方圓、輕重、薄厚、疾徐、乾濕、濃淡、剛柔、老嫩、光澀、生熟等等。它們因筆與筆的關係、筆與墨的關係、筆與材料的關係而不同,因畫家的習慣、技術、創作心態等各種因素的不同而不同。在古代,筆墨的評價標準,一是圍繞力和韻的技藝層面,即「妙」和「能」的層面;二是圍繞它們的價值層面,即「神」和「逸」的層面。對今天的中國畫而言,技藝層面的標準仍是有效的,精神層面的標準部分有效,部分需要變化。筆者《筆墨論稿》一文中談到這些問題,可以參考。

當然,每個畫家的筆墨特點都相對固定,畫家們多靠習慣的方法作畫,容易重複甚至有千篇一律的感覺,不像西畫那樣有著面對實物的直接性、生動性。事實上,筆墨本身是程式化的,沒有程式就沒有好的筆墨。齊白石的蝦,須怎麼畫、殼怎麼畫、殼裡的肉怎麼畫,大體是一定的,只有有了一定的程式,知道每一筆該怎麼畫,畫家才能把握得好。如果每一次都看著對象一筆筆對著描,他就永遠沒有好的筆墨。創造程式更不容易,達到像齊白石畫水族那樣程式和造型的統一,就更難。但程式本身有兩面性,程式化的筆墨學起來相對方便,也確實容易被自己和別人重複,而重複就容易僵化。出色的畫家,有程式但不死守程式,能在程式中求變化。齊白石畫蝦程式性最強,但他畫蝦的程式一直在變,總有新的東西,這就是大畫家在筆墨上不同的地方。黃賓虹的山水也是如此,乍一看似乎是在重複自己,細看卻不是,如果你能看進去,會感覺到它是千變萬化的。

相關焦點

  • 玩收藏,以及收藏「印象派中國畫」
    《玩收藏,以及收藏「印象派中國畫」》作者:黛荷翁(原創)首先說,一般人玩不起收藏,主要還是因為他沒有經濟實力。尤其,這是說現在你進入收藏市場或收藏領域。而國人,對藝術的認可,多半確實還停留在「出名的狗屁和狗屎,也是寶貝」的層面。所以,人家這林先生的收藏,成功了,財富大爆炸。是的,有文化、經營、收藏思想的人,會想很深的東西,所以會成功。但大多數老百姓,除了沒錢,腦子確實還僅停留在「這幅畫只要不超過百元,掛在我家客廳,還是很好看」的檔次上,這就很尷尬、沒啥可說的了。
  • 看不懂中國畫?什麼是五墨六彩?「馬路邊」的中國畫常識請收藏
    #中國畫難欣賞、看不懂?只是人家手握「中國畫的基本常識」和「專業名詞」,以此讓你小佩服了一把,感覺自己成了中國畫的門外漢。不要著急,這份中國畫基本常識,請收好。準保你評價時更專業。當然,剛開始我們欣賞的時候好像是在「套名詞」,不要緊。
  • 美術研究|新媒體對中國畫教學的影響與對策研究!
    ,不能勝任繼承和弘揚傳統中國畫的現代需求。但是由於第一學年對中國畫基礎知識的教授較少,學生很難對中國畫形成較為清晰的認識和了解,加之其他非專業課程學習任務繁重,導致短短的幾年大學時間能夠真正用於學習中國畫專業知識的時間被嚴重擠佔。四年的學習使得學生只能作為一個初學者,無論是鑑賞能力還是繪畫技巧都遠遠不夠,很難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更無法實現創新和創造。
  • 淺析提升高中美術課堂中國畫教學實效性的方法
    我國傳統美術藝術中,中國畫是典型代表,已經在世界的美術領域內形成體系,重點體現出我國古人對於社會、自然、宗教、道德、藝術等方面的認知。中國畫所運用的工具為毛筆、水彩、墨、宣紙。中國畫家以獨特構思,創造岀屬於中華傳統魅力的美術作品。
  • 美術研究|文化部青年美術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賈俊春作品鑑賞!
    《野塘逸趣》獲得「2007中國百家金陵畫展(中國畫)」金獎。《自醉花間月下眠》入選「第四屆全國中國畫展」《羅梭江即景》入選「第四屆全國青年美術作品展」。《四季荷塘》獲「第三屆全國中國畫展」優秀獎(最高獎)。
  • 陳向迅:中國畫的寫意品格【子吟】
    中國畫關於「意」的討論非常豐富而完整。 陳向迅 蘭江記憶 在繪畫的理論層面,寫意作為中國畫藝術的通觀要義,是建立在表現內容與形式語言之上的品格指向。從創作實踐的層面,就中國畫發展的現狀而論,刷新寫意這一品格的實際作用,在於能夠對當代中國畫的發展做出較為合理的判斷,而判斷的權威和信心來源於中國畫的發展歷史。傳承與變革的路徑選擇,應該是韓愈所推崇的「師其意」。
  • 【中藝平臺】程振國【全球藝術家編碼0296】作品鑑賞(2021年01月28日)
    程振國作品編號【0296-003】鑑賞程振國繪畫表現的內容有兩個層面,山河的巨麗是其第一個層面,這個層面給人以爽心悅目之感,是人類理想的精神家園,可觀、可居、可遊。第二個層面是畫中透露出來攝人心魄的魅力,非仔細品味,難以得到。畫中老屋歷盡滄桑、古樹幾經風雨,那屋、那樹,那石,斑斑駁駁刻著中華文明,記載著中華文化,透露出中國人骨子裡的堅強和厚道,張揚著中華民族的志氣和精神。
  • 預告|雅集興答——第六屆杭州中國畫雙年展即將開幕
    ——劉勰《文心雕龍·物色》雅集作為中國傳統文人的一種特殊集會形式,不只是人與人的聚會,更是藝術創作、藝術鑑賞、觀念交流和品味打磨的第一現場。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在雅集中誕生,「文人畫」的概念也通過雅集被塑造和傳播。在物色風光的感召下,創作者「生情起興」,然後,藝術傾瀉而下。
  • 名不副實的大師齊白石:「人俗畫不雅」,作品也就是相術師的層面
    中國畫和相聲有共同之處,「稍稍學學就能幹,比劃比劃就能跟別人幹得不一樣」。 藝術家和藝術品總是要揭示人性的,揭示生活本質的。我們用這個標準來看看國畫大師齊白石。簡單一點來講他只達到了相術師的中間層面上,也就是骨相與外皮毛之間,而至於骨相上面的風神,齊老還差了一截。齊白石就是太在意技法了,而且往往就是局限於皮毛外相之上,忘記了事情的根本。他的繪畫太過於媚俗了,他根本就沒有做到繪畫的骨風與風神。比如他畫的蜻蜓就太細了,而且蟲子這些都過分的雕鑿了。畫得太像就成了一個高級的動物標本,過於逼真就失去了文人繪畫的本色。
  • 論壇丨朱賡博:中國畫之境界—逸格
    ○《益州名畫錄》,作者黃休復,北宋蜀人,字歸本,越活動在北宋鹹平之前。曾校《左傳》《公羊傳》。潛心畫藝,此書以列傳體形式記載了自孫位至邱文曉等58位畫家的小傳及壁畫作品,按「逸、神、妙、能」四格排列,供分上、中、下3卷。
  • 「雅集興答——第六屆杭州中國畫雙年展」開幕
    「雅集興答——第六屆杭州中國畫雙年展」在浙江美術館開幕。 雅集作為中國傳統文人的一種特殊集會形式,不只是人與人的聚會,更是藝術創作、藝術鑑賞、觀念交流和藝術品味打磨的第一現場。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在雅集中誕生,「文人畫」的概念也通過雅集被塑造和傳播。在雅集中,在物色風光的感召下,創作者「生情起興」,然後,藝術傾瀉而下。
  • 畫雖一藝,其中有道,畫道體現中國畫規律,是中國畫技法內在依據
    畫道體現著中國畫的本質規律,也是中國畫技法形式的內在依據。中國畫的哲學核心便是「道」。因此對「道」的領悟研究,直接關係到中國畫的理解認識和繼承發展。藝術家的思維是否能與「道」高度結合,是其藝術造詣能否達到極高藝術境界的關鍵。
  • 程大利:中國畫的本質、特性、境界和欣賞
    中國畫的欣賞是個很大的題目,一百年來圍繞這個題目有很多的爭議,很難形成共識。如果從中國畫論的角度看,我們可以得出沒有爭議的結論,確立起一個鑑賞標準。但是到了20世紀,由於文化的多元發展,中國畫出現了眾說紛紜的局面。如何看待中國畫?畫家、評論家莫衷一是,一般欣賞者更是茫然。學界的爭論,一直持續到今天。
  • 藝術中國——黃汝鴻中國畫作品鑑賞
    黃汝鴻,1962.11,廣州十大平面設計師、廣州美術學院客座教授、廣東省中國畫協會會員、廣州山水畫研究學會副會長、廣州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廣告與設計分類年鑑編委、中國工業設計協會會員、中國展示設計協會會員、廣東工業設計協會會員、廣州市越秀區美術家協會理事兼花鳥藝委會副主任、天河書畫院創作副主任
  • 美術研究|中國畫構圖:整體構圖法,之字構圖法,邊角構圖法!
    而對於中國畫的鑑賞來說,基於構圖視角的畫作分析可以深化中國畫創作的思想和對技法的理解,從而提升繪畫藝術品鑑的水平和效果。本文主要就構圖方面的表現方式和基本特點兩個方面對中國畫進行分析,以豐富中國畫構圖方面的理論與實踐內容。
  • 劉進安:中國畫的技法是一種性格
    ,第五屆、第六屆北京國際雙年展策劃委員,北京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副主任,第三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中央美院中國畫學院特聘教授。 中國畫技法的內涵與運用 文/劉進安 在中國畫的範疇裡,技法作為一項主要的品評指標被歷代畫家所重視,他們關於技法的思考、研習和實踐不僅完善中國畫技法體系,更在推動技法作為主要審美因素方面起到了定位的作用。
  • 美術研究|論高校非美術學科開設中國畫課程的必要性!
    很難在審美的層面從事學習,狹隘的學科觀、就業觀使他們的精神缺少支點,缺少慰藉,缺少淨化,缺少包括中國畫精神世界在內的眾多藝術精神,一個國家如果缺少藝術精神,這個國家將是缺少活力的,沒有前途的,同樣,一個人如果缺少藝術精神,他將是麻木的、冷酷的、以致情商缺失。專業精神是進入社會的名片,而藝術精神則提供真、善、美的能量和創造美的能力。
  • 去世後作品公諸於世,震撼整個中國畫壇
    先生畢生業餘從事繪畫,長於山水、工筆、寫意兼擅;水墨、青綠並能,其界畫功力為現代僅見;而且兼工人物、花鳥,能詩善書,精古字畫鑑賞,業餘政治評論、修養全面。一九六二年,隨江西其它畫家赴井崗山寫生,同年赴滬與上海中國畫院畫家賀天健、王個簃、唐雲等進行藝術交流。
  • 中國畫的筆墨風骨——著名書畫家、指墨畫大師朱祖國談中國畫藝術
    我們對於傳統中國畫來說,「筆」向來不成問題,可以說是基本常識。筆與墨不僅是中國畫的「雙翼」,是中國畫獨特的造型手段,更是中國畫的底線與靈魂。  在歷史上,中國畫大致經歷了先重用筆,後講用墨的歷史發展階段。南齊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了中國畫的六法,其中一法即為「骨法用筆」。「骨法」與「用筆」的結合,奠定了中國畫的基礎。
  • 【文化公益】隴西縣文化館春雨講堂:當代中國畫創作漫談——張南山
    金猴獻瑞,喜報頻傳:今年,隴西文化館由三級文化館越級晉升為國家一級文化館; 近日,隴西文化館又被評為「全國優秀文化館」, 全省就隴西獲此殊榮,全國僅15個文化館入圍。由隴西文化館首創的「百姓舞臺」於2012年列入國家公共文化示範項目,經過4年的實施推廣,於今年5月順利通過國家驗收;今天「春雨講堂」第二講如期又與大家見面了!「春雨講堂」是文化館打造的四大品牌活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