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研究|新媒體對中國畫教學的影響與對策研究!

2020-12-25 美術研究

【摘要】中國畫作為我國傳統藝術的瑰寶,在文化傳承和發展中遇到瓶頸,如何實現中國畫教學的與時俱進,在教學中創新引入新媒體至關重要。新技術與傳統文化的結合,在創設教學情境、整合教學資源、優化教學過程、創新繪畫模式上形成了多方面的優勢,為中國畫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

【關鍵詞】新媒體 中國畫 教學影響與對策

一,新媒體及新媒體教學

1.新媒體

新媒體概念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一種新的媒體環境,其最大的特點是萬物皆媒。作為一個寬泛的概念,其應用和發展受到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深刻影響,被稱為「第五媒體」。新媒體的最大特點是交互性和即時性,通過計算機網絡和移動終端,海量的數字信息被共享和傳播,形成了以網絡為載體的信息傳播媒介。

2.新媒體教學

現代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已經成為一個熱點問題,新媒體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利用新媒體載具或模式,鼓勵學生創新創造,激發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求知驅動力。新媒體教學能夠通過激發學生對於感知信息的刺激,從而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此外,由於新媒體教學的新技術等特性,使其對教師提出了較高要求。要求教師必須掌握新媒體操作技能,並將新媒體技術與傳統教學方法有機結合起來,創設更加多元化、數位化的課堂,進一步發揮課堂教學的強有力作用,實現全面素質教育。

二,當前中國畫教學存在的問題

1.中國畫發展日漸式微

廣義上的中國畫是指歷史悠久、風格獨特、具有中華民族傳統審美情趣的民族繪畫。其內容豐富,樣式繁多,是我國重要的文化瑰寶,但是近年來,受到物質經濟快速發展及外來文化的影響,中國畫發展出現頹勢,傳承發展受到極大阻礙,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更願意接受北歐風、日韓風、歐美風等審美品味,國人日漸淪陷在外來文化的優越感中,導致中國畫從傳統藝術形式向現代藝術轉變的道路更加坎坷,這直接導致中國畫教學發展受阻。

2.教學模式不合理——重理論輕實踐

受到高校擴招的影響,大多數藝術類院校在中國畫課程設置上採取開班教學的模式,代替了傳統的師徒制教學模式,中國畫教學逐漸呈現大眾化趨勢,但由於教師配置嚴重不足,加之部分藝術類院校教師的專業素養較低,導致中國畫課程教學重理論輕實踐,學生對中國畫的理解不深,實踐時間較少,不能勝任繼承和弘揚傳統中國畫的現代需求。在課堂中,教師往往是課堂教學的中心,教師教什麼,學生學什麼的傳統教學思維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藝術思維開發受到極大限制,學習從「興趣」變成了「任務」。

3.課程安排不合理——專業課程時間少

從高校的美術課程安排來看,大部分藝術類院校都將繪畫基礎及美術史安排在第一學年,到大二的時候才開始分科教學。但是由於第一學年對中國畫基礎知識的教授較少,學生很難對中國畫形成較為清晰的認識和了解,加之其他非專業課程學習任務繁重,導致短短的幾年大學時間能夠真正用於學習中國畫專業知識的時間被嚴重擠佔。四年的學習使得學生只能作為一個初學者,無論是鑑賞能力還是繪畫技巧都遠遠不夠,很難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更無法實現創新和創造。

4.學習內容不合理——忽視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

中國畫能夠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其主要是由於中國畫擁有博大精深的內涵,其藝術表現並非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情感和意蘊的表達。但是由於目前教育體制的影響以及教學環境的限制,導致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主要圍繞中國畫繪畫技巧展開,對於培育學生傳統文化素養,培育其人文精神的涉及遠遠不夠。

三,新媒體對中國畫教學的影響

1.新媒體對中國畫教學的正面影響

一是帶來豐富的信息資源。新媒體擁有海量的資源,能夠全方位滿足學生對於中國畫的需求,並且新媒體不受時間、地域的限制,能夠實現全平臺、大眾化傳播和信息共享。中國畫教學能夠通過新媒體的優勢,挖掘有效信息,並通過新媒體媒介,快速將有益知識傳授給學生,能夠大大豐富學生的鑑賞面,引導學生挖掘自身潛力,實現教育教學的目的。

二是提供學習交流的平臺。在傳統教學環境下,學生只能夠通過教師授課以及自學的方式獲得知識和技能,但是這種獲取知識的方式具有較大的局限性。新媒體為中國畫教學提供的不僅僅是海量的信息,更是提供了學習和交流的平臺。在傳統師徒制的影響下,教師的主體地位一直影響著課堂教學,導致學生的積極性不高,學生潛力也不能因人而異地被挖掘。新媒體將教學活動變得更加靈活,學生擺脫了傳統的以聽為主的學習方式,轉變為主動學的學習方式,新媒體能夠為教師、學生提供答疑解惑的新平臺。

三是創新繪畫操作的手段。新媒體改變的不僅僅是學習方式,更是實踐方式。對於傳統中國畫來說,筆墨紙硯必不可少。但是新媒體的加入,學生的實踐平臺更加豐富,學生可以通過平板電腦完成繪畫,大大豐富了學生的實踐平臺。豐富的操作界面、簡潔便捷的操作方式,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全新的鑑賞環境,更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實踐平臺。

2.新媒體對中國畫教學的負面影響

一是電子屏幕缺乏真實感。新媒體技術的普及和應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擺脫了筆墨,從而進入了數位化時代,但是繁雜的信息充斥網絡,不僅魚目混珠,真假信息,更容易滋生浮躁等情緒。面對紛繁蕪雜的文化形式,學生容易對中國畫產生質疑思想,進而影響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確認知。

二是教學方式繁多,缺乏針對性。新媒體時代,教學方式多種多樣,不同的教學方式適合不同的教學內容。中國畫作為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不僅包含高超的技術,而且深諳豐富的人生哲理。然而,教師通過新媒體技術,利用網絡和數位技術很難使學生從本質上領會藝術的真諦,難以實現繼承和發揚中國畫精髓的教學目標。

四,搭建新媒體中國畫教學平臺的措施

1.發揮新媒體設備優勢——創設情境教學,激發學習動機

與傳統教學工具和手段相比,新媒體在設備上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它能夠幫助教師創設更為真實的教學環境,提高課堂感染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首先,利用圖像、視頻、音頻等形式,創設出多彩的中國畫教學情境,使教學過程變得更加直觀;其次,利用新媒體設備能夠全域示範繪畫過程,幫助零基礎學生對中國畫形成感性認識,大大提高教學活動的生動性和豐富性,提高課堂的感染力。

2.發揮新媒體資源優勢——整合課程資源,實現資源共享

新媒體技術為中國畫教學提供了海量的學習資源,並且根據大數據處理,結合用戶需求能夠將圖像、視頻和聲音整合到中國畫教學中,方便學生從有效的學習資源中體會和掌握知識。新媒體資源具有共享性,可使優質中國畫教學資源實現共享,在數位技術處理的應用下,能夠實現跨專業、跨區域共享信息。

3.發揮新媒體技術優勢——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

中國畫的教學過程很大程度上依賴視覺形式,其中最為重要的環節是對優秀傳統作品的欣賞與臨摹。由於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學環境單一,技術手段單一,教師在帶領學生品鑑作品時往往只能通過口頭教授或者畫冊展示進行。新媒體技術時代,通過接入網際網路海量資源能隨時隨地應用到教學活動中,在高清圖片的展示下,帶給學生的視覺衝擊力和感染力是傳統教學模式無法達到的,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提高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促進學生全面綜合發展。除此之外,新媒體技術有較強的針對性,能夠最大程度地明確教學目的,動態模擬重點難點,克服抽象語言描述不足、視覺局限的限制,整體上優化了教學過程,幫助學生增強記憶。

4.發揮新媒體平臺優勢——創新繪畫模式,實現古今融合

新媒體帶來的不僅有信息等軟體的革命,更帶來了豐富的硬體設施,學生可以通過這些硬體設施輔助學習中國畫,提高學習效果,實現古今融合。隨著硬體技術的不斷提高,繪畫等藝術表現方式的載體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學生可以利用平板電腦完成一幅色彩優美、層次分明的中國山水畫,這不僅顛覆了傳統繪畫中筆墨紙硯的束縛,更加拓寬了學生學習的渠道。

新時代背景下,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必須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中國畫教學要充分發揮新媒體在教學方面的優勢,通過創設情境教學、整合課程資源、優化教學過程、創新繪畫模式等方式實現中國畫教學的傳承和創新。#文化#

參考文獻:

[1]王國瑜:《當前壁畫藝術在新媒體技術參與下的生態空間》,碩士論文,山東師範大學,2010。

[2]宋本剛:《關於中國畫教學現狀的探討》,《大眾文藝》2014年第1期。

[3]張春新:《新媒體對中國畫教學的影響及建議》,《青年記者》2016年第4期。

作者冷凜,劉春仲,單位:西安美術學院

相關焦點

  • 美術研究|王來文:為中國畫的筆線注入生命與靈魂!
    畢業於福建師大美術學院,教育部首屆中國畫博士課程班進修。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福建省文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福建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廈門大學兼職教授。第十二屆、十三屆全國美展評委,長期擔任全國美術展組委會委員、評委,福建省美術大展評委會主任、福建省政府百花文藝獎總評委等職。
  • 美術研究|論高校非美術學科開設中國畫課程的必要性!
    摘要:中國畫課程教學,在除了專業的美術院校以及設置美術專業的普通高校受到重視之外,絕大多數的非美術學科的課程結構中幾乎沒有中國畫教學這一環節,對於非美術學科的學生來說,了解中國畫,是要彰顯出作為一個知識接受者對自身的責任感,在於對自我審美能力、想像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
  • 淺析提升高中美術課堂中國畫教學實效性的方法
    我國傳統美術藝術中,中國畫是典型代表,已經在世界的美術領域內形成體系,重點體現出我國古人對於社會、自然、宗教、道德、藝術等方面的認知。中國畫所運用的工具為毛筆、水彩、墨、宣紙。中國畫家以獨特構思,創造岀屬於中華傳統魅力的美術作品。
  • 美術研究|中國畫講究畫理,畫情,畫趣!
    陳建新,1962年生於福建省福州市,中國美術學院(國畫、書法)等級考試高研教師,1988年畢業於中國書畫函授大學,現為中國書畫家協會福建分會常務理事,福州文化藝術交流協會會員理事。作品曾多次參加海內外書畫大展並獲獎,2017年作品《千遠臺》參加中國美術書畫大賽榮獲優秀獎。
  • 從金魚看吳作人的中國畫探索,蘇州展其金魚作品研究展
    近日,「藝奪天工——吳作人中國畫金魚作品研究展」在蘇州吳作人藝術館開幕,42件金魚題材作品全面呈現了吳作人金魚題材的國畫創作,觀眾能一覽他從早期探索到後期成熟的整體軌跡與探索脈絡。吳作人自幼學習西方經典方法「救亡圖存」,先在上海、南京學畫,繼而負笈歐洲,在比利時皇家美術學院獲桂冠,受到西方專業藝術界的承認。回國後,他把畢生精力交給了中國的美術教育和藝術發展事業。率領中央美院的主要藝術家,開「十張紙齋」,用素描的方法推進中國畫造型提煉塑造,開創出國人喜聞樂見的熊貓、金魚、駱駝、犛牛等形象作品。
  • 美術研究|中國畫線條除表現結構輪廓,還傳達畫家的情感意趣!
    中國畫「意象」造型理論的建立是植根於中華民族幾千年豐厚的傳統文化土壤,是受老莊、佛家、儒家思想的影響而逐漸發展演變形成的。中國畫線條和書法線條的「藏露」之說體現了儒家哲學的「中庸」之道,中國畫講究「內美」,而線條則要求「不激不勵」、「藏而不露」、「內斂」、「含蓄」、「藏鋒入筆」等。這與中國人的「天人合一」、「回歸自然」的生存心態是一致的。
  • 美術研究|中國畫構圖:整體構圖法,之字構圖法,邊角構圖法!
    摘要:中國畫作為歷史文化的藝術形態展現方式,是長期以來文化藝術研究中的重要對象。在中國畫的創作過程中,無論是物象形態的表現,還是繪畫主題的體現,都與構圖密切相關,通過畫面中物體位置的設計、色彩的搭配、線條的特殊運用等技巧實現虛實、動靜結合的效果,從而增添畫面的藝術感。
  • 中國美協會員楊景和:美術創作風格獨具,理論研究眼界新銳
    楊景和先生在美術作品創作上,主要獲獎與入展作品有:《整裝遠航》獲「逐夢威海衛」2017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入會資格(最高獎),中國美術家協會《整裝遠航之二》獲2018「大潮起珠江--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入會資格獎(最高獎),中國美術家協會《在建中國尊》入選2018「第四屆八荒通神--哈爾濱美術雙年展」(中國美術家協會)《海上絲路》入選2017「涇上丹青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 天津美術學院藝術創作研究中心——首屆花鳥畫精研創作班招生簡章
    天津美術學院是我國最早的公立高等學府之一,至今已有一百餘年辦學歷史,擁有一批國內外知名藝術家在校任教。藝術創作研究中心為學校教學、科研、管理三大組成部分之一,致力於藝術創作和研究,擁有強大的科研和創作力量、雄厚的師資團隊以及科研資源等,為學校科研創作、理論研究等工作的強大創新創作平臺。
  • 美術研究|一個自然主義者的繪畫哲學——讀解陰澍雨!
    一文是他對中國畫的時代呼召做出的思索,他告訴人們繪畫不是一個人的事。但他絕不是故作姿態,其實竟有著非一般的決斷力。2015年夏,陰澍雨在青州宋城設立「澍雨畫館」,並在開館之際邀請二十多位出生於70年代的中國書畫博士與媒體齊聚青州,展開對中國畫傳承與發展主題的學術研討。這次行動吹響了中國書畫博士以群體的姿態將學術與藝術捆綁思維的第一聲號角,同時也將「陰澍雨」這個名字推向更多人的視線中。
  • 課題申報:如何撰寫研究內容
    課題研究確定了五個研究目標:1.完成小學中國畫課程育人因素的文獻綜述2.建立立德樹人任務下的小學中國畫校本課程目標體系3.探索立德樹人任務下的小學中國畫校本課程內容體系4.探索立德樹人任務下的小學中國畫校本課程的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教學模式5.建立立德樹人任務下的小學中國畫校本課程評價標準有了以上的研究目標,研究內容就要圍繞這五個目標來設定
  • 美術研究|中國畫飽含著詩情畫意,但中國文化的根本意義是做人
    美國人把中國畫的線條僅僅認為是表現結構的。中國畫一切的美在這句話裡就全部消失了。中國畫線條不是僅僅表現結構、輪廓的,有很多的名堂在這裡面。」張如元對目前中國畫跟隨西方的創作現狀也有獨到看法:「幾十年中國畫的導向出現了嚴重的偏差,對文人畫的強烈批評到現在可能還沒恢復過來。我們1997年的時候寫了一篇美術志,把董其昌批得一塌糊塗。
  • 美術研究|重啟花鳥畫的「宋元之眼」
    因為晚清以來西畫的衝擊,使後學者逐漸迷失了傳統中國畫的學習門徑。在學習傳統中國畫的基本方法中,拿起毛筆之前就應該了解、熟悉並掌握的一項基本能力,就是觀物方式的培養和訓練。新的觀物方式,也就是來自西畫的寫實訓練方法,逐漸取代了傳統中國畫的觀物方式。在如今高校的花鳥畫教學中,許多長期接受西畫訓練方法的學生,在傳統花鳥畫的臨摹與寫生創作轉化上顯得尤為困難,出現了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 美術研究|少卿筆呈「呂家樣」談中國畫中的佛教繪畫創作!
    科研處處長、校學科建設辦公室主任、《美術與設計》副主編、校黨委委員、南京藝術學院學術委員會秘書長。中國畫碩士、美術學博士、藝術學博士後、江蘇省高校中青年學術帶頭人。江蘇省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 家協會會員。
  • 畫家王俊傑:《中國畫傳統與精神研究》之《關中風情》《秦韻》
    畫家 王俊傑【個人簡介】王俊傑,陝西渭南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畫博士、中國國家畫院訪問學者、西北大學中國畫研究院研究員。多幅作品及論文發表於《美術》《國畫家》《美術界》《藝術市場》《文化月刊》《藝術教育》《美術報》《中國藝術報》等國家經濟專業核心雜誌,並有專題報導。部分作品被美術館及人民大會堂收藏。入展國家級展覽20餘次,10餘次獲獎。
  • 美術研究|畫家要對美進行探索,對繪畫平面、色彩構成做細緻研究
    1964 年1月生於遼寧盤錦,1988年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以各專業學科全部優秀的成績被破格留校任教。曾任日本東京書畫藝術研究院副院長,日本太平洋水墨畫會評審委員會委員,清華美術學院高研班導師,中國現代美術研究院院長,國家級大展評委。現任文化部藝術中心中國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執行院長,北京聖融美術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人民大學特聘教授,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美術導師。
  • 趙永夫︱稽古澄心——當代中國畫名家筆墨研究觀摩展
    但無論如何有一點毋庸置疑,筆墨作為中國畫的獨有的表現形式,任何脫離了筆墨體系的作品無法稱為中國畫。中國畫中的筆墨有相對穩定的法則和規範,這些法則和規範的建立有助於畫家進入這個有無比探索空間的藝術世界。但是筆墨系統的法則與規範,決不是要畫家墨守成規,而是容許和鼓勵他們有所探求和創新,須能借古以開今。
  • 新媒體文化研究(下)
    肖珺認為,新媒體影響下的跨文化傳播呈現出異質性、多樣化的對立與統一,傳播方式共享、互動和創新,文化認知邁入數字文藝復興等變化,其邊界從民族國家進入網絡社會,民族/種族文化對新媒體發展的影響、新媒體對文化/社會身份認同的影響、新媒體對跨文化傳播不同方面的影響等問題成為跨文化傳播新的研究議題(《新媒體與跨文化傳播的理論脈絡》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5年7月)。
  • 中央美術學院學報丨《美術研究》2020年總目錄
    王中韓、日、英傳統工藝復興經驗借鑑價值研究 梁永峰中國戲曲服飾紋樣元素碼應用的「新媒體」交互視覺設計 楊青青攝影藝術攝影,一場自我祛魅的旅程 王川略論百年中國風景攝影 崇秀全藝術史研究切近藝術史的現場 —
  • 美術研究|精研古法 博採新知,京津畫派寫意花鳥畫!
    就學理而言,近現代三大畫派中海上畫派和嶺南畫派的概念形成比較早,而京津畫派的系統研究則相對較晚。2002年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近代畫派畫集》(三卷)、2005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畫派叢書》,均將京津畫派單列一集;北京市文史研究館和天津市文史研究館合編的《京津畫派大家談》,對京津畫派進行了系統論述,京津畫派這一學術概念才逐漸被學術界公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