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中國畫的線條和結構

2020-12-23 聞是藝術

淺論中國畫的線條和結構

成忠臣

線條是造型藝術中常用的基本因素之一。點在空間移動便成線,線有粗細寬窄的變化,因而產生不同的效果。中國繪畫中,線的作用十分重要,用線造型是中國繪畫的主要特點之。所謂「白描」,就是用高度藝術畫的墨線,勾描物象,點顏色也不著的畫法。在中國古代畫論中,有十八種描法:高古遊絲描,琴弦描、鐵線描、行雲流水描、馬蝗描、釘頭鼠尾描、混描、撅頭描、曹衣描、折蘆描、橄欖描、棗核描、柳葉描、竹葉描、蘸筆水紋描、減筆描、柴筆描、蚯蚓描。被描繪的對象不同,畫家在作畫時應用不同的描法,以形成不同的線條。線條既可以表現形,也可以表現情;既可以表現動,也可以表現靜,同時,線條還可以表現空間,在西方的油畫中,常使用線條。例如馬蒂斯、安格爾、倫勃朗等人,不但用線表現形體輪廓,還用線表達畫家的感情,在抽象派畫家蒙德裡的作品中,用垂直和水平的線表現寧靜的美感,而在波洛克、康定斯基的抽象畫中,線條則表現出激烈的生動感。

線條不但在繪畫、工藝美術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建築與雕刻中也非常講究線條的應用和變化組合。建築的外輪廓線和內

美術中的結構,應有兩個含義。一指形體結構,為了畫好人像,就要研究頭部的生理結構,包括骨骼、肌肉、皮膚是如何組織在一起的,不懂得人體藝用解剖學,就很難自覺地去表現結構,而結構是繪畫中的基本要素,結構不對,又很難去「以形寫神」。

結構的第二個含義是指藝術形式中的布局。即人物、情節、環境、道具在畫面中如何安排,如何布置的意思。一般地講,畫面結構要求均衡、和諧、優美。也就是說,每個局部的安排,既要變化多樣,又要和諧統一,在變化之中求統一。中國畫論中的「密不透風,疏能跑馬」、「疏密得當」實質上談的就是基本的結構原則。

成忠臣: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央文史館書畫院研究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在人格及道德沒落的中國藝術界,保持了正直的文人氣節。以一己之力挑戰邪惡,拉開了作品會說話的序幕,其作品被文化界大佬吳冠中、史樹青譽為最具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相關焦點

  • 美術研究|中國畫線條除表現結構輪廓,還傳達畫家的情感意趣!
    西方早期的畫家更多願意把線與光影結合起來塑造形體和描繪物象。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三大巨匠之一達·文西的作品《自畫像》,我們從這幅作品可以看出線條傳達出豐富的信息,這件作品的線條是依附於人物的形體結構同光影互為補充來描繪人物一線條暗示了結構和剖面。
  • 人物御龍圖|中國畫線條運用的鼻祖
    中國畫講究線的運用。用線條的輕重、緩急、粗細、波折、剛柔等特性去表現不同形態、質感的物體,發展出了周、曹、張、吳四家樣式,著名的十八描,以及各種線皴法,全方面地運用在各種題材和畫種中,可以說,線,是中國畫的基礎。
  • 美術研究|王來文:為中國畫的筆線注入生命與靈魂!
    儘管在表象上看似是線條勾勒,但當把筆墨放大之後,便可以看到這些花鳥物象是從傳統繪畫的山石皴法中巧妙地轉換而來。所以說,王來文的白描花鳥畫作品實際也是一幅幅焦墨渴筆的山水畫創作,而非傳統意義上的花鳥畫。也就是說,王來文是把荷花、水仙、杜鵑以及蘭草等花卉轉變成為一種物態結構。
  • 程大利:中國畫的本質、特性、境界和欣賞
    中國畫第三個特點,也是最獨特的一點即筆墨性,這也是與西方繪畫迥異的。西洋畫畫色彩、畫造型、畫明暗、畫解剖、畫結構、畫透視。中國畫不畫這些東西。20世紀的中國畫向西洋畫靠攏,用我們的毛筆畫結構、畫比例、畫透視,什麼都畫。西洋人認為你並沒有超過油畫,從這些元素看確實沒超過油畫。所有「重大題材」用油畫都能畫出來。
  • 中國畫的筆墨風骨——著名書畫家、指墨畫大師朱祖國談中國畫藝術
    而中國畫的用筆直接來源於書法,強調線條本身的質量,強調中鋒用筆且筆筆分明。中國畫講究用筆規律,在時間上具有不可「逆」的屬性,而西畫的用筆屬於描、塗、抹等堆砌手法的範疇可塗可改。於是中國畫的用筆的核心是寫!而西畫用筆的關鍵是描!
  • 劉進安:中國畫的技法是一種性格
    正因如此,古人「胸中意氣」之說的「意」和所表達的物象本身之意就具有了不同的含義,它是指畫家之意,技法之意,強調的是畫家修為、學養與品質。另外,中國畫獨有的平面二維空間意識與俯看自然的方式和中距離視角又決定了畫家在觀察事物時所秉持的位置和身份,在中國畫裡表現自然比再現自然更具有意義。其二是材質與技法行為關係。
  • 速寫中結構與線條的表達方式
    在美術學中,掌握速寫結構與線條表達方式尤為重要。一副好的構造圖由線條去描繪展示其畫作中的神態、意境。還有作品人所要傳達的感情。那麼如何掌握結構與線條之間的關係呢?下面跟著廣州寒陽畫室教學老師來一起學習吧!
  • 淺淡中國畫技法
    一、用筆「用筆」練習——主要是勾線練習,被認為是中國畫的基本練習。而勾線技巧,即使每一有力的線條都直接顯示某種感情的技巧,也就被認為是中國畫的特有技巧。凡屬表示愉快感情的線條,無論其狀是方、圓、粗、細,其跡是燥、溼、濃、淡,總是一往流利,不作頓挫,轉折也是不露圭角的。凡屬表示不愉快感情的線條,就一往停頓,呈現一種艱澀狀態,停頓過甚的就顯示焦灼和憂鬱感。有時縱筆如「風趨電疾」,如「兔起鶻落」,縱橫揮斫,鋒芒畢露,就構成表示某種激情或熱愛、或絕忿的線條。不過,這種抒寫強烈情緒的線條,在過去名跡中是不多見的。
  • 【藝展中國】孟令泉中國畫作品欣賞(2021迎春展)
    ·2017全國中國畫作品展(中國美協主辦)作品《曬秋》入選慶祝新中國66周年「多彩貴州」全國中國畫作品展(中國美協主辦)作品《積祥凝瑞》入選吉祥草原·丹青鹿城2016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中國美協主辦)作品《幸福家園》入選時代丹青·全國第三屆現代工筆畫作展。
  • 對話藝術家劉漢:我看中國畫的創新與發展
    劉漢是廣東中山人,生於1932年8月,1984年後任中央民族學院美術系第二中國畫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尤擅長中國畫、連環畫。其代表作有連環畫《紅旗譜》、《紅色風暴》、《黑山阻擊戰》等,中國畫《天女散花》、《女媧補天》、《拓荒牛》等。
  • 美術研究|論高校非美術學科開設中國畫課程的必要性!
    摘要:中國畫課程教學,在除了專業的美術院校以及設置美術專業的普通高校受到重視之外,絕大多數的非美術學科的課程結構中幾乎沒有中國畫教學這一環節,對於非美術學科的學生來說,了解中國畫,是要彰顯出作為一個知識接受者對自身的責任感,在於對自我審美能力、想像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
  • 美術研究|中國畫講究畫理,畫情,畫趣!
    自幼酷愛繪畫,早年跟隨恩師原福建省畫院副院長、名譽院長、福建省花鳥學會會長曾賢謀先生及時任中央中國畫研究院教授,後有幸認識中國書畫名家名作編委會副主任吳孫英先生,得到精心指導,我潛心研學中國花鳥畫精髓,刻苦努力,不斷進取,眾多作品頗得行家讚賞。經過三十年的中國畫學習,我深深體會到傳統的中國畫,藝海無涯,博大精深,學無止境。
  • 中國畫壇藝術人物:陳龍
    山水有三美:筆墨、意境、結構。用意境指揮筆墨、無須實景而自由創作。以意接物、物為我用、筆隨心轉、隨意生發、無往不可。以全部身心去感悟、去體驗、去觀照、去感應一個超越地域、超越時空、永不滅度的精神追求,把個體生命投入到宇宙大生命之中,從而超越個體生活有限的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畫以格高、意古、思遠、理深、景物幽閒、筆精墨妙者為上。前賢言:畫要有士氣、有禪意。
  • 中國畫之美表現在哪些方面?
    聞一多先生曾講過,中國畫是提示性的,通過意會就能達到目的,比如畫竹從程式入手,程式用活了,修改程式變成自己的語彙,就有了自己的特點。中國畫程式的形成,一方面是對應物象的圖式,另一方面是按照一定的程式來操作。
  • 看不懂中國畫?什麼是五墨六彩?「馬路邊」的中國畫常識請收藏
    只是人家手握「中國畫的基本常識」和「專業名詞」,以此讓你小佩服了一把,感覺自己成了中國畫的門外漢。不要著急,這份中國畫基本常識,請收好。準保你評價時更專業。當然,剛開始我們欣賞的時候好像是在「套名詞」,不要緊。
  • 利用中午休息時間畫的寫生中國畫人像
    四尺三開大小宣紙,在畫架上展開,固定好以後,我毛筆直接沾墨,仔細全身觀察好以後,毛筆線條斬荊截鐵地畫起來了,從頭部開始畫,在臉部輪廓線定下來以後,眼睛、眉毛、鼻子、嘴巴及耳朵依次畫好,畫畫強調整體感覺,每畫一處都要整體看,整體畫,捨棄孤立的觀察和描繪。
  • 印象派中國畫和其他繪畫有什麼區別
    5、從繪畫過程到繪畫效果,他們與「中國畫」、「水墨大寫意中國畫」、「彩墨中國畫」、「水彩畫」、「中國元素油畫」、「工筆畫中國畫」和「西方印象派繪畫」不同。6、因此「印象派中國畫」不同於其他任何繪畫。黛荷翁先生「印象派中國畫」的繪畫如圖所示。
  • [藝術中國 ]——馬飛熱帶風情中國畫
    馬飛長期以來執著於熱帶題材中國畫的研究和創作,以藝術修養自身,與筆墨紙硯為伍,辛勤耕耘,日就月將,竟成大器。欣賞馬飛的畫作, 我非常感動和欽佩。他是表現海南風物的代表性畫家,是描繪熱帶山水風光的高手。他長期生活在海南,對於海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均懷有深厚的感情。他的作品具有清新濃鬱的生活氣息,鮮明亮麗的南國特色。
  • 留日生涯如何影響11位畫家的中國畫創作
    形式感是其繪畫的突出特徵,尤其在其花鳥畫中,常以直線分割、交叉、排比甚至十字形來構成畫面,畫面形象也常以「截取」式或特殊視角造成新奇感,這種「形式」主要來自日本畫的裝飾性和西畫的現代構成,極具現代感,辨識度極高。陳氏線條也非一波三折的書法用筆,而是一種偏於日本畫的勻整流暢、富於裝飾感和韻律感的線條。
  • 中國畫名家——餘光清的都市抽象
    2013年參加「文心雅趣」――當代中國畫百家扇面小品學術研究展(北京)2014年參加「畫語清風」當代中國畫名家扇面學術研究展(北京)2015年參加中國美協中外美術家揚州採風寫生(揚州)2016年參加 「畫者從心」中國畫名家作品邀請展(北京)2018年參加「翰墨傳承」2018迎新年當代中國畫名家邀請展(北京)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