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中國畫的線條和結構
成忠臣
線條是造型藝術中常用的基本因素之一。點在空間移動便成線,線有粗細寬窄的變化,因而產生不同的效果。中國繪畫中,線的作用十分重要,用線造型是中國繪畫的主要特點之。所謂「白描」,就是用高度藝術畫的墨線,勾描物象,點顏色也不著的畫法。在中國古代畫論中,有十八種描法:高古遊絲描,琴弦描、鐵線描、行雲流水描、馬蝗描、釘頭鼠尾描、混描、撅頭描、曹衣描、折蘆描、橄欖描、棗核描、柳葉描、竹葉描、蘸筆水紋描、減筆描、柴筆描、蚯蚓描。被描繪的對象不同,畫家在作畫時應用不同的描法,以形成不同的線條。線條既可以表現形,也可以表現情;既可以表現動,也可以表現靜,同時,線條還可以表現空間,在西方的油畫中,常使用線條。例如馬蒂斯、安格爾、倫勃朗等人,不但用線表現形體輪廓,還用線表達畫家的感情,在抽象派畫家蒙德裡的作品中,用垂直和水平的線表現寧靜的美感,而在波洛克、康定斯基的抽象畫中,線條則表現出激烈的生動感。
線條不但在繪畫、工藝美術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建築與雕刻中也非常講究線條的應用和變化組合。建築的外輪廓線和內
美術中的結構,應有兩個含義。一指形體結構,為了畫好人像,就要研究頭部的生理結構,包括骨骼、肌肉、皮膚是如何組織在一起的,不懂得人體藝用解剖學,就很難自覺地去表現結構,而結構是繪畫中的基本要素,結構不對,又很難去「以形寫神」。
結構的第二個含義是指藝術形式中的布局。即人物、情節、環境、道具在畫面中如何安排,如何布置的意思。一般地講,畫面結構要求均衡、和諧、優美。也就是說,每個局部的安排,既要變化多樣,又要和諧統一,在變化之中求統一。中國畫論中的「密不透風,疏能跑馬」、「疏密得當」實質上談的就是基本的結構原則。
成忠臣: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央文史館書畫院研究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在人格及道德沒落的中國藝術界,保持了正直的文人氣節。以一己之力挑戰邪惡,拉開了作品會說話的序幕,其作品被文化界大佬吳冠中、史樹青譽為最具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