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物畫的發展歷程中,以少數民族人物形象為主題進行繪製的作品不勝枚舉,如繪畫史上的《步輦圖》《職貢圖》等,皆以少數民族形象為表現對象。而到了近現代的人物繪畫中,以少數民族形象為表現主題的作品開始以別樣的姿態進入中國傳統人物畫的創作中,以其獨特鮮明的民族特色,為藝術家在人物畫的觀念以及形式的更新上提供了資源。廣西地處我國南部,是少數民族聚居的主要地區之一,地域內民族眾多,民族文化亦是多樣。反映到藝術審美層面來看,廣西少數民族的形象、服飾、習俗等均為畫家們提供了不竭的靈感源泉。
新中國成立以來,湧現出如黎正國、柒萬裡、鄭軍裡、姚震西、魏恕、梁啟德、黃宗湖等一大批以廣西少數民族為創作題材的人物畫家。也由此,與少數民族相結合創作出的中國人物畫,便產生了其自身的藝術化表徵及審美特質。尤其是對於人物形象刻畫過程中技法語言的把握與探求,更是值得探究。首先是工寫兼備的「意象性」造型技法語言。在表現廣西少數民族人物形象的過程中,畫家們往往會通過人物形象來對畫面主題進行提煉,來展現和強調畫家自身所理解和思考的主題內涵。畫家們常常深入實地,考察少數民族的日常生活和風俗習慣,在此基礎上創作出既具有現實感,又具備畫家主觀認識的少數民族形象。
這種或工筆、或寫意的技法表達,在追求嚴謹寫實的基礎上,也逐步開始了對寫意造型的追求,這種偏於「意象性」的造型觀念,使得在對少數民族形象刻畫上,更加深化了其內涵意義。因此,有關於少數民族人物形象的描繪,並不僅僅是寫實性的參照廣西少數民族的人物形象、著裝、姿態等,而是在參照現實人物形象的基礎上,有所取捨,有所創造,從而在畫面中塑造出能夠傳達作者自身思考、體悟的形象,且能夠引發觀者對此的共鳴。此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畫家如鄭軍裡。他在1981年創作的人物畫《苗嶺金秋》,描繪了金秋時節的苗族姑娘在追趕鳥雀之後,口渴飲水的情形。
此圖中,他以工筆人物的技法進行人物形象的塑造,但在人物造型上已略有變化。此後的時期,他更是將創作重心轉移到寫意人物畫的創作中去,便可明顯看出「意象性」造型在其人物形象塑造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如《桂西雨》描繪了雨天中兩位少數民族少女騎馬歸家的情景。此圖中他採用了大量的水墨技法刻畫對象,對人物造型的刻畫也並未局限於面部表情,減少了對人物形象的現實主義刻畫,將畫面視域不斷縮放至一個宏闊的空間,抓住人物的形象、姿態、動作來傳達出桂西少女在雨天中的自由、平和之態。由此,這些來自於現實生活的形象,在經過畫家藝術化處理之後,所傳達出的畫面意境更具生趣意味。
此方面的代表作品還有很多,如《桂西少女》《瑤山印象》等。從繪畫的技法語言來看,畫家們往往對與服飾裝束所搭配出現的色彩予以關注,而對色彩的調配選取,是人物畫家們形成筆墨技法語言的又一個重要面向。廣西地區內民族眾多,各個民族又均有自己所獨屬的色彩信仰,存在於民族服飾、民族裝飾之中的色彩,便成為畫家所重點考慮和吸納的表現元素。色彩在畫面中的融入,既能在宏觀上表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氣質,同時也能由差異有別的色彩,表達出所塑造人物的內心情意。
由此形成少數民族多樣化的色彩觀照與現代繪畫創作的和諧統一,增強人物形象及整體畫面的藝術性表現。活躍在新中國成立以後的黎正國、莫更原等一批畫家,常常以樸實的藝術面貌來表現少數民族人民的生活狀態。如黎正國的代表作品《一曲山歌一個坡》,描繪了四位姿態各異的少女行走於山間坡路的情形。他通過人物的頭飾、花紋,以及黑色為主的服飾顏色,使少數民族形象一躍而出,強烈的烘託出了廣西少數民族的人物形象特徵。又如文海紅的《歌圩花海》、黎冰穎的《大板瑤新嫁娘》,這兩件作品則是將少數民族進行歌圩節日以及婚嫁時節的紅色作為人物形象塑造的主體色彩。
這些色彩的使用,配以少數民族所特有的服裝服飾,使得廣西少數民族的特色極為突出,畫風清雅古樸,刻畫出了少數民族女性形象的別樣姿態,也進一步彰顯了人物性格的淳樸嫻雅。隨著中國人物畫的不斷發展,以少數民族為主題進行的創作也在不斷地形成了多種樣式。這一方面是藝術家筆墨技法語言的不斷延伸,也是其表達人物之「生意」「神情」的審美趨向。這也說明了從寫實性的再現,到意象性的表現,藝術家們也在不斷地在畫面中融入自己的思考和情感,並借少數民族的形象展現給觀者。以上這些也讓我們看到,不僅僅是廣西少數民族的人物形象之表達,此外的任何一個地域內的少數民族風情,都可以為藝術家的創作注入最新鮮的藝術啟發力,形成具有潛力的藝術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