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摘錄自福建美術出版社《中國畫技法 虎》,王連城著,節選網絡共享內容僅供參考,如需深入學習,請從正規渠道購買正版圖書。
虎是哺乳綱食肉目貓科動物,身長約五六尺,黃褐色,有黑斑紋,頭呈上寬下窄的三角圓形,眼睛炯炯有光,耳不大能活動,口角寬闊,舌面有刺,牙齒鋒利,鼻下有一痕連上唇,尾長拖地,四肢粗而有力,爪鋒利,性兇猛,行動敏捷。喜居深山荒林及草澤之中,晝伏夜出,善爬山跳澗,又會遊泳。那麼,虎的技法有哪些呢?通過以下內容,我們就可以快速掌握虎的繪畫技法。
一、虎的頭部畫法
虎頭是最重要也是最難畫的部分,要著意畫好。畫時先勾勒出頭部的準確動勢,再勾虎的面部表情,依口形的張合、鼻的皺縮、眼的顧盼等不同造型加以刻畫。
1.眼睛的動態:勾畫眼睛時,要注意特徵,內眼角向下傾斜,外眼角向上翹起,眼下有一條月芽形的線,由此畫出虎眼不同動勢。
2.鼻的動態:虎鼻寬且平坦,少斑紋,隨頭形的動勢有正側、半側之分。
3.嘴的動態:畫虎口的張合動勢,唇邊宜用濃墨大膽落筆,舌腔以曙紅罩染。虎的門齒為上下六顆,上唇有三四行鬚根點,鬚根應畫得堅挺有力,忌雜亂無序。
4.額頭與耳部結構:虎的額部斑紋呈「王」字形,行筆要有起伏變化,以藤黃調赭石染虎皮。虎耳略圓而短小,背為黑色,中間有一圓形白斑。耳內可輕施白粉。
5.頭部整體畫法:先用藤黃調赭石大筆畫出虎的額、鼻、頰,用幹墨皴出頸部的毛絨感。以濃墨勾出眼、鼻、口、耳,畫出額、臉的斑紋變化。
二、腿、爪、尾的畫法
1.腿部畫法:虎的前腿強壯有力,後腿稍長而細削。後腿斑紋較前腿多,後側呈「人」字形的斑紋。
2.爪部畫法:虎爪為五趾,前四趾並列排,後趾略高,呈圓狀,爪甲鋒利有力。
3.尾部畫法:虎的尾部粗長有力,主要起平衡作用。畫時視虎的姿式而定,應彎曲有勢,顏色與虎身相同,末端為白色,尾尖為黑色。
三、虎的畫法步驟
1.下山虎畫法(先染後勾法)
步驟一:用羊毫筆蘸赭石加花青畫出面部、額、眉宇、鼻、顴骨、上額骨處的結構色塊。
步驟二:用同樣筆色畫出背、尾部色塊,按結構畫出 濃淡變化。
步驟三:趁畫面半乾時,用兼毫筆蘸濃墨勾出面部、頸部、背、腹部及前後肢、尾部的斑紋,筆法濃淡乾濕並用,墨斑排列不可太整齊,中鋒側鋒並用。
步驟四:待面部幹後,用淡黃填眼部,胭脂填鼻鏡,用衣紋筆濃墨畫眉毛、虎鬚要有彈性。
2.臥虎畫法(先勾後染法)
步驟一:先用兼毫筆蘸墨畫出頭部,注意眼睛的傳神,五官的比例及變化。
步驟二:再勾出前後肢及全身、尾巴的斑紋,斑紋有粗細、濃淡之分,運筆應大膽,勾勒時中、側鋒並用。
步驟三:待墨接近幹時,再按結構用筆著色(調色可用赭石加花青,也可赭石加花青加藤黃少調一點墨)。
步驟四:最後幹後用衣紋筆蘸濃墨畫出眉毛、鬍鬚,鼻孔用胭脂即可。題款、鈐印完成。
四、不同動態的虎
五、範畫畫法
《虎嘯飛瀑圖》畫法
步驟一:在紙上確定上山虎的位置後,大體定好動態,用兼毫筆蘸墨畫出頭部。墨要有濃有頓挫。用濃墨勾眼睛、顴骨和須痕,然後勾出額頭、面部斑紋以及口部結構,再畫出耳廓。
步驟二:用羊毫筆調赭石加花青色後,按結構行筆上色。有的結構處肌肉還表達不夠時,再用筆等半乾時渲染一遍。在上色半乾時,用濃墨畫出虎的斑紋。注意虎的整體形態、結構、透視等關係,用墨注意濃淡乾濕、粗細交錯、疏密等關係。
步驟三:畫山坡,注意配合老虎的動勢,畫出山坡走勢,用筆宜筒、肯定。
步驟四:為了虛實對比強烈,用淡墨畫遠處瀑布,近處畫出山草,用筆應蒼勁有力,表現風吹草動之動態。用淡黃染眼,在眼珠周圍用花青渲染。,用胭脂畫出鼻鏡和舌頭。最後用衣紋筆濃墨勾出眉毛、虎鬚。落款、鈐印,完成全圖。
《虎氣圖》畫法
步驟一:在紙面偏下部分,確定好臥虎的位置,用兼毫筆勾勒虎的動態。注意眼部和眼外角處斑紋及眉宇處斑紋要用濃墨。
步驟二:根據虎的結構,調赭石加花青,用較大的羊毫筆大膽上色。趁色半乾不溼時,用兼毫筆中、側鋒畫斑紋。按結構需要大膽落筆,畫出濃淡乾濕墨色效果。虎皮結構不明顯處再用幹筆蘸色或淡墨皴擦。
步驟三:用淡墨畫出山石,表現虎的虛實關係。
步驟四:在圖左上方畫一斜向松枝伸向虎頭後面,再在左下方畫一叢樹枝作近景,畫面就完整了。為了畫龍點睛,眉毛和鬍鬚最後用衣紋筆蘸濃墨寫出。
若喜歡,請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