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羅志強,又名羅行方,香港人。
畫家羅志強
香港是國際性大都會。百餘年來,若論接納外國文化和新思潮,內地城市恐無能匹敵者。奇怪的是,在那裡卻保留著許多悠久的中國傳統。其實說奇怪也不奇怪,打個不一定妥帖的比方,面對外來的新鮮東西,最好奇最動心的多是窮鄉僻壤小兒女,長在大家高族的人,因見過世面,反而能泰然處之。香港之所以保留那麼多文化傳統,這恐也是個種原因之一。
羅志強作品
羅志強先生是堅持中國水墨的香港畫家。在「西學東漸」近200年的潮流裡,歷史和現實中不知有多少人迷失了方向。當外國的堅船利炮打開封閉的國門,許多人也喪失了對民族文化的自信,把西方的文化等同於西方的堅船利炮,不加分別,囫圇吞棗,盲目創新,生搬硬套,搞出許多不中不西的文化垃圾。
於中國畫而言,中西交融,是中國畫創新行進的動力,然則,不熟諳傳統,不屑於基本功的錘鍊,為了創新而創新,卻是必然被淘汰的盲動。至於被功利充斥頭腦而投機學巧的,則因缺乏對藝術和傳統基本的敬畏和真誠,則必然被大眾唾棄,淹沒於塵沙。
羅志強作品
羅志強先生在中國水墨裡浸染數十年,這可以從他精湛的筆墨功夫裡讀得出。中國水墨的妙處,就是用看似簡單的黑白二色,表現豐富的內容。黑白二色,看似簡單,其實不然,運之於畫,非有純熟深厚的功夫及對中國文化、中國傳統哲學的思辨,難以把握。如在技術上運用不當,不會用水,筆法荒疏,畫面往往會一塌糊塗,乃至黑乎乎一片,看不出物象結構造型;如在哲思上把握不好,對計白當黑、以黑襯白、黑白相生的對立和統一沒有深刻理解,黑是黑白是白,將缺乏自然的靈動和風致,往往是僵死的筆墨;如缺乏傳統文化的修養,畫面格局狹促,必然缺乏畫外的餘音。
羅志強作品
板凳要坐十年冷。羅先生敬畏傳統,善待筆墨,師從水墨名家趙少昂等,不僅在筆墨上下苦功,也在畫外下苦功夫。這些在題畫的書法和文字中,都可見一斑。這些,同時也是一些中國畫畫家應該加以補習的功課。
老樹紛披,婆娑水畔,二牛半渡,牧笛橫岸。
羅志強先生《一泓綠水歌老止》圖,畫了一片田園牧歌式的空明境界。
《一泓綠水歌老止》,可以看到趙少昂、李可染等水墨大師的一脈傳承。老樹是枯的,碧水是明的,牛是相背又相向的。牛眼睛留出白色的一點,點出這生靈一生辛勞樸實的神態。
整個畫面以淡墨為主,樹幹鮮活部分黑漆三兩處,在蒼老中顯示無限生機。牛身與水相融交接部淡墨渲染,牛頭以濃破淡,在輕柔裡透出樸厚。黑與白,濃與淡,蒼與嫩,靈與樸,把握得恰到好處。
這幅水墨畫裡,羅志強先生用簡要的筆墨和構圖,勾勒渲染了一片意蘊無窮的世界,讓人的思緒從畫裡飛到畫外。水鄉近,牧笛一聲,水鄉遙,伊人倚樓。
人與動物,一個貪婪殘酷,一個不計勞苦回饋主人,兩者的情操、分野實在太大了。遂又引詩以賦「老牛浮鼻過,橫塘水漾波,遠村聞牧笛,低奏息勞歌。」
羅志強
又名羅行方,香港畫家。廣東鶴山人。1952年生於香港。年少時從遊靳微天先生及趙少昂教授習畫。
現為「今畫會」會員,「國際五邑書畫家協會」會員、「熔爐」會員。曾任城市大學駐校藝術家,中華基督教會中學聯校視覺藝術展覽統籌小組主席。接受《中外》雜誌(266期)訪問及刊登作品;接受香港市政局之邀請繪畫《三羊(陽)啟泰》年畫;接受華人財經雜誌(112期)專訪及刊登作品。
1977年2016年間,曾於美國、馬來西亞、韓國、澳洲、廣州、中山、香港舉辦多次個人畫展、書畫展、聯展及會員藝術展覽。2010年更與女兒合辦《南天濡韻-羅志強、羅令潔藝展》於香港。
· 雲 · 峰 · 畫 · 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