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病逝#1946年春天,一艘名為「米山丸」的客貨輪從九州島抵達基隆港。
船上的人都在排隊等待做登岸前最後的隔離檢查,他們大多是從日本回來的臺灣大學生。
二十三歲的巖裡政男也在其中。巖裡政男,後來恢復他的漢名——李登輝。
劍道少年
1895年,甲午戰爭爆發,中國戰敗。
日本強索臺灣,無奈中國只能將其割讓,從此開啟了臺灣長達50年的殖民時期。
1923年的臺灣, 「皇民化運動」正被悄悄然鋪開。李登輝就出生於這年,父親李金龍任職政府警界,給了哥哥李登欽和弟弟李登輝一個小康之家。
小學一年級起,李登輝就是全班最高的一個學生,坐在最後一排,還被指定為班長。那時候李登輝沉默寡言、獨來獨往的性格,也給任教老師朱木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時候遇上好事的同學故意逗他,想拉這個把課本都要快翻破的小朋友出去一道玩。這時候,從小就比同齡孩子高出半個頭的李登輝總會微微一笑,然後繼續坐在那裡,紋絲不動。」
不過,李登輝有唯一愛好的團體活動:以「忍、準、狠」為要訣的劍道訓練。
李登輝在日後展現出來的內心強大,意志堅韌大多來源於這裡。
等到1941年,18歲的李登輝已經身高一米八,體重八十五公斤,結實魁梧,他更名「巖裡政男」。
次年,巖裡政男東渡日本,赴京都帝國大學留學。由於日本不允許殖民地學生選修法政等學科,所以他選擇研讀農業經濟。
誰是臥底?
回到臺灣的第一個秋天,李登輝加入共產黨。
當時新民主主義思潮瀰漫整個臺灣,李自己也表示「讀遍馬列著作」。其於1946年9月入黨,入黨介紹人是吳克泰,後來成為全國政協常委。
來年,由於「二二八」事件後臺灣的白色恐怖,李登輝一度被捕,但旋即重獲自由。許多人堅信,他通過出賣同志才安然脫身。因為在當時臺灣嚴酷的政治背景下,李登輝身背「匪諜案」卻能在幾年後出國留學,唯一的可能性就是「戴罪立功」。
事後,李登輝退/黨,並不忘向黨組織提出「君子協定」:希望互相保守秘密,黨不傳李入黨之事,李也絕對不做危害黨的事情。中共臺灣省工委書記的蔡孝幹批准了他的要求。此時距離李登輝入黨,不到一年光景。
平步青雲
1958年正值「八二三炮戰」期間,蔣經國奉父親蔣介石之命,9次來往穿梭於金門與臺灣本島之間。因金門島上黃沙漫天,「金防部」司令蔣仲苓向當局反映,希望能派遣島內植樹專家,強化植樹造林。 「總政治部」執行官王升透過「農復會」委員蔣彥士介紹,知道了一個先後留學日本、美國的農經博士——李登輝。
從此,李登輝進入上位者的視野。
李登輝曾因為攻擊國民黨,在1960年曾被拘留四個半月,後來,通過曾文慧託人行賄才被放出來。
1970年,年逾47歲的李登輝迎來了人生第二次仕途好運,李登輝越來越得時任行政院院長蔣經國的賞識
1978年,蔣經國就任「總統」,李登輝出任臺北市市長,同時辭去在臺大兼任的教職,徹底蛻變為政治家。
「中國歷史沒有拋棄臺灣,臺灣怎能脫離中國大陸!」
1981年升任臺灣省主席的李登輝已然位高權重,卻時時感到自己還能更上一層。
「恰巧」蔣經國寄予厚望的幾位接班人屢出差錯,李登輝「名正言順」開始進入蔣經國的考慮範圍。但蔣經國始終懷疑他暗藏「臺獨」禍心,猶豫不決。
不久,李登輝前往臺灣省議會備詢,一些本土省議員發表「臺獨」言論,李登輝語氣鏗鏘地駁斥道:
「中國歷史沒有拋棄臺灣,臺灣怎能脫離中國大陸!」
奇怪的是,這些議員竟也接受了李登輝的駁斥,言行有所收斂。這件事讓蔣經國大呼滿意,以為李登輝不僅反對「臺獨」,忠心不二,並且能力超群,能夠服眾。當下命令要國民黨秘書長蔣彥士,請他準備履歷表,一個禮拜後,提名他為臺當局副領導人。
可惜蔣經國不知道,這些省議員早已被李登輝收買,只不過是配合李登輝演戲罷了。而李登輝收買人心的利器,便是他那許多裝滿政要秘辛的「抽屜」。
1984年,李登輝被蔣經國欽定為「副總統」。由於李登輝資歷太淺,升得太快,使各界人士跌破眼鏡。
在提名書中,蔣經國稱讚李登輝「少時即痛心邦國為日人侵凌,富有民族意識」。當時不少國民黨少壯派支持李登輝,認為他是個忠厚老實、態度謙和、思想開明的好人。
然而到1995年,面對蔣氏家族瓜果凋零的悽楚結局,蔣孝勇的遺孀方智怡女士才向海外傳媒透露一個不為外界所知的信息,蔣經國在病逝(1988年1月13日)之前,曾對身邊家人哀嘆:「我看錯了人!」
1985年,國民黨召開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李登輝正式當選為國民黨主席。
1988年1月,蔣經國病逝,李登輝就職「中華民國總統」。
家門不幸
李登輝晚年曾對媒體說:「蔣經國說,用人時要先看他的老婆!如果太太不象樣的話,先生也沒辦法把事情做好」。李登輝表示,因為這句話讓他當了12年的「總統」。
妻子曾文惠比李登輝小三歲,出身地主家庭,與李登輝家族是世交。
婚前,曾文慧拒掉醫生、法官、律師大批求親,告知家人,她獨愛還在讀書的李登輝。愛好文學的李登輝也向友人描述曾文惠道:「那女孩就像含蓄害羞的白色百合,但與她聊著聊著,竟然就變成了豔紅的玫瑰花。」
婚後,他們育有一子兩女。
1982年長子李憲文因鼻咽癌去世,年僅32歲。李憲文去世時,李登輝悲痛萬分,他抱著愛子的遺體,一步步走向停屍間,終於痛下決心。
原來李憲文病危時,曾主動拜訪父親婚外戀對象張女士,苦求張中斷與其父往來。
張姓女子是一名臺灣鄉紳的遺孀,育有六個子女,與李登輝相識於李赴康奈爾大學攻讀農業經濟學博士期間。
李憲文說,「如果你真的愛我父親,請妳不要傷害我的家庭,也請考慮我父親的事業前途,求求妳……」而張看到已重病纏身的李憲文如此哀切之言,被其孝心感動,張女士回答說,「放心,我會離開你的父親,更不會妨礙他的事業前途」。
在這一年,李登輝與張姓女子終於了斷長達二十多年的婚外情,回歸家庭。
「臺獨」邪路
李登輝在島內潛心布局,陸續鬥倒俞國華,架空郝伯村、移走邱創煥,最終登上大位,此時此刻,他終於不負兩蔣重託,終於等到了自己一直以來苦苦忍耐的好時機。
1989年上半年的一天,某場中常會開會之前,李登輝在國民黨中央黨部接見趙少康,交心般說道:「你知道我當年為什麼到日本學農業經濟嗎?就是為了到中國大陸幫助他們的農業發展!」
趙少康看他誠懇認真的神情半信半疑,聽了這話也一直放心裡,沒有對別人說過。「看他說話的樣子,覺得他講的是真心話,可是看他平日的表現,又像是另一回事,畢竟年輕時的夢,是很容易幻滅、改變的。」
隨後,李登輝接受《壹周刊》訪問,公開對大陸訴衷腸,「我學農業經濟,是為了到大陸工作」。
李登輝說他很想訪問大陸,重遊孔子走過的路。難道是李登輝真的要重拾他少年的夢?
1992年李登輝任內,兩岸達成後來被稱為「九二共識」的協議——海峽兩岸雙方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統一。
1993年,「汪辜會談」在新加坡舉行。兩岸關係似乎逐漸「回溫」。
可是李登輝等的就是這樣一個帶領臺灣走上和大陸分裂,最終「回歸」日本的「臺獨」邪路的時機。
從小學習劍道的他從小慣忍,他曾經告訴身邊人,他一生最崇拜日本戰國時期的德川家康,因為德川家康最能忍耐。在時機未成熟之前,他一定會隱匿自己所有的光芒。蔣經國還在,蔣經國的顧命大臣還在時,李登輝不敢越雷池一步。等掃空了一切障礙物,李登輝終於露出狐狸尾巴。
1995年李登輝重返母校康奈爾大學,在歐林講座發表題為「民之所欲,長在我心」的公開演說,首次提出「中華民國在臺灣」。北京方面為表抗議,宣布第二次「汪辜會談」延期。
1996年,李登輝宣布正式競選第九任、也是「中華民國」首任民選「總統」,最終以54.0%的得票率當選。1999年,李登輝提出中國和臺灣是「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
2000年,李登輝卸任,並決定不再參選下一任「總統」。
再起波瀾
同年5月20日,李登輝正式離開「總統府」,終結十二年總統生涯,也因國民黨敗選而辭去了國民黨黨主席職務。
此時,國民黨已被李登輝攪得四分五裂。一個典型側面,是宋楚瑜與李登輝決裂。宋曾在蔣經國身後政權交接之際,推戴李有大功。李登輝與宋楚瑜一度情同父子,感情濃時,他還曾摸宋楚瑜的屁股,以示親近。但後來,李登輝一路追殺宋楚瑜,宋無奈出走,自立門派。
李登輝卸任後頻頻出書,人們這才了解到,他對於國民黨竟充滿仇恨。國民黨帶給他的一切榮耀,都為他分裂國民黨一級一級鋪好臺階。
林洋港直言:「李登輝忘恩負義。」
蔣經國的兒媳蔣方智怡則說:「如果說經國先生被騙了,不如說我們大家都被騙了。」
卸任後,李登輝已完全離開國民黨的權力核心。
隨後民進黨陳水扁上臺,國民黨下野,結束了在臺灣長達五十五年的執政。
當年極力向蔣經國推薦李登輝的王作榮感嘆:「陳水扁勝利不是天意,是李意。」
2001年9月21日,李登輝為新成立的臺灣團結聯盟候選人站臺,正式被國民黨撤銷黨籍。
李登輝中年才開始學習普通話。他的日語比閩南話流利,閩南話比客家話流利,英語並不很好。曾經擔任李登輝翻譯的中央通訊社社長洪健昭透露,李登輝接待外賓,無法以英語表達時便說閩南話,有時突然轉用日語。
1999年《人民日報》曾評論李登輝為現代汪精衛,表示兩人都是漢奸。日本作家上阪冬子為李登輝夫婦作傳,她問李登輝,被譬喻為汪兆銘,有何感想?
李登輝只以悠閒的語調,回了一句:
「我覺得很光榮。」
曹操詩《龜雖壽》云:「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耄耋之年的李登輝依然不甘寂寞,時有驚人之語。
2015年8月20日,李登輝投書日媒,稱「二戰期間,臺灣與日本是同一個國家,對當時的臺灣人而言,日本才是『祖國』,臺灣對日抗戰不是事實,是為了『祖國』而戰。」
「我不是我的我。」
這是李登輝的座右銘。
縱觀李登輝一生,巖裡政男是他,共產黨員是他,國民黨主席是他,背叛國民黨的也是他;
說「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是他,在「九二共識」上簽字的是他,提出「兩國論」的是他,否認臺獨的也是他。
似乎他說什麼、做什麼都不要緊,只想自己呼風喚雨,哪管身後洪水滔天。
來源:中評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