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哥古點」邊看邊聽
20年前的1996年,臺灣政壇雙星林洋港和李登輝的對決精彩無比。敬請收聽。
1996年,臺灣第一次實現地區領導人全民直選。參加選舉的候選人當中包括國名黨兩位前副主席,被稱為一時瑜亮的李登輝和林洋港。
1996年首屆臺灣地區領導人直接選舉,四位候選人李登輝、林洋港、陳履安和彭明敏(由左至右)參加電視政見發表會,出現第一次同臺的畫面。
李登輝大家比較熟悉,但對林洋港則相對陌生,實際上兩人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臺灣政壇上的對照關係類似於王兆國與胡錦濤,從性格人品上來說,一般的人都認為林洋港的坦誠磊落與李登輝的隱忍權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林洋港1927年出生於臺灣南投農民家庭,暱稱「阿港伯」。在日本讀中學,返臺後就讀臺大政治系。畢業後從基層公務員做起。先後歷任臺北市長、臺灣省主席、中國國民黨副主席、司法院長等職,是蔣經國時期重點栽培的國民黨精英。
由於出眾的人望,林洋港九十年代在國民黨內的地位和影響,非同一般,黨內大部分「國民大會代表」都推舉他競選「總統」。但李登輝抬出黨內八大元老出面斡旋,希望林洋港退選。林洋港生性至正大忠,敦厚樸實,並不計較個人升遷,毅然宣布退選。此舉深得各方面讚許。然而,人心叵測。畢生光明磊落行事的林洋港沒料到他已被人愚弄,甚至還被開除國民黨黨籍。1996年,他終於開悟,以非國民黨人身份競選「總統」,終因資源相差懸殊而落選。儘管如此,雖敗猶榮。
林洋港和李登輝同為蔣經國催臺青政策拔擢的臺灣本地青年代表。論年紀,李登輝長林洋港4歲;但論政治資歷,林洋港從臺北市長到省主席,均早李登輝一步。論本土氣味的魅力,林洋港的詼諧談吐和練達人情,無疑也在李登輝之上。但成也魅力、敗也魅力,林洋港的高人氣或許不知不覺埋下「功高震主」的疑忌,使蔣經國選擇了李登輝;李登輝接任當局領導人後,林又捲入國民黨「二月政爭」,其形象大受損傷,最後只能悄然引退,從此不再過問政事。相形之下,李登輝經過12年權力高峰的呼風喚雨,至卸任十多年後,還不時對政治指指點點。兩相對照,林洋港是裸退,李登輝則退得拖泥帶水,顯示其沒有安全感。
蔣經國和林洋港
林洋港不僅親民和藹,主張兩岸和解,而且飲酒直爽豪放,以表面張力著稱。2015年,習近平和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開創了兩岸領導人高峰會談的新局,晚宴時氣氛融洽,席間臺總統府秘書長曾永權為習總書記斟酒,但沒有完全斟滿,大陸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滬寧戲稱,這在大陸被稱為雙眼皮,要斟滿到不能再斟才能稱為單眼皮,而習總書記進一步對馬英九總統說,這就是你們所說的表面張力,馬略覺詫異而追問,習說這個說法就是來自於林洋港先生,兩位領導人一同表達了對林先生的敬重。
世事難料,蔣經國當年擇李舍林,主要或許是覺得,林洋港的「表面張力」顯得有些張揚,於是挑了「椅子只坐三分之一」的李登輝;但蔣經國絕對不會想到,後來的李登輝卻因沒有「表面張力」的智慧,竟然鬧到「泛濫成災」。2013年,林洋港先生在臺中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