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 | 「皇民摩西夢」終究是做到了頭

2021-02-13 吃瓜情報局

2020年7月30日,臺北榮民總醫院傳來消息,臺灣前領導人李登輝病亡,終年97歲。

這可真乃是「輝」飛湮滅,兩腿一「登」,「李」所當然,好一個自詡臺灣「摩西」的巖裡政男。

得知消息,師姐票圈的鞭炮聲放的和中國關閉成都領事館那天一樣的大。

1895年,甲午海戰中國戰敗,中日籤訂《馬關條約》。

自此,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裡,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內人民進入日據時代。

在殖民統治臺灣時期,早期實行過高壓統治,但後因日本方面採用了臺灣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和兒玉源太郎的主張,對島內人民實行「皇民化教育」,並將一些日本的文化制度搬到臺灣,開始培養「精神日本人」。

李登輝就是被孵化於這一方針下的臺青。

1923年,李登輝出生於臺灣淡水。

他自小念書便偏愛日本書脊,「國語」(日文)考試拿過滿分,尤愛日本劍道。

少時的讀書生涯,李登輝都是在「皇民教育」體系下完成的,這使得他對日本有非常高的認同感,心理上也成了一個「精神日本人」。

1941年,李登輝捨去了自己的中文名姓,給自己改了一個日本名:巖裡政男。

1942年,他考入臺北高等學校。

1943年,受戰爭影響,他提前半年從臺北高等學校畢業,隨後赴日本京都帝國大學留學,學習農業經濟學。

在這個過程中,他對《武士道》一書格外推崇。

後來,他在《新·臺灣的主張》當中,總結過自己心目當中的「日本精神」,說這是「臺灣人在接受日本統治時學到的,也是日本戰敗後從中國大陸過來的中國人身上看不到的,臺灣人引以為傲的精神,日本精神代表勇氣、誠實、勤勉、奉公、自我犧牲、責任感、守法以及清潔的精神」。

1944年,頂著「巖裡政男」身份的他被編入日本陸軍大阪第四師團,結果還沒來得及在前線立功光榮赴死,日本就戰敗了。

同年,他的哥哥李登欽在馬尼拉戰死,死後以「巖裡武則」之名進入靖國神社。

1945年,日本戰敗,李登輝乘船重新回到臺灣。

隨後,臺灣光復,國民黨開始「去日本化」,那時李登輝還抱怨自己已經習慣用日語寫作交流,現在卻被突然要求講北京話,這讓他吃盡了苦頭。

畢竟那時,距離他向天皇寫血書,誓稱要為日本帝國賣命當兵才過去並不算長的時間。

而他到底是真的為了效忠,還是僅僅為了得到成為「皇民」(虛化的日本人身份)的捷徑,這就不得而知了。

又過了四年,蔣委員長帶著一百多萬人來到了臺灣。

在國民黨敗退臺灣省前,臺灣島內的「族群問題」就一直都很突出,而這主要是歷史原因。

臺灣島內分為原住民、荷蘭人佔據時期招募的福建、廣東人、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帶去的潮汕人、施琅打敗鄭家後帶去的閩南人、不斷移民的客家人、日劇時期的日本「灣生」、蔣委員長敗退臺灣帶來的一百多萬的「外省人」。

由於臺灣島內的族群比較複雜,所以在臺灣省內政壇,「族群」牌一直到現在都很好用。

國民黨是一個外來政權,前期為了鞏固統治也實行過高壓統治,但為向美國示好,同時為了更好地統治,國民黨開始用起了本省人,這裡的本省人,特指臺灣本土青年,即「臺青」。

李登輝就受惠於這一政治風口。

國民黨內部有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每年都會選拔一批人才進行培養,並出錢送他們公費留學。

這些人學成歸來就會進入中層幹部的儲備隊伍,這些人裡有的是通過人員推薦的、有的是考試選拔出來的,有的則是世家子弟。

李登輝也是其中之一,他在被選上後,順利去美國念了六七年的碩博。

那時候,留洋人才稀少,國民黨當局又需要留樣人才來裝點自己的民主門面,加上本土化的需要偏愛有專業能力的臺青,這便讓李登輝吃到了政治紅利。

李登輝之所以能得到建豐同志的青眼源於一場私人宴會,在宴會上他解釋了建豐同志身邊親信王作榮、王升、李煥,後面王作榮還成了李登輝的入黨介紹人,李煥則是一度成了他最大的政敵。

李登輝在逢迎上意上做得很好,加上的確也是農業經濟學出身有些才幹,在做出了一些成績後便被建豐同志給提拔了,還常常帶著他下鄉。

李登輝明明是個劣跡斑斑的人,卻格外得建豐同志的賞識,還被一路提拔到了二把手的位置。

1988年,建豐同志去世,李登輝上臺。

但彼時,李登輝根基未穩,黨內多股勢力對他虎視眈眈,加上建豐同志生前留下掣肘他的勢力,李登基手裡所能動用的權力很有限。

於是,不甘被制衡的李登輝便秘密開始籌划起了「二桃殺三士」的清敵之路。


1990年2月11日,國民黨舉行「臨時全體中央委員會」,推舉第八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候選人。

而這時,主流派和非主流派之間的鬥爭也是愈演愈烈,李登輝從政以來最危險的時刻來臨。

在李煥和郝伯村等「非主流派」人想要以「不記名投票」的黨內民主將「主流派」的李登輝拉下馬時,李登輝早先拉攏的宋楚瑜出馬了。

宋楚瑜是個打輿論戰的一把好手,他直接在鏡頭前放話,將黨內民主打成「奪權陰謀」,是一些人「居心叵測」的陰謀,而且還有相關證據顯示。

就這樣,想要以不記名投票推動的黨內民主方案在舉手表決中被否決。

隨後,非主流派又找到了林洋港和蔣緯國,想要讓他們搭檔參選,將李登輝拉下臺。

結果直接被李登輝一套組合拳給拆完了:

李登輝又是找蔣孝武來拆自己叔叔的臺,又找元老去說服林洋港……..

逐一攻破後,李登輝此時就只剩下了三位「顧命大臣」,分別是負責黨務的李煥(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負責政務的俞國華(行政院長)、負責軍務的郝伯村(參謀總長)。

前面說到,在主流派和非主流派的鬥爭中,李登輝將宋楚瑜拉入麾下。

差人辦事,自然得許人好處。

但這分配就是一門學問了,正如《論語·季氏》第十六篇所述:「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遇上李登輝這類慣會過河拆橋、借刀殺人的小人,並不會真的論功行賞,而是以史為鑑,模仿晏嬰玩了一出「兩桃殺三士」。

他先是讓負責黨務的李煥取代了俞國華的行政院長位置,這樣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的位置就空了出來,補上的人就是宋楚瑜。

於是黨務,現在就落到了李登輝手裡。

而在李煥的行政院長位置沒坐穩,李登輝又讓借著名聲赫赫的郝伯村逼退李煥,讓郝伯村出任行政院長,逼李煥出局。

這樣下來,負責軍務的郝伯村明升暗降,被釋了兵權。

緊接著,李登輝又提拔了與郝伯村不對盤的蔣中苓出任國防部長、劉和謙出任「參謀總長」。

於是,潛在危險「軍權」問題解決。

被釋了軍權的郝伯村肯定不會甘心,這時候只要耐心等待時機抓他的錯處即可,就這樣,李登輝又借著郝伯村擅自在行政院「召開」軍事座談逼郝伯村下臺。

這一系列操作下來,原本的黨務、軍權、政務盡數落到了李登輝手裡,成了實權在握的領導人。


在沒有拿到真正的實權前,李登輝幾乎是各種做小伏低,勤勤懇懇地接受著上位者對他的「去皇民化」,平日裡就連坐板凳都只坐三分之一。

但在借勢上位,掌握實權後,李登輝的真面具逐漸暴露出來。

李登輝明面上的執政時間是1988年至2000年,在這期間,他開始在黨內大力扶植本土勢力,替換掉國民黨內部原有的人才儲備隊伍,手段是將他們送去各個大學當校長。

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不少的小弊案,這些弊案在李登輝死後很有可能會被人挖出來做文章。

在處理完知識分子後,他又收編了社會上的黑社會,這些黑社會呢,有個好處,動員能力強,會搞事。

李登輝能幫這些黑社會洗白上岸,條件就是黑社會得為他所用,說白了也就是互相談條件。

1994年,李登輝斥巨資請來美國公關公司—卡西迪公關收買美國國會議員。

同時,他開始在島內頻頻談論《出埃及記》,自比摩西。

還在接受日本人司馬遼太郎訪問時,將1949至1988年執政臺灣的國民黨稱作是一個外來政權。

1995年,在美國康奈爾大學演講時,李登輝稱臺灣是民主典範,是中華民國,不是臺灣共和國。

1996年,在領導人就職典禮上,他又稱海峽雙方均以國家統一為追求目標,希望早日完成統一大業。

1999年,李登輝在接受德國媒體採訪時,直接將兩岸關係定義為「國家與國家的關係」。

原本逐漸緩和的兩岸關係由他開始,再度緊張起來。

在他任期內,他以經濟為代價,將原本一批搞經濟建設的人才都給丟到了高校,扶植本土化勢力。

同時不顧及兩岸人民利益,用「兩國論」傷害兩岸人民感情,精日媚美,妄圖分裂大陸。

即便是下臺後都一直不安生,一直都在媒體的鏡頭前刷存在感。

又是說釣魚島是日本的,又是公開參拜靖國神社,甚至在《臺灣的主張》一書中,提出「中國七塊論」,希望中國分成臺灣、西藏、新疆、蒙古東北等區域……….

說白了,這就是個跪著吃飯的精神日本人。

而也是在李登輝執政期間,民進黨勢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民進黨是怎麼起家的呢?

很簡單,靠著打冤假錯案、反獨裁暴政之類的口號起來的,結果好笑的是,一朝得勢後,也是個屠龍少年變惡龍的主。

就說利用宋楚瑜出走國民黨帶走大量選票後,阿扁上臺,他們做的也儘是些貪汙斂財的勾當。

一如阿扁女兒陳幸妤所說,「民進黨哪個人選舉沒拿我爸錢?」

所以啊,民進黨菜菜子所謂的「臺灣骨氣」、「溫和問政」聽聽就好,真的當真就蠢了。

明明底子都不乾淨,卻都要滿嘴的仁義道德,禮義廉恥,這就有些不要臉了。

哦,忘了說,菜菜子早年也是李登輝身邊的一員幹將,兩人因關係親密還被小報寫了桃色緋聞:比如菜菜子頻頻去婦科醫院,疑似與李登輝有染這類報導。

至於是真的還是假的就不知道了,畢竟都是小報說的。

說到菜菜子的上臺,也是很有李登輝當年的風範,簡單來說分三步,第一步拉攏工商代表獲取金錢支持,承諾上臺後許以好處;

第二步,拿著工商代表的錢在學校開社團拉攏青年學生,給動員能力強的學生發錢。

第三步,拉攏因阿扁下臺後的邊緣化勢力,重新收編為自己所用。

而她上臺後也就是老三樣,溫和問政、打女性牌、說著自己都不信的臺灣骨氣。

好笑的是,她上臺後不是扶持自己的家裡人從政,就是幫助家裡人套現鋪路,還有各類在大陸投資的爭議新聞頻出。

其實原本,臺灣省有很多機會可以翻盤,至少經濟還能更為好看一些,畢竟歐美國家在進入大陸前都會將臺灣省當做實驗一線,一度經濟體量很是風光。

但再看看現在的臺灣省內經濟,不過二十來年的時間,和中國其他省份的相較,優勢已經逐年下降。

政治上也是只剩下了一群為了各自利益叫囂蹦躂的人,真的能為人民謀福祉的人已經越來越少。

李登輝的從政生涯,可以看到半部民主黨的發展史,而他也是臺灣省內經濟的一個轉折點。

有關臺灣經濟轉折的故事,估計你們也不會太感興趣,就留著等下次有時間再說吧。


你「在看」我嗎?

相關焦點

  • 李登輝的日本名及臺灣日治時期的「皇民化運動」
    全文共4929字 | 閱讀需9分鐘 李登輝為何有個日文名?實際上,取「和名」是日本「皇民化運動」的一個重要舉措,也是日本文化侵略臺灣之重要標誌。 7月30日晚,臺灣重要政治人物李登輝走完了98年的人生。他的一生真是波詭雲譎,起伏不定。他還有個日本名字:巖裡政男(いわさとまさお),其兄李登欽(1921-1945)的「和名」叫巖裡武則。
  • 皇民化「臺獨」不是「臺灣價值」
    蔡英文在接受電視臺訪問時說,柯文哲必須對「臺灣價值」再次確認,並且說,前不久還向李登輝請教過。但柯文哲卻想知道蔡英文的「臺灣價值」是什麼。我們和柯文哲一樣不知道蔡英文的「臺灣價值」是什麼。李登輝以來,以皇民化冒充「本土化」,以殖民母國日本為祖國,以武士道為臺灣精神,以皇民史觀為歷史教科書,以「去中國化」為能事。另一方面,肯定日本殖民為「最有良心的統治」,修復日據時期各地的神社。
  • 述評:蓋棺論定李登輝
    李登輝到底是臺灣「民主先生」「臺灣之光」,還是「臺獨教父」「歷史罪人」,世人已有定論,他在世時的言行也提供了確鑿註腳,現在只需給他「蓋棺」,再釘上最後一顆釘子。「日本皇民巖裡政男」「巖裡政男」是李登輝曾經用過的日本名。李登輝出生於日本對臺殖民統治時期,他父親為宣示效忠殖民政府,給他取了這個日本名字。
  • 李登輝是日本人?李登輝「日本情結」大起底
    他形容自己是「接受日本統治時代教育,並且成為志願士兵的臺灣青年。」他說:「我由衷感激日本人將哥哥奉祀在靖國神社」。對殖民國如此「情深意厚」的人,全世界恐怕找不到第二個。唯一合理的解釋似乎就是此前坊間流傳的「李登輝是日本人私生子」。那麼,李登輝究竟是不是日本人?今天我們對他的「日本情結」進行大揭底!
  • 但臺灣地區有不止一位「李登輝」!
    ,後來還參加日軍,為日本賣過命……皇民化運動的洗腦效應,在他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如果說當年「皇民化」埋下了因,「李登輝們」在後來的操作,則打開了臺灣「媚日」的果。2年初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就在全國人民一心支援武漢時,臺當局卻嚴格禁止向大陸出口口罩,卻緊急向美國出口口罩。
  • 蓋棺定論李登輝
    對於李登輝的病亡,島內網民的態度出現不同聲音。有人稱感謝李登輝對臺灣的「付出」,讓他「一路走好」。但很多人則認為,李登輝是臺灣最大的罪人,稱李登輝病亡自己心中的怒火終於散了。李登輝到底是臺灣「民主先生」「臺灣之光」,還是「臺獨教父」「歷史罪人」,世人已有定論,他在世時的言行也提供了確鑿註腳,現在只需給他「蓋棺」,再釘上最後一顆釘子。「日本皇民巖裡政男」「巖裡政男」是李登輝曾經用過的日本名。
  • 在臺日本人後裔被指上百萬 「皇民化臺獨」泛濫
    例如1952年4月初,嘉義縣政府公告:「日 據時代,日政府對本省同胞,施以奴隸政策,在各地均有組織皇民奉公會之機構,以吸收地方士紳,作皇民化之基幹,用來消滅我傳統民族觀念,強迫人民信仰其皇 民始祖,乃將省民奉祀之公媽牌強制廢除。迄今日久,各地尚有少數遺留其皇民神牌,該府以事開民族正氣,刻已飭令各市鄉鎮公所,切實改換。」
  • 李登輝其人,精日、「臺獨」、背叛……
    為此,日本有獎勵臺灣人的「皇民化」政策:全家講日語的「國語」家庭,而又願意供奉日本神社的「麻」者,則「晉升」為「皇民」,地位超過一般臺灣人。此外,與清廷的統治相比,日據時代,還是在臺灣做了些提高社會秩序、生活水平的工作的。因此,雖然臺灣人至多排到日本的二等國民,普通的老百姓,也就「安於現狀」了。
  • 唐湘龍:民主只是「化妝品」,李登輝中國統一的罪人
    作者:年負 7月30日,李登輝病亡。此人是影響臺灣深重的前領導人,是在死後被「蓋棺定論」為中華民族罪人的人。他是「日本皇民」,擅長「去中國化」,被稱為「黑金政治」;他堅持走「臺獨」道路,分裂兩岸,雖然至死都沒有成功,但是也給臺灣和大陸帶來了不小的影響,甚至這個影響現在還持續著。
  • 張亞中:李登輝的臉譜與真面目
    李登輝在《餘生》一書中稱,蔣經國看上他,是因為他有日本人的特質,對工作有責任感、誠實做事、不說謊。真的如此嗎?李登輝一生都在背叛自己的過去,既無忠誠,亦無所謂恥感。李登輝曾驕傲地說,他是用血書宣示加入日本皇軍,效忠過日本天皇。
  • 接班三部曲□臺灣的奇蹟與驕傲:李登輝 蔡英文 柯文哲
    2、都出生於日本殖民統治臺灣時期的皇民化家庭。為了彌補日本軍國主義在戰場上失利,二戰末期日本在臺灣推行了「皇民化運動」,凡是努力學習日語、日本文化、效忠天皇的臺灣人,就有機會成為「皇民」,據稱受封「皇民」的家庭佔當時臺灣總人口的約12%,其實日本的真正目的是日軍兵源枯竭,亟需臺灣青年上戰場,充當炮灰。3、都有很高的學歷和精湛的專業。
  • 臺灣的「再皇民化運動」為什麼會成功?
    於是,從1937年起,日本在臺灣推行「皇民化」運動。這場運動,目的在將臺灣人從精神上打造成效忠日本天皇的「皇民」。專門研究皇民化的「獨派」史學家周婉窈指出:臺灣人的「中國性」因為皇民化運動而「多少減低了,尤以青少年為然」。這一段文字看似輕描淡寫,卻是今日臺灣媚日「臺獨」的歷史淵源。在皇民化運動中成長的臺灣人習慣於從對立於中國的日本觀點看中日關係和兩岸關係。
  • 李登輝醜陋的「一體兩面」:媚日、「臺獨」,島內網友批「臺灣歷史...
    成為「臺灣歷史的罪人」據公開資料顯示,李登輝,祖籍福建永定,於1923年出生於臺灣臺北縣三芝鄉,曾在日據時期使用名字「巖裡政男」。蔣經國逝世後,李登輝於1988年接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及國民黨主席,並在任內公然鼓吹「臺獨」,提出「兩國論」,導致兩岸關係惡化。2000年,李登輝下臺,2001年被國民黨開除黨籍。
  • 李登輝算什麼?王曉波才重要!
    7月30日凌晨,臺灣知名統派學者王曉波先生逝世,當天晚間,李登輝病亡。 「李登輝算什麼?王曉波才重要!」 這是臺灣知名媒體人唐湘龍先生特別製作的紀念曉波先生的廣播節目。
  • 什麼是臺灣「皇民化」?
    以1934年為界,在這之前所佔領的地區,日本採取的是日本化運動,也就是「皇民化運動」。日本面向本國少數民族和殖民地族群搞出了「皇民化」這麼一套同化操作▼「皇民」一詞,語源出自《續日本紀》第37卷桓武天皇延曆2年(783年)的敕言:「同曰皇民,豈合如此」,帶有強烈的佔有性和侵略性。
  • 李登輝,這回真死透了!
    28日晚至29日凌晨,海峽兩岸的社交媒體頻頻傳出李登輝的死訊。29日上午,臺灣榮民總醫院聲稱,李登輝的身體狀況的確不理想,仍在醫院接受治療。 眾所周知,李登輝死亡的消息每年都要爆出幾次,但是老而不死是為賊,活到98歲的李登輝,終究還是抵擋不住閻王老爺的親切召喚。 1923年,李登輝生於臺灣日據時期的臺北州淡水郡,本是福建永定客家族後裔。
  • 小心李登輝那些「倀鬼」與「奴才」
    如今看李登輝表演,深感古人所言不虛。  8月15日,就在各國紀念世界反法西斯勝利暨中國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連日本國內推崇軍國主義的部分右翼也被迫對當年侵略表示「反省」與「道歉」時刻,曾被日本殖民奴役的李登輝卻在其新書中宣稱,當年他與他哥是「一心懷抱著為國家挺身作戰,光榮赴死的理想」,自願參加日本兵幫助殖民侵略,並且,「我由衷感激日本人將哥哥奉祀在靖國神社」。
  • 臺灣地區前領導人李登輝病亡 終年98歲
    北京時間28日晚至29日凌晨,兩岸社交媒體就瘋傳「李登輝死訊」,但臺灣三立新聞網隨後報導稱,李登輝創立的「臺灣團結聯盟」發表聲明,澄清此為「假消息」,李登輝辦公室主任王燕軍也表示是「假消息」。此前,對於李登輝多次鼓吹「臺獨」的言行,國臺辦新聞發言人明確表示,這充分暴露了他錯亂的歷史觀、可恥的殖民奴化心態以及頑固堅持「臺獨」主張、破壞兩岸關係發展、離間兩岸同胞感情的險惡用心,已經引起了兩岸同胞的強烈憤慨。歷史已經並將繼續證明出賣民族利益者絕無好下場,終究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 俠客島:背叛者李登輝
    批准入黨後,李登輝參加過反對美軍暴行的遊行、「二二八」運動,但並沒有接受很重要的任務。但到了1947年8月,李登輝以「黨內不純潔,有人有野心」為理由,提出退黨。退黨時,李登輝還主動表示會保守黨的秘密,同時也要求組織為他的這段歷史保密。所以迄今為止,李登輝本人並不承認這一段經歷。
  • 臺灣當局前領導人李登輝病亡
    此前,對於李登輝多次鼓吹「臺獨」的言行,國臺辦新聞發言人明確表示,這充分暴露了他錯亂的歷史觀、可恥的殖民奴化心態以及頑固堅持「臺獨」主張、破壞兩岸關係發展、離間兩岸同胞感情的險惡用心,已經引起了兩岸同胞的強烈憤慨。歷史已經並將繼續證明出賣民族利益者絕無好下場,終究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