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30日,臺北榮民總醫院傳來消息,臺灣前領導人李登輝病亡,終年97歲。
這可真乃是「輝」飛湮滅,兩腿一「登」,「李」所當然,好一個自詡臺灣「摩西」的巖裡政男。
得知消息,師姐票圈的鞭炮聲放的和中國關閉成都領事館那天一樣的大。
1895年,甲午海戰中國戰敗,中日籤訂《馬關條約》。
自此,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裡,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內人民進入日據時代。
在殖民統治臺灣時期,早期實行過高壓統治,但後因日本方面採用了臺灣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和兒玉源太郎的主張,對島內人民實行「皇民化教育」,並將一些日本的文化制度搬到臺灣,開始培養「精神日本人」。
李登輝就是被孵化於這一方針下的臺青。
1923年,李登輝出生於臺灣淡水。
他自小念書便偏愛日本書脊,「國語」(日文)考試拿過滿分,尤愛日本劍道。
少時的讀書生涯,李登輝都是在「皇民教育」體系下完成的,這使得他對日本有非常高的認同感,心理上也成了一個「精神日本人」。
1941年,李登輝捨去了自己的中文名姓,給自己改了一個日本名:巖裡政男。
1942年,他考入臺北高等學校。
1943年,受戰爭影響,他提前半年從臺北高等學校畢業,隨後赴日本京都帝國大學留學,學習農業經濟學。
在這個過程中,他對《武士道》一書格外推崇。
後來,他在《新·臺灣的主張》當中,總結過自己心目當中的「日本精神」,說這是「臺灣人在接受日本統治時學到的,也是日本戰敗後從中國大陸過來的中國人身上看不到的,臺灣人引以為傲的精神,日本精神代表勇氣、誠實、勤勉、奉公、自我犧牲、責任感、守法以及清潔的精神」。
1944年,頂著「巖裡政男」身份的他被編入日本陸軍大阪第四師團,結果還沒來得及在前線立功光榮赴死,日本就戰敗了。
同年,他的哥哥李登欽在馬尼拉戰死,死後以「巖裡武則」之名進入靖國神社。
1945年,日本戰敗,李登輝乘船重新回到臺灣。
隨後,臺灣光復,國民黨開始「去日本化」,那時李登輝還抱怨自己已經習慣用日語寫作交流,現在卻被突然要求講北京話,這讓他吃盡了苦頭。
畢竟那時,距離他向天皇寫血書,誓稱要為日本帝國賣命當兵才過去並不算長的時間。
而他到底是真的為了效忠,還是僅僅為了得到成為「皇民」(虛化的日本人身份)的捷徑,這就不得而知了。
又過了四年,蔣委員長帶著一百多萬人來到了臺灣。
在國民黨敗退臺灣省前,臺灣島內的「族群問題」就一直都很突出,而這主要是歷史原因。
臺灣島內分為原住民、荷蘭人佔據時期招募的福建、廣東人、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帶去的潮汕人、施琅打敗鄭家後帶去的閩南人、不斷移民的客家人、日劇時期的日本「灣生」、蔣委員長敗退臺灣帶來的一百多萬的「外省人」。
由於臺灣島內的族群比較複雜,所以在臺灣省內政壇,「族群」牌一直到現在都很好用。
國民黨是一個外來政權,前期為了鞏固統治也實行過高壓統治,但為向美國示好,同時為了更好地統治,國民黨開始用起了本省人,這裡的本省人,特指臺灣本土青年,即「臺青」。
李登輝就受惠於這一政治風口。
國民黨內部有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每年都會選拔一批人才進行培養,並出錢送他們公費留學。
這些人學成歸來就會進入中層幹部的儲備隊伍,這些人裡有的是通過人員推薦的、有的是考試選拔出來的,有的則是世家子弟。
李登輝也是其中之一,他在被選上後,順利去美國念了六七年的碩博。
那時候,留洋人才稀少,國民黨當局又需要留樣人才來裝點自己的民主門面,加上本土化的需要偏愛有專業能力的臺青,這便讓李登輝吃到了政治紅利。
李登輝之所以能得到建豐同志的青眼源於一場私人宴會,在宴會上他解釋了建豐同志身邊親信王作榮、王升、李煥,後面王作榮還成了李登輝的入黨介紹人,李煥則是一度成了他最大的政敵。
李登輝在逢迎上意上做得很好,加上的確也是農業經濟學出身有些才幹,在做出了一些成績後便被建豐同志給提拔了,還常常帶著他下鄉。
李登輝明明是個劣跡斑斑的人,卻格外得建豐同志的賞識,還被一路提拔到了二把手的位置。
1988年,建豐同志去世,李登輝上臺。
但彼時,李登輝根基未穩,黨內多股勢力對他虎視眈眈,加上建豐同志生前留下掣肘他的勢力,李登基手裡所能動用的權力很有限。
於是,不甘被制衡的李登輝便秘密開始籌划起了「二桃殺三士」的清敵之路。
1990年2月11日,國民黨舉行「臨時全體中央委員會」,推舉第八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候選人。
而這時,主流派和非主流派之間的鬥爭也是愈演愈烈,李登輝從政以來最危險的時刻來臨。
在李煥和郝伯村等「非主流派」人想要以「不記名投票」的黨內民主將「主流派」的李登輝拉下馬時,李登輝早先拉攏的宋楚瑜出馬了。
宋楚瑜是個打輿論戰的一把好手,他直接在鏡頭前放話,將黨內民主打成「奪權陰謀」,是一些人「居心叵測」的陰謀,而且還有相關證據顯示。
就這樣,想要以不記名投票推動的黨內民主方案在舉手表決中被否決。
隨後,非主流派又找到了林洋港和蔣緯國,想要讓他們搭檔參選,將李登輝拉下臺。
結果直接被李登輝一套組合拳給拆完了:
李登輝又是找蔣孝武來拆自己叔叔的臺,又找元老去說服林洋港……..
逐一攻破後,李登輝此時就只剩下了三位「顧命大臣」,分別是負責黨務的李煥(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負責政務的俞國華(行政院長)、負責軍務的郝伯村(參謀總長)。
前面說到,在主流派和非主流派的鬥爭中,李登輝將宋楚瑜拉入麾下。
差人辦事,自然得許人好處。
但這分配就是一門學問了,正如《論語·季氏》第十六篇所述:「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遇上李登輝這類慣會過河拆橋、借刀殺人的小人,並不會真的論功行賞,而是以史為鑑,模仿晏嬰玩了一出「兩桃殺三士」。
他先是讓負責黨務的李煥取代了俞國華的行政院長位置,這樣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的位置就空了出來,補上的人就是宋楚瑜。
於是黨務,現在就落到了李登輝手裡。
而在李煥的行政院長位置沒坐穩,李登輝又讓借著名聲赫赫的郝伯村逼退李煥,讓郝伯村出任行政院長,逼李煥出局。
這樣下來,負責軍務的郝伯村明升暗降,被釋了兵權。
緊接著,李登輝又提拔了與郝伯村不對盤的蔣中苓出任國防部長、劉和謙出任「參謀總長」。
於是,潛在危險「軍權」問題解決。
被釋了軍權的郝伯村肯定不會甘心,這時候只要耐心等待時機抓他的錯處即可,就這樣,李登輝又借著郝伯村擅自在行政院「召開」軍事座談逼郝伯村下臺。
這一系列操作下來,原本的黨務、軍權、政務盡數落到了李登輝手裡,成了實權在握的領導人。
在沒有拿到真正的實權前,李登輝幾乎是各種做小伏低,勤勤懇懇地接受著上位者對他的「去皇民化」,平日裡就連坐板凳都只坐三分之一。
但在借勢上位,掌握實權後,李登輝的真面具逐漸暴露出來。
李登輝明面上的執政時間是1988年至2000年,在這期間,他開始在黨內大力扶植本土勢力,替換掉國民黨內部原有的人才儲備隊伍,手段是將他們送去各個大學當校長。
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不少的小弊案,這些弊案在李登輝死後很有可能會被人挖出來做文章。
在處理完知識分子後,他又收編了社會上的黑社會,這些黑社會呢,有個好處,動員能力強,會搞事。
李登輝能幫這些黑社會洗白上岸,條件就是黑社會得為他所用,說白了也就是互相談條件。
1994年,李登輝斥巨資請來美國公關公司—卡西迪公關收買美國國會議員。
同時,他開始在島內頻頻談論《出埃及記》,自比摩西。
還在接受日本人司馬遼太郎訪問時,將1949至1988年執政臺灣的國民黨稱作是一個外來政權。
1995年,在美國康奈爾大學演講時,李登輝稱臺灣是民主典範,是中華民國,不是臺灣共和國。
1996年,在領導人就職典禮上,他又稱海峽雙方均以國家統一為追求目標,希望早日完成統一大業。
1999年,李登輝在接受德國媒體採訪時,直接將兩岸關係定義為「國家與國家的關係」。
原本逐漸緩和的兩岸關係由他開始,再度緊張起來。
在他任期內,他以經濟為代價,將原本一批搞經濟建設的人才都給丟到了高校,扶植本土化勢力。
同時不顧及兩岸人民利益,用「兩國論」傷害兩岸人民感情,精日媚美,妄圖分裂大陸。
即便是下臺後都一直不安生,一直都在媒體的鏡頭前刷存在感。
又是說釣魚島是日本的,又是公開參拜靖國神社,甚至在《臺灣的主張》一書中,提出「中國七塊論」,希望中國分成臺灣、西藏、新疆、蒙古東北等區域……….
說白了,這就是個跪著吃飯的精神日本人。
而也是在李登輝執政期間,民進黨勢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民進黨是怎麼起家的呢?
很簡單,靠著打冤假錯案、反獨裁暴政之類的口號起來的,結果好笑的是,一朝得勢後,也是個屠龍少年變惡龍的主。
就說利用宋楚瑜出走國民黨帶走大量選票後,阿扁上臺,他們做的也儘是些貪汙斂財的勾當。
一如阿扁女兒陳幸妤所說,「民進黨哪個人選舉沒拿我爸錢?」
所以啊,民進黨菜菜子所謂的「臺灣骨氣」、「溫和問政」聽聽就好,真的當真就蠢了。
明明底子都不乾淨,卻都要滿嘴的仁義道德,禮義廉恥,這就有些不要臉了。
哦,忘了說,菜菜子早年也是李登輝身邊的一員幹將,兩人因關係親密還被小報寫了桃色緋聞:比如菜菜子頻頻去婦科醫院,疑似與李登輝有染這類報導。
至於是真的還是假的就不知道了,畢竟都是小報說的。
說到菜菜子的上臺,也是很有李登輝當年的風範,簡單來說分三步,第一步拉攏工商代表獲取金錢支持,承諾上臺後許以好處;
第二步,拿著工商代表的錢在學校開社團拉攏青年學生,給動員能力強的學生發錢。
第三步,拉攏因阿扁下臺後的邊緣化勢力,重新收編為自己所用。
而她上臺後也就是老三樣,溫和問政、打女性牌、說著自己都不信的臺灣骨氣。
好笑的是,她上臺後不是扶持自己的家裡人從政,就是幫助家裡人套現鋪路,還有各類在大陸投資的爭議新聞頻出。
其實原本,臺灣省有很多機會可以翻盤,至少經濟還能更為好看一些,畢竟歐美國家在進入大陸前都會將臺灣省當做實驗一線,一度經濟體量很是風光。
但再看看現在的臺灣省內經濟,不過二十來年的時間,和中國其他省份的相較,優勢已經逐年下降。
政治上也是只剩下了一群為了各自利益叫囂蹦躂的人,真的能為人民謀福祉的人已經越來越少。
李登輝的從政生涯,可以看到半部民主黨的發展史,而他也是臺灣省內經濟的一個轉折點。
有關臺灣經濟轉折的故事,估計你們也不會太感興趣,就留著等下次有時間再說吧。
你「在看」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