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說《蕩寇志》寫得不好,跟《水滸傳》無法相提並論。這評價倒也中肯,因為作者不同,角度不同,對梁山好漢的愛憎不同,《蕩寇志》有其難以避免的局限性。
但是《蕩寇志》也並非一無是處,比如這本書對高衙內和李逵下場的描寫,就令人極度舒適。尤其是那個黑旋風李逵,被人挑斷手筋腳筋,掐著脖子像抓豬一樣活捉,等待他的當然是身首異處血肉片片飛。
高衙內的死法,當然是令人極度舒適的:這廝先是被女飛衛陳麗卿用弓弦抽得遍體鱗傷,又割掉了耳朵鼻子。
宋朝的整容技術還是可以的,高衙內後來居然又裝上了足以亂真的假鼻子和假耳朵,連豹子頭林衝一時間也沒看出來。
裝了假鼻子假耳朵的高衙內(有名字,叫高世德)當曹州知府沒多久,就被林衝帶著梁山好漢打進城來生擒活捉了。
仇人見面分外眼紅,林衝自然要好好修理高衙內一番,於是就發生了搞笑的一幕:小嘍囉拿著刀子要割高衙內的耳朵,沒想到這耳朵不用刀割,一扯就掉了。
《蕩寇志》這段描寫還是比較精彩的:「林衝笑道:『怎麼假的,敢是那(哪)個先割過了?』眾頭領哄堂大笑。看那衙內,早已魂歸烏有。林衝一聲長笑,把頭向外一看,喝道:『拉出去!』手下人同聲答應,拖出屍首,掃淨血跡。」
林衝大仇得報,宋江吳用先後獻酒祝賀,這場酒吃得酣暢淋漓。
高衙內被割掉耳朵鼻子是罪有應得,李逵之罪,要遠比高衙內深重,但是在《水滸傳》裡卻死得比較舒服,這也讓很多有良知的讀者感到不舒服:李逵喝了宋江的毒酒,沒遭啥罪就死掉了,滄州府四歲的小衙內、扈家莊老幼婦孺都難以瞑目。
照顧到絕大多數讀者的感受,《蕩寇志》給李逵安排了一個跟高衙內差不多的下場,這下場無疑是令人極度舒適的:被打殘後當作野豬捆了起來,押回京城後,以「三十二賊之首」的身份被凌遲處死。李逵之所以在「三十二賊」中第一個開刀凌遲,是因為宋江吳用屬於「元兇渠魁」,是要「特別照顧」的,可能比李逵死得還慘。
讀者諸君請放寬心,《蕩寇志》雖然比較不靠譜,但是也沒有抹黑我們尊敬和喜歡的大俠魯智深和行者武松,這二位好漢並沒有被官軍擒殺。
細看《蕩寇志》我們就會發現,魯智深離世之前,已經超脫凡塵,打上梁山忠義堂差點幹掉宋江,只不過是他的一絲殘念,他最後大吼一聲「洒家大事已了」,其實也蘊含著禪機。
至於行者武松,依然是悍勇無敵,他最後感覺那世界太黑、自己太累,坐在一塊石頭上「挺棍怒目,威風凜凜」地歸位了。
俞萬春不敢抹黑魯智深和武松,可能是怕被老百姓戳破脊梁骨,但是對黑旋風李逵,他可就沒那麼客氣了。
在望蒙山突圍戰中,宋江搶先開溜,李逵被官兵纏住:「宋江見明知李逵失陷,不敢還救,便一直向望蒙山去了。」
大哥宋江跑掉了,小弟李逵悲催了:陳希真手下唐猛、召忻、高粱三員悍將一擁齊上,把李逵困在了垓心。
這三員宋將中,唐猛的兵器最為怪異,小說中稱作「銅劉」,這件奇門兵器到底長啥樣,魯迅先生應該是知道的,因為他有一本《繡像蕩寇志》,但是十八般兵器中沒有「銅劉」,所以筆者真不知道那是啥物件兒。有人說「銅劉」就是獨腳銅人,但是看起來不像,因為雷猛的戰友張應雷,用的「偃月銅劉」,似乎是有刀刃的。
《蕩寇志》中唐猛的銅劉,絕對不是獨腳銅人,這一點從銅劉的招式中就能看得出來:「唐猛一面銅劉早已卷到肋下,李逢急忙跳離數丈。唐猛見李逵閃開,便舞動那面銅劉,旋風也似卷進去。李逵大怒,輪起手中雙斧,直上直下,揮霍繚亂的砍過來。唐猛毫不怯懼,耍開那面劉,渾身上下化作一輪滿月,將李逵雙斧敵住。」
筆者一直懷疑「銅劉」應該是「銅刈」,「刈」比「劉」少一點一橫,意思是鐮刀或收割。
放下雷猛用的是「銅劉」還是「銅刈」不說,咱們還是來看看李逵令人舒適的下場。
拼命的李逵還真不好對付,宋軍三員大將圍攻,打了一百來個回合,才挑斷李逵手筋腳筋,「唐猛撇了銅劉,忙將兩手叉住李逵後頸,掀倒在地。軍士們蜂擁而前,把李逵同野豬也似捆綁牢緊,抬了去了。」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李逵都被當作英雄好漢,但是看過水滸原著的都知道,李逵就是一個嗜血成性的殺人狂魔,其累累血債,比高衙內還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金聖歎眼裡,李逵是「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好漢,而且性格「天真爛漫」,是梁山「上上人物」,但是宋江用五十兩銀子就收買了他一生,遇到打不過的對手,李逵也會磕頭求饒叫爺爺,可見此人既沒有骨氣也沒有義氣,跟魯智深武松相比,簡直有天壤之別。
當然,筆者也承認,李逵也有憨直豪爽的一面,如果他最先遇到的不是宋江而是魯智深,那麼他也是有可能成為一條真正的好漢的,這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李逵是被宋江帶壞了。
李逵在《蕩寇志》中的悲慘結局,未嘗不是一件多數讀者都喜聞樂見的好事。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像李逵那樣恃強凌弱的混混也並不少見,只可惜這些李逵都不會被挑斷手筋腳筋捆成野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