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榮是橫店集團創始人,由其口述的《風雨人生》近日再版首發。
如今的橫店被譽為「世界磁都」、「江南藥谷」、「中國影視夢工廠」。從浙中的偏僻鄉村到現代化小城市,40多年來,徐文榮一次次書寫了橫店的傳奇,《風雨人生》記錄了徐文榮的人生經歷和奮鬥歷程。
與眾多浙商一樣,徐文榮白手起家,憑著敏銳的商業嗅覺和過人膽識,創下了橫店集團,其個人經歷和作出的一系列決定,至今深刻地影響著橫店這個浙中小鎮的走向。
徐文榮,出生於1935年,老家在浙江東陽北鄉的新東村。3歲時,南遷橫店。「是媽媽和哥哥姐姐們輪流抱著,抱一會兒歇一會兒,最後找了個貨郎幫忙將自己挑進了橫店。」徐文榮說。
實際上,當年的橫店也只是浙中一個不起眼的貧窮小鎮,當地曾有諺:開門望見八面山,薄粥三餐度饑寒,有女不嫁橫店郎。
在《風雨人生》中,徐文榮述說自己的童年:一家七口人的生活,都靠父親做點小生意維持,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家中常揭不開鍋。「童年是在窮苦和自卑中度過的。」徐文榮說,當時,父親挑著擔子走街串巷賣糖餳,年幼的自己就拿著一個口袋、一桿秤跟在後面。
成年以後,徐文榮做過國家幹部,辭職回鄉當農民後,幹過農業、統計、會計、鄉改、林業。
1974年是徐文榮也是橫店的一個轉折點。就在這一年,徐文榮開始創辦人生的第一家企業——東陽橫店絲廠。
《風雨人生》中記述,1975年4月18日,他多次到省裡催問後,東陽橫店絲廠的批文終於發了下來。
企業創辦資質有了,可錢從哪來?思前想後,徐文榮想到了「眾籌」。他來回遊說於全公社39個大隊,最終籌集了50254元的三年無息借款。但對於絲廠,這筆錢只是杯水車薪。不得已,只好求助銀行。最終從銀行拿到了26萬元貸款,絲廠終於有了啟動資金。
徐文榮藉助政策東風,將絲廠升級為現代化的輕紡和針織廠,之後又涉足進入磁性材料,並將橫店的經濟版圖擴展至醫藥、化工等。在此過程中,徐文榮參與創辦的企業達700家之多。
到今天,橫店集團旗下已擁有6家上市公司、200多家生產和服務型企業,5萬多名員工,年營收800多億元,成為以電氣電子、醫藥健康、影視文旅、新型綜合服務等四大產業為主的中國特大型民營企業。
更令徐文榮聲名鵲起的,是橫店影視城的誕生。
1995年12月,為籌拍《鴉片戰爭》,著名導演謝晉到東陽選外景,順便來到了橫店。聊起這事,徐文榮當即和謝晉說:「《鴉片戰爭》的外景由我們來建吧。別人用一年時間,我們用半年;別人用半年,我們用3個月。絕不耽誤拍片的時間。」
儘管謝晉將信將疑,但徐文榮說幹就幹。他拉來120支工程隊,在橫店的一處荒坡上同時施工。1996年初,「廣州街」正式開工。當年7月,投資4000萬元、總建築面積6萬多平方米的19世紀南粵廣州街全部建成。這個速度讓謝晉喜出望外,《鴉片戰爭》隨即在橫店開拍。
此後,橫店又陸續投資建成了「香港街」、「秦王宮」、「清明上河圖」、「江南水鄉」、「明清宮苑」、「新圓明園」等影視拍攝基地和一批大型攝影棚,變身為一座規模宏大的影視城,橫店也成為「中國的好萊塢」。
如今,橫店這個戶籍人口只有8.9萬的浙中小鎮,每天有超過10個劇組在這裡取景拍攝,每年三分之二的國產古裝劇在這裡完成。
據統計,從2004年至2019年,橫店影視文化產業集聚區實現營收從0.36億元增長到281億元,累計實現營收1538億元;接待劇組2800多個;接待遊客1.8億人次。徐文榮一手締造的影視文化,成就了橫店今天的文旅產業。
「自己一輩子都是農民,要做的,就是為農民辦好事。」徐文榮說,有人說自己一生做了三件事:造廠、造城、造景。「其實,這是同一件事,就是為了讓橫店農民走上共同富裕道路、過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苦難童年、風雨青年、奮鬥中年、成功老年、傷感暮年、勞碌終年、圓夢晚年」,這是徐文榮在《風雨人生》總結的自己人生,他說,人這輩子就是由一個個夢想串聯起來的,一個夢想實現了,又會有一個新的夢想。「新的夢想總是在前面引領著你。」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