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歡看向日葵,因為飛機墜落時,面朝一片向日葵地。"馬航MH17死者的一位親屬追憶道。
(1)事件始末
時鐘撥回到2014年7月17日的下午,那是生命中不可承受的一天,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黑暗史。
一架隸屬於馬來西亞的波音客機在烏克蘭東部的頓涅茨克州境內墜毀,機上的283名乘客和15名機組人員無一生還。導致這起事故的禍源或來自於一款名為"山毛櫸"的防空飛彈。
"山毛櫸"又名SA-11("薩姆"-11),北約稱其為"牛虻",它是一款優良的近地空防武器,射程可達30公裡,射高也超出民航客機的飛升極限—20000米,一般命中率為90%。
不幸的是,MH17被該飛彈擊中,而且"接觸即碎"。從當時現場反饋的圖片看,MH17破裂成數段,機頭愣是直直地插到了田野中,機上狀況可謂極其的慘烈,讓人不忍。
是誰製造了這起人道主義災難,誰該為這次事件付出代價,這竟然成為了一個歷史疑團。死者的家屬—荷蘭人彼得普洛格對著向日葵常常呢喃自語。
(2) 真相接近
為了儘快地還原真相,荷蘭、馬來西亞、澳大利亞、比利時成立了聯合調查組。對了,還有烏克蘭,這個和俄羅斯有不共戴天之仇的國家。
調查的結果顯示:MH17頓涅茨克時,被俄羅斯庫爾斯克的俄軍第53防空飛彈旅的飛彈擊落。疑似俄方正和烏克蘭安全部隊激戰。
對於這個結果,各方基本可以接受,唯有俄羅斯提出了堅決的抗議。它認為數據失詳,是聯合調查組故意"栽贓所致"。
為此俄羅斯罕見的提供了7月7日防空雷達的運行和偵測數據。
對於俄方的補救措施,聯合調查組予以了無視。俄方不得已將目標移轉到烏克蘭身上,認為基輔作為"涉事國"理應當迴避,而不是參與所謂的聯合調查。
時任馬來西亞總理的馬哈蒂爾也對此表示懷疑,他認為空難的調查行動被政治化,俄羅斯成為了事件的"替罪羊"。
話說回來,這幹馬來西亞何事,此刻發聲,不免有擾亂視聽的嫌疑。
(3) 真相遙不可期
調查活動可謂一波三折,在聯合調查組立案後,德國、美國也開始介入事件。
關鍵是這些所謂的證據往往出現了斷層,有先入為主的味道。
獨立記者平臺Bonanza Media援引一位目擊證人話說,MH17墜毀時,它的側方出現了另一架飛機。而後天空傳來一聲巨響,MH17如樹葉般,晃晃悠悠地扎到了地面。
更為蹊蹺的是,一直追蹤墜機事件的英國廣播公司(BBC)記者伊夫希娜也因為報導空難的緣故,被當局禁言,她的若干報導也被予以了刪除。
毫無疑問,有人在炒作這件事情,有團體在背後實施了政治手段。
距離真相過去了整整6年,遇難者的家屬一直在等待的日子裡煎熬。到底是誰對平民實施了殺戮,那些涉事國在這中間又扮演了何種角色。
這些問題今天看起來已經毫無必要,因為沒有人會主動承擔責任,這就意味著MH17墜機成為了千古謎團。
徐志摩曾說過:如果真相是種傷害,請選擇謊言。如果謊言是一種傷害,請選擇沉默。如果沉默是一種傷害,請選擇離開。
向日葵可以年年開,年年結果,但是那些逝去的生命將永遠不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