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你再野,能野得過春天的菜?

2021-02-26 廣東共青團

本文受權轉載自「地道風物」(ID:didaofengwu)


丨春之味丨

▲ 九層塔炒薄殼。廣東人都吃過的一種野菜,潮菜中又名「金不換」,是廣東人都追求的提味料。

春天美味的野菜遠不止一種

今天我們一起

咬出「春」的滋味

每個中國人的童年裡,都有野菜的清香

我至今還記得《家有兒女》電視劇裡有一集:爺爺為了讓孩子們憶苦思甜,要求孩子們吃野菜。本以為可以讓孩子們受受教育,結果負責做飯的姥姥用野菜和火腿細細切絲,調上雞蛋,下鍋烙成香噴噴的高配版野菜餅,夏雨、夏雪和夏冰雹小朋友紛紛表示野菜太好吃了。

不知道當時陪(jian)著(du)我看電視的家長心裡怎麼想,反正我是被這野菜餅饞到不行。

▲ 春天來了,你有這把芹菜野嗎?圖/視覺中國

野菜離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的生活很遠嗎?至少在我家沒有。

 

雲貴那邊有吃「素青菜」的飲食習慣。這「素青菜」不是指素炒青菜,而是直接將新鮮的綠色菜葉洗淨後放進清水裡,不加鹽不加油,就這樣煮成「最素」的一鍋湯。「青菜」也是對綠色蔬菜的總稱,秋天可以是素煮青瓜,冬天可以是素煮白菜,而春天,多是煮一鍋野菜。至3、4月份開春,雲貴就已經很溫暖了,一碗清香帶著微苦的素菜,連湯水下肚,實在是清爽怡人。

▲ 2019年,雲南昆明市場上售賣的香椿、金雀花、核桃花等新鮮野菜。圖/視覺中國

自我小時候,每到開春時,媽媽都會帶我去菜市場買枸杞芽來煮「素青菜」。我小時極喜歡逛菜場,當然,殺雞賣肉的葷鋪不去,就只圍著賣菜的攤位打轉兒,每一種蔬菜都要細細辨認一番,像逛植物園一樣。

 

攤販會將剛採的野菜一小把一小把地捆好,整齊碼在籃子裡,帶著水珠、鮮嫩逼人。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枸杞芽。

 

▲ 枸杞芽。圖/視覺中國

挑兩把帶回家去,在嫰芽兒的基礎上還要再「摘」一遍,只選最前端的部分,細細地切碎了,調兩個土雞蛋,加一點鹽和胡椒,趁油熱的時候下鍋,攤出一個金黃香嫩的雞蛋野菜餅來。口味重些的,還會加些切碎的蔥絲和青椒。

 

野菜的神奇之處就在此了,明明就是最簡單的蛋餅做法,但一口咬下,那股獨有的鮮甜清香,就這樣毫無保留地向你撲來了。

▲ 麥香、蛋香、油脂香之中,透出野菜的清香,這種滋味總是很難讓人拒絕。圖為槐花餅。圖/視覺中國

野菜也是有故事的同學

 

要說煎雞蛋好吃的野菜,除了枸杞芽,還有一種金色的小花,叫金雀花。不知是不是花裡所含的那一點兒蛋白質於高溫中發生了美拉德反應,明明是素的花,吃起來卻帶著肉味,但植物本身的清香回甜又得以保留,口感香脆又清爽。

▲ 金雀花。圖/視覺中國

 

有一種野菜,雖然常見,但很少會出現在菜場裡,那就是蒲公英

 

開春之際會有不少人去城郊挖蒲公英——小孩子們忙著「吹雪」,大人們自然是鏟子上下揮舞,再帶出點泥土——柴米油鹽和浪漫童趣並存在同一個畫面裡。不過說實話,蒲公英作為野菜是真不好吃,苦味太重了點,但架不住很多大人迷信它傳說中「清熱解毒」的功效。

▲ 蒲公英在一些地方也被叫做婆婆丁。圖為涼拌蒲公英和小根蒜。圖/圖蟲·創意

 

同樣被視作「藥食合一」的還有折耳根,也就是魚腥草。開春時節的魚腥草堪稱「肥美」了,一根根白嫩嫰、脆生生的,掐斷時都能發出清脆的聲音。拿醬醋、辣椒,加上蒜泥、香菜等涼拌一碗,在吃不慣的人眼裡可謂是集「黑暗料理」之大成,但落在愛吃的人手中,那可是春日下飯解膩的不二之選。

▲ 涼拌折耳根。圖/視覺中國

 

還有一味野菜特別有趣,叫雞矢藤,也被稱為「雞屎藤」。我兒時原先還被這個名字所糊弄,萬萬不肯碰這菜一口,誰知逃不過「真香」定律,只嘗過一口雞屎藤粑粑後,我就徹底被這種野菜折服了。

 

雞屎藤本身毫無異味,反而清香非常,所謂雞屎藤粑粑,就是用雞蛋、蔥花、雞屎藤碎一起炒糯米飯,然後在炒好的糯米飯外包一張煎得脆脆的薄薄的餅皮。炒糯米飯用的是豬油,可就是豬油和蔥花的濃香都遮蓋不了雞屎藤本身的清香,反倒像是雞屎藤用自身的風味架住了油香與蔥香,使之變成自己的附庸。我的家鄉靠近廣西,廣西也是非常愛吃雞屎藤。

▲ 不止廣西、貴州,海南的雞屎藤粑仔也是名聲在外。圖/視覺中國

 

走出故鄉與童年後,我也時常會在別的地方發現野菜的蹤影,比如書裡。一個合格吃貨總是要能在上課開小差時做到:「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在白紙黑字間尋找食物」。《詩經》就是我在課文裡發現的,相對好吃的一本。

 

《詩經》裡描寫的植物非常多,涵蓋了糧食、瓜果和野菜多個類別。像是「採薇採薇」,在吃貨眼中就得翻譯成「採豌豆苗呀,採豌豆苗,又細又嫩的豌豆苗可真好吃呀」。

▲ 浙江嘉興西塘的薺菜包圓。圖/視覺中國

 

而《詩經》裡自然也提到了最著名的野菜——薺菜,誇它「其甘如薺」。《武康縣誌》也說:「薺菜野生,無栽種之法。煮食之,氣味亦香。」

 

薺菜,南北皆吃。江南人愛吃薺菜餛飩,我的山東朋友每到開春也會嚷嚷著「想念家裡的薺菜餃子」。 除了餛飩餃子,薺菜還可以用來做春卷,拌香乾春筍嫩豆腐,雖是野菜,但也可以是上得宴席的大菜。不過吃薺菜要趁早,開花後就老啦。

▲ 薺菜鮮肉餛飩。圖/圖蟲·創意

 

除了薺菜,《詩經》裡也提到了一種聽上去特別美的菜,「萱草」。

 

《說文》曰:萱,忘憂草也。不少古書都記載萱草可以「令人忘憂」,聽上去極美,但其實就是黃花菜。黃花菜在貴州地方志裡被記載可以用來治療「瘴氣」。治病有沒有效不清楚,但拿來煮湯的味道卻十分不錯。

▲ 黃花菜在中國人的吃法中大多會曬乾後食用。鮮黃花菜雖然也可以食用,但是處理不當容易導致中毒,不建議大家自己輕易嘗試。圖/視覺中國

 

除了在詩經裡可以找到野菜,提到野菜,民間總會有許多傳說的,有皇帝吃過的,有吃了長生的,好像沒有足夠多的故事,就不足以體現的野菜的神秘感。

 

但其實野菜的身世來歷往往與名人逸事無關,與靈丹妙藥也無關,與之綁定在一起的,是人們不折不扣的饑荒記憶。

▲ 榆錢兒。現在人們選擇吃榆錢兒多是為了嘗鮮,可在過去,吃榆錢兒是人們在饑荒時期救命的不得已選擇。圖/視覺中國

 

像是榆錢兒也好,馬蘭頭也好,其實大部分我們現在常見的野草都是出現在《救荒本草》裡的植物。到近一點的時期,因為貧困,野菜也一直沒有脫離過人們的餐桌。1960-70年代,野菜還曾成為能夠出口創匯的重要物資。

 

▲ 炸花椒芽。現在吃野菜也不像以前只是為了果腹,人們早已開始利用各種烹飪方式將之做得更加可口。圖/視覺中國

70年代後,全國上下還曾掀起一股「憶苦思甜」的風潮,野菜變得更加炙手可熱,當時出版了大量關於野菜的書籍,也陸續有一大批經營野菜的企業建立又倒閉。所以如果你的長輩特別痴迷野菜,也不用感到奇怪,實在是因為「野菜」身上有太過明顯的時代印記,曾被人為賦予了太多超脫「食物」本身之外的意義。

從南到北,春天怎能不吃野菜?

 

要說野菜作為食物最大的意義是什麼?那當然是「好吃」呀。

 

當然,這份好吃一點兒也不抽象,細數南北各地愛吃的各色野菜,都是特別「具體」的家常味道,填滿了當地的風土與人情。

▲ 馬齒莧。圖/匯圖網

 

像是東北人愛吃的馬齒莧,就可以拿來做野菜盒子。將馬齒莧、豆腐清炒,再拌上切碎的粉條,加點姜蒜,餡兒就調好了了。再將一個個面劑子薄薄地擀開,包上餡兒,下油鍋慢煎,就成了。

 

▲ 藜蒿炒臘肉。圖/《舌尖上的中國Ⅱ》

而江西人愛吃藜蒿炒臘肉。江西人嗜辣,而且是那種特別直截了當的幹辣。但是江西人用辣椒的霸道在藜蒿面前收斂了,像是不忍心用外力去破壞這點朦朧的春意,一碗成功的藜蒿炒臘肉,調味一定要相對清淡,最終保留住野菜本身的清新,才能讓人在吃完之後,感覺自己仿佛留住了一縷春風。

▲ 蕨菜炒臘肉。圖/匯圖網

同樣常與臘肉搭配的,還有蕨菜。比起藜蒿的嬌嫩,蕨菜就顯得「耐折騰」多了。因為本身的風味較重,蕨菜頗能適應重口的調味,一盤又鹹又辣的蕨菜炒臘肉,倒可以成為下飯神器。不過近幾年對食用蕨菜的安全程度爭議頗大,蕨菜炒臘肉再下飯,也還是不要多吃。

▲ 香乾馬蘭頭,典型的江浙涼菜。圖/視覺中國

吃野菜怎能不提南京人。

作為吃野菜大賽的種子選手,南京人吃野菜的花樣可就更多了。除了薺菜、水芹菜、香椿頭這些常見的以外,還有馬蘭頭和苜蓿頭。南京人吃野菜,就講究簡單新鮮,將微微發紅的馬蘭頭切碎,和香乾蝦米一起,放上香油一拌,就是春日份的「小確幸」。

▲ 水芹菜炒香乾。圖/圖蟲·創意

 

苜蓿頭,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三葉草」,被上海人稱作「草頭」,也是南京人春季「八頭」之一,南京人和上海人都愛吃。苜蓿生吃的時候葉片很酸,而南京人喜歡在清炒苜蓿頭時加入白酒,說來也是奇怪,經高溫加熱以及白酒的激發後,苜蓿不再有生吃時那股酸澀的「草味」,反倒能表現出鮮甜的一面來。

▲ 草頭圈子。圖/匯圖網

 

除了南京和上海,江浙其他地方也有自己愛吃的野菜,像是溫州,就喜歡吃棉菜,也就是鼠麴草。

廣東客家人會在用糯米攪打的米糰裡加入搗碎的棉菜碎及汁液,做成軟糯的棉菜粑粑。若是將糯米糰裡的棉菜換成艾蒿,同樣的做法就能做成青團了。(戳這裡!是時候讓你見識下,青團到底多好吃!)

 

艾蒿其實就是我們端午常用來薰香的艾草,氣味清新,通常被認為有治病的功效。除了做成青團,艾草葉子還可以曬乾了用來泡茶、煲湯。

 

▲ 不管是青團、艾草粑粑,還是清明粿,都是用綠色草汁將糯米粉染色製成的。圖/圖蟲·創意

不僅是客家人,貴州黔東南侗族等少數民族也會用棉菜來做棉菜粑,棉菜粑有有餡兒的,也有無餡兒的,有葷餡也有糖餡。因為棉菜碎和棉菜汁液充分地鎖在了米糰裡,因此吃棉菜粑時,野菜獨有的植物氣息保留得極好,別有一番清香。而在愛煲湯的廣東,廣東人則通常用棉菜來煮湯。

▲ 棉菜,也就是鼠麴草。圖/視覺中國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野菜「九層塔」,也深受廣東人喜愛。九層塔在潮州菜裡常見於各類海鮮,潮州人管它叫「金不換」。金不換有「味」、「辛」、「香」的作用,能夠起到襯託海鮮,增香、提香的效果。「你說它辣,它不辣,只是味辛。潮州菜在保持原汁原味、新鮮味道的基礎上,加佐料,給海鮮襯託出來。特別是有一些貝殼類,比如海瓜子、花甲,加上這個金不換進去,能夠把香味襯託出來,給澀味淹沒掉。


▲ 九層塔(金不換)

到了華北,就不得不提麵條菜了,麵條菜通常長在麥田裡,以前人們把它當做雜草,一般是拔除拿去餵牲口,但後來也成為人類口糧的一份子。華北地區吃麵條菜一般是裹上麵粉上鍋清蒸,做成粉蒸麵條菜,蒸好以後,蘸上蒜汁吃。

▲ 蒸麵條菜。圖/匯圖網

 

此外還有曲曲菜,一些古書上會認為曲曲菜是苦菜的俗名,但它倆其實不是一個菜,只是都屬於菊科,也算近親了。曲曲菜學名苣蕒菜,味道也是偏苦的,所以被統稱為「苦菜」好像也沒什麼不對,按照以前人們給野菜取名字的隨意性,每個地方其實都有自己獨有的「苦菜」。

▲ 涼拌曲曲菜。圖/匯圖網

 

所謂吃野菜,其實就是吃各地最新鮮、最家常、最貼近本土的小菜。這在物流發達的今天會顯得格外有趣,因為當菜市場都趨同之後,吃本地的野菜這一點小小的新意,頓時就顯得稀有了。

▲ 蘆蒿鱔魚。圖/視覺中國

 

就是在踏春之際,隨意於路邊河畔摘一小把嫩芽兒帶回,簡單處理,便能嘗到最本真的春天味道。這就是,於平凡生活間,得以增添一點兒別樣的情趣了。

 

吃了,才能過春天。

📖

參考資料

【1】    張娜. (2015). 黑龍江省野生蔬菜資源及其綜合評價 (Master's thesis,內蒙古師範大學).

【2】    李曼曼.(2018). 《詩經》中的食物及烹飪研究(吉林大學).

「地道風物」是來自《中國國家地理》旗下的原創內容公眾號,這裡匯聚了一群熱愛山川美食的人,立志於「尋訪最佳物產、捕捉匠心民藝、分享最本真的生活方式。」 

- THE END -

來源:地道風物

文:圖圖

編輯:玲

相關焦點

  • 你再野,能野得過昆明春天的菜市場?
    古龍曾寫過,「一個人如果走投無路,心一窄想尋短見,就放他去菜市場。」當下昆明的各大菜市場裡,就住著一整個春天.你再野,能野得過昆明春天的菜市場?苦刺花是一道難得的山珍,攤位上的苦刺花大多已經過簡單處理並焯水。用熱水煮過,再用清水漂洗數道後,與幹辣椒炒或與雞蛋混炒。
  • 「野百合也有春天」
    有那麼一首歌(野百合也有春天),當時也火了一把,至今我還記憶猶新。不過小編接下來講述的可不是歌詞噢,講述的不對的地方還請大神們多多指點和探討。這野百合還是中醫常用到的一味中藥材,主用根莖採集加工成幹品。根據藥理藥性配製成熬湯藥,或者加工製作中成藥。其次是花,可以用來製作花茶。
  • 北疆夢:野百合也有春天
    仿佛如同一場夢,我們如此短暫地相逢,你像一陣春風輕輕柔柔吹入我心中…當熟悉的旋律響起,青春的嬌豔盛開、凋謝,喜悅、遺憾;惟餘下自個兒躲在歲月的角落裡為流逝寂寞遺憾。羅大佑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長時間霸佔著春天的記憶,一朵朵抽象的野百合,在生命裡為自己開放過。泛黃的夢,似乎從來就不曾醒來。
  • 《野百合也有春天》原唱潘越雲 經典永存廣流傳
    「我愛你想你戀你怨你深情永不變,難道你不曾回頭想想昨日的誓言,就算你留戀開放在水中嬌豔的水仙,別忘了寂寞的山谷的角落裡野百合也有春天」 這首《野百合也有春天》至今廣為流傳,但卻很少有人知道這首歌的原唱是潘越雲。
  • 好歌好詞分享(七)《野百合也有春天》
    《野百合也有春天》臺灣著名音樂人羅大佑1982年所創作的歌曲。電影《野雀高飛》主題曲我愛你想你怨你念你深情永不變難道你不曾回頭想想昨日的誓言就算你留戀開放在水中嬌豔的水仙別忘了山谷裡寂寞的角落裡野百合也有春天仿佛如同一場夢我們如此短暫的相逢你像一陣春風輕輕柔柔吹入我心中而今何處是你往日的笑容
  • ...愛你想你怨你念你深情永不變是什麼歌 野百合也有春天完整版歌詞
    「你可知道我愛你想你怨你念你,深情永不變」這首歌最近火了,感覺是很熟悉很經典的一首歌,抖音裡面也是很多視頻的背景音樂,那麼歌名是什麼呢?  抖音愛你想你怨你念你深情永不變是什麼歌  這首歌是來自孟庭葦演唱的《野百合也有春天》,詞曲都是羅大佑,是一首很經典的老歌了,歌曲中還有「別忘了山谷裡寂寞的角落裡,野百合也有春天」等經典歌詞。
  • 抖音愛你想你怨你念你深情永不變是什麼歌 野百合也有春天完整版歌詞
    「你可知道我愛你想你怨你念你,深情永不變」這首歌最近火了,感覺是很熟悉很經典的一首歌,抖音裡面也是很多視頻的背景音樂,那麼歌名是什麼呢?  抖音愛你想你怨你念你深情永不變是什麼歌  這首歌是來自孟庭葦演唱的《野百合也有春天》,詞曲都是羅大佑,是一首很經典的老歌了,歌曲中還有「別忘了山谷裡寂寞的角落裡,野百合也有春天」等經典歌詞。
  • 演講稿:大山小調——野百合也有春天
    萬載是百合之鄉,山鄉的孩子,就像頑強生長的野百合,作為一名鄉村教師,我堅信,野百合也有春天。今天,很榮幸能與大家分享我和野百合的故事。2017年,我通過考試,如願加入教師隊伍,夢想成真,當時特別興奮。報到那天,我坐著公共汽車哼著小曲,在寬闊的柏油大路上走了半個多小時,以為離學校不遠了,新同事說,「這才剛剛走了不到一半的路程,後面還有一個多小時的山路呢」,一句話徹底地點醒了我。
  • 泉溪野蔬:薇菜
    說明從春到秋,薇菜始終是士兵的糧食。這裡的「薇」到底是什麼?其實說穿了,真要笑掉老百姓的大牙,弄得那麼深奧幹嘛呢,那不就是野豌豆嘛。薇:豆科野豌豆屬的一種,學名「救荒野豌豆」,又叫大巢菜,它的種子、莖、葉均可食用。每年春天,這種野菜就蓬蓬勃勃,在田頭,在地角,隨風搖曳,盎然春意。春風一吹,它就綠了;春雨一澆,它就飄了。
  • 鄭州普羅理想國的孩子,「野」在春天裡
    理想國春天轟轟烈烈的花季進入尾聲,在暮春煥然一片生機盎然的綠。草地是暖茸茸的一種綠,櫟樹、雞爪槭、銀杏、楓樹、繡球樹……各種知名不知名的喬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又是不同層次的綠。滿園翠綠與鳥鳴啾啾,它們裝點得理想國,像一座植物園。
  • 野薺菜(食話)
    嚴冬剛過,清明前後,耐寒力和生命力極強的野薺菜,就已經在大江南北的田埂、草地和溪頭邊露出了頭。閒不住的鄉下人這時候便會禁不住挎上一個小籃子,下地採摘野薺菜了。  鄉下的孩子採摘野菜的能力是城裡的孩子無法比擬的。也可能是出於天性,也可能是從小環境薰陶的緣故,哪些可以食用,哪些不能食用,他們從小就能分得清清楚楚。
  • 食有時丨野蔬有味,嘗一口春天
    熱鍋後加油,待油溫至五成熱時,將野韭菜菜稍微炒過裝盤。再放適量油,倒入蛋液推到凝固後,加入炒好的野韭菜迅速翻炒,調味即可起鍋。香椿用炸過的蒜頭,和草菇、肉末、鹹蛋碎煸炒後熬點湯,將苦菜在沸水中焯過浸到湯裡,再小沸一下,苦菜保有風味,又帶上濃湯的鮮味。蕨菜
  • 用心耕耘,野百合也有春天(深度好文)
    還記得那首耳熟能詳的「野百合也有春天」嗎?至今,羅大佑那富有磁性的聲音依然迴蕩在耳旁,「就算你留戀開放在水中嬌豔的水仙,別忘了寂寞的山谷的角落裡野百合也有春天」。那時候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愫呢?最底層的出身以及最艱難的成長中,對未來的一種模糊的憧憬吧。
  • 野百合也有春天!
    野百合也有春天汲古齋主人
  • 野鳶尾也有春天~京郊鳶尾科植物記
    有一首臺灣音樂人羅大佑寫於1982年的歌,叫做《野百合也有春天》,臺灣地處熱帶亞熱帶,也許春天真會有美麗的野百合綻放?但是在北京,除了薤,就是人們常挖來食用的小根蒜,也叫「藠頭」,我還沒想起過其他野生百合科植物也有春天。
  • 【分享】這48種羅山野貨,吃過20種的才算是羅山土著!
    17、毛桃也就是野桃,子個小,皮上附有一層細細的絨毛,如果是熟得很好的,大部分野桃子都不是很好吃,有點酸苦味。小時候大人都說:「一個毛桃三把火」,吃多了會喉嚨不舒服。18、野李子現代李的野生品種,種類很多,味苦。老人常講聰明人的故事:一夥少年看見路邊有一棵野李子樹,結滿了李子,一湧而上,只有一個聰明的少年動也不動,別人覺得奇怪,你為何不去摘呢?
  • 當老闆不在了,你猜管理層能多野?
    今天,我們要說一個不太常見,不過一旦發生,一定超多狗血的小概率事件:當老闆不在了,你猜管理層能多野?以上之不幸事件若多狗血,多半會發生在中小型民企。大公司已經形成了自己的運轉體系,接班人也大都提前部署,比如:賈伯斯離世,庫克接任;巴菲特雖然仍然揮斥方遒,但也不妨礙他指定接班人。
  • 推理《輪到你了》中的尾野一波
    我不知道大家感覺怎麼樣,個人覺得整個公寓裡面最令人感到心裡犯怵的就是尾野了。從她第一次出場的時候,那個笑就給人一種脊背發涼的感覺。看過番外之後再去推理正劇當中的尾野,我又有了新的認識。男主和女主剛剛入住公寓時,就到處給鄰居散禮物,這也側面印證了日本的文化。
  • 野比玉子
    還好「野比」這個姓絕不多見,讓人看到這個名字能猜到她是誰。要是寫婚前名「片岡玉子」,恐怕真沒幾個人能想得起。
  • 野百合也有春天,只要堅持就有希望
    可忙碌的生活,艱苦的條件,她都能忍受,卻無法忍受心靈的孤獨。在「借本書比借錢更難」的鄉村,鄉親們都沒什麼文化,她找不到能和她交流思想的人,連老公都不理解她。她默默地忙碌著,卻無時不盼著能紓解一下寂寞的內心。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得到了一個QQ號,還聽說可以在QQ空間寫些言論、文章,特別高興。於是,她給自己取了個網名「溪風」,學會在手機上打字,沒事就將自己生活的感悟、想法發表在QQ空間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