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12月24日,整個法國都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瑟堡造船廠的員工們也提早下了班,準備與家人一起享受聖誕之夜。25日清晨,當造船廠的員工上班時,卻發現港口內的5艘飛彈快艇不翼而飛。確切的說,是被人偷了!究竟是誰有如此神通,竟能在一夜之間偷走5艘飛彈艇?沒錯,又是「摩薩德」幹的!
01小艇吃大艦
1967年10月21日黃昏,以色列「埃拉特」號驅逐艦神氣十足的出現在西奈半島北岸,四座雙聯大口徑艦炮虎視眈眈,似乎在挑釁對面的埃及人。在他們眼裡,唯一能對「埃拉特」號造成威脅的埃及空軍,早已在「六日戰爭」中被消滅,所以才敢在埃及人鼻子底下晃悠。但是很快,以色列人就嘗到了自大的苦果。(下圖:「埃拉特」號)
下午5點半左右,塞得港方向突然閃過一道強光,拖著長長的濃煙飛速襲來。經驗豐富的以色列觀察兵馬上判斷出,這是一枚「冥河」式反艦飛彈,他迅速拉響戰鬥警報,全艦進入戰鬥狀態。艦長下令「埃拉特」號加速並轉向機動,企圖躲過飛彈襲擊,艦上的博斯福速射炮也嚴以待陣,準備迎擊來犯之敵。
然而,「冥河」式飛彈速度極快,很難被攔截;當進入速射炮攔截射程時,它又會突然躍起,從驅逐艦的頭上發動襲擊。「埃拉特」號高速機動只是徒勞,飛彈準確命中軍艦腹部,巨大的火球和濃煙幾乎將「埃拉特」號籠罩了進去。
第一枚飛彈發射後,第二枚飛彈又騰空而起。以色列人正忙著撲火,完全沒注意第二枚來襲的飛彈,幾乎沒有進行還擊。飛彈再次準確命中「埃拉特」號,擊毀了通訊裝置和指揮中心,電纜也被切斷,喪失動力的「埃拉特」號像一條死魚,漂浮在地中海上。為了防止隨波逐流的軍艦擱淺,艦長下令拋錨,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奮力撲救,水兵們終於撲滅了大火。
就在他們認為自己僥倖逃得一命時,晚上7點半左右,兩枚「冥河」飛彈再次來襲。原來,埃及人以為「埃拉特」號中了兩枚飛彈必定沉沒,等了一個多小時發現,它不僅還在水面上飄著,而且火也被撲滅了。為了防止以色列人趁著夜色將其拖走,埃及人果斷下令再次發射飛彈,終於將「埃拉特」號擊沉。
兩艘75噸的飛彈艇,在沒有遭受任何損失的情況下,竟然把1710噸的驅逐艦打的毫無還手之力,還將其擊沉,創造了「小艇吃大艦」的奇蹟,整個世界為之震動。(下圖:「蚊子」級飛彈快艇)
02武器禁運
1962年,以色列在西德訂購了12艘「薩爾」級飛彈艇,至1964年已經交付了3艘。然而,一位西德官員將兩國協議透露給了美國報紙,導致秘密協議曝光,引起阿拉伯國家的強烈譴責。他們揚言全面抵制西德產品,埃及總統納賽爾還以「承認東德政權」相要挾,最終迫使西德政府做出讓步,終止了與以色列的軍售協議。(下圖:以色列薩爾4型飛彈艇)
不過,德國人也不想徹底得罪以色列,於是提出一個折中的建議:只要有第三國造船廠願意建造快艇,他們願意為這家工廠提供圖紙。很快,以色列與法國瑟堡造船廠達成了建造協議,大批以色列造船專家也趕來參與製造。眼看5艘飛彈快艇就要建造完成,意外卻發生了。
1967年6月5日,「六日戰爭」爆發。戰爭爆發前,埃及和敘利亞大軍壓境,以色列準備主動出擊,被法國總統戴高樂制止。然而,以色列這個彈丸之地,絕對耗不過阿拉伯聯盟。為了國家的生存,以色列決定無視法國警告,在美國的支持下發動了「六日戰爭」。
以色列雖然取得了全勝,卻也激怒了法國。在戰前,法國一直是以色列的堅定盟友,承擔著以色列75%的軍火供應。然而,以色列無視法國人的舉動,讓戴高樂勃然大怒,宣布對以色列實行武器禁運,就連付過款的武器裝備也拒絕交付,其中就包括那5艘飛彈快艇。
與此同時,埃及海軍卻從蘇聯獲得一大批新式武器,其中包括「黃蜂」級飛彈艇和「蚊子」級飛彈艇。「六日戰爭」結束沒多久,「蚊子」級飛彈快艇就擊沉了「埃拉特」號驅逐艦,報了一箭之仇。後來,埃及海軍進一步得到加強,對以色列的沿海城市構成了嚴重威脅。眼看造好的飛彈快艇不能到手,無法應對埃及海軍的威脅,以色列決定劍走偏鋒,把這5艘飛彈快艇「偷」回來。
03諾亞方舟行動
1969年11月,以色列通知船廠老闆哈裡奧,表示對飛彈快艇已經不抱希望,但支付的定金必須馬上退回來,至於飛彈快艇賣給誰,以色列毫不關心。快艇已經造好,卻由于禁運無法交貨,導致船廠花出去的錢收不回來,如今以色列宣布終止合同,還要收回1千萬美元的定金,讓哈裡奧愁的直嘆氣。
就在他一籌莫展之際,一位「買主」主動找了上門,此人自稱叫馬丁·塞姆,是挪威阿克爾製造公司的老闆。據他說,公司正在為阿拉斯加沿海的石油鑽井平臺建造輔助船隻,聽聞瑟堡造船廠有5艘高速快艇要出售,希望能買下來。馬丁·塞姆還表示,只要價格適合,他們願意用現款一次性買下全部快艇。
這個消息簡直是喜從天降,哈裡奧只想著早點把快艇出手,回籠資金,壓根沒想過石油勘探為啥需要買飛彈快艇。如果他再去核實一下,會發現這個挪威公司剛成立沒幾天,老闆馬丁·塞姆則與以色列人關係密切。不過,一個願買,一個願賣,誰還操心那麼多,雙方一拍即合,很快談好了價格。
當然,還有一個大問題沒有解決,那就是需要法國國防部的同意,只有「戰爭物資出口協調委員會」籤了字,飛彈快艇才能出售。很快,法國政府下了批文,認為以色列人已經放棄了這批快艇,上面也沒有加裝武器,不能算「戰略物資」,同意瑟堡造船廠賣給挪威人。實際上,從終止合同、逼船廠退款,一直到馬丁·塞姆露面,所有的一切都是摩薩德安排的,即「諾亞方舟行動」。
04「諾亞方舟」起航
1969年聖誕節前夕,一批「挪威人」來到瑟堡造船廠,與以色列人員進行了船隻和技術檔案移交手續。船上的希伯來文也被刮掉,被重新粉刷上了挪威船名「斯塔布特」,船頭高懸著挪威國旗。在外人看來,這5艘快艇終於迎來了新主人,可他們卻不知道,這些「挪威人」都是從以色列海軍中挑選出來的北歐籍猶太移民。
1969年12月24日,以色列前海軍司令利蒙將軍,身著便服來到瑟堡港,他告訴部下:「法國即將啟用一種新型海岸雷達,「挪威人」用希伯來語交流,也引起了港口保安人員的懷疑,如果這5艘快艇不能利用聖誕節的鬆懈逃走,那麼之前的一切努力都將付之東流。」(下圖:利蒙)
由於時間過於倉促,快艇上甚至沒有來得及安裝精密導航儀,這對行動而言極為冒險。此時,海面上又颳起了大風,激起波濤洶湧的海浪。然而這是最後的機會,如果今天走不了,那麼這些快艇將永遠無法抵達以色列。
當晚9點,整個法國的居民都在點綴聖誕樹,準備前往教堂做午夜彌撒。9點半左右,瑟堡港的居民聽到港口傳來發動機的轟鳴,奇怪這些挪威小夥子為何連平安夜都不過,還在辛苦的進行試車。午夜時分,港口的船隻全都拉響了汽笛,教堂也敲響了鐘聲,在一片嘈雜的協奏曲中,5艘飛彈快艇鑽進了波濤洶湧的大海,按照早已規劃好的航線,朝著以色列全速飛馳。(下圖:以色列海軍偽裝的挪威人)
12月25日,瑟堡船廠的員工趕來上班,發現港口空空如也,5艘飛彈快艇竟然不翼而飛。要知道,排水量250噸的飛彈快艇也不是小傢伙,5艘這樣的快艇全丟了,竟然找不到一個目擊者。而在另一邊,經過3000海裡的航行,5艘快艇終於抵達以色列海法港。雖然「提貨」方式有點不雅,但如今它們屬於以色列了,得知真相的法國怒不可恕,卻一點辦法也沒有。(下圖:行動路線圖)
05以牙還牙
以色列得到這5艘嶄新的飛彈快艇後,馬上為其裝備了最新研製的「加布裡埃爾」飛彈,並投入緊張的訓練之中,目的只有一個:以牙還牙。1973年10月6日,「贖罪日戰爭」爆發,以色列人終於等來了復仇的機會。
鑑於之前的勝利,埃及海軍又將「黃蜂」級和「蚊子」級飛彈快艇投入戰鬥,希望取得更大的戰果。但以色列今非昔比,不僅裝備了更先進的飛彈快艇,還配備了電子反制裝備。埃及的飛彈來襲時,以色列飛彈快艇利用金屬箔片和雷達幹擾技術,將這些飛彈全部致盲,然後再進行反擊。在這次戰爭中,以色列憑藉「偷」來的5艘飛彈快艇,取得了12比0的戰績,重新奪回海上的控制權。
在戰爭初期,埃敘聯軍曾一度打的以色列措手不及,就連國防部長達揚都快對戰局失去了信心。而海戰的勝利,為以色列軍隊打了一劑強心針,極大地鼓舞了士氣,最終力挽狂瀾,反敗為勝。
埃及原本希望通過戰爭收回西奈半島,但結果讓總統薩達特大失所望,為了加速和平運動的進展,他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訪問以色列。這是阿拉伯國家首次與以色列公開對話,雖然埃及從此被阿拉伯聯盟驅逐了出去,卻為實現阿以和平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