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覺醒》中有一句話:
很多時候我們都處於」假閱讀「狀態。
所謂」假閱讀「,是指堅持閱讀卻沒有任何改變。
我驚奇地發現,三年前的人生中,我就一直處於」假閱讀「狀態。那時,我特別喜歡讀書,每次看到感興趣的書名,就會把書買回來讀,我希望有一天它們能帶給我智慧,讓我不再有煩惱和迷茫。然而,多年過去,我買的書已經差不多擺滿了書房的一面牆,可是,生活卻絲毫沒有改變。
令人意外的是,2017年底遇到某讀書機構,我開始寫講書稿,之後不久,我的生活就開始明顯改觀。因為寫婚姻的書,婚姻變得更加幸福;因為寫親子方面的書,學會了愛孩子;因為寫減肥的書,學會了管理身材;因為寫效率的書,學會了目標管理;因為寫人生的書,明白了幸福人生的秘密......
我禁不住反思:是什麼讓讀書變得如此有效?
看了《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之後我明白了,原來,我是無意中實踐了樊登讀書法。
為什麼那麼愛讀書,生活卻沒有改變呢?因為我們的讀書方法有問題。
通常情況下,我們讀書都缺乏大局意識,只關注細節,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所以,根本無法讀懂一本書。另外,我們讀書往往只是劃線或做筆記,大腦未經任何挑戰,因此,讀完很快就會忘記。讀不懂、記不住,知識自然無法內化到大腦的認知體系中,從而糾正我們的信念。所以,不管讀了多少書,生活也不會變得更加幸福。
那麼,如何讀書才能讀得懂又記得住呢?《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將為我們提供答案。
提起樊登,中國人幾乎無人不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讀書會,遍布全國。樊登讀書會成立七年,已吸引超過15億次收聽,用戶數突破4000萬。不得不說,讀書領域,樊登堪稱第一人。
樊登也是用讀書改變自己生活的人。他曾成功用讀書紓解壓力、消除憂慮。也曾用讀書獲得了經商的勇氣,使他在毫無經驗的情況下,成功創辦樊登讀書會。為了使更多的人通過讀書改變生活,他把自己多年讀書的秘訣寫成《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這本書,旨在幫助我們學會從大局著眼讀書、用講書讀書。
樊登讀書法包括兩步:從大局著眼讀書和用講書讀書。
01 從大局著眼讀書
很多情況下,我們讀書都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碎片的知識,而不知道整本書到底說了什麼,結構、脈絡就更無從談起。這是缺乏大局觀導致的。那麼到底如何才能徹底讀懂一本書呢?
想徹底讀懂一本書,首先必須從大局著眼讀書。具體為回答4個問題。
① 這本書要解決什麼問題?
每一本書都有它的使命,為了完成這一使命,這本書必須解決問題,只要找到問題,也就找到了這本書的主脈絡。那麼,如何找到這個問題呢?只需要兩步:
首先,要提煉出書的使命。
這可以從序言中找,一般寫序言時,作者都會交代寫這本書的目的,而這個目的就是書的使命。
接著,再從定義問題入手,找到問題。
工具類書(本文只討論工具類書)一般會在第一、二章定義問題。它們是解決問題的,想要解決問題,必須先定義問題。這就好比一場辯論,一辯負責定義問題,統一認識。所以,找問題,就要在第一、二章先找到定義問題的句子,有了這些句子,就能分析出我們要找的問題。
比如,在《效率達人:讓時間更值錢》這本書,使命是幫助人們提升效率。從第1章中可以找到效率的概念「效率是成果與時間之比」,於是,就可以分析出這本書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在有限時間內創造更多成果?
再比如,《幸福的方法》一書,它的使命是幫助人們獲得幸福。作者在第二章定義了4類幸福觀,即現在幸福,未來也幸福;現在不幸福,未來也不幸福;現在幸福,未來不幸福;現在不幸福,未來幸福,第1類才是真正的幸福。於是,就可以分析出這本書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才能做到現在幸福、未來也幸福?
找到一本書要解決的問題之後,接下來,就可以順著問題,去看問題的現狀、作者解決問題的方法、論證方法的過程,等等。這樣,一本書的結構就清晰了。所以,再複雜的書,也要先看它是怎麼定義問題的。
② 書的寫作背景怎樣?
寫作背景就相當於論文中的研究現狀。它通常被放在定義問題之後。熟悉寫作背景,就是弄清楚關於書的主題,已經有人做過哪些做過研究,他們的結論是什麼,結果如何。當然,也有的書沒有背景,那就略過這一點。
熟悉一本書的寫作背景,目的是幫助你打開眼界,了解一個理論的前沿研究狀態是什麼,從而間接地認識到這本書的價值。
比如,《幸福的婚姻》一書,作者就在第一章介紹大部分婚姻療法都失敗了,同時,介紹書中方法的優勢,並以數據佐證。這就讓我們堅信,即將學到方法是最先進、最有價值的。
③ 書中是如何討論解決方案的?
解決方案的討論是全書最有價值、也是中間最大的一部分。討論解決方案包括解決方案有哪些?是如何論證的?論據有哪些?
解決方案。當確定了這本書要解決什麼問題之後,帶著問題去尋找,就不難發現解決問題的章節。找到這些章節後,接下來要弄清楚這些章節之間的邏輯關係,當它們是遞進關係時,說明解決方案是一系列的步驟,或者方案在最後。當它們是並列關係時,說明解決方案是多個點,或者不同情況下有不同解決方案,或者一種解決方案應用在多種場景。
比如,《心流》在描述了心流的定義之後,就列舉心流在生活各個方面的應用,如體育運動,商業開創等方面的應用,就屬於一種解決方案應用在多種場景。
比如,《他人的力量》這本書中,定義是第4層人際關係,即我們要想辦法藉助他人的力量。提出問題後,接著,書中就針對如何藉助他人的力量進行進行了論證,包括怎麼找到他人的力量,他人的力量分哪幾類?怎麼利用好這種力量?等等,這是遞進關係,解決方案在最後的情況。
論證過程,是指針對解決方案中每一步或每一點的論證。論據是指在論證過程中用到的統計數字、對比實驗、調查結果、案例、故事等。有了解決方案,論證過程和論據就一目了然。
④ 結尾:一句話總結價值升華
一般書的最後一部分,都會進行價值升華。所以,看看一本書的最後,你就很容易發現價值升華的句子。
比如《所謂會說話,就是會換位思考》這本書的最後一句話是:關於對話交談,如果你有開放的心態和思維,不論走到哪裡,你都能夠和人聊起來,並且樂在其中。這正是這本書的價值升華。
一本書的結構,無非就是前面的定義問題、之後的解釋背景,中間大塊討論解決方案,以及最後的價值升華。回答了以上4個問題,你也就徹底讀懂了一本書。
02 用講書讀書
第一步結束後,我們已經徹底讀懂了一本書。這時,如果你停下來,結果將是前功盡棄。因為用不了多久,你就會忘光了。那如何才能不忘呢?
作家周嶺說:
我們最終都應該成為一位教授者。這不是為了獲取講師的身份,而是為了自己能夠學得更好,因為「教」才是最好的「學」。
所以,更高階的讀書,是講書。當你能徹底讀懂並且講出一本書時候,它必將為你所用。
那麼,到底如何開啟講書呢?書中提供了5個步驟:
① 構建講書稿的開頭。
一個好的開頭可以讓聽眾從一開始就重視這本書,覺得有意義。開頭的好壞,決定了能否吸引聽眾繼續聽下去。所以,讓開頭精彩非常重要。
那麼如何才能構建出精彩的開頭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一開始就要直擊主題,然後再講最彰顯價值的內容,而後再進一步講背景價值,引起聽眾的重視。
彰顯價值的內容,可以是書中擊中痛點的精彩故事。
比如,《增長黑客》一書,作者第一句話就講它的意義:這本書解決的是如何低成本實現爆發式增長。然後開始舉例講Airbnb創業者的故事,講完這個精彩的故事後,接著,告訴大家不要擔心,我們可以從中總結出一套方法,就是這本書的核心工具。之後,再說這個工具的背景價值,這樣,就吸引著觀眾聽下去。
也可以是擊中痛點的生活場景。
比如,《即興演講》一書,作者就問大家:你有沒有遇到過一個說話語無倫次的人,如果你不希望自己成為那樣的人,那麼你要不要讀一下《即興演講》?
還可以是書中出其不意的認知。
如講《這書能讓你戒菸》時,作者就說:為什麼今天要講這本書?因為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震撼就是,戒菸竟然不需要有毅力。我相信,你們對這個也會很好奇,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看看,為什麼不用毅力就可以戒菸。
也可以自己製造亮點。
比如,《活好》這本書,是與百歲老人的談話錄,它不是工具書,也沒有理論。作者就這樣說:在你的生活中,你有沒有機會和一位百歲老人交談?如果在人生當中有機會和一位百歲老人交談,他跟你暢談他的人生經歷,你願不願聽? 接著作者講了自己和一位百歲老人葉曼先生談話得到的感悟,大家聽到收穫,就會願意繼續聽下去,接著就自然過渡到《活好》這本書。
② 構建有邏輯、通俗易懂的正文
書的正文是指對一本書討論解決方案的部分,講書稿的正文,對應著書的正文。那麼,如何確定講書稿正文的邏輯、又如何做到通俗易懂呢?
講書稿可遵循原書正文的邏輯。
一般書的寫作都是遵循著一定的邏輯的。所以,為了更好地尊重原書,在整個論述的過程中,最好按章節順序進行。當然,當你完全理解了一本書,頭腦中有了自己的邏輯框架,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進行。
講書稿通俗易懂分為三點:
內容精簡。為了聽眾能掌握一本書的精華,我們就要對書進行「科學瘦身」,對正文中同類的內容進行歸納合併,對於不精彩的內容刪除,最終形成一條主線。
論證充分。論證充分聽眾才能聽得更明白。所以,在論證時,一定要提供充分的實驗數據、案例或故事。
加以解釋。為了便於理解,我們可以對難懂的道理用故事來解釋清楚,也可以將抽象的觀點和案例換成自己的理解和案例。
③ 構建精彩結尾
講書稿結尾的結構,通常是:先進行全書總結,然後,再進行價值升華。
講書稿的結尾,對應著書的結尾。所以,進行價值升華時,可以到書的結尾去找。這方面的內容我們在前面「一句話總結價值升華」中已經講過,這裡就不再贅述。
另外,構建結尾時,還要注意一點,如果開頭留有懸念,那麼,結尾時要注意前呼後應。
比如《利奧納多.達.芬奇傳》這本書,作者開始解讀時,留下了啄木鳥的舌頭這樣一個懸念,他講到最後結尾時,就解開了謎底:啄木鳥的舌頭是旋轉著插進鼻孔的。這就是前呼後應。
④ 繪出思維導圖
講書時,聽眾是非常聰明的,如果他們聽出來你是在念稿子或者背稿子,那他們立刻就會失去興致。所以,作者建議,組織講書稿的最後不是寫成稿,而是繪製出思維導圖,然後對著思維導圖,一步一步的講下去。那麼,到底如何繪製思維導圖呢?作者總結了3步:
● 準備A4紙一張、黑色水性筆一支,把主題寫在正中間。
● 根據書的結構或自己重新解構的結構,確立7~10個主分支。
● 把上一步確立的分支一一划線。如果有瑣碎的知識點,可以單獨在紙邊記錄;如果出現需要大量引用原文的情況,就標上書的頁碼,講到的時候翻書去讀就行。
⑤ 開始講書
走到這裡,你已經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為了能順利地邁出這一步,書中又為我們提供了2點技巧。
● 復盤思維導圖,重新熟悉內容
開講前,你一定擔心講書時會想不起內容,作者的辦法是:講前復盤思維導圖。
講書前復盤思維導圖,其實就是你幫助自己由內而外梳理內容。這就好像考試前複習一遍要點一樣,對內容的記憶非常有效。
作者一般都是從最有價值的核心點開始復盤,向外蔓延。他會問自己是書中哪一點打動了自己,這本書是如何論證這一點的?一共有幾個角度,一共有幾個遞進關係,一共有幾個例子,講的什麼故事,援引了什麼數字,做了什麼實驗,等等。
這樣捋了一遍之後,你會發現整本書就浮現在腦子裡了。
● 調整好心態。
你一定還擔心你講書聽眾會不喜歡。這個問題作者也遇到過,他的方法是:要有平常心,不要取悅聽眾。
現實生活中你會發現,如果特別想取悅某些人,反而得不到他們的心,而當你淡定、踏實、滿懷熱情地把最有價值的內容送給對方時,你們之間的緣分反而建立起來了。所以,作者每次講書,都抱有一顆送禮物的心態,只要一本書值得講,知識本身就足以令聽眾喜歡。
只要調整好心態,很多小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現在,你已經復盤了思維導圖,也調整好了心態。接下來,就是行動了。只要行動起來,你就成功了一半。
《認知天性》這本書裡,有一句話:
只有當頭腦被迫工作時,才會將所學的東西記得更牢靠。反覆檢索不僅能讓記憶更持久,還能在更多變的環境中更容易被檢索,而且可以解決更多的問題。
也就是說,大腦被挑戰的次數越多,就越有利於處理和解決問題。
當你開始講書,你的大腦已經接受了多次檢索:組織講書稿需要檢索,繪思維導圖也需要檢索,復盤思維導圖還要檢索,每講一次都是檢索。這時,你還擔心讀過的書會忘記嗎?
03 寫在最後
書的最後,作者再次強調:
當你能夠讀懂一本書,還願意講出來,你其實就是選擇了成為一名解密者,成為一名幫助別人成長的老師,當你在為他人挑選書籍,傳播知識的時候,人和人之間討論最多的是有趣有用的知識和美好共同的價值,讓各種各樣的知識進入千家萬戶,求知的渴望必將引領你走向更高的人生境界。
用樊登讀書法讀書,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首先,從大局著眼讀書,可以讓我們徹底讀懂一本書。其次,用講書讀書,可以讓我們理解並記住書的內容。經過這兩步,書的知識就能內化到我們大腦的認知體系中,糾正我們錯誤的信念,從而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幸福。
書中的亮點還有很多,比如:選書的兩大原則和買書七個技巧;「不舒服」的讀書原則;作者的兩個讀書習慣;如何消除緊張;講書的兩大原則;如何提高語言組織能力;如何拓展認知邊界,等等。我就不一一列舉了,相信你讀完會有更多不一樣的收穫。
讀書的最終目的,是改變。願我們都能通過《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這本書,學會高效讀書,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