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 窮人」家的孩子,讀書那麼難?(深度)

2021-02-22 涔汐

《山海情》高開高走,豆瓣評分從開播9.1分漲到9.4分,叫好聲勢一大片。

有些網友評論:

《山海情》讓家裡落了一層灰的電視發揮作用了,以前以為不看電視是因為網絡的衝擊,現在我才明白是好劇太少了。

故事的背景發生在寧夏,西海固素有「貧瘠甲天下」之稱。劇情以福建對口寧夏扶貧為主題,這部劇中反映的一個教育問題真是太扎心了。

有些網友質疑:八九十年代還有這麼窮的地方,怎麼可能呢?

如此質疑的人純屬何不食肉糜。

就拿我們的老家湖北來說,八九十年代湖北非常偏遠的山區,和劇中貧困的程度不相上下。

今天我們談談為什麼越窮的地方,越不重視教育?

第一、太窮了,供不起

《山海情》中,湧泉村代理村支書馬喊水有兩個兒子,一個是中專畢業馬得福,一個是小學畢業的馬得寶。

弟弟馬得寶多次內心不平衡的抱怨說:

憑什麼哥哥能讀書,我卻不能,哥哥在政府工作,而我卻只能天天幹苦力。

有一次,父親跟馬得福說:

得寶總是抱怨說為什麼不讓他讀書,因為窮啊,我們家庭只允許一個孩子讀書,後來我跟你媽決定抓鬮定命,抓到得福了,所以就只能讓得寶上完小學就不能讀書了。

得福說:爸的心太硬了,這麼大的事兒,怎麼能抓鬮呢?這對弟弟得寶太不公平了。

馬喊水無奈的訴說:

咱們這個窮地方有個講究,好的火藥要放到炮眼子裡,這個炮才能飛上天,窮人家錢要花在一個人的身上,這個人要是出息了,那可以帶著全家人好了,如果是平均花,沒有一個有出息。

《山海情》中80年代,村裡最高學歷是中專的馬得福,90年代鄉鎮仍然有很多孩子小學學歷,甚至小學肄業。

2000年初,還有很多偏遠山區的孩子們,因為貧困而無法接受教育。

就拿涔汐的老家來說,當我們上初中的時候,靠近山區偏遠的地方,還有很多孩子讀完了小學,就南下打工了。

貧窮的地區不重視教育,很大程度是因為孩子讀不起書。

而如今義務教育的普及,讓更多的孩子有了接受教育的機會。

第二、目光短淺,只追求短期回報

《山海情》中鄉村的白校長,騎著破自行車家訪。

在教學上他讓小學一年級學生參與小學二年級的課程,支教老師阻止說:

但是當支教老師了解到這裡的孩子,隨時面臨輟學去福建打工的時候,他才體會到白校長急迫的想在有限的時間內,把知識傾囊相授的良苦用心。

其中一個孩子14歲,被父母改了年齡,隨著務工的車南下打工,卻被白校長中途攔車,以孩子不足16歲使用童工屬於違法行為攔了回來,他心平氣和的勸說,哀求著家長讓孩子多讀點兒書。

你算過帳沒?上完初中上高中,上完高中上大學,這10年孩子出去打工,一個月1000,一年一萬二,10年十二萬,這麼多錢我一輩子都掙不到,我現在就要考慮到眼前!

他們把孩子14歲的年齡改成16歲的年齡,就是為了避免低於用工年齡紅線。

儘管白校長苦口婆心讓家長看未來,但是這些勸說在只認眼前利益的家長耳裡,多麼的蒼白無力。

越是窮苦地區的人,越受認知束縛,他們的眼界只看得到可以改變的現在,而並非遙不可及的未來。

第三、生在沒有重視教育的環境裡,惡性循環

幾年前,劉強東曾經在「開講啦「做了一次演講,劉強東提到京東曾經捐了1000萬給人民大學,專門用來資助貧困山區的大學生。

過了兩年人大工作人員來找劉強東,說助學金不好發,為什麼?因為申請的人很少。

劉強東好奇,自己上人大的時候,一個班有2個名額的助學金,班上百分之七十的人爭搶,那個時候班上70%的孩子來自於農村。

後來人大領導說:

現在跟你們那個時候不一樣了。現在能上人大來自於農村的學生,可能30%都沒有。

教育正在把階級不斷固化。

一個老師曾經這麼說:

越是富裕的家庭越給孩子補課,越是貧窮的家庭越不重視教育,因為窮人家孩子的父母沒有看到有知識與沒知識的差距。

你仔細看看,但凡那些說:「讀書無用」的都是一幫沒有受到多少教育的父母。你何時見過一個真正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說過「讀書無用」的?

《山海情》有這麼一個劇情,有一個孩子打算不上學出去打工,白校長生氣的問為什麼?

孩子回答:我爸媽想讓我打工,老師啊,反正我也不喜歡學習,學習成績也不好。

其實不是孩子不願讀書,而是他們生活在一個不重視教育的環境裡,父母的觀念潛移默化影響了孩子,讓孩子認為讀書無用,而荒廢了學業。

俞敏洪出生在貧困山區的農村,那個時代同樣家境貧寒,俞敏洪說:

我們村裡孩子不讀書父母們都不會管,因為都不覺得讀書有多麼重要,我的媽媽雖然沒有上過一天學,但是她對讀書無比的渴望,我四歲開始,我母親就給我買書。只要她看到我和姐姐坐下來寫作業讀書,媽媽臉上流露出欣慰的笑容。

俞敏洪慶幸生在一個特別重視教育的環境裡。

當村裡沒有幾個人上高中的時候,俞媽媽託關係全力以赴,把自己的兒子送進了高考補習班,雖然俞敏洪考學之路並不順利,但是俞媽媽鼓勵兒子一而再再而三復讀,最終考上了北大。

曾經的合伙人徐小平之前一直不理解俞敏洪為何這麼怕他的媽媽,只要媽媽一發脾氣,俞敏洪立刻跪下求媽媽別生氣,哪怕他已經是新東方的董事長了。

其實不是俞敏洪怕他的母親,而是因為他太愛太尊重太感恩他的母親。

沒有這個有見識的母親對知識的渴望,堅持鼓勵俞敏洪拼命讀書,俞敏洪或許跟村裡其他的孩子一樣在家務農。

俞敏洪感慨:

人是環境的產物,當一個孩子生在一個不重視教育的家庭環境裡,自然對知識渴望度極低。

英國紀錄片《人生7年》。

精英階層的孩子從小就有著清晰的目標和計劃,他們在7歲的時候就明確知道自己該上哪所中學,哪所大學,成為精英分子。

但是對於一個鄉村不重視教育的父母來說,他們的孩子7歲哪裡懂得有什麼樣的大學,他們哪裡明白人生路該怎麼走呢?他們追求的不過是少挨父母打。

不同的家庭環境,不同的階級,不同的教育水平,孩子有著不同的命運。

相比於八九十年代,如今貧窮地區的人可以走出大山在城市就業,表面上他們有很多就業機會,但是無形中進入另外的一個枷鎖,

這個枷鎖是:喪失了優質工作的選擇權,喪失了把握命運的優質機會。

任正非是從貴州大山裡,走出來的企業家,每次記者採訪他的時候,他誠懇的祈求:你們要多提一點兒關於教育的問題。

關於教育,任正非這麼說:

如果不重視教育,實際上我們會重返貧窮的。因為這個社會最終要走向人工智慧的,因為你可以參觀一下我們的生產線,20秒鐘一部手機從無到有,基本上沒有什麼人。

我們幾百條、上千條的生產線完全是自動化的,所以我們的人的文化素質不夠,至少你沒受過大專或者大學以上的教育,你的英文也不好,計算機也不好,做工人的機會都不存在。

可惜,偏遠山區的教育資源匱乏,教育環境的落後,讓孩子們感受不到知識的重要性。

《山海情》中,當涔汐看到孩子們舉手回答老師的提問,那一雙雙對知識渴望的眼神,仿佛是看到了當年的自己。

當年涔汐上小學的時候,我們班中全班學習成績第一的孩子,讀完五年級輟學外出打工,以她的資質,她的父親如果用心栽培,那個尖子生完全不是現在的命運。

每次想到她我為她感到惋惜,也為自己感到慶幸。

我父親也是一個極度不重視,不渴望知識的莊稼人,而我的求學之路真是西天取經,我的父親同樣巴不得我早早外出打工,省了他腰包的錢,但是面對求學我不妥協,我父親對我的評價:讀書就差讀魔怔了。

我讀書讀到什麼程度,別的孩子是看書,而我是一摞一摞的背書,真是可以用廢寢忘食來形容。

哪怕地上掉了一個紙片,我都會迫不及待的撿起來,看看上面寫的是什麼知識,這便是我對知識的極度渴望。

所以涔汐體會到山區孩子們求學之路的無奈,不是他們不好學,而是他們出生的環境太糟糕。

正因為我對知識的渴求,才成就現在的我。

涔汐並非是歧視當年沒有多讀書的髮小,而是客觀來說,多接受教育多汲取知識的人,他們的認知水平、底層邏輯、視野格局,會讓他們的人生有更多的選擇權。

就如同《山海情》白校長說:退學不是結束,而是開始,往後命運由不得自己。

寫到最後,涔汐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父母,或者即將成為父母的人,哪怕再窮,也一定要為孩子創造一個尊重敬畏知識的家庭環境。

你可以沒有文化,但是不能不尊重文化;

你可以沒有知識,但是不能不渴望知識。

你對知識文化是什麼樣的態度,而你的孩子將會對知識文化是什麼樣的態度。

涔汐還想對廣大學子們說幾句話:

當你厭煩父母苦口婆心讓你多讀書的時候,想想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山區的孩子們,他們連坐在教室的機會都沒有,他們小小年紀已經承擔養家餬口的擔子。

你現在厭煩的學業,正是很多窮孩子們做夢也得不到機會!

參考資料及圖片來源:

電視劇《山海情》

劉強東《開講啦》演講

紀錄片《人生7年》

俞敏洪《朗讀者》專訪

任正非採訪

更多深度文章,點擊進來別錯過啦~

涔汐有話說:

父母們一定要在家庭環境中,

製造一個尊重渴望知識的環境,

父母輕視知識,孩子在這樣的環境同樣不渴望知識,

最後養成了一個不愛學習的習慣。

點擊名片,關注這個讓你增值的公號~

相關焦點

  • 窮人家的孩子,之所以很難有出息,是因為父母沒懂這「3個道理」
    01為什麼窮人家庭的孩子,很難有出息呢?他告訴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好好讀書,以後才能有出息。孩子學習成績也很好,三個孩子讀完小學初中,一共獲得了167張獎狀。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進入高中,要用錢的地方也越來越多。很多村裡人都勸他:「孩子不用讀那麼多書的,18歲可以去打工補貼家用了。」
  • 瘋狂老爹:窮孩子讀書難成過去時,現在的孩子不努力讀書成新問題
    俗話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除了讚美窮孩子早熟早懂事之外,也表達了對窮孩子的同情和憐憫。說實在,哪一個窮孩子不想與其他孩子那樣專心讀書,放學回來可以不用做家務呢?電影《瘋狂老爹》講述退役運動員肖力帶領學校女童足球隊贏得比賽獲得獎金,使得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的故事,導演用各種鏡頭將窮孩子讀書難的無奈和無奈中散發出來的堅強意志和拼搏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無不催人淚下。
  • 天道思維:丁元英的悲慘結局,給窮人家孩子指明了出路!
    但是丁元英這個人卻給了我們窮人家孩子指明了出路,那就是唯讀書一條路可走,別無捷徑! 並不是說窮人家的孩子只有讀書這條路可走,只是走讀書這條路是捷徑而已。
  • 窮人家的孩子為什麼會更窮?日本NHK紀錄片揭露了真相!
    很難想像,這種只可能發生在男權社會、落後國家的現象竟然會發生在當代的日本,這個全亞洲最發達的國家。七歲時,上層社會的小孩已經知道自己將來應該讀什麼高中、大學,做什麼樣的職業;中產階級的孩子有事業夢想或者幸福的婚姻的追求;貧困階層的孩子想的是見到爸爸、少挨打、吃飽飯。
  • 窮人家的孩子和富人家的孩子,最大的區別是這個
    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時候,事實上很多孩子之間的差距也越來越大。有人說富人家的孩子是因為有錢,所以也才比窮家的孩子有出息,當然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富人家的孩子可能有一個規劃的更好的未來。然而事情也不是絕對的,有時候窮人家的孩子也能夠規劃的非常的好,以後也會有出息。
  • 「我為什麼要讀書?」當孩子不想讀書時,家長不妨帶娃看看這部片
    當孩子覺得讀書又苦又累的時候,你是怎麼勸說孩子的呢?這個時候,往往大部分家長都會以自己的親身經驗來勸說孩子,但是大多數孩子只會認為家長不夠理解自己,進而變得更加的叛逆。「我為什麼要讀書?」當孩子不想讀書時,家長不妨帶娃看看這部片你家孩子是否有過這樣的念頭:認為讀書很苦,想要放棄。當家長得知孩子不想讀書的想法時,往往不能理解,甚至認為孩子不懂得珍惜讀書的機會,跟孩子發脾氣。「我為什麼要讀書?」當孩子不想讀書時,家長不妨帶娃看看這部片。
  • 為什麼中國窮人光棍那麼多
    難道說世界上唯獨中國窮人最窮嗎?世界上窮的國家窮人多得是,有的國家窮人一個男人為什麼都能娶上幾個媳婦呢?中國窮人光棍為什麼那麼多呢?只因為別的國家女人多男人的少。甚至有的國家窮,窮人窮的更可憐就是資源豐富女人泛濫成災,女人都嫁不出去所以男人就沒有一個光棍漢。
  • 窮人家的孩子總是一眼就被看出!但是家長可以改變
    那究竟為什麼家境不同的孩子,一眼就能看出來呢?其實主要體現在下面三個方面。1.物質條件要說貧富差距的體現,那孩子的物質條件肯定是放在第一位的,即使學校用心的給孩子設計同樣的校服,但是也從細節上還是可以看出來貧富差距。
  • 《紅樓夢》金榮:窮人家的孩子不一定懂事
    金榮能夠到賈府的私塾讀書,靠的是拉關係。本來,像他這樣的窮小子,父親又去世了,只有一個母親,不必說有多麼艱難,連生計都成問題,更不要說有機會讀書了。幸好,他有一個姑姑,嫁進了賈府的旁支。他這位姑姑是個極會來事的,擅長拍馬屁,對王熙鳳阿諛奉承,跪在那裡給人借當頭。如此的卑微和討好,也換來了些好處。看到娘家有難處,這個姑姑也伸出了援手,將金榮弄到賈府讀書便是其中一項。
  • 窮人家的孩子和富人家的孩子,一眼能看出差距,身上這3點藏不住
    窮人家的孩子和富人家的孩子,從孩子身上的幾點表現,一眼就能看出差距。 小雪和小娟是好朋友,正在上小學三年級,兩人的學習成績都很不錯。由於平時經常在一起玩耍,小區的鄰居都誇她們是一對「姊妹花」。李玫瑾指出,窮人家的孩子一眼就能看出,身上這3點藏不住1、眼界和格局比較小窮人家的孩子和富人家的孩子之間,最大的差距就在於眼界與格局的不同。窮人家的孩子由於受家庭經濟條件的制約,平時很少出門,更不要說出去旅遊了,也沒有額外的興趣和特長。
  • 電影推薦|《起跑線》:窮人家的孩子在私立學校裡,是混不開的
    他們在這裡結識了好友希亞姆一家,善良的窮人希亞姆為了幫他女兒湊足學費不惜讓自己受傷,以碰瓷的方式為皮婭換取學費。 米塔教希亞姆的孩子英語,希亞姆則教拉吉窮人的「生活法則」。 很快,兩家結下深厚的友誼,拉吉一家也順利通過考察。
  • 有人說:「說讀書沒有用的都是窮人,富人都讀書」,對此你怎麼看?
    我認為凡事都有兩面性,但是讀書與不讀書的人生肯定大不一樣。1.讀書到底有用無用古人有種論調「百無一用是書生」,為什麼?因為難以學以致用!那麼讀書到底對什麼樣的人有用?其實讀書肯定是好處多多的!只不過不同的人讀不同的書,悟性不同,選擇的道路不同,從而形成不同的命運罷了!比如大文豪魯迅先生讀過很多書,做過醫生還做過老師,最厲害的地方在於靠手中的筆桿搞革命!他把讀過的書變成一種知識力量,從而變成一種戰鬥精神,讓人肅然起敬!
  • 重溫電影《寄生蟲》,深度剖析窮人階層固有的劣根性及啟示
    所以我們剖析窮人的劣根性,並不是意味著富人階層在人性和道德層面就是完美的,無可攻擊的。那麼,基於電影和現實社會現象的分析與思考,窮人的劣根性有哪些呢?所以,你會發現,金家人整體都呈現出思維的一致性:拒絕深度思考,不做規劃,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憂。四個人在富人家工作,掙到了錢,不會去思考如何長遠提升自己,如何做好金錢分配,改善家庭處境,而是一掙到錢就拿來大吃大喝,滿足於「寄生蟲」生活,而不去思考未來。
  • 有錢人和窮人家的孩子,到底差在哪兒?這部紀錄片給出了答案
    很多人覺得,有錢人和窮人家的孩子,只是隔著錢的距離。然而,現實遠比我們想像中還要殘酷,決定孩子未來的不是錢,而是認知。多年以前,導演鄭瓊花了6年時間,跟拍三個來自不同地方、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用一部紀錄片《出路》,記錄下了他們各自尋找出路的故事。
  • 《何以為家》:固化的窮人思維,帶給人們深刻的思考
    雖然是極端生活環境下的貧民故事,但是它反映的不僅僅是當下難民和戰爭後的問題;還有隱藏在這表面的難民下的」貧窮「的窮人思維。今天我們就從窮人思維角度來解析《何以為家》帶給我們的另一個層面的思考,來看看窮人思維帶給人們的影響,我們又將有什麼方式可以來避免陷入窮人思維。
  • 為什麼富人家的孩子學習文史哲的多,窮人家孩子學習理工科的多?
    甚至還有的家長為了幫孩子做出好的選擇,帶著孩子去參加各種試聽班,當進行文理分科之後,大家有沒有發現富人家的孩子大多數都會選擇學習文科,而窮人家的孩子則是多數會選擇學習理科,這是為什麼呢?今天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吧!1.
  • 為何「窮人家」的娃一眼就能認出?李玫瑾坦言:身上這3點藏不住
    對此李玫瑾教授,通過多年對人們心理的研究得出結論,窮人家的孩子之所以能夠被一眼就被看出來,主要是因為身上這3點根本藏不住。因為李玫瑾教授通過長期對各種各樣的人進行心理研究,對於不同類型的人身上的特徵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她在育兒領域上的研究也頗有深度,很多地方都值得我們家長去學習,下面讓我們一起看看窮人家的孩子,身上的這3個特徵。窮人家的孩子為何能夠一眼被認出?
  • 你前半生偷的懶,都成了你後半生的難!(深度好文!)
    我的父親一度津津樂道的是,解放後農村階級劃成分時,我們家被劃為貧下中農:一貧如洗的清白人家,免遭批鬥的光榮階層。但這份榮光,並沒有持續太久。伴隨我們兄妹三人的出生,結結實實的窮和實實在在的難,壓得父親喘不過氣來。這時,他才知道:窮不是件體面的事兒,而是件要命的事兒。為了擺脫這種窮和難,他把希望寄托在我們兄妹三人身上。
  • 我為什麼不會太早讓孩子出國讀書?
    說實話,我一直不認為出國讀書是個必選項,尤其在初等教育階段。對於像我們這樣中等收入、在可見的未來也不太可能有發財機會的家庭來說,孩子中學就去國外讀書,雖然說不上砸鍋賣鐵,但也要勒緊腰帶,還多半要一家人分居異處,最關鍵的是,為什麼呢?因為工作關係,我和愛人曾經駐外兩年。
  • 《變形記》王紅林:富人的一場「遊戲」,身為窮人的她卻當真了
    有網友說:她整容的時候我們在讀書,她泡夜店的時候我們在讀書。她結婚的時候我們在讀書,她離婚的時候我們在讀書,她「半輩子」都過完了我們還在讀書。當然我們看到的都是城市主人公的現狀,可是那些農村孩子卻沒了消息。其實,我們大家都懂,這不過是富人家的一場遊戲。那些富家的少爺少女,只是來下鄉體驗生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