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高開高走,豆瓣評分從開播9.1分漲到9.4分,叫好聲勢一大片。
有些網友評論:
《山海情》讓家裡落了一層灰的電視發揮作用了,以前以為不看電視是因為網絡的衝擊,現在我才明白是好劇太少了。
故事的背景發生在寧夏,西海固素有「貧瘠甲天下」之稱。劇情以福建對口寧夏扶貧為主題,這部劇中反映的一個教育問題真是太扎心了。
有些網友質疑:八九十年代還有這麼窮的地方,怎麼可能呢?
如此質疑的人純屬何不食肉糜。
就拿我們的老家湖北來說,八九十年代湖北非常偏遠的山區,和劇中貧困的程度不相上下。
今天我們談談為什麼越窮的地方,越不重視教育?
第一、太窮了,供不起
《山海情》中,湧泉村代理村支書馬喊水有兩個兒子,一個是中專畢業馬得福,一個是小學畢業的馬得寶。
弟弟馬得寶多次內心不平衡的抱怨說:
憑什麼哥哥能讀書,我卻不能,哥哥在政府工作,而我卻只能天天幹苦力。
有一次,父親跟馬得福說:
得寶總是抱怨說為什麼不讓他讀書,因為窮啊,我們家庭只允許一個孩子讀書,後來我跟你媽決定抓鬮定命,抓到得福了,所以就只能讓得寶上完小學就不能讀書了。
得福說:爸的心太硬了,這麼大的事兒,怎麼能抓鬮呢?這對弟弟得寶太不公平了。
馬喊水無奈的訴說:
咱們這個窮地方有個講究,好的火藥要放到炮眼子裡,這個炮才能飛上天,窮人家錢要花在一個人的身上,這個人要是出息了,那可以帶著全家人好了,如果是平均花,沒有一個有出息。
《山海情》中80年代,村裡最高學歷是中專的馬得福,90年代鄉鎮仍然有很多孩子小學學歷,甚至小學肄業。
2000年初,還有很多偏遠山區的孩子們,因為貧困而無法接受教育。
就拿涔汐的老家來說,當我們上初中的時候,靠近山區偏遠的地方,還有很多孩子讀完了小學,就南下打工了。
貧窮的地區不重視教育,很大程度是因為孩子讀不起書。
而如今義務教育的普及,讓更多的孩子有了接受教育的機會。
第二、目光短淺,只追求短期回報
《山海情》中鄉村的白校長,騎著破自行車家訪。
在教學上他讓小學一年級學生參與小學二年級的課程,支教老師阻止說:
但是當支教老師了解到這裡的孩子,隨時面臨輟學去福建打工的時候,他才體會到白校長急迫的想在有限的時間內,把知識傾囊相授的良苦用心。
其中一個孩子14歲,被父母改了年齡,隨著務工的車南下打工,卻被白校長中途攔車,以孩子不足16歲使用童工屬於違法行為攔了回來,他心平氣和的勸說,哀求著家長讓孩子多讀點兒書。
你算過帳沒?上完初中上高中,上完高中上大學,這10年孩子出去打工,一個月1000,一年一萬二,10年十二萬,這麼多錢我一輩子都掙不到,我現在就要考慮到眼前!
他們把孩子14歲的年齡改成16歲的年齡,就是為了避免低於用工年齡紅線。
儘管白校長苦口婆心讓家長看未來,但是這些勸說在只認眼前利益的家長耳裡,多麼的蒼白無力。
越是窮苦地區的人,越受認知束縛,他們的眼界只看得到可以改變的現在,而並非遙不可及的未來。
第三、生在沒有重視教育的環境裡,惡性循環
幾年前,劉強東曾經在「開講啦「做了一次演講,劉強東提到京東曾經捐了1000萬給人民大學,專門用來資助貧困山區的大學生。
過了兩年人大工作人員來找劉強東,說助學金不好發,為什麼?因為申請的人很少。
劉強東好奇,自己上人大的時候,一個班有2個名額的助學金,班上百分之七十的人爭搶,那個時候班上70%的孩子來自於農村。
後來人大領導說:
現在跟你們那個時候不一樣了。現在能上人大來自於農村的學生,可能30%都沒有。
教育正在把階級不斷固化。
一個老師曾經這麼說:
越是富裕的家庭越給孩子補課,越是貧窮的家庭越不重視教育,因為窮人家孩子的父母沒有看到有知識與沒知識的差距。
你仔細看看,但凡那些說:「讀書無用」的都是一幫沒有受到多少教育的父母。你何時見過一個真正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說過「讀書無用」的?
《山海情》有這麼一個劇情,有一個孩子打算不上學出去打工,白校長生氣的問為什麼?
孩子回答:我爸媽想讓我打工,老師啊,反正我也不喜歡學習,學習成績也不好。
其實不是孩子不願讀書,而是他們生活在一個不重視教育的環境裡,父母的觀念潛移默化影響了孩子,讓孩子認為讀書無用,而荒廢了學業。
俞敏洪出生在貧困山區的農村,那個時代同樣家境貧寒,俞敏洪說:
我們村裡孩子不讀書父母們都不會管,因為都不覺得讀書有多麼重要,我的媽媽雖然沒有上過一天學,但是她對讀書無比的渴望,我四歲開始,我母親就給我買書。只要她看到我和姐姐坐下來寫作業讀書,媽媽臉上流露出欣慰的笑容。
俞敏洪慶幸生在一個特別重視教育的環境裡。
當村裡沒有幾個人上高中的時候,俞媽媽託關係全力以赴,把自己的兒子送進了高考補習班,雖然俞敏洪考學之路並不順利,但是俞媽媽鼓勵兒子一而再再而三復讀,最終考上了北大。
曾經的合伙人徐小平之前一直不理解俞敏洪為何這麼怕他的媽媽,只要媽媽一發脾氣,俞敏洪立刻跪下求媽媽別生氣,哪怕他已經是新東方的董事長了。
其實不是俞敏洪怕他的母親,而是因為他太愛太尊重太感恩他的母親。
沒有這個有見識的母親對知識的渴望,堅持鼓勵俞敏洪拼命讀書,俞敏洪或許跟村裡其他的孩子一樣在家務農。
俞敏洪感慨:
人是環境的產物,當一個孩子生在一個不重視教育的家庭環境裡,自然對知識渴望度極低。
英國紀錄片《人生7年》。
精英階層的孩子從小就有著清晰的目標和計劃,他們在7歲的時候就明確知道自己該上哪所中學,哪所大學,成為精英分子。
但是對於一個鄉村不重視教育的父母來說,他們的孩子7歲哪裡懂得有什麼樣的大學,他們哪裡明白人生路該怎麼走呢?他們追求的不過是少挨父母打。
不同的家庭環境,不同的階級,不同的教育水平,孩子有著不同的命運。
相比於八九十年代,如今貧窮地區的人可以走出大山在城市就業,表面上他們有很多就業機會,但是無形中進入另外的一個枷鎖,
這個枷鎖是:喪失了優質工作的選擇權,喪失了把握命運的優質機會。
任正非是從貴州大山裡,走出來的企業家,每次記者採訪他的時候,他誠懇的祈求:你們要多提一點兒關於教育的問題。
關於教育,任正非這麼說:
如果不重視教育,實際上我們會重返貧窮的。因為這個社會最終要走向人工智慧的,因為你可以參觀一下我們的生產線,20秒鐘一部手機從無到有,基本上沒有什麼人。
我們幾百條、上千條的生產線完全是自動化的,所以我們的人的文化素質不夠,至少你沒受過大專或者大學以上的教育,你的英文也不好,計算機也不好,做工人的機會都不存在。
可惜,偏遠山區的教育資源匱乏,教育環境的落後,讓孩子們感受不到知識的重要性。
《山海情》中,當涔汐看到孩子們舉手回答老師的提問,那一雙雙對知識渴望的眼神,仿佛是看到了當年的自己。
當年涔汐上小學的時候,我們班中全班學習成績第一的孩子,讀完五年級輟學外出打工,以她的資質,她的父親如果用心栽培,那個尖子生完全不是現在的命運。
每次想到她我為她感到惋惜,也為自己感到慶幸。
我父親也是一個極度不重視,不渴望知識的莊稼人,而我的求學之路真是西天取經,我的父親同樣巴不得我早早外出打工,省了他腰包的錢,但是面對求學我不妥協,我父親對我的評價:讀書就差讀魔怔了。
我讀書讀到什麼程度,別的孩子是看書,而我是一摞一摞的背書,真是可以用廢寢忘食來形容。
哪怕地上掉了一個紙片,我都會迫不及待的撿起來,看看上面寫的是什麼知識,這便是我對知識的極度渴望。
所以涔汐體會到山區孩子們求學之路的無奈,不是他們不好學,而是他們出生的環境太糟糕。
正因為我對知識的渴求,才成就現在的我。
涔汐並非是歧視當年沒有多讀書的髮小,而是客觀來說,多接受教育多汲取知識的人,他們的認知水平、底層邏輯、視野格局,會讓他們的人生有更多的選擇權。
就如同《山海情》白校長說:退學不是結束,而是開始,往後命運由不得自己。
寫到最後,涔汐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父母,或者即將成為父母的人,哪怕再窮,也一定要為孩子創造一個尊重敬畏知識的家庭環境。
你可以沒有文化,但是不能不尊重文化;
你可以沒有知識,但是不能不渴望知識。
你對知識文化是什麼樣的態度,而你的孩子將會對知識文化是什麼樣的態度。
涔汐還想對廣大學子們說幾句話:
當你厭煩父母苦口婆心讓你多讀書的時候,想想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山區的孩子們,他們連坐在教室的機會都沒有,他們小小年紀已經承擔養家餬口的擔子。
你現在厭煩的學業,正是很多窮孩子們做夢也得不到機會!
參考資料及圖片來源:
電視劇《山海情》
劉強東《開講啦》演講
紀錄片《人生7年》
俞敏洪《朗讀者》專訪
任正非採訪
更多深度文章,點擊進來別錯過啦~
涔汐有話說:
父母們一定要在家庭環境中,
製造一個尊重渴望知識的環境,
父母輕視知識,孩子在這樣的環境同樣不渴望知識,
最後養成了一個不愛學習的習慣。
點擊名片,關注這個讓你增值的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