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說讀書沒有用的都是窮人,富人都讀書」,對此你怎麼看?

2020-12-26 洛輕顏

我認為凡事都有兩面性,但是讀書與不讀書的人生肯定大不一樣。

1.讀書到底有用無用

古人有種論調「百無一用是書生」,為什麼?因為難以學以致用!因為有真才實學的人未必能得到公平的競爭機會!

還記得《範進中舉》麼?多麼諷刺的科舉制度呀,多麼悲催的讀書人呀!那麼讀書到底對什麼樣的人有用?

其實讀書肯定是好處多多的!只不過不同的人讀不同的書,悟性不同,選擇的道路不同,從而形成不同的命運罷了!

比如大文豪魯迅先生讀過很多書,做過醫生還做過老師,最厲害的地方在於靠手中的筆桿搞革命!他把讀過的書變成一種知識力量,從而變成一種戰鬥精神,讓人肅然起敬!

無疑,這樣的人生是熱血沸騰地,也稱之為「有用」!

而反觀現在許多大學生,畢業後碌碌無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崗位,找不到拼搏的動力,明明花樣年華,卻早早枯萎,毫無生機,還經常感嘆生不逢時命運不公!

這樣的人便認為「讀書是無用的」,因為沒能創造效益,也沒能實現理想,更沒有造福他人。

其實讀書多少,讀什麼書也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讀懂書,並會活學活用!因為書是死的,而人是活的。

那麼讀書有用沒用,歸根結底,因人而異!

對於「有心人」來說,讀書自然有用,因為可以改變命運,甚至造福他人。而對於有口無心或貪慕虛榮為了讀書而讀書的人而言,讀書只是走形式,根本不能內化出生命的力量!

不能說是書誤了人,有時反而是人誤了書。

2.窮人富人和讀書的關係

窮人和富人的分水嶺其實在於思維,在於心態。

讀書只是一種生活方式,甚至屬於個人習慣,愛好,並非決定性因素,但也至關重要!因為讀書多的人見識自然不一樣,涵養不一樣,為人處世態度不一樣,方式不一樣,從而人生也大不同。

比如《甄嬛傳》裡的甄嬛和沈眉莊以及安陵容三個人是同時進宮的,為何安陵容最後跟甄嬛沈眉莊越走越遠,且反目成仇,有個深層的原因就是她們的家世背景不一樣,受教育程度不一樣,所以根本不是一個階層的,認知和修養以及做人格局大相逕庭!

為何甄嬛和沈眉莊的情誼能從始而終,一直守望相助,因為她們同樣都是大家閨秀,並且飽讀詩書,可以說,她們兩家無論是家世背景還是個人條件上都是旗鼓相當相得益彰!

而安陵容出身小門小戶且在家毫無地位飽受欺凌,所以從小就缺乏安全感,根本無法像甄嬛和沈眉莊那樣,可以淡然從容地面對後宮的明爭暗鬥,所以她的人生終究被讀書少毀了!

如果她也是跟甄嬛她們一路的心性,怕是命運和結局就大不一樣了。

3.讀書有用無用因人而異,不管窮人還是富人,若能始終堅持讀書都將受益匪淺

最關鍵的是讀書和做人相結合 。因為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生活!

相關焦點

  • 富人定律:沒有富人思維,再努力都是窮人!
    沒有富人思維,再努力都是窮人! 這可以說是一條富人定律,因為人與人之間,雖然都擁有幾乎同樣的身體條件,也可能會付出同樣的努力,但不同的思維卻會造就不同的結果——窮人和富人。
  • 世界上先有窮人還是先有富人?富人到底是怎麼產生的?
    好的知識,改變你的認知,大家好,我是明墨,世界上先有窮人還是現有富人?富人到底是怎麼產生的? 在人類早期,也就是在原始社會,人類沒有窮人與富人的差別,所有人都是窮人,即使他是這個部落的酋長,他也是窮人
  • 如果孩子不想讀書,請陪他看這部片:讓孩子體驗生活中的苦
    ,所以當孩子上學的時候就不把學習看的太重要,都把心思放在了玩上,才會有不想讀書的想法。 根據孫中山所言,如果讀書真的不好,那麼有誰會用一生的時間去讀書呢? 如果你的孩子不想讀書,家長又沒有辦法去勸導孩子,不妨讓孩子通過影片去了解生活中的苦,還能帶給家長很多啟發。
  • 如果孩子不想讀書,給他看這部紀實片:沒有選擇的人生有多可怕
    之前躊躇滿志的Brandon離開時是這樣說的:很多人上班掙錢是為了每天的開支,扣除開支之後,已經沒有能力做任何事,根本存不到錢,我覺得很悲哀。幹著低薪工作的窮人想光靠努力去與環境抗衡、改善生活,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
  • 有人說:窮人別碰股票,你們怎麼看?
    像我這種窮人堅持就是勝利了,加油! 2020-12-17 14:26:21 | 作者:槍魂子彈 炒股與工作,做生意沒有太大區別
  • 《變形記》王紅林:富人的一場「遊戲」,身為窮人的她卻當真了
    她結婚的時候我們在讀書,她離婚的時候我們在讀書,她「半輩子」都過完了我們還在讀書。其實,我們大家都懂,這不過是富人家的一場遊戲。但何必讓窮人家的孩子去富人家感受呢?那些城市孩子參加節目後,有的確實改變了。
  • 《變形記》王紅林:富人的一場「遊戲」,身為窮人的她卻當真了
    有網友說:她整容的時候我們在讀書,她泡夜店的時候我們在讀書。她結婚的時候我們在讀書,她離婚的時候我們在讀書,她「半輩子」都過完了我們還在讀書。當然我們看到的都是城市主人公的現狀,可是那些農村孩子卻沒了消息。其實,我們大家都懂,這不過是富人家的一場遊戲。那些富家的少爺少女,只是來下鄉體驗生活而已。
  • 為什麼你會不願意讀書?
    聽著都挺有道理,畢竟人與人之間的想法不同,每個人想要讀書的初衷都是不一樣的。曾國藩就說:若讀書不能體貼到身上去,則讀書何用?雖使能文能詩、博雅自詡,亦只算識字之牧豬奴耳。曾國藩倡導的讀書態度就是,書中的內容、知識要運用到自己的身上,如果你沒用到自己身上,那證明你沒有自己的思考,你讀的書有什麼用?充其量不過是會寫文章、會作詩,最終只不過是一個會認字的牧豬奴罷了。
  • 富人不願意幫助窮人,低賤的文人給他們找藉口
    聽說喜歡讀書,喜歡思考的人,都關注了這個號雜談與時評導讀:有錢人不願意幫助窮人,是因為富人從骨子裡就瞧不起窮人。其實,不幫就不幫吧,千萬別找什麼藉口。最反感的,有些低賤的所謂文人,總是喜歡去拍富人的馬屁,挖盡心思給富人去找不能幫窮人的藉口。
  • 【家庭教育】各省高考狀元出爐,讀書雖苦,但沒有更容易的路!
    但說到底,這件事又一次暴露了社會的殘酷真相:學歷這東西,大家嘴上說不重要,心裡卻看得很重要。公司說不拘一格降人才,可是簡歷篩人卻清楚分明。 不管政策如何呼籲,用人單位用腳有票總是更加真實。
  • 說《讀書》 | 強世功:我的《讀書》時代
    也因為父母都是小學老師,我最幸運的就是比別的孩子更容易接觸到知識。我依然記得小時候父親用小木棍在地上寫的繁體「馬」字的樣子,栩栩如生,非常可愛。然而,在貧困偏僻的山村,除了課本,很難找到能讀的書。每次到公社上的集市,我就會對著供銷社玻璃櫃下的「小兒書」(連環畫)發呆,有時往往要節省下來幾天上學的乾糧從同學那裡換來「小兒書」看。童年的許多故事都是和找書、讀書、還書甚至偷書的故事聯繫在一起。
  • 「我為什麼要讀書?」當孩子不想讀書時,家長不妨帶娃看看這部片
    當孩子覺得讀書又苦又累的時候,你是怎麼勸說孩子的呢?這個時候,往往大部分家長都會以自己的親身經驗來勸說孩子,但是大多數孩子只會認為家長不夠理解自己,進而變得更加的叛逆。「我為什麼要讀書?」這部片子是一檔真人秀節目,名字叫《窮富翁大作戰》,講述的是富人們進行角色轉換,體驗真正的窮人生活,他們之中,不乏有商界大佬,甚至政界領袖。在節目中,他們體驗送外賣,有的住在「籠屋」裡,有的幹起小攤販的生活。
  • 香港富翁體驗窮人的生活:這個社會在極嚴厲地懲罰沒條件讀書的人
    文/陳一陳01香港曾有一檔電視真人秀《窮富翁大作戰》,專門邀請富人體驗窮人的生活。他崇尚自由競爭和人生奮鬥,座右銘是「如果你今天對自己滿意,明天就會被淘汰」,一直宣揚「如果你有鬥志,弱者也可以變成強者」。但參加了這次節目後,他的觀念發生了180度轉變:「這個社會在極嚴厲地懲罰那些沒條件讀書的人。窮人一輩子都不可能變有錢人。
  • 成人版變形記:說窮人不努力的富豪,被狠狠打臉
    貧困家庭出身的孩子,大多沒有上過大學,都是工薪階層,結婚很早。即便他們再怎麼努力,也依然會重蹈父輩的命運。而且他們每走一步都要步步為營,小心謹慎,一個不小心就會墮入下一個階層,萬劫不復……可任何一個看完上面節目的人,都應該改變對貧窮的看法。有些人貧窮確實是活該,確實是因為懶惰、不思進取。但很多情況下,貧窮和家庭、機會、天分、教育有關,而這些因素,和你奮不奮鬥、努不努力都關係不大…
  • 「窮人莫聽富人哄,桐子開花浸谷種」,農村人知道什麼意思嗎?
    在湖北麻城農村有句俗話叫「窮人不要聽富人哄,桐子樹開花浸谷種」,這是什麼意思?這句話是說種田要適時播種,不要聽信人家的忽悠。農作物種子播種是有它的自然規律的,不是人家想當然的事情。在湖北東部,過去就流傳著這句農諺。
  • 都說讀書無用,為什麼我們還要好好學習?送給還在迷茫的你
    我們從小到大都被父母和老師告知要好好學習,努力考大學,可是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為什麼,於是很多人學習時都會在心裡默默問一句——我為什麼要讀書?當你不知道讀大學有什麼用,或者說你不知道以後讀什麼時我覺得可以看看魯迅先生的這段話: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像螢火蟲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火炬。
  • 「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丨《讀書讀書》
    當然,我也知道,大多數人都希望能夠有一種方式能總攬全局,最好是用一種符合當下時代的讀書方法可以更快更有效更加便捷地讀任何書籍,但為了更好的理解透,有些書是必須要讀的。就像一點不知道「經」是什麼,沒有見過面,又怎麼能理解透魯迅那麼反對讀經呢?讀到這,我想很多人可能會有所疑惑,如果是這樣,那麼這些結論是如何得出來的呢?
  • 那些拼命讀書的後浪,後來都怎麼樣了?
    但女孩媽媽說:「孩子從沒有過怨言,空餘時間還幫我在附近送貨,飯後幫忙洗碗,看我疲憊時,還給我揉肩放鬆,學習成績在中上水平。」 媽媽說著說著就咽哽了:「我孩子確實比同齡的孩子要懂事。」
  • 說沒有時間讀書,其實只是一個藉口
    宋末元初學者翁森在他的《四時讀書樂》一文中寫道: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現代著名詩人臧克家這樣說:讀過一本好書,就交了一個益友。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也非常喜歡讀書,他說: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讀書。我一天不讀書,就不能夠生活。
  • 為什麼「 窮人」家的孩子,讀書那麼難?(深度)
    弟弟馬得寶多次內心不平衡的抱怨說:憑什麼哥哥能讀書,我卻不能,哥哥在政府工作,而我卻只能天天幹苦力。有一次,父親跟馬得福說:得寶總是抱怨說為什麼不讓他讀書,因為窮啊,我們家庭只允許一個孩子讀書,後來我跟你媽決定抓鬮定命,抓到得福了,所以就只能讓得寶上完小學就不能讀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