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何以為家》是一部黎巴嫩電影,2019年在國內上映,上映期雖然趕上了超級大IP《復仇聯盟4》和排片率不是很高的情況下,依然拿到了3.6億的票房,可以說相當黑馬。雖然是一部黎巴嫩電影但是受到了全世界人的高度認可,電影先後獲得坎城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和奧斯卡,坎城金棕櫚的提名;豆瓣評分9.1分。
電影講述了在貧民窟長大的贊恩的窮苦生活,12歲的贊恩沒有上學,每天要到房東艾爾德家裡打工,為家人換取住的地方和一些日用品;每天晚上都和弟弟妹妹一起去街上兜售一些飲料零食;每天吃不飽飯,父母甚至把11歲的妹妹嫁給了艾爾德,這一切都讓贊恩絕望。
最後贊恩因為無法忍受父母這樣生兒不養卻還要一直生孩子而選擇控告自己的父母。電影的故事並不是劇本編寫而是來自於贊恩的真實生活改編,現實生活中小主人公贊恩就是一個從敘利亞到黎巴嫩避難的難民,和家人生活在黎巴嫩的貧民窟,電影中的情節其實就是他真實的生活。
雖然是極端生活環境下的貧民故事,但是它反映的不僅僅是當下難民和戰爭後的問題;還有隱藏在這表面的難民下的」貧窮「的窮人思維。今天我們就從窮人思維角度來解析《何以為家》帶給我們的另一個層面的思考,來看看窮人思維帶給人們的影響,我們又將有什麼方式可以來避免陷入窮人思維。
贊恩一家生活在貧民窟,每天食不果腹,房屋破爛,家裡環境髒亂每天一家人睡覺需要橫七豎八的躺著才能保證每個人都能有位置躺。而就這樣父母還要繼續生孩子,這讓贊恩很崩潰。明明一家人都食不果腹,沒有像樣乾淨的衣服,甚至連每個人都可以躺下的床都沒有的情況下父母依然要生孩子。
根據有關研究報告顯示:衣索比亞婦女的的總生育率為每個婦女生6.12個孩子,其貧窮程度是美國的51倍,而美國的總生育率僅為2.05。越窮的地方越是生的越多,越窮就越生。
諾貝爾經濟學家阿比吉特·班納吉在《貧窮的本質》研究發現,人們越是貧窮卻選擇生越多的孩子,其實是想要養兒防老。他們做了一個調查,他們在印度的貧民窟裡也看到了類似的案例:帕克·蘇達諾是印尼西卡達斯貧民窟的一個收廢品的人,他有9個孩子和一大堆孫子孫女。對此他感到很快樂,因為這是值得投注的賭注。目前他有幾個孩子混的不錯,他覺得為他養老送終沒有問題。而其實這麼多孩子出現的危險率也更高,他有個孩子患有抑鬱症,最後離家出走,音信全無。他也為此難過了一陣,不過起碼他還有其他8個孩子,他覺得還是挺欣慰的。
電影中當贊恩把自己父母告上法庭,他的父親為自己辯護說:別人都說,不生孩子生活就沒指望;還有人說孩子能給我們支持,讓我們能撐起腰;可我的腰都累折了,生不如死。
對窮人來說生孩子就是為了指望,為了給自己支持,為自己不確定的生活提供一種保障。他們會認為就算這個孩子沒指望還會有其他孩子,總會有一個孩子有指望。他們把贊恩11歲的妹妹嫁給艾爾德,就為了換幾隻雞,還說是因為自己沒有能力給她更好的生活,希望自己的女兒能有更好的生活。
窮人思維覺得養兒可以防老,而在他們生育了這麼多孩子後卻因為孩子太多又無暇照顧,甚至更無法完全的養育孩子,導致更多的兒童不能得到應有的照顧。就像讚恩的控訴那樣:我聽到最親暱的話就是"給我滾臭小子「」走開混蛋「這樣話。
儘管孩子已經如此控訴他們也不會覺得這有什麼問題,他們會覺得為什麼你還會告我,我如此這麼辛苦的養這麼多孩子,我也是這麼過來,到你怎麼就不行了,這有什麼問題?而這可能就是根深蒂固的窮人思維,一代傳一代。
電影中贊恩很想去上學,他才12歲卻每天為了家庭的生計去奔波,其實當地是有免費上學的政策的,只是他父親卻不想讓他去上學,因為如果他去上學而沒時間為艾爾德工作怎麼辦,艾爾德生氣了怎麼辦。
儘管母親勸解說,學校會發放吃的、穿的還有他們很需要的日用品,贊恩也可以下課後多幫艾爾德多加班幾個小時。贊恩自己也表示可以說服艾爾德,但是對於失去艾爾德這個」大金主「的支撐父親害怕極了,看家人多方勸解他也只不過鬆口說:周一再說。只是那個周一永遠都不會到來。
這就是窮人的短視,他們只能看到自己眼前能看到的,眼前以外的地方看不到。看不到教育對於這個家庭未來的作用,看不到孩子的心思,心裡想的只有目前眼前嘴邊的這些可憐口糧。
自媒體博主周衝曾寫過一篇關於自己的故鄉的文章,她出生在一個窮鄉僻壤的小山村,村裡很窮而且是代代都很窮。整個村裡幾乎沒有人上過大學,自己的很多同學也在初中讀完後就出去工作,而能做的工作也只是流水線工人或者服務員這些工作;有些膽子大的就去幹起了混混。有些人賺了一些錢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買買買,不是存起來,而是買一些漂亮的衣服和一些自己平時用不到卻看起來有些虛榮的東西。
這是典型的窮人思維,窮人只會看到自己眼前的,有了收入不會想到儲蓄,不會忍受暫時的一些難受;也覺得不會想用教育這種需要長期主義才會看到結果的投資。因為他們會覺得當下已經夠苦了,為什麼還要忍受這些。他們需要的就是現在能看到的,握得住住的東西。
而我們都知道如果我們需要金錢也好,自身能力也好這些對於我們平常人來說都需要時間的積累;並不是出生就有,也不是短暫就可以擁有的。需要付出長時間的努力和積累。
贊恩一家生活在貧民窟,而且還是難民身份進入黎巴嫩,周遭環境的確很糟糕。這是無法改變的客觀環境,不僅他們一家這樣,周圍的人家也是過著這樣的生活,這樣的生活過久了,他們就會形成一切就是理所應當的。就像讚恩的父親說的那樣:我小時候也是這麼過來的,這怎麼就是我的錯呢,我要是有選擇的餘地,我比你們做的還漂亮。同樣的話贊恩的母親也差不多說過,她覺得如果你們是我,你們早就自殺,一了百了了。
這就是長期的陷入管窺裡,看不到管子之外,產生了習慣性的無助。《稀缺》裡說:當人們陷入貧窮的管窺,就很容易帶寬變窄,而被管子蒙蔽看不到管子之外。而這種長時間的管窺思維就讓們習得性的無助。就像讚恩的父母,他們覺得他們對自己的生活無能為力,他們只能按照他們能想到的方法去養育孩子。
把11歲剛來了例假的女兒嫁給他們認為有錢的人家,讓12歲的贊恩為家庭生計奔波,不去讀書;而他們自己覺得活著都累了,更不會對孩子付出什麼愛,每天不是暴力、就是虐待。而這樣的生活往復,不過是地獄不斷循環罷了。誰都不會更好,也沒有人會真正的幸福。
管窺就像人們陷入舒適區一樣,在這個舒適區裡人們覺得這些是自己可以做的且可以做好的,而舒適區以外,管子以外的所有事情看不到也無法了解。長期的呆在這種絕望裡就讓人產生無限的無助感,覺得生活無法改變,我們會世代都這麼生活。
其實窮人思維不是只有在贊恩這樣複雜的環境下才會產生,我們現在已經不用為基本生存需求的現實裡,也依然可隨處可見窮人思維。
很多時候我們很多人都會陷入短視、稀缺、管窺當中,特別是當我們的生活不盡如人意時。所以為了避免我們陷入這樣的窮人思維我們就需要為自己創造餘閒。
因為稀缺帶來了管窺,使我們看不到管子之外;所以我們就要讓自己儘量避免陷入稀缺中。讓自己可以一直處於一種富餘的餘閒中,哪怕自己手上不一定真的有很多錢,但是內心不亂?
①上遊思維
由希思在他的書《上遊》中提出了這個理論,上遊思維也就是指通過提前策劃解決未來問題。通常陷入窮人思維的人的生活也都是混亂了,沒有秩序的生活帶來了不穩定的感覺。上遊思維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通過提前對風險的評估,對未來的規劃會讓我們有一個更好的提前的心態去面對問題。
比如把你當下的困境、焦慮、面對的問題寫出來,進行剖析針對問題寫出解決方案,以此來得出自己想要達成的目標。然後運用上遊思維對這個目標的達成進具體規劃,確立執行目標。因為有了這些目標,你也會對自己的生活有一種盼頭,而不斷執行過程也讓你收穫秩序的穩定,一舉兩得。
這樣當未來的一些問題來的時候,你不會太過擔憂,因為這裡面隱藏的問題你曾經已經剖析過是你所遇見的。再加上自己行動所取得的進步也增加了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問題來臨就不至於陷入管窺中。
②在金錢上為自己創造餘閒
金錢上創造餘閒的反面最最重要的就是不能負債,負債絕對是最快速讓人陷入管窺中的方式。有很多這樣的案例,很多人剛開始借花唄的時候覺得也就買了幾樣東西,並不貴,自己完全可以償還的起。但是用著用著就會發現越滾越大,最後無力償還只能分期。
所以強制的為自我的資產創造餘閒是非常有必要的,可先從每個月定期存下一筆小錢開始,存下這筆小錢的時間夠長,錢就會越滾越多。當自己的口袋有了金錢的餘閒,就會有一種安全感,當遇到一些挫折也不至於特別的慌亂。
面對困境也更能坦然面對,就可以發揮上遊思維對自己的生活進行規劃,而不讓自己一步步陷入稀缺的管窺中;讓窮人思維霸佔自己的意識。
現實中電影結束後小贊恩也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通過聯合國難民署和其他國家的幫助贊恩全家去到心儀的挪威生活。現在他和他的弟弟妹妹們都上了學,全家生活在挪威一個可以看到海的房子裡,一切終於得以幸福。
而這是贊恩的幸運,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有這種幸運。我們絕大部分人的生活還是需要靠自己。而窮人思維並不是真的只是窮人才會有,在現在社會也依然會有很多人有。當我們陷入稀缺,當我們身在管窺中我們就會不自覺陷入窮人思維。所以我們要經常自我覺察,多為自己創造餘閒,讓自己避免陷入窮人思維中。
讓我們從現在起開始有意識的規劃生活,開始儲蓄,開始用理性去面對。不再讓窮人思維找上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