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固化的窮人思維,帶給人們深刻的思考

2020-07-08 青清醬

電影《何以為家》是一部黎巴嫩電影,2019年在國內上映,上映期雖然趕上了超級大IP《復仇聯盟4》和排片率不是很高的情況下,依然拿到了3.6億的票房,可以說相當黑馬。雖然是一部黎巴嫩電影但是受到了全世界人的高度認可,電影先後獲得坎城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和奧斯卡,坎城金棕櫚的提名;豆瓣評分9.1分。

《何以為家》:固化的窮人思維,帶給人們深刻的思考

電影講述了在貧民窟長大的贊恩的窮苦生活,12歲的贊恩沒有上學,每天要到房東艾爾德家裡打工,為家人換取住的地方和一些日用品;每天晚上都和弟弟妹妹一起去街上兜售一些飲料零食;每天吃不飽飯,父母甚至把11歲的妹妹嫁給了艾爾德,這一切都讓贊恩絕望。

最後贊恩因為無法忍受父母這樣生兒不養卻還要一直生孩子而選擇控告自己的父母。電影的故事並不是劇本編寫而是來自於贊恩的真實生活改編,現實生活中小主人公贊恩就是一個從敘利亞到黎巴嫩避難的難民,和家人生活在黎巴嫩的貧民窟,電影中的情節其實就是他真實的生活。

雖然是極端生活環境下的貧民故事,但是它反映的不僅僅是當下難民和戰爭後的問題;還有隱藏在這表面的難民下的」貧窮「的窮人思維。今天我們就從窮人思維角度來解析《何以為家》帶給我們的另一個層面的思考,來看看窮人思維帶給人們的影響,我們又將有什麼方式可以來避免陷入窮人思維。

01

窮人思維:認為養兒防老,多生就像多買了福利彩票,總有會中的時候,贊恩父母對於自己生那麼多孩子卻養不起沒有一點反思

贊恩一家生活在貧民窟,每天食不果腹,房屋破爛,家裡環境髒亂每天一家人睡覺需要橫七豎八的躺著才能保證每個人都能有位置躺。而就這樣父母還要繼續生孩子,這讓贊恩很崩潰。明明一家人都食不果腹,沒有像樣乾淨的衣服,甚至連每個人都可以躺下的床都沒有的情況下父母依然要生孩子。

《何以為家》:固化的窮人思維,帶給人們深刻的思考

根據有關研究報告顯示:衣索比亞婦女的的總生育率為每個婦女生6.12個孩子,其貧窮程度是美國的51倍,而美國的總生育率僅為2.05。越窮的地方越是生的越多,越窮就越生。

諾貝爾經濟學家阿比吉特·班納吉在《貧窮的本質》研究發現,人們越是貧窮卻選擇生越多的孩子,其實是想要養兒防老。他們做了一個調查,他們在印度的貧民窟裡也看到了類似的案例:帕克·蘇達諾是印尼西卡達斯貧民窟的一個收廢品的人,他有9個孩子和一大堆孫子孫女。對此他感到很快樂,因為這是值得投注的賭注。目前他有幾個孩子混的不錯,他覺得為他養老送終沒有問題。而其實這麼多孩子出現的危險率也更高,他有個孩子患有抑鬱症,最後離家出走,音信全無。他也為此難過了一陣,不過起碼他還有其他8個孩子,他覺得還是挺欣慰的。

電影中當贊恩把自己父母告上法庭,他的父親為自己辯護說:別人都說,不生孩子生活就沒指望;還有人說孩子能給我們支持,讓我們能撐起腰;可我的腰都累折了,生不如死。

《何以為家》:固化的窮人思維,帶給人們深刻的思考

對窮人來說生孩子就是為了指望,為了給自己支持,為自己不確定的生活提供一種保障。他們會認為就算這個孩子沒指望還會有其他孩子,總會有一個孩子有指望。他們把贊恩11歲的妹妹嫁給艾爾德,就為了換幾隻雞,還說是因為自己沒有能力給她更好的生活,希望自己的女兒能有更好的生活。

窮人思維覺得養兒可以防老,而在他們生育了這麼多孩子後卻因為孩子太多又無暇照顧,甚至更無法完全的養育孩子,導致更多的兒童不能得到應有的照顧。就像讚恩的控訴那樣:我聽到最親暱的話就是"給我滾臭小子「」走開混蛋「這樣話。

儘管孩子已經如此控訴他們也不會覺得這有什麼問題,他們會覺得為什麼你還會告我,我如此這麼辛苦的養這麼多孩子,我也是這麼過來,到你怎麼就不行了,這有什麼問題?而這可能就是根深蒂固的窮人思維,一代傳一代。

02

窮人思維:短視,只看到眼前的,無法去規劃更長遠的生活,父母覺得贊恩去讀書根本沒有必要,因為那樣有可能會失去眼前的工作

電影中贊恩很想去上學,他才12歲卻每天為了家庭的生計去奔波,其實當地是有免費上學的政策的,只是他父親卻不想讓他去上學,因為如果他去上學而沒時間為艾爾德工作怎麼辦,艾爾德生氣了怎麼辦。

儘管母親勸解說,學校會發放吃的、穿的還有他們很需要的日用品,贊恩也可以下課後多幫艾爾德多加班幾個小時。贊恩自己也表示可以說服艾爾德,但是對於失去艾爾德這個」大金主「的支撐父親害怕極了,看家人多方勸解他也只不過鬆口說:周一再說。只是那個周一永遠都不會到來。

《何以為家》:固化的窮人思維,帶給人們深刻的思考

這就是窮人的短視,他們只能看到自己眼前能看到的,眼前以外的地方看不到。看不到教育對於這個家庭未來的作用,看不到孩子的心思,心裡想的只有目前眼前嘴邊的這些可憐口糧。

自媒體博主周衝曾寫過一篇關於自己的故鄉的文章,她出生在一個窮鄉僻壤的小山村,村裡很窮而且是代代都很窮。整個村裡幾乎沒有人上過大學,自己的很多同學也在初中讀完後就出去工作,而能做的工作也只是流水線工人或者服務員這些工作;有些膽子大的就去幹起了混混。有些人賺了一些錢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買買買,不是存起來,而是買一些漂亮的衣服和一些自己平時用不到卻看起來有些虛榮的東西。

這是典型的窮人思維,窮人只會看到自己眼前的,有了收入不會想到儲蓄,不會忍受暫時的一些難受;也覺得不會想用教育這種需要長期主義才會看到結果的投資。因為他們會覺得當下已經夠苦了,為什麼還要忍受這些。他們需要的就是現在能看到的,握得住住的東西。

而我們都知道如果我們需要金錢也好,自身能力也好這些對於我們平常人來說都需要時間的積累;並不是出生就有,也不是短暫就可以擁有的。需要付出長時間的努力和積累。

03

窮人思維:管窺思維,陷入管子裡,容易產生無助感;贊恩父母覺得自己的生活就是這樣無法改變,而贊恩想改變顯得很荒唐

贊恩一家生活在貧民窟,而且還是難民身份進入黎巴嫩,周遭環境的確很糟糕。這是無法改變的客觀環境,不僅他們一家這樣,周圍的人家也是過著這樣的生活,這樣的生活過久了,他們就會形成一切就是理所應當的。就像讚恩的父親說的那樣:我小時候也是這麼過來的,這怎麼就是我的錯呢,我要是有選擇的餘地,我比你們做的還漂亮。同樣的話贊恩的母親也差不多說過,她覺得如果你們是我,你們早就自殺,一了百了了。

《何以為家》:固化的窮人思維,帶給人們深刻的思考

這就是長期的陷入管窺裡,看不到管子之外,產生了習慣性的無助。《稀缺》裡說:當人們陷入貧窮的管窺,就很容易帶寬變窄,而被管子蒙蔽看不到管子之外。而這種長時間的管窺思維就讓們習得性的無助。就像讚恩的父母,他們覺得他們對自己的生活無能為力,他們只能按照他們能想到的方法去養育孩子。

把11歲剛來了例假的女兒嫁給他們認為有錢的人家,讓12歲的贊恩為家庭生計奔波,不去讀書;而他們自己覺得活著都累了,更不會對孩子付出什麼愛,每天不是暴力、就是虐待。而這樣的生活往復,不過是地獄不斷循環罷了。誰都不會更好,也沒有人會真正的幸福。

管窺就像人們陷入舒適區一樣,在這個舒適區裡人們覺得這些是自己可以做的且可以做好的,而舒適區以外,管子以外的所有事情看不到也無法了解。長期的呆在這種絕望裡就讓人產生無限的無助感,覺得生活無法改變,我們會世代都這麼生活。

04

擺脫窮人思維,我們需要創造餘閒

其實窮人思維不是只有在贊恩這樣複雜的環境下才會產生,我們現在已經不用為基本生存需求的現實裡,也依然可隨處可見窮人思維。

  • 比如現在年輕人可以使用各種借唄、花唄為自己買買買,到最後債臺高築,這就是很明顯的短視。
  • 總覺得自己就這樣的出生,生活也就這樣,自己無能為力
  • 從來不去規劃自己的生活,呆在舒適區

很多時候我們很多人都會陷入短視、稀缺、管窺當中,特別是當我們的生活不盡如人意時。所以為了避免我們陷入這樣的窮人思維我們就需要為自己創造餘閒。

因為稀缺帶來了管窺,使我們看不到管子之外;所以我們就要讓自己儘量避免陷入稀缺中。讓自己可以一直處於一種富餘的餘閒中,哪怕自己手上不一定真的有很多錢,但是內心不亂?

《何以為家》:固化的窮人思維,帶給人們深刻的思考

①上遊思維

由希思在他的書《上遊》中提出了這個理論,上遊思維也就是指通過提前策劃解決未來問題。通常陷入窮人思維的人的生活也都是混亂了,沒有秩序的生活帶來了不穩定的感覺。上遊思維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通過提前對風險的評估,對未來的規劃會讓我們有一個更好的提前的心態去面對問題。

比如把你當下的困境、焦慮、面對的問題寫出來,進行剖析針對問題寫出解決方案,以此來得出自己想要達成的目標。然後運用上遊思維對這個目標的達成進具體規劃,確立執行目標。因為有了這些目標,你也會對自己的生活有一種盼頭,而不斷執行過程也讓你收穫秩序的穩定,一舉兩得。

這樣當未來的一些問題來的時候,你不會太過擔憂,因為這裡面隱藏的問題你曾經已經剖析過是你所遇見的。再加上自己行動所取得的進步也增加了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問題來臨就不至於陷入管窺中。

②在金錢上為自己創造餘閒

金錢上創造餘閒的反面最最重要的就是不能負債,負債絕對是最快速讓人陷入管窺中的方式。有很多這樣的案例,很多人剛開始借花唄的時候覺得也就買了幾樣東西,並不貴,自己完全可以償還的起。但是用著用著就會發現越滾越大,最後無力償還只能分期。

所以強制的為自我的資產創造餘閒是非常有必要的,可先從每個月定期存下一筆小錢開始,存下這筆小錢的時間夠長,錢就會越滾越多。當自己的口袋有了金錢的餘閒,就會有一種安全感,當遇到一些挫折也不至於特別的慌亂。

面對困境也更能坦然面對,就可以發揮上遊思維對自己的生活進行規劃,而不讓自己一步步陷入稀缺的管窺中;讓窮人思維霸佔自己的意識。

05

寫在最後

現實中電影結束後小贊恩也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通過聯合國難民署和其他國家的幫助贊恩全家去到心儀的挪威生活。現在他和他的弟弟妹妹們都上了學,全家生活在挪威一個可以看到海的房子裡,一切終於得以幸福。

而這是贊恩的幸運,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有這種幸運。我們絕大部分人的生活還是需要靠自己。而窮人思維並不是真的只是窮人才會有,在現在社會也依然會有很多人有。當我們陷入稀缺,當我們身在管窺中我們就會不自覺陷入窮人思維。所以我們要經常自我覺察,多為自己創造餘閒,讓自己避免陷入窮人思維中。

讓我們從現在起開始有意識的規劃生活,開始儲蓄,開始用理性去面對。不再讓窮人思維找上門來。

相關焦點

  • 電影《何以為家》,是真實故事,也是對當下世界難民問題的思考
    2020-11-09 11:26:53 來源: 沒溜兒的居士 舉報   電影《何以為家
  • 豆瓣9.1《何以為家》:父親節裡關於孩子的故事,是對教育的反思
    作品有著母性慈悲筆墨、循環性戲劇衝突、叩擊心弦的結尾,恰到好處的片尾曲、悲觀卻又真實的人物形象,意有所指的社會隱喻(生育觀念)和何以為家等多重含義,細細挖掘,你會發現《何以為家》帶給人的不只是悲痛。《何以為家》可以說是最適合帶娃的「青少年思想教育」,也可以讓貧窮百姓、政府、作惡者都不得不思考的問題,可以說,它是一部人道主義作品。但其故事背後反射的真實社會,絕不僅僅只有生而為人,何以為家。
  • 思維燈泡|窮人思維與富人思維的差別
    唉,窮人可真慘,不但要忍受物質上的貧瘠,周圍人的冷眼,還要被貼標籤,「看,你這麼窮,就是因為你的窮人思維」。或許有「窮人思維」,比如「吝嗇、目光短淺、懶於思考」,如果我們再進一步思考:為什麼他會「吝嗇和目光短淺呢?」。
  • 人·人口·人類——《何以為家》的啟示
    難怪《何以為家》在坎城電影節首映後觀眾起立鼓掌15分鐘,難怪該片榮獲奧斯卡提名獎,導演娜丁·拉巴基也由此成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阿拉伯裔女導演。2娜丁·拉巴基是一個優秀的導演。她既擅於觀察和思考,也擅於抽象和拔高。
  • 是什麼讓窮人受困難翻身?|3方面淺析《寄生蟲》裡的「窮人思維」
    影片講述了一個略顯荒誕的故事:窮人家的孩子,因為朋友推薦得以進入富人家打工,卻意外發現了「地下室的秘密而仔細分析悲劇的背後,引發這一切的,恰恰是最可怕的「窮人思維」。思維方式決定行為模式。是什麼樣的思維方式,導致了兩家人的貧窮與殺戮?接下來,將從3方面來分析——「窮人思維」。
  • 《何以為家》影評——何以為(wéi)家?何以為(wèi)「家」?
    01何以為(wéi)家?今天觀看了評分達9.1之高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他訴求希望法官判決他的父母不要再生孩子。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
  • 《七號房的禮物》:《何以為家》的另外一種走向
    《七號房的禮物》:《何以為家》的另外一種走向 1905電影網訊 去年,一部來自黎巴嫩的電影《何以為家》以黑馬姿態佔領中國銀幕,片中父母的失職和殘忍引發無數人聲討與思考:做父母的需要門檻嗎
  • 寄生蟲:富人穿鞋,窮人光腳,引發深刻思考
    將具體事情模糊化,以此來描述導演所要表達的意思,有一種隱喻,也有許多讓人值得思考的地方,再看影片的同時也沒有那麼強烈的代入感,致使觀眾可以從影片中感受到更大的反轉衝擊,導演的這種故事開展方式著實是在影視作品中鮮有見聞的。
  • 以《何以為家》為例,解讀導演娜丁·拉巴基創作背後的思考與情感
    《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勒費亞、Yordanos Shiferaw……等主演的劇情片。於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影片的中文翻譯名為《何以為家》,非常直白,這表示了主角贊恩的痛苦經歷。但是,電影的原版片名卻是《迦百農》,這是什麼意思呢?導演對此的解釋是,迦百農是《聖經》中的一個地名, 耶穌原先在拿撒勒傳道的時候並不受歡迎,於是他便改到了迦百農去。迦百農是他傳道、事奉的起點,有很多的神跡和重大的決策,都發生在這個地方上。
  • 電影《何以為家》影評
    經王蓓蓓同學強烈推薦,今天下午在幾乎包場的情況下(觀眾寥寥無幾)觀看了這部中文名譯為《何以為家》的電影。
  • 豆瓣64萬人打出9.1分《何以為家》這部電影為何能收穫如此多好評?
    《何以為家》中開頭有這麼一段對話:贊恩說:「我想起訴我的父母」。法官問:「你為什麼要起訴你的父母」?贊恩用冷漠的語氣回答:「因為生了我」。當我繼續追著這部《何以為家》看下去時,隨著劇情的發展心中不自覺就升起了一股憤恨的情緒:生而為人,這劇中的那雙父母應該自慚形穢;為人父母,他們根本不配!《何以為家》是2018年上映的一部黎巴嫩電影。豆瓣電影打分9.1分,在豆瓣前250部經典電影排名中排名34位。
  • 《何以為家》?無以為家
    假期是補劇的好時候,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一部2019年4月上映的電影——《何以為家》。這是一個關於社會,關於人性,關於家庭,關於成長的故事。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無力撫養卻拼命生育,單薄脆弱的脊骨承擔了讓它畸形的重擔。
  • 窮人窮,真的是因為窮人思維嗎?
    更有甚者對窮人大加鞭笞,只要提到窮人,就是窮人思維在作怪。窮人只注重眼前利益,不能做長遠打算。為此出現了許多訴說窮人思維的故事。來證明窮人的智慧低下,目光短淺。可是我們不禁要問,窮人窮,真的只是因為窮人思維嗎?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很窮很窮的窮人,世世代代生活在一片貧瘠的土地,務農為生。
  • 一部電影告訴你,韓國窮人為何無力改變現狀,思維格局決定命運
    另一些人表示失望,覺得影片情節破綻過多,故事邏輯很難成立,人物刻畫過於臉譜化,工整有餘而深刻不足。本文不討論影片好壞,而是想通過該電影,對韓國底層民眾生活的現狀,及其生成原因一探究竟。《寄生蟲》表面上反映了韓國社會階層固化,富人壟斷社會資源,窮人難以通過自身努力改變命運的殘酷現實。更深層次其實反映了韓國底層民眾喪失鬥志,投機取巧,遇到利益糾紛時,不會共贏,只會互踩的現狀。
  • 你贊同《何以為家》裡面提出的「窮人」不要生孩子的觀點嗎?
    這部電影對於我本人來說也有非常大的反思意義——《何以為家》,豆瓣評分8.9分的好片。「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有一次,還聽到母親跟其他同齡阿姨的對話,阿姨說自己家的兒子跟自己哭鬧,罵他們,說為什麼要生他?聽到這句話,我感覺非常能夠理解,既然是這樣的家庭,為什麼又要生?還是生得這麼早呢?
  • 電影《何以為家》:孩子是父母的,家庭是社會的
    陽光是最最溫柔的樣子,水滴反射出的光芒似乎要灼傷我的眼睛,耳朵裡是孩子們的笑聲,我突然有些淚目,那一刻我深刻的感受到其實平行時空一直都在,只是我們不自知罷了。 我一直認為,一部好的電影一定能讓人產生某種平時難以覺察的情緒、思考和感觸。而這部電影帶給我們的是壓抑之後的感恩,是妥協背後的對抗,是習以為常之下的反思。
  • 什麼是窮人思維?
    名牌服裝:窮人思維:都是衣服那麼貴幹嘛,保暖就行。五星酒店:窮人思維:就睡一晚上,花幾千塊錢沒必要.都趕上一個月工資了。奔馳寶馬:窮人思維:開這些車的都是爆發富,都是車空間也就那麼大何必買那麼貴的。由窮人變富人是一個艱難和漫長的過程,但比起做窮人來說,做一個思想上的「窮人」更為可怕。什麼是窮人思維?先來看一個故事:有個窮人,很窮,一個富人見他可憐,就起了善心,想幫他致富。富人送給他一頭牛,囑他好好開荒,等春天來了撒上種子,秋天就可以遠離那個「窮」字了。窮人滿懷希望開始奮鬥。
  • 電影《何以為家》:生存之下,質問生存
    作者:影評叫獸電影《何以為家》自上映以來,口碑爆棚,被譽為「眼淚收割機」。黎巴嫩女導演拉巴基以她獨特的視角和方式,呈現了一個發生在黎巴嫩貧民窟中的敘利亞難民的故事。《何以為家》又名《迦百農》,早在引入國內之前,就於當年年初闖入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電影的質量之高毋庸置疑。這部電影的成功之處在於以下三點:一個是,電影題材選得好,很容易引起共鳴;一個是,電影拍得很真實;還有一個是,男主角扎因的表現很出彩。首先,這部電影的題材選得好,很容易引起共鳴。
  • 《何以為家》: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電影《何以為家》帶有著強烈的紀實性色彩,導演選中了難民中的一個小男孩做主人公,用小男孩經歷的故事作為了影片中基本的情節框架。影片敘述平實而深刻,對於生活的表現,對苦難的描述,做到了直指人心。《何以為家》是一部深入展現難民生活的電影,並不在於其表現出了難民生活之苦
  • 《何以為家》: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電影《何以為家》帶有著強烈的紀實性色彩,導演選中了難民中的一個小男孩做主人公,用小男孩經歷的故事作為了影片中基本的情節框架。影片敘述平實而深刻,對於生活的表現,對苦難的描述,做到了直指人心。電影主人公贊恩出生在一個難民家庭,家裡有著很多個弟弟妹妹,作為家中的老大,贊恩早早擔負起了家庭的重任,帶著弟弟妹妹們買水果汁掙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