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何以為家》:孩子是父母的,家庭是社會的

2020-08-29 葵曉曉



葵曉曉第42篇原創文章


看完這部電影,我跟老公走出電影院,迎面是一個很大的噴泉,噴泉在夕陽的映照下像起舞的少女。一群孩子圍在噴泉的周圍,有的被父母抱在懷裡,有的在噴泉旁嬉戲打鬧。

陽光是最最溫柔的樣子,水滴反射出的光芒似乎要灼傷我的眼睛,耳朵裡是孩子們的笑聲,我突然有些淚目,那一刻我深刻的感受到其實平行時空一直都在,只是我們不自知罷了。

這部電影不是一部輕鬆的電影,我去看的時候觀影者不多,過程中大家一直很安靜,直到放映結束,黑暗中燈光亮起,卻遲遲沒有人起身。安靜的空間裡一聲又一聲的嘆息響起,片刻之後,人們默默地起身,擦擦眼睛,離場,然後走進電影院外的陽光裡。

我想不止我一個人覺得恍惚,畢竟電影中所呈現的生活以及我們真實所處的生活是如此的不一樣。

雖然這是一部沉重的電影,但我仍極力推薦大家去看。

我一直認為,一部好的電影一定能讓人產生某種平時難以覺察的情緒、思考和感觸。而這部電影帶給我們的是壓抑之後的感恩,是妥協背後的對抗,是習以為常之下的反思。

其實只要能帶給人們一點醒悟就算是一部好電影了,而這部電影卻可以帶給我們這麼多珍貴的感受和思考,實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出類拔萃的電影。




《何以為家》這部電影是由黎巴嫩女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的劇情片,原名叫做《迦百農》,在國內上映時改成了一個更加具有中國味的名字:何以為家。

但我更喜歡「迦百農」這個名字。

迦百農是《聖經》中耶穌發跡的地方,據稱耶穌開始傳教時,便遷居此地。導演娜丁·拉巴基曾在採訪中解釋了該片名,她說迦百農在法文和英文中都解釋為亂和不規則的意思。導演還曾說大家看完了這部片子便會知道這個詞的意思。

我是看完了電影才知道原來這部影片的原名叫做「迦百農」。這個名字真是再貼切不過了。

這部電影表達的內容以及給人的感受就是「亂」和「不規則」,令觀影者看完之後內心極度的複雜。

大家即便沒有看過這部影片,應該也見過這部影片的宣傳海報。



一個小男孩,帶著不甚明媚的笑容。再配上影片名字《何以為家》,我們大概都能猜到影片主要是講什麼。

這個小男孩叫做贊恩。他和他的父母是敘利亞逃亡到黎巴嫩的難民,他們沒有正式的身份,生活極其的困難和混亂,靠一些坑蒙拐騙的事情勉強維持生計。但是在這種情況下,這個家庭仍然生了很多的小孩。(直到影片結束,我也沒搞清楚這對父母究竟有多少孩子,總之是覺得家裡到處都是孩子。)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小男孩贊恩很是成熟,他甚至在自己妹妹第一次來例假的時候,可以很妥善地幫妹妹洗染血的內褲,幫妹妹偷衛生巾,甚至教妹妹如何使用,只為了不希望父母發現妹妹已經性成熟,他擔心父母會把妹妹賣掉。



然而不幸的事情還是發生了,無論贊恩如何阻攔,父母還是賣掉了妹妹。贊恩也因為對父母的怨恨而離家出走了。

贊恩離開家之後遇到了一個在遊樂園打工的清潔女工,這個女工也是非法移民,有一個剛出生不久的孩子。贊恩開始幫助女工照顧她的寶寶,暫時在女工家裡落腳了下來。這段時期,贊恩感受到了少有的家庭的溫暖。

後來贊恩有一次回到家中,卻發現自己的妹妹已經死去了,贊恩在悲憤之下捅了妹妹的丈夫一刀,被送進了監獄。在監獄裡贊恩得知母親竟然又懷上了一個孩子,他在絕望之下把父母告上了法庭。

當法官問贊恩要控告他父母什麼罪名的時候。贊恩回答說:我要告他們生下我。我想讓那些無法養活孩子的人不要生孩子。



我想這也是影片名「何以為家」的由來。





很多關於這部影片的影評都是在講人窮就不要生孩子,父母應該承擔起應有的養育責任。

誠然,這一定是這部影片想表達的重要的一個點。但是絕對不是唯一的一個。

正如影片原名《迦百農》一樣,這部影片講的是社會秩序的混亂,是混亂的社會秩序導致的人生活的混亂。

我們是該指責贊恩的父母為什麼要生那麼多的孩子,甚至在自己的女兒被xx致死的時候,竟然又懷上了新的孩子。

我們是該指責贊恩的父母為什麼生了孩子,又不好好地養他們、照顧他們、教育他們,甚至還要把自己的親生女兒賣與他人,只為能減輕一點生活的負擔。

我們是該指責贊恩的父母只給了孩子基本的生存,而從來不曾給他們正常的生活。

而最該指責的是贊恩的父母從來不曾反思過自己的所作所為,他們就像是腦袋裡被寫好了一道程序的機器人,他們只會這樣的生存,也只能教會自己的下一代這樣的生存。

確實贊恩的父母有無數的地方值得被指責。但是,讓我們再多問一句,就一句,是誰在贊恩父母的腦袋裡寫好了程序?是誰讓他們把自己的孩子推向悲慘的命運而不自知?

這個問題細思極恐。

贊恩的父母在法庭上講的一段話。我認為極其令人動容。

他們說:

我就是這樣被養大的,我有什麼錯? 我要是有的選,我會比你們所有人都好! 你有什麼權利批評我,你有我這種處境嗎? 如果你在我的處境,你可能早就死了!



在小男孩贊恩的角度,他指責自己的父母是無可厚非的,因為在他那個年齡,他還看不了太多太遠。他能看到的就是父母沒有承擔起應有的責任。

但這部影片展現的哪有那麼簡單,這也是導演的野心和大膽之處。

這部影片實際上是對整個社會問題的挑戰!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贊恩的父母從小就在這種社會環境中長大,甚至贊恩的爸爸在提到贊恩妹妹去世的時候還說:他怎麼知道(妹妹會死)?別的女人也是十幾歲嫁人,仍然活的好好的,他不知道這個會要人的命。

是的,他不知道,因為贊恩身上所經歷的一切,他都經歷過。我們可以想像,不僅贊恩的父母經歷過這一切,他父母的父母也許也經歷過這一切。

我們再看回到贊恩本身,他是個好孩子,他成熟、他有愛、他勇敢。可是在生活上,他也只能沿襲從父母那裡學來的,賣一種類似毒品的藥水來維持生活。甚至在走頭無路的時候,贊恩為了自己能夠偷渡到挪威,不惜把幫助他的清潔女工的孩子約納斯賣了出去。

這個時候的贊恩,又跟他的父母有何不同呢?


在一成不變的社會問題下,悲劇只會一代又一代的傳承。

當然這個話題太大了,社會問題的解決談何容易。但暴露出來永遠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希望有一天國內也可以拍出這樣的電影。

為了影片更加真實,導演全部選用了真實的難民來參演。影片結束後,小男孩贊恩的飾演者在劇組的幫忙下,真的移民到了嚮往的挪威,有了帶門的屋子。

贊恩的飾演者到了另外一個平行時空,但原來那個時空還在,那個時空裡的人們還在停滯不前。



- 感謝你閱讀我的文章 -



最後,歡迎大家關注我呦!❤️

王小波先生說:不管社會怎樣,個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我叫葵曉曉,沒什麼別的大本事,只會過好自己的小生活。:)

相關焦點

  • 孩子無權選擇父母,電影《何以為家》中的小扎因,選擇了起訴父母
    最近上映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探討了一個這樣的問題!作為父母,如果連撫養孩子最基本的保障都給不了,還應不應該把他們帶到世上?電影中的小主人公扎因,給出的答案是「NO」。其實這個問題,在中國內地很值得探究。在中國,秉承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思想,父母懷孕生子的時候,很多人是不會考慮自己是否有能力撫養孩子的。
  • 《何以為家》看哭無數人:父母與孩子相愛的地方,才是家
    本文首發小十點 說起最近值得一看的電影,《復聯四》絕對會是很多人的心頭好,可是不能忽視的是,同時段影片中還殺出了一匹黑馬,它的豆瓣評分高達8.9分,上映9天票房就超過了2億。 這部影片叫——《何以為家》。
  • 電影《何以為家》觀後感:孩子不是包袱,而是上帝給我們的禮物
    《何以為家》是一部黎巴嫩的電影,獲得了第71屆節電影節的評審團獎,並且先後獲得了金球獎和最佳奧斯卡外語片的提名,引進了中國之前只有一個名字《迦百農》。福音電影《何以為家》預告片父母給孩子的愛的本質是分離的情侶之間的愛的本質是結合
  • 《何以為家》:坎城影星,和被遺忘的敘利亞孩子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程靖家是什麼?對於普通人而言,可能是一張溫暖的床,一間寬敞的房子,是熱菜熱飯,是面對艱難生活的底氣。而對於贊恩,一個住在黎巴嫩貝魯特的貧民窟孩子,「家」是骯髒混亂的棚屋,是冷漠暴戾的父母——哪裡才能稱得上「家」,他恐怕沒有答案。
  • 何以為家豆瓣評分8.9 真人真事改編劇情背後是失序社會
    何以為家豆瓣評分8.9 真人真事改編劇情背後是失序社會  電影《何以為家》斬獲2018坎城電影節評審團獎,並獲得2019奧斯卡、金球獎最佳外語片雙提名,講述了十二歲男孩贊恩向法庭狀告其親生父母的揪心故事。《何以為家》豆瓣評分8.9,影片是改編自真實事件,據悉影片中的一切都是小男孩的親身經歷,讓人不敢相信。
  • 電影《何以為家》,值得一看
    前天,我們帶孩子去電影院看了一場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這部片子網上口碑不錯,豆瓣評分達到8.9分。
  • 豆瓣9.1《何以為家》:父親節裡關於孩子的故事,是對教育的反思
    前言記得漢武帝時期一位將領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裡的家是指的家國天下,而電影《何以為家》指的是生而不養的父母,何以為家。如今在父親節再回味一番,更覺其中是對社會的反思。電影《何以為家》是一部劇情片,講的是一個12歲的黎巴嫩男孩扎因從小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中,由於家裡沒錢養活他,扎因又作為家裡的老大只能出去幹苦力掙錢。扎因認為父母只是生下他,卻沒有給他一個完整的家。扎因對於這個家唯一留戀的就是妹妹,到後來父母為了賺錢,把自己的女兒賣給了雜貨商,這讓扎因受到刺激,又經歷了一些事情,最後扎因在律師的幫助下,替自己爭取幸福的故事。
  • 《何以為家》:父母的不堪和高尚,體會最深的是孩子
    父母愛孩子這件事,在大部分人的認知中是渾然天成的,不需要任何雕琢,是人類天性中自然攜帶的基因。事實真如此嗎,天下父母都一樣稱職嗎,他們做所有事情的出發點都是因為愛孩子嗎?獲91屆奧斯卡金像獎提名的影片——《何以為家》,以顛覆性的視野呈現了父母對子女的毀滅性傷害。
  • 無能父母生下的孩子們《何以為家》?贊恩就像父母的鍋碗瓢盆
    在《何以為家》這部電影中,贊恩就像一個奇蹟,他看透了生活苦難的真相,但沒輕易放棄自己,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如何獲得塵世的幸福。據影片結尾描述,贊恩並非專業的演員,而是本片導演娜丁·拉巴基在選角的過程中偶遇的一個典型人物,現實中的贊恩也確確實實經歷過電影中類似的生活。
  • 《何以為家》真實反映為人父母,卻生而不養.
    「因為我要起訴我的父母。」「為什麼要起訴你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今天看了一遍豆瓣評分9.7分一部電影《何以為家》。剛上映的時候,這部電影就獲得了一致好評,當時也很想去影院看的,無奈我是一個不管電影極其精彩,進了影院就會昏昏欲睡的人。今天看完之後,頗有感觸,我覺得越真實的東西越能得到大家的認可,越能引起人們的共鳴吧。
  • 電影《何以為家》:悲歌為少年而鳴
    比如生而不養,不是父母的錯,而是無能為力。這一幕出現在電影《何以為家》中。當十二歲的少年贊恩站在法庭堅定陳詞:「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贊恩的父母羞憤難當。面對律師的詰問,贊恩的母親滿腹委屈地咆哮:「如果我有選擇權,我會做得更漂亮!」顯然,被兒子指控的父母不僅委屈,而且憤怒。
  • 電影《何以為家》影評
    經王蓓蓓同學強烈推薦,今天下午在幾乎包場的情況下(觀眾寥寥無幾)觀看了這部中文名譯為《何以為家》的電影。
  • 電影《何以為家》觀後感,深談教育對孩子成長的現實意義!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電影《何以為家》…《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是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希費羅聯合主演。該影片於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影片《何以為家》近期上映
    由娜丁·拉巴基執導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音譯《迦百農》)將於近期上映。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影片《何以為家》近期上映我的父母沒有給我一個家所以我要打官司電影《何以為家》講述了黎巴嫩底層社會中12歲男孩贊恩的艱難人生,他的父母極其貧窮卻不停地生下了一個又一個孩子
  • 《何以為家》?無以為家
    假期是補劇的好時候,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一部2019年4月上映的電影——《何以為家》。這是一個關於社會,關於人性,關於家庭,關於成長的故事。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無力撫養卻拼命生育,單薄脆弱的脊骨承擔了讓它畸形的重擔。
  • 《何以為家》:十二歲的悲與淚
    《何以為家》電影海報的笑容就是影片最後一幀畫面在整整兩個小時的影片裡,那是他唯一一次開懷地笑,他笑得那麼純粹,那麼美,在這笑容裡,我嘗到了淚崩的另一種滋味,它來得那麼肆無忌憚,那麼暢快淋漓。 「我要起訴我的父母。」 「你為什麼起訴你父母?」
  • 《何以為家》:「為什麼要起訴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這是電影《何以為家》開頭裡12歲的小主人公贊恩在法庭之上向法官提出的控訴,電影通過倒敘的手法向觀眾展現了一個黎巴嫩男孩的悲慘童年,通過他的眼睛看這個社會,這個國家,這個世界,為我們一步步剖析所有處於苦難中家庭的悲劇與痛苦。
  • 《何以為家》:12歲的他,到底控訴的是父母,還是其他
    《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希費羅聯合主演。由此看來《何以為家》的確是文藝片中的又一突破再加上豆瓣60萬人評分9.1,榮登TOP250第36位,可見其優秀。其實這是一部看完後,不願再讓人回想的「真實」電影。《何以為家》原名《迦百農》,是聖經中的一個地名,據傳說是耶穌曾經的奇蹟布道地,現已成為廢墟在《聖經》中寫道:「迦百農阿,你已經升到天上。將來必推下陰間。」
  • 控訴《何以為家》失格父母 再看看《七號房的禮物》「缺陷」父愛
    去年,一部來自黎巴嫩的電影《何以為家》以黑馬姿態佔領中國銀幕,片中父母的失職和殘忍引發無數人聲討與思考:做父母的需要門檻嗎?在電影《何以為家》中,父母只生育不養育,甚至殘忍到用孩子牟利,被痛徹心扉的可憐兒子告上法庭,一句「我要控告我的父母」揭開整個國家生育理念背後深深烙下的個體創痛。
  •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處為家?
    娜丁·拉巴基執導的《何以為家》是一部紀實劇情片,通過深入了解黎巴嫩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態,從而以一種更加自然的方式,將其搬上熒幕,引人深思。《何以為家》的影片從開頭便引人入勝:生活在黎巴嫩貧民窟的12歲小男孩扎因,在獄中起訴了自己的父母,理由是&34;。我們中國人總說&34;,按理說孩子報恩都來不及,為什麼這個12歲的男孩,要&34;的起訴自己的親生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