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父母的不堪和高尚,體會最深的是孩子

2020-09-05 曉鶴扒情感

父母愛孩子這件事,在大部分人的認知中是渾然天成的,不需要任何雕琢,是人類天性中自然攜帶的基因。

事實真如此嗎,天下父母都一樣稱職嗎,他們做所有事情的出發點都是因為愛孩子嗎?

獲91屆奧斯卡金像獎提名的影片——《何以為家》,以顛覆性的視野呈現了父母對子女的毀滅性傷害。

父母不作為,贊恩帶著妹妹們養家餬口

這部2019年4月上映的家庭劇,是4月份唯一一部從《復仇者聯盟4》的光芒中突圍的黑馬,被廣大影迷封為「眼淚收割機」。

除了奧斯卡金像獎提名,該片還入圍2018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榮獲坎城電影節評審團獎等一系列提名和獎項。

《何以為家》講述的故事發生在黎巴嫩的迦佰儂,主演贊恩·阿爾·拉菲亞也是真實生活中的難民兒童。

117分鐘的影片記錄了12歲的贊恩打工贍養年輕健康的父母、與父母鬧翻離家出走、返回家中再次與父母發生衝突,最後捅傷惡人坐牢的悲苦人生。

影片內容沒有涉及動蕩不安的政治,導演讓鏡頭探入時局動蕩之下,從生活的裂縫窺看那些沒有得到父母妥善照顧的孩子,他們經歷著怎樣的人生。

老話說虎毒不食子,不過人毒起來是要吃孩子的。

何以為家?有愛才能安家,家若沒有愛,心永遠在漂泊。


01 孩子是自私父母行走江湖的工具


一定要給贊恩的父母挑出一條努力作為的事,毫無疑問是生孩子。

贊恩家裡什麼都缺,唯獨不缺孩子。

贊恩是老大,父母根本不記得他哪一年出生,更別提生日了。

贊恩的父母根本不知道他的出生年月日

影片一開始只能派醫生來判定贊恩的年齡,根據牙齒的發育情況,醫生說贊恩應該有12歲,不滿13歲。

雖然只有12歲,贊恩已經被父母指派出去,在房東阿薩德的雜貨店裡打工養家。

贊恩的父親每天的日常就是抽菸喝酒,家裡唯一一個沙發是他的長期據點。

母親脾氣暴躁,不願帶孩子,把孩子用鐵鎖鏈鎖在家裡,稍微幹點家務就罵罵咧咧。

生活的重擔落在贊恩和他的幾個妹妹身上,白天贊恩去房東阿薩德的店裡打工,晚上帶著妹妹們在路邊賣果汁。

贊恩要用稚嫩的雙手提起幾公升的飲用水,幫助老闆送給客戶。

兩桶沉重的水壓出贊恩錯亂的步伐,瘦弱的身體被水的力量牽引,擺蕩在危險的邊緣,每一秒都在岌岌可危的摔倒臨界點上打顫,最後又化險為夷。

贊恩去給客戶換煤氣

小小的贊恩已經很能幹了,他不僅推得動沉重的煤氣罐,還能嫻熟地拆裝換氣嘴。

不過這一切贊恩都高興不起來,贊恩渴慕的眼神一直圍著校車打轉。

每次放學,校車拉著一群同齡孩子穿梭在贊恩送貨的街道,他都忍不住翹首遙望,校車從身邊開過,贊恩不自覺轉身,用期期艾艾的眼神目送校車在視線中消失。

看到校車贊恩挪不動眼神

最後贊恩忍不住跟父母提出,他想去上學。

圍坐在地上準備吃飯的父親眼皮沒抬,輕描淡寫地否定,你沒事上什麼學啊,繼續在阿薩德的店裡幹活就行。

母親聽說贊恩想上學她倒是支持,一邊驅趕著其他孩子,一邊跟父親對話:「讓他去學校認幾個字又怎麼了,他想去上學,你就讓他去唄。學校會管學生的吃穿,這也是替我們省事了唄。」

贊恩媽媽支持他去上學是看上了學校的免費物資

母親看上的是學校的物資補助。

父親提出自己的擔心,怕阿薩德不要贊恩,贊恩不能為家庭賺錢怎麼辦?

沒想到母親想得更周全,可以讓贊恩上午去學校,下午到阿薩德的店裡打工,如果阿薩德有意見,那就讓贊恩晚上加幾個小時的班。

贊恩的父母把他生下來不是因為愛情需要結晶,也不是因為自己的基因需要傳承,僅僅是因為想利用孩子幫助自己更好的生存。

孩子是自己活命的工具,孩子的人生不值一提。

旁人永遠不知道一個人可以自私到什麼程度,但他們的孩子一定知道。

眼裡只有自己的人,朋友可以躲開他/她,孩子躲不開。

他們的不堪,為人父母之後變本加厲地加持在孩子身上,貪婪地佔有,無情的盤剝。

男孩就轟出去賺錢,女孩就賣給有錢人做媳婦。

在貧窮落後的地區,還有很多孩子不能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原因就是父母希望孩子早點出去打工掙錢。

上學時初三上學期還沒結束,班裡的孩子已經日漸凋敝,父母幫他們聯繫好了去沿海打工的熟人,早一天出門就意味著早一天有人分擔生活壓力。

家裡孩子多三四個出去打工掙錢的,父母在村裡會非常風光,生活也比別人滋潤很多,所以多生孩子多致富就成了普遍共識,和電影中贊恩的父母一樣。

中國有句老話「多子多孫多福壽」,表達的其中一層意思,就是兒孫越多勞力越多,能給父母創造的價值越大。


02 父母是貧窮生活中孩子的最後屏障


很難說是貧窮放大了人性中的不堪,還是人性中的不堪藉由貧窮瘋狂滋生。

不過不管生活有多苦,總有一部分父母會把孩子放在優先級。

贊恩因為不滿父母將未成年的妹妹嫁給阿薩德而離家出走,身無分文飢腸轆轆的贊恩遇到了泰哥斯特。

泰哥斯特是從衣索比亞偷渡到黎巴嫩的貧苦女子,她用假身份證在娛樂城應聘做清潔工。

泰格斯特生活窘迫,清潔工的工資很低,她只能租住在一間臨時支起的窩棚裡。

生活如此窘迫,泰哥斯特也堅持親自撫養兒子,一個不滿周歲的嬰兒。

看到贊恩在娛樂城遊蕩了幾天,因為年齡小找不到工作,已經幾天沒有吃飯時,泰哥斯特從自己微薄的積蓄中擠出一部分,給小贊恩買麵包和果汁,最後還收留贊恩住在自己家裡。

一個陌生人尚且能對孩子體恤憐憫,親生父母對兒子的出走無動於衷。

在泰哥斯特家短暫生活的時間,贊恩才體會到了什麼是稱職的父母。

泰哥斯特窮得買不起蛋糕,不過兒子生日時,她還是想辦法弄到了一個不完整的蛋糕,帶回去給小兒子慶祝生日。

泰哥斯特每天辛辛苦苦上班,下班已經累到癱,但是抱起小兒子她臉上還能從疲憊中擠出慈愛,把兒子擁在懷裡,溫柔地親吻兒子,和兒子親切地交談,被兒子的舉動逗得咯咯大笑。

泰哥斯特對兒子親暱又慈愛

雖然日子貧窮,泰哥斯特還是會給小兒子和贊恩洗澡洗頭,把他倆收拾得乾乾淨淨。

她也會跟贊恩聊天,懂得維護贊恩的自尊心,不去拆穿贊恩的小謊言,把贊恩當做自己的孩子一樣溫柔對待。

後來泰哥斯特被警察抓進監獄,她茶不思飯不想鬱郁難歡,全因為不放心小兒子的安危。

泰哥斯特和贊恩的父母完全是兩類人。

哪怕已經被生活逼上了絕路,只要自己還有立錐之地,泰哥斯特也會把兒子養在身邊,盡最大可能好好照顧,為孩子撐起一片晴空。

考慮子女永遠優於考慮自己,盡心盡力撫養,只希望自己的雙手可以把子女託舉出纏繞自己的泥沼,拼盡全力給他們的未來保駕護航。

有阻礙孩子上學的父母,就一定有砸鍋賣鐵也要供孩子讀書的父母。

陝北民歌的「無冕之王」王二妮,在一次採訪中說,成名之前她在榆林讀書,父親去學校看她,為了多給她50塊錢生活費,父親徒步從內蒙走到榆林。

汶川地震時,一位母親用自己的軀體撐起斷裂的梁柱,兜住幾寸狹小的空間,為孩子做好庇護,守護孩子的生命安全。

高尚的父母希望以自己的血肉之軀當孩子的墊腳石,自私的父母希望踩著孩子的血肉苟且偷生。

愛孩子的父母想的是怎麼盡己所能,託起孩子的夢想和人生,所以有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愛自己的父母想的是怎麼儘快盤剝,盡力挖掘孩子的利用價值,為自己的安逸偷懶提供保障。


03 所有的問題都是先被看見,然後才是解決


《何以為家》挖開的只是不稱職父母的冰山一角,現實生活中還有很多孩子生活在父母的驚濤駭浪中。

網紅主播「小文雯很可愛」,為了賺流量博眼球獲利,逼迫女兒在快手發布視頻,稍有不從就恫嚇辱罵。

在網上引起廣泛關注的「童模妞妞被踢事件」裡,不滿三歲的童模妞妞被迫營業,稍有不從就得接受母親的暴力腳踢。

2018年安徽五河縣審理了一起親生父母買賣兒童案,一對雙胞胎女嬰,出生三天即被四萬元價格賣給他人。

同樣在2018年,杭州蕭山法院審理一起販賣兒童案,女童的媽媽為了去夜店瀟灑,一萬八千元把三個月大的女兒賣人,十天就把這筆錢揮霍一空。

……

以前我們相信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當我們更關注個體的成長時發現,天下也有很多不稱職的父母。

所有的問題只有被看見才有被解決的可能。

影片中贊恩把自己的父母告上法庭。

恩贊指責父母把自己帶到這個世界,卻沒有好好教養,對他們除了暴力虐待就是侮辱謾罵,小時候被鎖鏈鎖、被水管澆、被皮帶抽,長大了被迫工作、未成年就嫁人生子死於非命……

贊恩的妹妹被母親用鐵鎖鏈拴在家裡

如果沒有外界力量幹預介入,恩贊很可能會在十幾年後活成父親的翻版。

這種推測不是空穴來風。

恩贊的母親當年就是初潮來臨嫁人生子,贊恩的妹妹走了跟母親一樣的路,小小年紀命喪黃泉。

所以贊恩起訴自己的父母,希望法官不要讓他們再生孩子。

跟著這樣的父母,孩子的人生註定會延續他們的悲劇,看不到外面的天空,也追求不到更高質量的人生。

這樣的父母沒有資格成為父母,跟著這樣的父母孩子的人權天生受盡欺辱。

今天,生育權是天然權利的說法開始受到社會質疑,已經開始有人呼籲:想要做父母需要經過考試,考試合格才能生兒育女。

這些都是隨著冰山露出來的尖角被發現之後,逐漸進入大眾視野,被人們關注,被社會重視起來的。

1968年聯合國國際人權會議通過的《德黑蘭宣言》提出「父母享有自由負責決定子女人數及其出生時距之基本人權」。

今天這條宣言正在遭受廣泛的社會質疑。

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一位女性哈瑞斯向所在地生育部門呼籲,對吸毒男女實行強制絕育手術。

哈瑞斯領養了四個孩子,這四個孩子無一例外都是吸毒女的後代,他們從一出生就攜帶毒癮,身體羸弱、智商被毀。

這項提議被否定後,哈瑞斯甚至通過一己之力,出錢讓那些吸毒男女做絕育手術,避免他們將不幸傳遞給孩子。

不負責任的父母沒有資格成為父母。

社會發展到今天,抱持這種觀點的人也越來越多,大家也越來越意識到父母兩個字的分量。

成為父母也許是上天賦予每個人的權利,但是文明發展到今天,這項權利不該被濫用。

如果沒有做合格父母的意識,社會應該杜絕他們把不幸傳遞給無辜的後代。

尊重生命的人才有資格傳承生命。

作者:曉鶴,人生一世如白駒過隙,不喜歲月靜好,獨慕碼字奔波。寫走心的文字,過有趣的人生。

相關焦點

  • 孩子無權選擇父母,電影《何以為家》中的小扎因,選擇了起訴父母
    最近上映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探討了一個這樣的問題!作為父母,如果連撫養孩子最基本的保障都給不了,還應不應該把他們帶到世上?電影中的小主人公扎因,給出的答案是「NO」。其實這個問題,在中國內地很值得探究。在中國,秉承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思想,父母懷孕生子的時候,很多人是不會考慮自己是否有能力撫養孩子的。
  •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處為家?
    《何以為家》的影片從開頭便引人入勝:生活在黎巴嫩貧民窟的12歲小男孩扎因,在獄中起訴了自己的父母,理由是&34;。我們中國人總說&34;,按理說孩子報恩都來不及,為什麼這個12歲的男孩,要&34;的起訴自己的親生父母?
  • 《何以為家》看哭無數人:父母與孩子相愛的地方,才是家
    這部影片叫——《何以為家》。  贊恩在逃亡的路上,遇到了自己的第二個「家」,收留他的是一個黑人女工泰恩斯,一個同樣在為生計奔波的苦難媽媽。 可是,與自己的父母不同的是,泰恩斯就算過得再艱難,也從沒想過丟下自己的孩子,她還把贊恩當做自己的孩子,給他吃的,給他洗澡,贊恩在這裡感受著以前未曾有過的家的溫暖。
  • 《何以為家》:坎城影星,和被遺忘的敘利亞孩子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程靖家是什麼?對於普通人而言,可能是一張溫暖的床,一間寬敞的房子,是熱菜熱飯,是面對艱難生活的底氣。而對於贊恩,一個住在黎巴嫩貝魯特的貧民窟孩子,「家」是骯髒混亂的棚屋,是冷漠暴戾的父母——哪裡才能稱得上「家」,他恐怕沒有答案。
  • 電影《何以為家》:孩子是父母的,家庭是社會的
    一群孩子圍在噴泉的周圍,有的被父母抱在懷裡,有的在噴泉旁嬉戲打鬧。 陽光是最最溫柔的樣子,水滴反射出的光芒似乎要灼傷我的眼睛,耳朵裡是孩子們的笑聲,我突然有些淚目,那一刻我深刻的感受到其實平行時空一直都在,只是我們不自知罷了。
  • 《何以為家》影評——何以為(wéi)家?何以為(wèi)「家」?
    01何以為(wéi)家?今天觀看了評分達9.1之高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他訴求希望法官判決他的父母不要再生孩子。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
  • 《何以為家》:不是所有父母都偉大,更不要拿父母的身份感動自己
    ——贊恩《何以為家》贊恩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從自己血淚的經歷中濃縮出來的肺腑之言,如果不是這部電影,很多人永遠無法相信,一個 12 歲的孩子會說出這樣的話。更令人遺憾的是,這部電影還不是虛構,大多都是這個孩子所經歷,所看到的。
  • 《何以為家》真實反映為人父母,卻生而不養.
    「因為我要起訴我的父母。」「為什麼要起訴你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今天看了一遍豆瓣評分9.7分一部電影《何以為家》。剛上映的時候,這部電影就獲得了一致好評,當時也很想去影院看的,無奈我是一個不管電影極其精彩,進了影院就會昏昏欲睡的人。今天看完之後,頗有感觸,我覺得越真實的東西越能得到大家的認可,越能引起人們的共鳴吧。
  • 觀《何以為家》有感,願每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待
    何以為家這部電影講述的男孩扎因顛沛流離、跌宕起伏的童年,這部劇給我的感觸很深。讓我震驚的是,這部劇是由真人真事改編,更讓我震驚的是,電影中的小男孩的經歷正是演員本人的親身經歷《何以為家》劇照扎因的童年,是全世界各地生存在貧民窟的兒童的代表,他們的生活裡每天充斥著暴力、槍枝、毒品、性暴力。在這樣的環境裡,一個兒童如何能夠成長為一個品行端正、思想純潔的人?可以說非常的難。但男主扎因就是這樣的一個個例。自幼見慣了生活的悲慘、人性的醜陋的扎因,沒有父母的體貼和關懷、父母甚至連他最基本的生活都難以維持,更不要說上學了。
  • 無能父母生下的孩子們《何以為家》?贊恩就像父母的鍋碗瓢盆
    看到一篇新聞報導描述:2001年以來,美國對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等國發動戰爭和軍事行動,造成80多萬人死亡,數千萬人流離失所。內心被觸及的那一刻,我想起來《何以為家》這部電影,遂將想把種種感受寫下來。寫給自己,也寫給像「贊恩」一樣的無數生命。
  • 豆瓣9.1《何以為家》:父親節裡關於孩子的故事,是對教育的反思
    《何以為家》可以說是最適合帶娃的「青少年思想教育」,也可以讓貧窮百姓、政府、作惡者都不得不思考的問題,可以說,它是一部人道主義作品。但其故事背後反射的真實社會,絕不僅僅只有生而為人,何以為家。《何以為家》具有濃厚的現實主義氣息,其所傳達的價值導向也在影響著父母們為什麼生孩子,到底如何教育孩子的方式。
  • 《何以為家》,從一個小孩的角度講述父母的責任
    於2019年4月29日在國內上映的《何以為家》,是黎巴嫩、法國、美國共同製作的劇情片,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希費羅聯合主演。其實《何以為家》還有另外一個名字——《迦百農》。《迦百農》是《聖經》裡面的一個地名,在加利利海附近一域,在西布倫和拿弗他利的邊界上,現在已經成為廢墟。電影用這個名字是意指影片裡所涉及到的那些底層人民生活的無奈和不堪。
  • 看電影《何以為家》觀後感
    之前和老婆安排去看了一場電影《何以為家》想看的初衷就是宣傳海報上那張小男孩純真的笑臉,雖然笑著卻又透漏出一種無奈。這是一部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敘利亞戰亂導致一些難民不得不偷渡到其他國家生存,但因沒有身份證證件,只能苟且偷生,在自己生存都成問題的情況下,一個愚蠢的觀念深深的影響著這些人:「孩子是未來的希望,要多生孩子」結果孩子生下來整天面對的最溫柔的話語就是侮辱、打罵。
  • 天下之大,《何以為家》
    斬獲多項大獎的影片《何以為家》(音譯《迦百農》)將今日全國公映。
  • 電影《何以為家》觀後感,深談教育對孩子成長的現實意義!
    在這部電影《何以為家》的難民,他們又何嘗不是呢?別說去接受教育,就是連最基本的生存都成了最大的一個問題。脆弱之餘,他們永遠不知道意外與死亡到底哪個會先到來。電影的主人公扎因,雖然他的年紀比較小,但是已經扛下了家庭的所有負擔。
  • 控訴《何以為家》失格父母 再看看《七號房的禮物》「缺陷」父愛
    去年,一部來自黎巴嫩的電影《何以為家》以黑馬姿態佔領中國銀幕,片中父母的失職和殘忍引發無數人聲討與思考:做父母的需要門檻嗎?在電影《何以為家》中,父母只生育不養育,甚至殘忍到用孩子牟利,被痛徹心扉的可憐兒子告上法庭,一句「我要控告我的父母」揭開整個國家生育理念背後深深烙下的個體創痛。
  • 電影《何以為家》:悲歌為少年而鳴
    比如生而不養,不是父母的錯,而是無能為力。這一幕出現在電影《何以為家》中。當十二歲的少年贊恩站在法庭堅定陳詞:「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贊恩的父母羞憤難當。面對律師的詰問,贊恩的母親滿腹委屈地咆哮:「如果我有選擇權,我會做得更漂亮!」顯然,被兒子指控的父母不僅委屈,而且憤怒。
  • 電影《何以為家》觀後感:孩子不是包袱,而是上帝給我們的禮物
    《何以為家》是一部黎巴嫩的電影,獲得了第71屆節電影節的評審團獎,並且先後獲得了金球獎和最佳奧斯卡外語片的提名,引進了中國之前只有一個名字《迦百農》。福音電影《何以為家》預告片父母給孩子的愛的本質是分離的情侶之間的愛的本質是結合
  • 《何以為家》:如果父母也要持證上崗,我一定不會選擇你
    扎因重操父母的舊業,偷偷販賣違禁藥品,從別的孩子那裡搶來母乳給約納斯喝,兩個可憐的孩子相依為命。終於,扎因無力維持兩人的生活,他傷心地把約納斯賣了,自己得到了一個移民的機會。等到他跑回家拿身份證時,父母二話不說就是一頓打,還告訴他兩個不幸的消息:他沒有身份證、薩哈死了。憤怒交加的扎因持起刀子跑到雜貨店老闆家,於是扎因被關進了未成年監獄。
  •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影片《何以為家》近期上映
    由娜丁·拉巴基執導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音譯《迦百農》)將於近期上映。這部獲得第71屆坎城電影節評審團獎和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高口碑電影備受國內觀眾的喜愛和期待,豆瓣評分高達8.7分並連續三周獲得「一周口碑榜」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