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十二歲的悲與淚

2021-03-02 人民法院報

有人說《何以為家》是一部令人淚崩的電影,我看了卻只是覺得沉重,無比的沉重。唯一一次流淚,是在電影的最後,當贊恩站在相機前被拍照時,他按要求擺好各種姿勢,卻只是不會微笑。當攝影師說這張相片是用在出生證而不是死亡證時,他笑了,笑得那麼猝不及防,那麼陽光燦爛。

《何以為家》電影海報的笑容就是影片最後一幀畫面

在整整兩個小時的影片裡,那是他唯一一次開懷地笑,他笑得那麼純粹,那麼美,在這笑容裡,我嘗到了淚崩的另一種滋味,它來得那麼肆無忌憚,那麼暢快淋漓。

 

「我要起訴我的父母。」

 

「你為什麼起訴你父母?」

 

「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法庭上,贊恩與法官的這席對話,成為電影《何以為家》裡最經典的一幕。一個十二三歲的男孩,對自己的生命如此充滿否定,他和父母之間究竟發生了些什麼?這是一個懸疑,毫無疑問,它吸引了無數觀眾。

 

在朋友圈第一次看到電影海報時,我的第一反應,這是一部家庭倫理片,關乎教育、愛和責任,我在評論區留言說:「的確,沒有哪個父母是經過孩子的同意才把他們帶到世上來的,所以一定要拼命對他們好,愛他們,因為,人生原是如此不易。」

贊恩和他的代理律師在庭審現場

 

當我走近電影,走進電影,我發現,我錯了,和所有的觀眾一樣,我其實是有點上了導演的當,然而這當,多麼崇高,多麼值當。誠然,她展現給我們的是一個不幸的家庭,一個不幸的孩子,極其不幸的遭遇,她讓我們不能不認真思討自身,面對家庭、生養、愛等諸多家庭問題,然而電影的敘事是兩個層面的,這個層面還是個體的,低層次的,在這之上,鏡頭所向,其實是一個極大的社會問題,那就是,難民問題。導演很用心地將這兩個問題融合在一起,將一個因為與己無關、被視而不見的社會大問題,放在與自己情感頗多共鳴的私己小問題上,引起整個社會的關注。

 

 

美國華盛頓郵報大廳上有這樣一句話:

 

「安慰受折磨的人,折磨安逸的人。」

 

這話說得真好,這是對記者責任的提醒,也是有良知的敘事者自覺的踐行。《何以為家》的導演娜丁·拉巴基是黎巴嫩人,但顯然在影片中傾注了同樣的一腔責任和深情。

 

這部影片是非虛構的,單是實地調查就花了三年多的時間。不少演員都是本色演出,其中的主角「贊恩」演員本人也叫贊恩(Zain Al Rafeea),是敘利亞人,為了逃避戰亂,2012年隨家人來到黎巴嫩,生活在首都的貧民區。

 

在接受採訪時,娜丁坦言,她期望借贊恩的人生,為這個群體的人們,發出屬於他們的吶喊。

贊恩和他的弟弟妹妹們生活在貧民區裡

 

電影的敘事是雙線的,一條是贊恩的,讓你不由自主感同身受的經歷,一條是屬於敘事者的。電影的最後,法庭上贊恩發出了這樣的傾訴:

 

「我希望大人聽我說,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

 

「生活是一堆狗屎。」

 

「生活是個婊子。」

 

「我只記得暴力、侮辱和毆打。」

 

「我聽過的最溫柔的一句話是:滾,婊子的兒子。」

 

這些話出自贊恩的口,但顯然發出的是敘事者的聲音。

 

在這兩條線上,電影的處理並非無可挑剔,不僅是敘事語氣,鏡頭的切換有時也不明晰,讓觀眾得頗費一些精力才搞明白法庭內外和事情的先後順序。甚至在細節上,也是有漏洞的,比如說,贊恩知道妹妹的情況,是在他離家出走一段時間後回家找「證件」時,他父親無意中提到的「醫院的帳單」,洩露了她死去的消息。然而在法庭上,他聽到了妹妹的丈夫、那個男人說的卻是,她,死在醫院門外,醫院一直沒讓她住進去。

贊恩十分照顧妹妹薩哈

 

「醫院為什麼拒不讓進?」法官問。

 

「因為她沒有證件。」那個男人答。

 

證件,證件,教育,醫療,這是電影不斷發出的呼喊,在這些真誠的呼喊聲中,影片製作上的略微瑕疵,即便被注意到,也沒人覺得故事的真實有待質疑。

 

 

寫下《再見吧,哥倫布》的菲利普·羅斯說過這樣一句話:

 

「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任何一個小說家的想像力在次日早晨的報紙前,都倍顯無力。」

 

《何以為家》影片中呈現的苦難,遠在一般人的想像之外,用贊恩父親的話說,「若你是我,單是這樣的噩夢,也會讓你活不下去的。」

 

電影用了兩個案件,作為線索,將所要觸及的鏡頭貫串在一起。

 

這兩個案件,一個是刑事,一個是民事,電影很巧妙地將兩者融合在一起。在刑事案件裡贊恩是被告人,他因用刀刺傷了妹妹的丈夫,被判刑期五年半。在民事案件裡,他是原告,他是在服刑幾個月後將父母告上法庭的。法庭上,被摘下手銬的贊恩坐上原告席,請求法官判決自己的父母,不再生孩子。

 

他提起這一訴訟,是因為母親去看他時,告訴他自己又懷孕了,贊恩覺得這太殘忍。他剛死去了一個妹妹,她幾乎是被父母害死的,他們將她當作玩偶一樣送給了那個男人,為了一家能容身在那個豬窩一樣的處所。她才十一歲,懷孕三個月後大出血而亡。而贊恩自己,不僅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過著奴隸一樣的人生,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多大,他的父母也不記得。他的年齡,是在入獄後,檢査官根據他口腔裡沒有乳牙做出判斷的。他的弟弟妹妹們都過著如他一樣溫飽無著的生活,而作為觀眾,我似乎也一直沒數清他家究竟有多少個孩子,他們有的只是苦難。贊恩不希望母親再生,因為他知道生出的會是又一個自己,等待新生命的,只是無盡的苦難。

贊恩在離家出走後認識了一對衣索比亞母子

 

牢房裡贊恩在電視上看到一期節目,關注社會問題的,他撥了節目留下的電話,說他要起訴自己的父母。這個話題引起了欄目組的興趣,加上他少年犯的特殊身份,一時引起全國上下,和監獄內外的關注。

 

電影取材現實,但並不意味著所有情節都是非虛構的,關於起訴父母這一環節,真實性就有待質疑,「孩子可以起訴父母不讓再生孩子嗎?」有人發出這樣的質疑,電影給出的回答,法官說的是,「他們不會再有孩子了。」不知黎巴嫩的法律是怎麼規定的,但作為一個中國觀眾,這一情節設置在我們看來,更多是出於藝術的考量,它是連接主人公與觀眾的心靈紐帶。

 

那個刑事案件,也有人發出嘀咕,「才十二三歲啊,怎麼可能被判刑?在我們國家,十二三歲的孩子將人殺死了都不用負刑事責任。」這個案件是很有現實可能的,關於刑事責任年齡,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規定,有的國家最低年齡是八歲。

 

我們國家的規定是四十年前的,顯然已不符合當下現實。2018年底,兩起十二三歲的孩子殺母案,一度舉國震驚。有人開始呼籲,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也有不少人就此出發,思討家庭的愛和教育問題。然而,似乎沒有人想過把此類案件拍成電影。

贊恩的社會閱歷遠遠超過同齡孩子

 

 

中國的電影裡缺少現實層面的關注,缺少深層的靈魂關懷,這是很多觀眾一直遺憾的事。

 

前段時間,北大吳謝宇因殺母嫌疑隱匿三年後被擒,網絡上關於他的文字,令人不能不想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林維教授在推介《無辜者》時說的一句話:

 

「中國的刑事法律現實遠比虛構的小說、影視更為複雜和驚心動魄,卻缺少這樣一位作家,這真是一件我們必須反思的事情。」

 

這的確是一件值得反思的事,無論文學還是電影。這,也是電影《何以為家》帶來的提醒和考量,說到底,愛和人文關懷,才是藝術該觸及的靈魂。

來源: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

作者:丁雪梅 | 編輯:冼小堤

推薦閱讀

更多精彩 敬請關注

相關焦點

  • 《何以為家》以愛為名,卻使我淚流不已!
    轉自林州市光明眼科醫院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一部影片叫《何以為家》,相信大家都在網上了解了一點詳情,據說會哭成淚人
  • 《何以為家》影評——何以為(wéi)家?何以為(wèi)「家」?
    01何以為(wéi)家?今天觀看了評分達9.1之高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他訴求希望法官判決他的父母不要再生孩子。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
  • 《何以為家》:他一共演了6秒的戲,狂攬3.7億票房,看完讓人淚崩
    時隔1年,筆者重新看了這部電影,沒有意外,依然淚崩。它就是看哭了無數人的小眾文藝片、當年的票房黑馬,從《復聯》手下奪走1.89億票房,並且總票房達3.7億的《何以為家》。早熟的贊恩預見了妹妹悲慘的生活,可是才12歲的他無力改變這一切。薩哈從家裡消失後,贊恩也離開了那個家。
  • 《何以為家》?無以為家
    假期是補劇的好時候,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一部2019年4月上映的電影——《何以為家》。這是一個關於社會,關於人性,關於家庭,關於成長的故事。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無力撫養卻拼命生育,單薄脆弱的脊骨承擔了讓它畸形的重擔。
  • 《何以為家》豆瓣好於97%的劇情片,讓人吃驚
    而《何以為家》還只是僅僅獲得了今年第91屆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提名。讓人吃驚的還有《何以為家》的口碑。超過10萬人在豆瓣給他打出了綜合8.9的高分。這是什麼概念?——好於97%的劇情片!今年第91屆奧斯卡打敗《何以為家》、獲得最佳外語片即將於5月10日登陸內地的《羅馬》,如今在豆瓣有超過5萬餘人給出綜合8.1分。
  • 在全球獲得極佳口碑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
    主演:贊恩·阿爾·拉菲亞 / 約丹諾斯·希費羅 / 博魯瓦蒂夫·特雷傑·班科爾…… 類型: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黎巴嫩 劇情簡介 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
  • 《何以為家》生而不養
    相信大家都看過《何以為家》這部電影,看過之後真的感觸很深,生而不養,那為何要生!賣子女真的狠心嗎。影片講述了一個12歲男孩贊恩,起訴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何以為家》磨滅人性美好的殘酷世界。生活可以把一個孩子逼到什麼程度?一句為什麼要生我?
  • 十二歲男孩將父母告上法庭,《何以為家》,六歲影帝贊恩的控訴
    文/24號今天我們要說的電影是《何以為家》這部看哭了無數人的生存電影,該片拍攝於黎巴嫩。影片真實反映了在 黎巴嫩 人們生活的最真實的場景。該片豆瓣評分高達9.1分位於豆瓣電影 Top 250中的第三十二位。
  • 影評:《何以為家》
    劇情介紹: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何以為家》是2018上映的一部「邊緣底層視角」的影片,電影採用了一種非常低調的視角,整個電影都讓鏡頭下降到一個孩子的視角高度,鏡頭平行於小男孩的視線,以他的眼光,觀看著外面的世界,因此,電影也帶著我們走進了一個兒童的無所歸依的視覺空間。
  • 演員即角色 比真實還真實的《何以為家》
    目前,《何以為家》已經收穫了超2億票房,越來越多的中國影迷因為口碑而走進影院「痛哭一場」。這部拿到奧斯卡提名的影片雖然最終沒能收穫獎項,但它對非法移民群體各種問題的展示、對父母子女生養話題的反思,直戳觀眾內心,不僅是女影迷們,「男兒有淚不輕彈」在這部電影面前也得認輸。近日,記者通過片方採訪了導演娜丁·拉巴基。
  • 電影《何以為家》:悲歌為少年而鳴
    這一幕出現在電影《何以為家》中。當十二歲的少年贊恩站在法庭堅定陳詞:「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贊恩的父母羞憤難當。面對律師的詰問,贊恩的母親滿腹委屈地咆哮:「如果我有選擇權,我會做得更漂亮!」顯然,被兒子指控的父母不僅委屈,而且憤怒。
  • 《何以為家》:小演員竟真是貧民窟難民,現實中更殘酷!
    《何以為家》這部電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希費羅聯合主演。該片於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該片講述了一個12歲的黎巴嫩男孩扎因悲慘的經歷生活,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黎巴嫩一個小城鎮裡的法庭,12歲的男孩扎因因為持刀傷人被判入獄,不過在律師的支持下,扎因起訴自己的父母,是因為父母不能為他提供保護和安全感。
  • 《何以為家》:眼淚不是苦難電影的終點,行動才是
    在這種困局之下,《何以為家》依然創造了首周票房破億的成績;這在沒有商業/藝術院線區分的中國,堪稱奇蹟。《何以為家》究竟魅力何在?真的就像坊間所說,只是一部「非常好哭」的電影?《何以為家》海報誠然,《何以為家》講述了一個十分催淚的故事。
  • 何以為家豆瓣評分8.9 真人真事改編劇情背後是失序社會
    何以為家豆瓣評分8.9 真人真事改編劇情背後是失序社會  電影《何以為家》斬獲2018坎城電影節評審團獎,並獲得2019奧斯卡、金球獎最佳外語片雙提名,講述了十二歲男孩贊恩向法庭狀告其親生父母的揪心故事。《何以為家》豆瓣評分8.9,影片是改編自真實事件,據悉影片中的一切都是小男孩的親身經歷,讓人不敢相信。
  • 《何以為家》[劇情]歐美電影百度雲在線觀看資源
    《何以為家》
  • 《何以為家》,生而不養是為罪
    生而不養,何以為家?——電影《何以為家》文/小曹今天小曹看了一部電影,叫《何以為家》,原本以為這是印度拍的,因為感覺生活條件很差,而且孩子很多,後來了解是黎巴嫩的難民區。由黎巴嫩女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的電影《何以為家》上映9天票房超2億元,並以8.9分的評分登頂一周口碑電影排行榜首位。
  • 《何以為家》成「眼淚收割機」,竟然是因為他?
    《何以為家》劇照1905電影網專稿 12歲的男孩贊恩不願回家。2016年,《何以為家》的選角導演看到小贊恩時,他正穿梭於貝魯特(黎巴嫩首都)貧民區的街道送貨。娜丁·拉巴基在《何以為家》拍攝現場指導贊恩正是這份與角色的契合,毫無表演經驗的贊恩·阿爾·拉菲亞在《何以為家》貢獻了感人至深的表演。
  • 《何以為家》;生而為人、何處是家?
    《何以為家》;生而為人、何處是家?電影最後贊恩露出的笑臉,一點都讓我笑不起來,儘管笑的那麼好看。影片結束了,但是悲傷沒有結束,隔著屏幕,那個世界裡的絕望也沒有結束。「我要控告我的父母」「為什麼」「因為他們生了下我」《何以為家》是內地的譯名,電影的原名叫《迦百農》。
  • 電影《何以為家》
    電影《何以為家》
  • 天下之大,《何以為家》
    斬獲多項大獎的影片《何以為家》(音譯《迦百農》)將今日全國公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