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歲男孩將父母告上法庭,《何以為家》,六歲影帝贊恩的控訴

2020-12-27 嗨24號

文/24號

今天我們要說的電影是《何以為家》這部看哭了無數人的生存電影,該片拍攝於黎巴嫩。影片真實反映了在 黎巴嫩 人們生活的最真實的場景。

該片豆瓣評分高達9.1分位於豆瓣電影 Top 250中的第三十二位。影片獲得了

十三項大獎的提名,最有分量的是奧斯卡最佳外語獎的提名。

黎巴嫩女導演拉巴基以她獨特的視角和方式,呈現了這個發生在黎巴嫩貧民窟中的敘利亞難民的故事

一部電影卻暴露了很多人性問題讓我們一一解析

劇中最刺痛人心的一句話是,在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

01

贊恩經歷了常人難以經歷的童年

一句「你為什麼要生下我?」讓整個世界沉默了。

相比於內地的新譯名《何以為家》,我更喜歡其直譯名《迦百農》

主角贊恩的故事極具層次感。影片一開始直接的製造差異和矛盾,給人的感覺像是一部寫實的印度電影的開端。近年來看的如《神秘巨星》式的影片,所採用的故事模式一般是「遭遇挫折—反抗—更深層次的挫折—成長後反抗成功」,假如將其模糊化,甚至可以一定程度上當成是英雄之旅理論的模板。

當然贊恩的劇情是不一樣的,贊恩從一開始就是個成熟的孩子,影片的開端我們看到他四處工作、照顧小孩、處理家事,甚至幫助妹妹面對突如其來的生理期。從他懂事開始他就沒有享受過一個孩子應有的寵愛和權益,他早已深知體制和現實如同大山一樣橫亙在自己面前。許多其他影片也採用邊緣孩子的視角,這些孩子在成長中從幼稚到成熟,逐漸理解這個世界的差異。而比起他們,本片則更為殘忍,因為在影片的開端,這個孩子已經是傷痕累累的反抗者了。

贊恩的理智和清醒,甚至讓人不敢相信他只是個12-13歲的小男孩。他比周遭那些拼命為自己找藉口、參與這個混亂的社會運作的大人們,都要善良得多、清醒得多。但他卻是最痛苦的。

贊恩也許在向我們證明有些時候,你越努力,就會越絕望。

02

生育率極高、失業率極高

劇中有一個角色讓我印象深刻,就是那個在市場裡賣紙巾的小女孩梅森。走在敘利亞的一些街道上,你真的會很詫異,因為有的人帶了幾包小包裝的餐巾紙,坐在人行道邊,就算是出來「做生意了」。在擁堵的街道上,也經常能看到小朋友拿著幾包餐巾紙敲著私家車、計程車的窗戶。

上世紀80現代,阿拉伯世界

迎來了一波出生率爆炸,一個家庭生育5-10個孩子是家常便飯,我經常調侃他們「家裡有支足球隊」,敘利亞也不例外。從1981年到2000年,全國總人口由905萬飆升到1632萬,但GDP總量卻只增加了11.8%。社會發展程度、提供的崗位遠遠跟不上人口的激增。在「阿拉伯之春」爆發前夕,敘利亞全國的失業率高達30%。剛剛步入勞動力市場的年輕人,平均需要花4年才能找到第一份工作。而內戰爆發之後,大量難民湧入約旦、黎巴嫩、土耳其等鄰國,給這些國家的就業率也造成了非常大的負擔。社會根本無法為這麼多人提供就業機會。

03

教育問題

影片開頭,伴隨著音樂,一群孩子一起在抽菸。這樣的場景可能令人驚訝,但卻是真實發生的。在敘利亞街頭或者廣場,我經常看到未成年人一身痞氣地抽著煙。而當我和一些當地人聊起時,他們也全然不覺得「孩子抽菸」有什麼問題。

然而贊恩的父母根本沒想要讓他去讀書、去成為更好的人,而是希望他快點長大,幫忙分擔照顧弟弟妹妹的事務、幫忙去店裡打工貼補家用。他們生孩子是用來「使用」的,而不是「給予愛」和「培養」的。

04

結婚問題

薩哈結婚的方式,如今依舊廣泛存在於敘利亞社會。比如在伊拉克南部,自由戀愛不被允許,男女學校分開,到了結婚年齡,由父母經由媒人介紹,為自己的兒女選定一個對象。在相對發達開放的巴格達這樣的大城市,兩位年輕人會在雙方父母親人均在場的情況下見面、交談,來確認彼此是否同意這樁婚事。在欠發達地區,年輕人根本沒有選擇,父母之命,只能遵守。

在相對開放的敘利亞,已經有大膽的年輕男女敢於「偷偷談戀愛」了。夜晚的大馬士革老城,我甚至見過一男一女坐在幽暗的臺階上聊天的溫暖場景。但總體來說,「自由戀愛」還是禁忌話題,一般互相看對眼的年輕男女首先要報告父母,然後舉辦定親儀式,再開始「名正言順」的戀愛。在定親到結婚這段時間,都各自住在自己父母家裡。

05

童婚和家暴問題

如今,童婚問題在中東許多國家依然普遍存在。敘利亞內戰爆發以來,動蕩、貧窮這些負面因素大大增加了童婚率。2011至2014年間,約旦境內敘利亞難民當中的童婚佔全部登記婚姻的比例從12%上升到了32%。

同樣嚴重的還有家庭暴力問題。由於婚姻並非自由選擇,也沒有婚前正常的戀愛、相處時間,很多有家庭暴力傾向的男人根本不會被發覺。我認識的一位在巴格達女權組織工作的姑娘告訴我,光是在伊拉克,就有超過20%的女性遭受著家庭暴力。而警察通常會認為家暴是「家務事」,對報警不予理會。

06

難民身份問題

敘利亞內戰爆發導致了大量人口湧入約旦、黎巴嫩、土耳其等鄰國。但聯合國難民署無法安置如此多的難民,於是很多無法通過正規流程申請去歐洲等地的難民,只能通過偷渡、無身份等方式苟且為生。申請成為難民然後移居歐洲並不是容易的事,需要經過繁複的申請流程、審批流程。況且「難民」這個身份會受到很多限制,比如找工作、居住區域等。

最後假如你是影片中的贊恩,你會怎麼選擇。命運如同高牆擺在面前,假如他沒有離家出走,而是留下來上學讀書,給家裡減輕壓力,或者等待其他時機去救出妹妹,也許能夠改變些什麼,過上相對更好的生活。但他並沒有這麼做,因為他想要的並不是湊活著活在那堆爛泥地裡,父母送走妹妹奪去了他的愛和尊嚴,他選擇賭上自己的人生。即使入獄,賠上了自己的一切,他還是要控訴。他贏了嗎?他的抗爭戰勝命運了嗎?我認為對他自己來說並沒有戰勝命運,不是因為不努力,而是因為現實過於殘酷,並且沒有遇到好的機會。但是我想他不會後悔,至少在命運面前,他做了自己,做出了跟隨自己的選擇。也許他存在在這個世界上就是為了控訴,為了告訴更多的人這個世界的不公,他嘗試了,他面對了命運,他留下了自己最想留下的痕跡。這個問題很不成熟,如果讓你來回答,你會怎麼說?

最後,就像電影結尾說的,願每個勇敢的小孩,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

看完影片後三個問題難以解決

1 我們看這類「邊緣底層視角」的影片之後究竟應該明白什麼?

2 身不由己的作惡者(影片中賣掉女兒的父母)應該受到懲罰嗎?

3 人該如何面對階級和個人命運問題?

本文原創

歡迎各位看官點讚加關注

相關焦點

  • 無能父母生下的孩子們《何以為家》?贊恩就像父母的鍋碗瓢盆
    內心被觸及的那一刻,我想起來《何以為家》這部電影,遂將想把種種感受寫下來。寫給自己,也寫給像「贊恩」一樣的無數生命。娜丁·拉巴基作為黎巴嫩導演,這對我們甚至世界觀眾都是陌生的,但可貴的是《何以為家》這部電影從真實性出發,講述了一個女性導演對生孩子過活這樣一種現實的批判。同贊恩的飾演者贊恩·阿爾·拉菲亞一樣,電影的開篇也是因為贊恩的祖國戰亂所以逃亡到黎巴嫩。在異國他鄉沒有證件,難以接受到教育的情況下,贊恩的父母還是選擇不斷的生育,因此一次惡循環式的災難就此發生。
  • 《何以為家》:十二歲的悲與淚
    《何以為家》電影海報的笑容就是影片最後一幀畫面在整整兩個小時的影片裡,那是他唯一一次開懷地笑,他笑得那麼純粹,那麼美,在這笑容裡,我嘗到了淚崩的另一種滋味,它來得那麼肆無忌憚,那麼暢快淋漓。 「我要起訴我的父母。」 「你為什麼起訴你父母?」
  • 《何以為家》:12歲的他,到底控訴的是父母,還是其他
    聖經是的,曾經美好的一切,都將迎來毀滅;曾經幸福的人們,何以為家整部電影從名字就已經寓意了電影的情感基調,是悲劇和殘忍的影片一開始展現在我們面前的便是小男孩主角贊恩在醫生面前檢查牙齒,被估計年齡有12、3歲。自己的年齡還需要別人去估計?片頭變給我們一個巨大的反問。
  • 男孩把父母告上法庭,因為他們生了我,願每一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待
    片中的贊恩是個十二歲的孩子,卻將父母告上法庭,所控訴的是父母給予了自己生命,卻沒有盡到撫養自己的義務。可在贊恩身上,帶給他的卻是來自七個兄弟姐妹的壓力,是父母光生不養的壓力……贊恩雖然只有十二歲,但他比他的父母更像弟弟
  • 父母生而不養,長子贊恩渡人卻無法渡己,無愛《何以為家》
    可是,在世界上有一個角落,存在著這樣一個地方——黎巴嫩。在這裡,女孩是一種商品,可以換錢;男孩是一種工具,負責養家餬口,照顧更小的小孩。父母只管生,可生而不養,越窮越要生,越生又越窮,如此循環,根本沒有盡頭。
  • 12歲男孩告父母為何生我?《何以為家》:願你不曾後悔來這世界
    12歲男孩贊恩把父母告上法庭,理由是:他們生下了了我。如果他們有用、會幹活,能換來一些食物,也許父母就會多重一點。這就是電影《何以為家》的殘酷世界。最後他被黑人少女拉希爾收留,照顧她2歲的孩子約納斯。12歲的贊恩、18歲的拉希爾、2歲的約納斯之間,產生了信任和溫情。贊恩覺得,他可能找到了新的家。
  • 《何以為家》:成為父母的樣子,是每個贊恩的宿命?
    12歲的贊恩身在獄中,「落在黑暗裡,便在黑暗裡憤恨」。硬要在一片黑暗中,瞎摸瞎撞出一個可以解釋的對象。於是他在法庭上說:「我要控訴我的父母。」喪失了感知和思考能力的父母,眼淚是如此無奈和懶惰。然而贊恩在獨立謀生的過程中,似乎也陷入相似的無奈。
  • 《何以為家》:小演員竟真是貧民窟難民,現實中更殘酷!
    《何以為家》這部電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希費羅聯合主演。該片於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該片講述了一個12歲的黎巴嫩男孩扎因悲慘的經歷生活,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黎巴嫩一個小城鎮裡的法庭,12歲的男孩扎因因為持刀傷人被判入獄,不過在律師的支持下,扎因起訴自己的父母,是因為父母不能為他提供保護和安全感。
  • 「生下了我,你有罪」,孩子將父母告上法庭,《何以為家》撕裂的是貧窮與生存的觸目驚心
    如果貧窮是父母虧待子女的原因,這樣的父母值得被原諒嗎?這可能是很多現實父母極少關注的問題。因為生育對於每個人來說是一種自由,是一種不需要思考的生物本能。電影《何以為家》中,導演首次站在孩子的角度,通過孩子那句「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的對於父母極盡厭惡的吶喊,為我們揭開了在貧窮包圍下生命的廉價與無力,也是對那些從未尊重孩子生命的父母的戳心一問。
  • 12歲的他把父母告上了法庭:生而不養,也是一種犯罪
    我們無法選擇出生,但可以選擇人生在一所雜亂的牢房裡,12歲的贊恩撥通了法律求助電話,他要起訴他的父母,起訴他們的生而不養。,贊恩的父母在無力撫養和教育的狀況下依然不停生育,12歲的他作為家中的長子,幼小的肩膀早早的承受了生活的重擔,當別的孩子在學校接受教育時,而他每天的生活是去小賣店打工,和妹妹們一起去賣糖水,照顧妹妹們。
  • 《何以為家》:12歲男孩狀告父母,原因是因為他們生下了他
    今天為大家介紹一部2019一部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入圍作家,講述黎巴嫩故事的《何以為家》。影片的開頭,男孩贊恩就將自己的父母告上了法庭,理由是他們不應該把自己生下來妹妹薩哈則更慘,父母從來就沒有把她當作自己的寶貝,他們可以為了多省一點房租而把她賣給房東,甚至還美其名曰讓她過上更好的生活。
  • 《何以為家》,如果生下了我,那能不能讓我活下去?
    11歲的新娘,12歲的殺人犯,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奧斯卡虐心神作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何以為家》,這是一部讓人看了會壓抑沉默的電影,12歲的贊恩將父母告上法庭,控訴自己的父母,為什麼生下了他,卻不養他?
  • 電影《何以為家》:真實得讓人不忍直視
    MOVIE 看片·熱映 鑑定對象:《何以為家》 發行時間:2019年4月29日 ★★★★★8.8 ★★★★★51.1%《何以為家》片尾,小男孩贊恩終於露出了笑容,但這個難得的笑容卻讓人心頭百般不是滋味。這部電影讓人想起《無人知曉》和《佛羅裡達樂園》,但它更殘酷,更讓人心碎,它提醒大家,在黎巴嫩,還有無數個像讚恩一樣的孩子。 《何以為家》並不是一部消費苦難的片子,導演娜丁·拉巴基用了大量手持攝像機的拍攝方式,盡最大可能真實地呈現黎巴嫩孩子的童年。
  • 《何以為家》;生而為人、何處是家?
    《何以為家》;生而為人、何處是家?電影最後贊恩露出的笑臉,一點都讓我笑不起來,儘管笑的那麼好看。影片結束了,但是悲傷沒有結束,隔著屏幕,那個世界裡的絕望也沒有結束。「我要控告我的父母」「為什麼」「因為他們生了下我」《何以為家》是內地的譯名,電影的原名叫《迦百農》。
  • 《何以為家》|生而無愛,何以為人?
    前陣子看了一部電影,《何以為家》。豆瓣評分9.1,影片真實還原了黎巴嫩底層社會的現狀。在和平的國家的小孩實在是不能想像那些為了生存苦苦掙扎的同齡人的生活。影片中的贊恩這個十二歲難民家庭的孩子,他表現出的早熟和聰明,讓人感到的卻是心痛。贊恩的飾演者並不是職業演員,而是真正的敘利亞難民。
  •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電影是圍繞12歲少年贊恩艱難成長的歷程展開,一開頭就是倒敘的手法,贊恩因為持刀傷人被拘留,他不對這項罪名做任何反駁,但他做出了另外一個選擇,把父母告上法庭:我想起訴我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明明知道自己處在在無力承擔撫養與教育責任的環境下,贊恩的父母仍在不停地生育,這一切,將這個本就一貧如洗的家庭推向更加不幸的深淵。生而不養,這些無辜的孩子該何以為家?儘管父母健在,兄妹眾多,但這並不是一個家了嗎,更像是一個煉獄爐。在贊恩父母的眼中,孩子的誕生,不是生命的延續,而是苦難的分擔者和繼承者。
  • 12歲的孩子將父母告上法庭,有人看完這部電影哭掉一整袋紙巾!
    12歲的孩子將父母告上了法庭,理由是父母給予了自己生命,卻沒有好好照顧自己,最後法院判定這對父母從此再也沒有生育的權利。但是,當我看了電影《何以為家》之後,最終相信了在這個世界上真的存在如此荒誕至極的事情。
  • 12歲孩子將父母告上法庭,有人看完這部電影哭掉一整袋紙巾!
    12歲的孩子將父母告上了法庭,理由是父母給予了自己生命,卻沒有好好照顧自己,最後法院判定這對父母從此再也沒有生育的權利。換做以前,我絕對不會相信會有這樣的故事,因為我相信這世間最彌足珍貴的是親情。但是,當我看了電影《何以為家》之後,最終相信了在這個世界上真的存在如此荒誕至極的事情。
  • 《何以為家》:貧民窟中的惡性循環
    今天呢,我想和大家聊一部比較沉重的電影《何以為家12歲的小男孩贊恩出生於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貧民窟中,沒有身份證明,無法和同齡孩子享有一樣的教育權,常年與父母及兄弟姐妹七口人一起擠在一個破舊的閣樓裡,不僅如此,他還要承擔一部分家庭負擔,打零工貼補家用。
  • 《何以為家》?無以為家
    假期是補劇的好時候,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一部2019年4月上映的電影——《何以為家》。這是一個關於社會,關於人性,關於家庭,關於成長的故事。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無力撫養卻拼命生育,單薄脆弱的脊骨承擔了讓它畸形的重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