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貧民窟中的惡性循環

2020-09-05 言失影評

「我要告我的父母」



大家好,我是言失。



今天呢,我想和大家聊一部比較沉重的電影《何以為家》。



· 正 · 文 · 來 · 啦 ·


電影以黎巴嫩貧民窟為背景,用一個小男孩的視角向我們展示了一個與我們生活差距懸殊的世界。


12歲的小男孩贊恩出生於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貧民窟中,沒有身份證明,無法和同齡孩子享有一樣的教育權,常年與父母及兄弟姐妹七口人一起擠在一個破舊的閣樓裡,不僅如此,他還要承擔一部分家庭負擔,打零工貼補家用。



在這樣一個環境下成長的贊恩,因為肩負著生存壓力,小小年紀已然思想成熟,言行舉止完全不像一個12歲的孩子該有的樣子。


他會在小商店裡偷東西;



早早學會了還價技巧;



雖然如此,但他還是沒有能力拯救自己的妹妹,帶她逃離被賣嫁人的命運。



他絕望地離開了家,跟著「蟑螂俠」來到了一個陌生的遊樂園。


贊恩在遇到埃塞爾比亞籍非法女工哈瑞和她的兒子維納斯後,他短暫地感受到了來自「家庭」的溫暖,體驗到了當孩童的樂趣。


但好景不長,哈瑞因非法身份被捕了,贊恩又要承擔起「大人」的責任,他要養活自己和幼小的維納斯。



他帶著維納斯在夜裡向吸毒者販售廉價的用海水兌成的「曲馬多劑」,卻時常被身強力壯的青年欺負,最後甚至被房東從住所趕出。



他最終只好像自己的父母賣妹妹一樣,把維納斯賣給人販子阿斯普羅。



這就像是來自地獄的詛咒一樣,在這樣的貧民窟裡,沒有人能夠逃脫這種「賣與被賣」的命運,就像讚恩的父親所說的:


我有什麼錯?我也是這麼被生出來,也是這麼長大的。

從小到大別人跟我說,「沒有孩子,你就不是男人」「孩子是你的脊梁骨」。

我哪會知道有一天我會被自己的脊梁骨戳穿心扉。



就是這樣的惡性循環在貧民窟裡不斷循序,很少有人能夠逃脫這樣的命運。



為什麼他們無法逃脫這樣的命運呢?


他們不享有基礎的教育權利。


《風雨哈佛路》講述的就是一個貧民窟女孩通過努力爭取教育機會,最終逃離了和上一輩人一樣的命運的經歷。



她無疑是幸運的,比貧民窟的大多數孩子更加聰慧,還遇見了引導她前路的貴人;


她其實又很不幸,如果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她遇到的阻礙會更少,她的道路會更順暢。



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夠真正地逃離貧民窟呢?


在黎巴嫩的貧民窟裡還有很多像讚恩一樣的孩子,這些孩子並不擁有天生的聰明才智,也不具備贊恩的勇氣,敢於站出來對生養他的父母發出控訴。


他們長大後很可能和父輩一樣,抽菸、酗酒、賭博,過著一生窮困潦倒的生活,對這個世界的唯一「貢獻」便是生養一群和他們一樣命運的孩子。


正因為這樣,贊恩才會將父母告上法庭。


我希望大人聽我說,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

我只記得暴力、侮辱、毆打、鏈子、管子、皮帶。

我聽過最溫柔的一句話是,「滾,狗娘養的東西」,「滾,你這垃圾」。

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錢。

生活是個婊子,我以為我們能活得體面,能被所有人愛。

但上帝不希望我們這樣,他寧願我們做洗碗工。





慶幸吧,我們中的絕大多數都不生活在這樣的世界當中。


至少,你不會在街道上看到一個十二歲的孩子拖著液化氣罐,幹著本該是大人幹的工作;


你身邊也不會有11歲就被父母賣出去嫁人的女孩;


你所處的生活環境裡也不會輕易出現殺戮、暴力的現象。


我們也許應該好好珍惜這個社會給予我們的教育機會,畢竟,我們還有選擇人生的權利,而他們卻從來都無法掌控自己的人生。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言失影評」,我會帶你站在電影的角度看世界~


相關焦點

  • 《何以為家》:小演員竟真是貧民窟難民,現實中更殘酷!
    《何以為家》這部電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希費羅聯合主演。該片於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電影《何以為家》的故事乍看荒誕至極,但當我真的看完這部電影,卻又會被電影中在赤貧環境裡生長的孩子,他悲慘的境遇所動容,會因此陷入耐人尋味的深思,這個世界最為彌足珍貴的羈絆是親情,但並不是每一個能生下孩子的人都有資格成為父母。
  • 《何以為家》小演員14歲了,出生貧民窟的他上學了,還走上了紅毯
    電影《何以為家》在國內上映後,獲得了極大的關注,這部走遍了各大國際電影節,豆瓣評分高達8.8分,電影中國版宣傳海報上,影片的主人公,也就是小男孩贊恩面露微笑,海報底部的幾個大字極為醒目: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 《何以為家》:坎城影星,和被遺忘的敘利亞孩子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程靖家是什麼?對於普通人而言,可能是一張溫暖的床,一間寬敞的房子,是熱菜熱飯,是面對艱難生活的底氣。而對於贊恩,一個住在黎巴嫩貝魯特的貧民窟孩子,「家」是骯髒混亂的棚屋,是冷漠暴戾的父母——哪裡才能稱得上「家」,他恐怕沒有答案。
  • 電影《何以為家》:生存之下,質問生存
    作者:影評叫獸電影《何以為家》自上映以來,口碑爆棚,被譽為「眼淚收割機」。黎巴嫩女導演拉巴基以她獨特的視角和方式,呈現了一個發生在黎巴嫩貧民窟中的敘利亞難民的故事。《何以為家》又名《迦百農》,早在引入國內之前,就於當年年初闖入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電影的質量之高毋庸置疑。這部電影的成功之處在於以下三點:一個是,電影題材選得好,很容易引起共鳴;一個是,電影拍得很真實;還有一個是,男主角扎因的表現很出彩。首先,這部電影的題材選得好,很容易引起共鳴。
  •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處為家?
    導演拉巴基在製作《何以為家》時,前後花費了5年多,前三年調查黎巴嫩貧民窟的現狀,之後用6個月完成拍攝,在素材中精挑細選出近520小時的片子,經過2年的剪輯,終於在2019年於中國上映。《何以為家》的影片從開頭便引人入勝:生活在黎巴嫩貧民窟的12歲小男孩扎因,在獄中起訴了自己的父母,理由是&34;。我們中國人總說&34;,按理說孩子報恩都來不及,為什麼這個12歲的男孩,要&34;的起訴自己的親生父母?
  • 觀後感《何以為家》
    據上次《小鞋子》和《蕭紅》以後,綜合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選擇了《何以為家》。《何以為家》的開頭,拴著手銬的扎因被帶上法庭,還有他的父母,理由是:扎因上訴了他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他。香香公主可能是因為她本身就是父母,所以她更能理解父母的難處,而我更十分認可「沒有能力撫養孩子的人不要生!」
  • 孩子無權選擇父母,電影《何以為家》中的小扎因,選擇了起訴父母
    最近上映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探討了一個這樣的問題!作為父母,如果連撫養孩子最基本的保障都給不了,還應不應該把他們帶到世上?電影中的小主人公扎因,給出的答案是「NO」。其實這個問題,在中國內地很值得探究。在中國,秉承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思想,父母懷孕生子的時候,很多人是不會考慮自己是否有能力撫養孩子的。
  • 《何以為家》?無以為家
    假期是補劇的好時候,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一部2019年4月上映的電影——《何以為家》。這是一個關於社會,關於人性,關於家庭,關於成長的故事。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無力撫養卻拼命生育,單薄脆弱的脊骨承擔了讓它畸形的重擔。
  • 在全球獲得極佳口碑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
    然而生活並沒有眷顧贊恩,重重磨難迫使他做出了令人震驚的舉動…… 01 黎巴嫩導演拉巴基 《何以為家》是 2018 年黎巴嫩女導演娜丁·拉巴基的作品,拉巴基以她獨特的視角和方式,呈現了這個發生在黎巴嫩貧民窟中的敘利亞難民的故事。
  • 觀《何以為家》有感,願每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待
    何以為家這部電影講述的男孩扎因顛沛流離、跌宕起伏的童年,這部劇給我的感觸很深。讓我震驚的是,這部劇是由真人真事改編,更讓我震驚的是,電影中的小男孩的經歷正是演員本人的親身經歷《何以為家》劇照扎因的童年,是全世界各地生存在貧民窟的兒童的代表,他們的生活裡每天充斥著暴力、槍枝、毒品、性暴力。在這樣的環境裡,一個兒童如何能夠成長為一個品行端正、思想純潔的人?可以說非常的難。但男主扎因就是這樣的一個個例。自幼見慣了生活的悲慘、人性的醜陋的扎因,沒有父母的體貼和關懷、父母甚至連他最基本的生活都難以維持,更不要說上學了。
  • 從貧民窟到奧斯卡紅毯,《何以為家》改變了這個小演員的生活
    眼下,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正在院線上映。該片口碑非常好,豆瓣評分達到8.9分,所以票房逐漸呈現與《復聯4》相抗衡的姿態,目前累計票房達1.71億元,排片佔比高達22%。《何以為家》講述了一個叫贊恩的小朋友顛沛流離的童年生活,而他的飾演者其實真名也叫贊恩。
  • 電影《何以為家》:悲歌為少年而鳴
    這一幕出現在電影《何以為家》中。當十二歲的少年贊恩站在法庭堅定陳詞:「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贊恩的父母羞憤難當。面對律師的詰問,贊恩的母親滿腹委屈地咆哮:「如果我有選擇權,我會做得更漂亮!」顯然,被兒子指控的父母不僅委屈,而且憤怒。
  • 《何以為家》,一部看完讓你因生在中國而幸福感爆棚的電影
    眼淚收割機《何以為家》,一部看完讓你因生在中國而幸福感爆棚的電影 還記得小時候聽過的「放羊,娶媳婦,生娃,再放羊」的故事嗎? 有人問一個放羊娃,你放羊是為了什麼?他說賣錢。又問賣了錢幹什麼?賣了錢娶媳婦。娶媳婦為了什麼?生娃。生了娃幹什麼?放羊。 越窮越生,越生越窮貌似是個無解的死循環,在以前經濟落後年代是真實存在的。
  • 電影《何以為家》是如何憑藉「虛實共舞」贏得極好口碑的
    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原名Capharnaüm,迦百農),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影片以住在貧民窟的12歲黎巴嫩男孩贊恩(真實生活中為敘利亞難民)在法庭控訴其父母生下他這一場景開篇,通過交叉剪輯方式回溯了贊恩在黎巴嫩貧民窟與首都貝魯特遭遇的一連串磨難
  • 《何以為家》成「眼淚收割機」,竟然是因為他?
    2016年,《何以為家》的選角導演看到小贊恩時,他正穿梭於貝魯特(黎巴嫩首都)貧民區的街道送貨。對於一個如此聰明、如此有潛力的孩子來說,在貧民窟裡擁有這樣的未來是不可能的。」娜丁·拉巴基在《何以為家》拍攝現場指導贊恩正是這份與角色的契合,毫無表演經驗的贊恩·阿爾·拉菲亞在《何以為家》貢獻了感人至深的表演。
  • 《何以為家》中那個清醒的小男孩,太讓人心疼了
    電影中的譯名迦百農是聖經中的一處地名,宣傳耶穌最開始傳道的時候就遷居於此地,發生了不少的神跡為了讓觀眾認識的現實的殘酷,電影中男主挨打的鏡頭並非群眾演員,而是真的難民扮演的電影中男主角贊恩不是職業演員,而是一個十二歲的敘利亞難民,被發現的時候連字都不會寫
  • 電影《何以為家》,值得一看
    前天,我們帶孩子去電影院看了一場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這部片子網上口碑不錯,豆瓣評分達到8.9分。
  • 天下之大,《何以為家》
    斬獲多項大獎的影片《何以為家》(音譯《迦百農》)將今日全國公映。
  • 影評:《何以為家》
    故事中,贊恩的父母在無力撫養和教育的狀況下依然不停生育,作為家中的長子贊恩,弱小的肩膀承擔了無數生活的重壓。當妹妹被強行賣給商販為妻時,贊恩憤怒離家,之後遇到一對沒有合法身份的母子,相互扶持勉強生活。然而生活並沒有眷顧贊恩,重重磨難迫使他做出了令人震驚的舉動。
  • 《何以為家》影評——何以為(wéi)家?何以為(wèi)「家」?
    01何以為(wéi)家?今天觀看了評分達9.1之高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他訴求希望法官判決他的父母不要再生孩子。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