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生而無愛,何以為人?

2021-01-09 白青枳

前陣子看了一部電影,《何以為家》。

豆瓣評分9.1,影片真實還原了黎巴嫩底層社會的現狀。

在和平的國家的小孩實在是不能想像那些為了生存苦苦掙扎的同齡人的生活。

影片中的贊恩這個十二歲難民家庭的孩子,他表現出的早熟和聰明,讓人感到的卻是心痛。

贊恩的飾演者並不是職業演員,而是真正的敘利亞難民。

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匱乏足以擊垮一個人的心,不管是信心還是愛心,強烈推薦這部電影。

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哀,是戰亂的縮影,從我的角度看,主人翁控訴的是感受不到家庭,而他的父母也在控訴,他們沒有一個安定的國家,連一個身份都沒有。

影片開頭,十二歲的贊恩將父母告上法庭,所控訴的是父母給予自己生命,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

孩子都應該擁有溫暖的家庭,但不代表每對夫婦都有資格生育子女。

影片中的贊恩,由於父母在無力撫養和教育的情況下,還不停的生育,作為家裡的長子,為了養活自己和妹妹,只能很小就承擔家庭的重任。

這個成人們為了所謂的信仰和利益,製造出的混亂社會,卻讓年幼的孩子們柔弱的身軀去承受,到底是誰的問題、誰的責任?

可是即使分清了責任,又有什麼意義呢?孩子們對社會對人生已經滿是絕望……

知道父母將妹妹以結婚為由,賣給商販阿薩德後,贊恩極力阻攔,但是父母依然強硬把妹妹薩哈送走,無能為力的贊恩只能憤然離家出走。

贊恩無比傷心跑到了一個濱海小鎮,在那裡遇到了一對沒有合法身份的黑人母子拉希爾,並相互扶持生活。

她們的生活也充滿了痛苦,住在極其簡陋的破房子裡,工作時還帶著一歲的兒子,想買一張假的身份證她拼命的找工作。

儘管生活困頓,哪怕自己陷入絕境、隨時可能失去自由,拉希爾從來都沒有逃避自己為人母的責任,而是在生活的夾縫中,用盡全力去愛護自己的孩子。

拉希爾試圖非法獲取合法身份證途中,由於錢不足以辦證,賣身份證的販子跟拉希爾說,只要把她的孩子賣了,就免費給她辦證。

拉希爾作為一個母親,深愛自己的孩子,最後寧願自己失去自由,也不販賣自己的孩子。

拉希爾被警察帶走後,剩下贊恩與她的兒子約納斯相依為命。

日子一天天過去,贊恩覺得難以為繼,殘酷的無能為力,不慎將約納斯賣給了黑心販子。對方承諾將自己送去瑞典,前提是贊恩提交自己的身份證明。

贊恩回到家拿證途中,意外知悉妹妹去世的消息,憤怒不已的贊恩提刀刺傷了妹妹的「丈夫」阿薩德,因此被關進少年監獄。在律師的支持下,他將父母告上法庭。

被貧窮和無知包圍的世界讓人絕望,正如影片最後滿間屋子的案宗鏡頭一樣,現實永遠殘酷,世界上依然有那麼多不幸的難民兒童,依然有無數無力解決的問題。

電影的末尾,在監獄的贊恩撥打了電視臺的直播電話,傾訴了自己的心聲,感受是特別無力、無助、無可奈何。

生而為人,何以為家?生而無愛,何以為人?

贊恩在最後一個鏡頭中的抿嘴一笑也是因為從此有了身份。何以為家,被愛被尊重就是家。

影片唯一讓人欣慰的,就是影片外那個真實的贊恩,通過這部影片,改變了自己和家庭的命運。

在和平的國家的我們大多時候會抱怨生活沒有給到我們更好的,我們應該珍惜我們現在的一切,因為這也許是那些動亂地區的人們最渴望,不惜以生命為代價追求的。

看完電影後開始思考,只是因為出生在貧困的國家,充滿戰爭的土地,所以他們就沒有生的希望,他們就該被世界拋棄嗎?人類自食戰爭的惡果,也需要自我救贖。儘管人生皆苦,但罪在人禍的苦能不能少一點?

我想問,如何才能改變這樣的命運呢?如何才能終結這樣的悲慘呢?是什麼造就了麻木的他們呢?怎樣才能讓他們看到光明並擁有光明呢?已經來到這個世界的人,怎麼才能讓他們感到美好和善意呢?我想知道,怎樣改變這個殘酷無情的世界,讓人們都覺得溫暖…

現在想來,和平年代的偌大的中國,有多少個家庭懂得去愛自己的子女,懂得真正的包容和教育下一代,這也是現在很多青年人生活富足但是精神防線脆弱的原因。從小缺失愛長大的孩子是不幸的,也希望越來越多的小贊恩能遇到美好的經歷,重新粉刷自己的人生。

願所有孩子都能在春天裡奔跑,肆意綻放。

相關焦點

  • 何以為人?《何以為家》?
    影片名叫何以為家,我也想問,何以為家,何以為人,何以為父母?這世界上有一種爸媽,從小疼愛你到大,捧在手裡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努力奮鬥、省吃儉用給你最好的一切,在他們眼裡你是小公主小王子,你是他們的理想他們的夢,他們寧可自己粉身碎骨也不願你皺一下眉頭。
  • 生而為人,何以為家?——觀影《何以為家》
    迦百農是《聖經》中的一處地名,新約福音書作者馬太的家鄉,耶穌也曾以此地為家。這個地方的特點是混亂無序,並且其神學寓意為「這個小城受到了神特殊的恩惠,最終卻沒有相信救主」。拉巴基以這樣一個標題試圖引發一個問題:在這樣一個絕望的地方,上帝在哪裡?
  • 《何以為家》;生而為人、何處是家?
    《何以為家》;生而為人、何處是家?電影最後贊恩露出的笑臉,一點都讓我笑不起來,儘管笑的那麼好看。影片結束了,但是悲傷沒有結束,隔著屏幕,那個世界裡的絕望也沒有結束。「我要控告我的父母」「為什麼」「因為他們生了下我」《何以為家》是內地的譯名,電影的原名叫《迦百農》。
  •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處為家?
    娜丁·拉巴基執導的《何以為家》是一部紀實劇情片,通過深入了解黎巴嫩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態,從而以一種更加自然的方式,將其搬上熒幕,引人深思。導演拉巴基在製作《何以為家》時,前後花費了5年多,前三年調查黎巴嫩貧民窟的現狀,之後用6個月完成拍攝,在素材中精挑細選出近520小時的片子,經過2年的剪輯,終於在2019年於中國上映。
  •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01.生而不養,是為人父母最大的惡贊恩一家都是敘利亞難民,擠在破爛不堪的房子裡,沒有身份證明,父母無所事事不愛勞動,像是社會的寄生蟲,生下了許多孩子,只是為了他們長大後都趕到街上打工貼補家用,還未學會走路的嬰兒就用鏈子拴在家裡。
  • 生而為人,何以為家
    文 |阿阮編輯 | 晏疏離圖片源自於網絡我們對於家的定義是什麼?家是一個溫暖而令人嚮往的地方,家本身就會給予自己,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家的庇蔭下成長。《何以為家》這部電影是根據贊恩的真實經歷而拍出來的。我們無法想像,在這個世界,原來還有這樣一群人:活著就是一種奢望。黎巴嫩,位於亞洲西南部地中海東岸,東、北部鄰敘利亞。年僅12歲的贊恩,在黎巴嫩的貧民窟裡一個搖搖欲墜混凝土高層建築中長大,他是家裡的長子。
  • 《何以為家》真實反映為人父母,卻生而不養.
    「因為他們生了我。」今天看了一遍豆瓣評分9.7分一部電影《何以為家》。剛上映的時候,這部電影就獲得了一致好評,當時也很想去影院看的,無奈我是一個不管電影極其精彩,進了影院就會昏昏欲睡的人。今天看完之後,頗有感觸,我覺得越真實的東西越能得到大家的認可,越能引起人們的共鳴吧。
  • 豆瓣9.1《何以為家》:父親節裡關於孩子的故事,是對教育的反思
    前言記得漢武帝時期一位將領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裡的家是指的家國天下,而電影《何以為家》指的是生而不養的父母,何以為家。如今在父親節再回味一番,更覺其中是對社會的反思。《何以為家》整部電影只有短短的126分鐘,背後卻詮釋:生而為人,何以為家。可以說是《何以為家》之所以獲獎與真實社會是分離不開的。劇情總是來源於真實故事,又超越真實故事。
  • 《何以為家》,如果生下了我,那能不能讓我活下去?
    11歲的新娘,12歲的殺人犯,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奧斯卡虐心神作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何以為家》,這是一部讓人看了會壓抑沉默的電影,12歲的贊恩將父母告上法庭,控訴自己的父母,為什麼生下了他,卻不養他?
  • 馬小鹽:《迦百農》之問,從何以為家到何以為人
    五一小長假之後,榮獲第71屆坎城電影節評審團大獎的黎巴嫩電影《迦百農》(中譯片名《何以為家》),一時引起人們的熱議。其實比起《何以為家》這個片名,我個人更喜歡原片名《迦百農》。導演娜丁·拉巴基就曾在訪談裡言,迦百農這個詞,在英文和法文裡都有亂和不規則之意。中譯片名卻將這「亂和不規則」縮減進小小的家之核殼。
  • 《何以為家》影評——何以為(wéi)家?何以為(wèi)「家」?
    01何以為(wéi)家?今天觀看了評分達9.1之高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他訴求希望法官判決他的父母不要再生孩子。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
  • 《何以為家》,生而不養是為罪
    生而不養,何以為家?——電影《何以為家》文/小曹今天小曹看了一部電影,叫《何以為家》,原本以為這是印度拍的,因為感覺生活條件很差,而且孩子很多,後來了解是黎巴嫩的難民區。由黎巴嫩女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的電影《何以為家》上映9天票房超2億元,並以8.9分的評分登頂一周口碑電影排行榜首位。
  • 生而為人,何以為家?電影是一道能照進腐爛角落的光
    人類究竟為什麼對生育有這麼大的執念《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導演、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希費羅聯合主演的紀實類劇情片講述了一個12歲的黎巴嫩男孩扎因悲慘的生活經歷,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
  • 生而不養 養而不育 何以為家
    家,不在於大小家,因愛而生承載著歡聚與孤獨陪伴你,保護你見證你的成長與成熟有些人一輩子都在治癒童年而有些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何以為家(迦百農)《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希費羅聯合主演。
  • 《何以為家》生而不養
    相信大家都看過《何以為家》這部電影,看過之後真的感觸很深,生而不養,那為何要生!賣子女真的狠心嗎。影片講述了一個12歲男孩贊恩,起訴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何以為家》磨滅人性美好的殘酷世界。生活可以把一個孩子逼到什麼程度?一句為什麼要生我?
  • 《何以為家》| 讓我生而為人,你是否很抱歉?
    「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生下了我。」今天想推薦給大家的電影,是一部和《小偷家族》並列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何以為家《迦百農》Capernaum又名《何以為家》影片講述了一個12歲男孩Zain的童年經歷,他狀告父母生下了他,而他卻沒有任何身份證明的他如何「合法的」生存於世上。
  • 《何以為家》:生而為人,何以為家?願所有善良都被溫柔以待
    人的出生我們無法選擇,生命的美好本該應愛而生,向著陽光成長,但世界總有太多的不幸,有些人的出生是喜劇,有些人則註定是悲劇。認為《何以為家》的情感表達略顯單薄,贊恩與母親的互動過於麻木,生活似乎看起來蒼白乏力,最後的法庭沒有升華,故事沒有新意,我不認為這種解讀是真的看懂了電影。六個孩子,繁瑣的吃穿住行,貧民窟的艱難求生,試問哪有時間抒情?無力表達,恰恰是生活真實的樣子。
  • 《何以為家》,一部看完讓你因生在中國而幸福感爆棚的電影
    眼淚收割機《何以為家》,一部看完讓你因生在中國而幸福感爆棚的電影 還記得小時候聽過的「放羊,娶媳婦,生娃,再放羊」的故事嗎? 有人問一個放羊娃,你放羊是為了什麼?他說賣錢。又問賣了錢幹什麼?賣了錢娶媳婦。娶媳婦為了什麼?生娃。生了娃幹什麼?放羊。 越窮越生,越生越窮貌似是個無解的死循環,在以前經濟落後年代是真實存在的。
  • 無能父母生下的孩子們《何以為家》?贊恩就像父母的鍋碗瓢盆
    內心被觸及的那一刻,我想起來《何以為家》這部電影,遂將想把種種感受寫下來。寫給自己,也寫給像「贊恩」一樣的無數生命。娜丁·拉巴基作為黎巴嫩導演,這對我們甚至世界觀眾都是陌生的,但可貴的是《何以為家》這部電影從真實性出發,講述了一個女性導演對生孩子過活這樣一種現實的批判。同贊恩的飾演者贊恩·阿爾·拉菲亞一樣,電影的開篇也是因為贊恩的祖國戰亂所以逃亡到黎巴嫩。在異國他鄉沒有證件,難以接受到教育的情況下,贊恩的父母還是選擇不斷的生育,因此一次惡循環式的災難就此發生。
  • 父母生而不養,長子贊恩渡人卻無法渡己,無愛《何以為家》
    父母只管生,可生而不養,越窮越要生,越生又越窮,如此循環,根本沒有盡頭。《小偷家族》是從普適的社會問題切入最終落腳於人性的模糊地帶,而《何以為家》則是以個人境遇為樣本揭露社會制度的缺失。《何以為家》這部影片根據贊恩的真實事件進行改編,男孩的父母只管生孩子,在家什麼也不幹,讓自己年幼的孩子去雜貨店打工來獲取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