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看了一部電影,《何以為家》。
豆瓣評分9.1,影片真實還原了黎巴嫩底層社會的現狀。
在和平的國家的小孩實在是不能想像那些為了生存苦苦掙扎的同齡人的生活。
影片中的贊恩這個十二歲難民家庭的孩子,他表現出的早熟和聰明,讓人感到的卻是心痛。
贊恩的飾演者並不是職業演員,而是真正的敘利亞難民。
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匱乏足以擊垮一個人的心,不管是信心還是愛心,強烈推薦這部電影。
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哀,是戰亂的縮影,從我的角度看,主人翁控訴的是感受不到家庭,而他的父母也在控訴,他們沒有一個安定的國家,連一個身份都沒有。
影片開頭,十二歲的贊恩將父母告上法庭,所控訴的是父母給予自己生命,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
孩子都應該擁有溫暖的家庭,但不代表每對夫婦都有資格生育子女。
影片中的贊恩,由於父母在無力撫養和教育的情況下,還不停的生育,作為家裡的長子,為了養活自己和妹妹,只能很小就承擔家庭的重任。
這個成人們為了所謂的信仰和利益,製造出的混亂社會,卻讓年幼的孩子們柔弱的身軀去承受,到底是誰的問題、誰的責任?
可是即使分清了責任,又有什麼意義呢?孩子們對社會對人生已經滿是絕望……
知道父母將妹妹以結婚為由,賣給商販阿薩德後,贊恩極力阻攔,但是父母依然強硬把妹妹薩哈送走,無能為力的贊恩只能憤然離家出走。
贊恩無比傷心跑到了一個濱海小鎮,在那裡遇到了一對沒有合法身份的黑人母子拉希爾,並相互扶持生活。
她們的生活也充滿了痛苦,住在極其簡陋的破房子裡,工作時還帶著一歲的兒子,想買一張假的身份證她拼命的找工作。
儘管生活困頓,哪怕自己陷入絕境、隨時可能失去自由,拉希爾從來都沒有逃避自己為人母的責任,而是在生活的夾縫中,用盡全力去愛護自己的孩子。
拉希爾試圖非法獲取合法身份證途中,由於錢不足以辦證,賣身份證的販子跟拉希爾說,只要把她的孩子賣了,就免費給她辦證。
拉希爾作為一個母親,深愛自己的孩子,最後寧願自己失去自由,也不販賣自己的孩子。
拉希爾被警察帶走後,剩下贊恩與她的兒子約納斯相依為命。
日子一天天過去,贊恩覺得難以為繼,殘酷的無能為力,不慎將約納斯賣給了黑心販子。對方承諾將自己送去瑞典,前提是贊恩提交自己的身份證明。
贊恩回到家拿證途中,意外知悉妹妹去世的消息,憤怒不已的贊恩提刀刺傷了妹妹的「丈夫」阿薩德,因此被關進少年監獄。在律師的支持下,他將父母告上法庭。
被貧窮和無知包圍的世界讓人絕望,正如影片最後滿間屋子的案宗鏡頭一樣,現實永遠殘酷,世界上依然有那麼多不幸的難民兒童,依然有無數無力解決的問題。
電影的末尾,在監獄的贊恩撥打了電視臺的直播電話,傾訴了自己的心聲,感受是特別無力、無助、無可奈何。
生而為人,何以為家?生而無愛,何以為人?
贊恩在最後一個鏡頭中的抿嘴一笑也是因為從此有了身份。何以為家,被愛被尊重就是家。
影片唯一讓人欣慰的,就是影片外那個真實的贊恩,通過這部影片,改變了自己和家庭的命運。
在和平的國家的我們大多時候會抱怨生活沒有給到我們更好的,我們應該珍惜我們現在的一切,因為這也許是那些動亂地區的人們最渴望,不惜以生命為代價追求的。
看完電影後開始思考,只是因為出生在貧困的國家,充滿戰爭的土地,所以他們就沒有生的希望,他們就該被世界拋棄嗎?人類自食戰爭的惡果,也需要自我救贖。儘管人生皆苦,但罪在人禍的苦能不能少一點?
我想問,如何才能改變這樣的命運呢?如何才能終結這樣的悲慘呢?是什麼造就了麻木的他們呢?怎樣才能讓他們看到光明並擁有光明呢?已經來到這個世界的人,怎麼才能讓他們感到美好和善意呢?我想知道,怎樣改變這個殘酷無情的世界,讓人們都覺得溫暖…
現在想來,和平年代的偌大的中國,有多少個家庭懂得去愛自己的子女,懂得真正的包容和教育下一代,這也是現在很多青年人生活富足但是精神防線脆弱的原因。從小缺失愛長大的孩子是不幸的,也希望越來越多的小贊恩能遇到美好的經歷,重新粉刷自己的人生。
願所有孩子都能在春天裡奔跑,肆意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