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為人,何以為家?電影是一道能照進腐爛角落的光

2020-08-28 許願流星

人類究竟為什麼對生育有這麼大的執念

《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導演、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希費羅聯合主演的紀實類劇情片。該片於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講述了一個12歲的黎巴嫩男孩扎因悲慘的生活經歷,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

該電影獲得了第9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以及十多項國際大獎。作為最受矚目以及評分最高的電影,《何以為家》再次將我們拉回到了赤裸裸的現實之中,讓我們意識到了在這個美好的世界裡,世界的另一邊仍然有人在戰爭中苦苦掙扎。

影片中的男主,贊恩說過這樣一句話:我以為我們能做好人,可以被所有人愛護,但上帝卻不這麼認為!當我們不再相信這個上帝時,又怎麼會去相信這個世界呢?!

看完電影最開始,我們可能會對贊恩的父母非常的憤恨不滿。但仔細想想,其實不然!他們也是這個體系下的倖存者與受害者。他們的一生也是在這種黑暗的社會中苦苦掙扎。越生越窮與越窮越生伴隨著夫婦二人。

僅僅依靠他們自己是永遠也無法改變這個家庭。或許他們只是想通過生越多的孩子來改變自己悲慘的命運,在他們的觀念裡:男孩兒可以出去打工,女孩兒出去可以換錢。他們的孩子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在學校上學讀書是種奢求,敢想卻不敢做的事情;只能被迫淪為工具來免於家庭的負擔。

在影片中,男主贊恩最後控告了自己的父母。控告的原因是:你們為什麼把我生在這該死的世界裡!能讓男主如此憤恨地說出這句話,歸根結底的原因還是在於「戰爭」。在戰爭面前,一切小我都將是戰爭的犧牲品;或許當這個國家真正到了「和平」的那一天,天上的流星才能在贊恩的眼前划過。

影片最後雖然救出了贊恩,但是這件事就為此圓滿了嗎?懲罰了贊恩的父母,這樣的狀況就能得到緩和嗎?《何以為家》真正的意義在於:在譴責愚昧的父母的同時,也讓我們警惕著真正的戰爭所帶來的的結果是什麼樣的!

有些電影本應是一道光,卻未能夠照進腐爛的角!關注是一種力量,它可以推動社會問題的解決,也可以更清晰地去認識對待這個世界,我們的世界會越來越好嗎?會的!只要我們想把它變得越來越好!

影片中的父母讓我想起了一句話:生孩子是天底下最自私的事情,用別人的生命來完整自己,都說母愛是偉大的,但其實,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也只是在對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而已,最該感謝的是孩子,是他們帶父母成長,讓我們體驗到一種毫無戒備的,甚至可以獻出生命的愛,那是一種自由超脫一切世俗的愛。

我們在選擇的同時也意味著承擔責任,責任的承擔才能說明我們已經長大成人!

「何」以為家,何以為「家」!


相關焦點

  • 《何以為家》|生而無愛,何以為人?
    前陣子看了一部電影,《何以為家》。豆瓣評分9.1,影片真實還原了黎巴嫩底層社會的現狀。在和平的國家的小孩實在是不能想像那些為了生存苦苦掙扎的同齡人的生活。影片中的贊恩這個十二歲難民家庭的孩子,他表現出的早熟和聰明,讓人感到的卻是心痛。贊恩的飾演者並不是職業演員,而是真正的敘利亞難民。
  • 生而為人,何以為家
    文 |阿阮編輯 | 晏疏離圖片源自於網絡我們對於家的定義是什麼?家是一個溫暖而令人嚮往的地方,家本身就會給予自己,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家的庇蔭下成長。"我希望能枕著枕頭睡覺"贊恩說這是他一直以來想過的生活。也許這對於我們來說,是我們每天都在做的,不會對枕頭有著絲毫在意,但對於他來說,那是遙不可及的。《何以為家》這部電影是根據贊恩的真實經歷而拍出來的。我們無法想像,在這個世界,原來還有這樣一群人:活著就是一種奢望。
  • 馬小鹽:《迦百農》之問,從何以為家到何以為人
    五一小長假之後,榮獲第71屆坎城電影節評審團大獎的黎巴嫩電影《迦百農》(中譯片名《何以為家》),一時引起人們的熱議。其實比起《何以為家》這個片名,我個人更喜歡原片名《迦百農》。導演娜丁·拉巴基就曾在訪談裡言,迦百農這個詞,在英文和法文裡都有亂和不規則之意。中譯片名卻將這「亂和不規則」縮減進小小的家之核殼。
  • 《無人知曉》|生而不養,何以為家?
    在堆滿垃圾的房間裡,警察發現了三個孩子和一具腐爛的嬰兒屍體。這起發生在日本東京的案件,被稱為「西巢鴨棄嬰事件」。有天晚上,惠子醉燻燻地回了家,絮絮叨叨,說了好多從前的事。沒想到,第二天一早就留下一張字條和20萬日元,悄悄離開了家。
  • 生而為人,何以為家?——觀影《何以為家》
    關於童年,我日後能記住的只有暴力、辱罵、毆打,還有鏈子、水管、皮帶打在身上的感覺,他們說過的最好聽的話是:兔崽子滾出去!讓開,廢物!生活根本就是一坨屎,破鞋都比它華美。我生活在地獄裡,不過是生活裡煎熬的一塊爛肉。生活就是個潑婦,我原以為我們會成為好人,受人愛戴,但上帝並不希望我們被愛,他希望我們是別人家的髒抹布。」
  • 何以為人?《何以為家》?
    影片很像講述底層生活的紀錄片,前兩天我們這邊一群大人在矯情地慶祝六一兒童節,而今天看完電影才發現,地球的那邊,有些孩子從來沒有過兒童節。影片名叫何以為家,我也想問,何以為家,何以為人,何以為父母?,這是你嗎,這是你要成為的人嗎,這是你能做出來的事嗎,回答完了這三個問題,仿佛一切都變得簡單容易了一點。人有時候挺無奈的,比如說你出生在影片中的家庭,11歲時稀裡糊塗來了月經成了女人就被不靠譜的父母賣給別人當媳婦,生活的蹂躪讓短命的你早早離開了並不多麼眷戀的人間,接受這樣不公的命運嗎。
  • 《異星災變》:何以為人,何以為家
    《異星災變》劇照,右側陰影處就是有個明顯人工開鑿痕跡的洞穴《異星災變》顯然挖了許多坑,而且基本都是大坑,沒個幾季的故事體量,不見得能把這些坑填滿,但它卻有著足夠的吸引力,比如遠古生物的骨骼,還比如前文所述土壤中的輻射,這種輻射究竟是自然形成的,還是人為的,勢必都將在未來揭曉。綜合前三集故事來看,克卜勒22b星球存在(過)高階文明。
  • 《異星災變》:何以為人,何以為家
    《異星災變》劇照,右側陰影處就是有個明顯人工開鑿痕跡的洞穴《異星災變》顯然挖了許多坑,而且基本都是大坑,沒個幾季的故事體量,不見得能把這些坑填滿,但它卻有著足夠的吸引力,比如遠古生物的骨骼,還比如前文所述土壤中的輻射
  • 《何以為人》:仲代達矢談小林正樹
    拍攝前後大約四年,1959年到1961年的三年間,每年兩部,分成六部上映。總上映長度9小時38分,這在當時首屈一指,入了吉尼斯紀錄。不僅如此,電影自身也獲得了好評,拿到第十三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銀獅獎和影評人獎。《何以為人》(1959)海報
  • 生而不養 養而不育 何以為家
    何以為家(迦百農)《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希費羅聯合主演。1我要控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這句話開始,拉開了電影《何以為家》的劇情。
  •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01.生而不養,是為人父母最大的惡贊恩一家都是敘利亞難民,擠在破爛不堪的房子裡,沒有身份證明,父母無所事事不愛勞動,像是社會的寄生蟲,生下了許多孩子,只是為了他們長大後都趕到街上打工貼補家用,還未學會走路的嬰兒就用鏈子拴在家裡。
  • 人,何以為人——電影《尼斯·瘋狂的心》
    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電影主人公尼斯·達·西爾維拉是反對這種醫學權威的,她主張用作業療法和動物療法來關懷和引導病人,反對暴力和懲罰。她觀察病人的一舉一動卻不幹涉,她引導病人畫畫,認為畫畫能體現病人的潛意識,能幫助病人精神重建,同時她讓病人和收養的狗相處,所有的這一切,都在改善病人的感受,並充滿了人道主義精神。
  • 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下)
    重慶市電影家協會副主席、西南大學文學院影視藝術系主任劉帆用三個「沒想到」回應了這部影片:「一沒想到個人本年度觀影的最佳影片是一部黎巴嫩電影;二沒想到這樣一部可用'震撼'二字形容的電影導演是如此美麗,要知道她曾為此題材在難民營裡做了三年的調研;三沒想到片中的主人公小男孩不僅是非職業演員,而且就是演繹了他曾經的人生經歷,這讓我更加篤信,再好的編劇,也編不過生活。」
  • 生而不養,何以為家?
    電影名稱《何以為家》,豆瓣評分 9.1 分,豆瓣電影 Top 250 排行榜 34 名電影片段我不打算過多的介紹電影的內容。只聊聊幾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幾個片段,如果你有時間可以去看一看。電影的開始就是男主角 zain 在法庭上對法官說: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 奧斯卡提名電影《何以為家》:「我想起訴我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因為生育對於每個人來說是一種自由,是一種不需要思考的生物本能。電影《何以為家》中,導演首次站在孩子的角度,通過孩子那句「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的對於父母極盡厭惡的吶喊,為我們揭開了在貧窮包圍下生命的廉價與無力,也是對那些從未尊重孩子生命的父母的戳心一問。
  • 因為生了我!生而不養,何以為家
    電影《迦百農》又名《何以為家》,迦百農在聖經中是一個地名,在加利利海附近。傳說,耶穌傳道時,發生過很多神跡和重大事件的地方。但也是被神遺棄的地方,因為這裡沒有信仰,就是在這樣一個地方,講述了這個悲傷而沉重的故事。生而不養,養而不教,何以為父母。有父有母,如無父無母,何以為家。這部電影豆瓣評分9.1分,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
  • 因為生了我!生而不養,何以為家
    生而不養,養而不教,何以為父母。有父有母,如無父無母,何以為家。這部電影豆瓣評分9.1分,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主演和配角多數是難民區的人出演。1、生為孩子卻從未體驗過孩子生活電影採用倒敘的手法講述這個故事。
  • 趁午休生下孩子遺棄在鄰居門口,父母生而不養,孩子何以為家?
    從我記事起,那些小孩都不願意和我玩,他們都說我是野孩子,沒爸沒媽,我5歲時被養姥姥送給了她女兒,我一直和養父母家融合不進,他們有自己親生兒子,又怎麼會和我這個半路來的養女有多少愛呢,他們重男輕女,偏心我哥哥,所以現在我的性格偏執缺愛自卑。
  • 《何以為家》生來平凡,只能勇敢
    我們能做到的,是儘可能地給予災難人民最大的尊重吧。生而為人。可是,何以為家呢?小男孩贊恩是一個自立堅強、年僅12歲就飽嘗生活疾苦的人,這是生活造成的。他也曾販毒、搶劫、盜竊。當然,這也是生活造成的。是什麼導致他過著這樣的生活呢?是戰亂還是社會?某國自詡為民主的鬥士,自由的燈塔,就是締造了這樣一個連生存權都無法保障的民主社會嗎?真是諷刺。
  • 「生下了我,你有罪」,孩子將父母告上法庭,《何以為家》撕裂的是貧窮與生存的觸目驚心
    電影《何以為家》中,導演首次站在孩子的角度,通過孩子那句「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的對於父母極盡厭惡的吶喊,為我們揭開了在貧窮包圍下生命的廉價與無力,也是對那些從未尊重孩子生命的父母的戳心一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