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人?《何以為家》?

2021-01-09 寧靜de秋風

8分,為啥不是更高,因為看完它我感覺好壓抑,難受,為啥不是更低,因為它是一部好作品。

影片很像講述底層生活的紀錄片,前兩天我們這邊一群大人在矯情地慶祝六一兒童節,而今天看完電影才發現,地球的那邊,有些孩子從來沒有過兒童節。影片名叫何以為家,我也想問,何以為家,何以為人,何以為父母?

這世界上有一種爸媽,從小疼愛你到大,捧在手裡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努力奮鬥、省吃儉用給你最好的一切,在他們眼裡你是小公主小王子,你是他們的理想他們的夢,他們寧可自己粉身碎骨也不願你皺一下眉頭。

這世界上有一種爸媽,給你生命,養你長大,給你講述人的千萬種活法,最後告訴你人生的路只能自己選自己走,做個勇敢的小孩,去過自己的人生。

這世界上有一種爸媽,生孩子是出自人性的本能,教養不是他們的能力範圍,孩子是工具,可以用來交換,用來炫耀,用來發洩,用來滿足自己的欲望,最後告訴所有人,這是為了孩子好,因為他們自己就是這麼過來的。無論哪種更好或者更差,這些父母都存在於世界,無關國家、地區、貧富,這是觀念的差異。

人,首先是自己,然後才是父母的孩子,伴侶的愛人,孩子的父母,有時候關係多了,人會混亂,總是忘記了自己是誰。以前面對選擇我總會糾結,後來我找到了一個很好用的辦法,就是反問自己?「is that you?」,這是你嗎,這是你要成為的人嗎,這是你能做出來的事嗎,回答完了這三個問題,仿佛一切都變得簡單容易了一點。

人有時候挺無奈的,比如說你出生在影片中的家庭,11歲時稀裡糊塗來了月經成了女人就被不靠譜的父母賣給別人當媳婦,生活的蹂躪讓短命的你早早離開了並不多麼眷戀的人間,接受這樣不公的命運嗎。

但是人也挺厲害的,比如你可以費盡心思看清你周圍的境遇,逃離這個你厭棄的環境,你努力堅強不放棄,成為你想成為的人,說出你想說給世界聽的話,you are so cool,boy~所以,永遠都別忘了,人首先是人自己。

何以為家?有愛的地方才有家,有家人的地方才是家,家是桌子上熱氣騰騰的飯菜,家是浴室裡放好的熱水,家是喝醉酒後躺著的那張柔軟的床,家是有人輕輕撫平你的傷口……家是有愛的地方,可能它需要我們每個成員愛自己少一點點,愛外面少一點點,才能有多一點點的愛給家,讓它溫暖、治癒、幸福。

相關焦點

  • 《何以為家》|生而無愛,何以為人?
    前陣子看了一部電影,《何以為家》。豆瓣評分9.1,影片真實還原了黎巴嫩底層社會的現狀。在和平的國家的小孩實在是不能想像那些為了生存苦苦掙扎的同齡人的生活。影片中的贊恩這個十二歲難民家庭的孩子,他表現出的早熟和聰明,讓人感到的卻是心痛。贊恩的飾演者並不是職業演員,而是真正的敘利亞難民。
  • 生而為人,何以為家?——觀影《何以為家》
    生活就是個潑婦,我原以為我們會成為好人,受人愛戴,但上帝並不希望我們被愛,他希望我們是別人家的髒抹布。」說完這段話的贊恩,平靜地扭頭對法庭上的媽媽說:「你現在懷著的孩子也會成為我這樣。」贊恩這樣說,是因為數天前,他11歲的妹妹薩哈因為被父母強行嫁人後懷孕流產而死亡。這是一個孩子對大人世界的控訴,可是這個世界上哪一個孩子的世界沒有被大人玷汙?
  • 《何以為家》影評——何以為(wéi)家?何以為(wèi)「家」?
    01何以為(wéi)家?今天觀看了評分達9.1之高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他訴求希望法官判決他的父母不要再生孩子。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
  • 《何以為家》;生而為人、何處是家?
    《何以為家》;生而為人、何處是家?電影最後贊恩露出的笑臉,一點都讓我笑不起來,儘管笑的那麼好看。影片結束了,但是悲傷沒有結束,隔著屏幕,那個世界裡的絕望也沒有結束。「我要控告我的父母」「為什麼」「因為他們生了下我」《何以為家》是內地的譯名,電影的原名叫《迦百農》。
  • 豆瓣9.1《何以為家》:父親節裡關於孩子的故事,是對教育的反思
    前言記得漢武帝時期一位將領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裡的家是指的家國天下,而電影《何以為家》指的是生而不養的父母,何以為家。如今在父親節再回味一番,更覺其中是對社會的反思。《何以為家》整部電影只有短短的126分鐘,背後卻詮釋:生而為人,何以為家。可以說是《何以為家》之所以獲獎與真實社會是分離不開的。劇情總是來源於真實故事,又超越真實故事。
  • 馬小鹽:《迦百農》之問,從何以為家到何以為人
    五一小長假之後,榮獲第71屆坎城電影節評審團大獎的黎巴嫩電影《迦百農》(中譯片名《何以為家》),一時引起人們的熱議。其實比起《何以為家》這個片名,我個人更喜歡原片名《迦百農》。導演娜丁·拉巴基就曾在訪談裡言,迦百農這個詞,在英文和法文裡都有亂和不規則之意。中譯片名卻將這「亂和不規則」縮減進小小的家之核殼。
  •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處為家?
    娜丁·拉巴基執導的《何以為家》是一部紀實劇情片,通過深入了解黎巴嫩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態,從而以一種更加自然的方式,將其搬上熒幕,引人深思。導演拉巴基在製作《何以為家》時,前後花費了5年多,前三年調查黎巴嫩貧民窟的現狀,之後用6個月完成拍攝,在素材中精挑細選出近520小時的片子,經過2年的剪輯,終於在2019年於中國上映。
  • 《何以為家》:為人父母最大的惡是生而不養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最近的催淚大片《何以為家生而不養,這些無辜的孩子該何以為家?儘管父母健在,兄妹眾多,但這並不是一個家了嗎,更像是一個煉獄爐。在贊恩父母的眼中,孩子的誕生,不是生命的延續,而是苦難的分擔者和繼承者。男孩,是為家庭賺錢的工具,失去上學的權利;女孩,是待價而沽的商品,抵失去生命的權利。
  • 生而為人,何以為家
    文 |阿阮編輯 | 晏疏離圖片源自於網絡我們對於家的定義是什麼?家是一個溫暖而令人嚮往的地方,家本身就會給予自己,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家的庇蔭下成長。《何以為家》這部電影是根據贊恩的真實經歷而拍出來的。我們無法想像,在這個世界,原來還有這樣一群人:活著就是一種奢望。黎巴嫩,位於亞洲西南部地中海東岸,東、北部鄰敘利亞。年僅12歲的贊恩,在黎巴嫩的貧民窟裡一個搖搖欲墜混凝土高層建築中長大,他是家裡的長子。
  • 《何以為家》真實反映為人父母,卻生而不養.
    今天看了一遍豆瓣評分9.7分一部電影《何以為家》。剛上映的時候,這部電影就獲得了一致好評,當時也很想去影院看的,無奈我是一個不管電影極其精彩,進了影院就會昏昏欲睡的人。今天看完之後,頗有感觸,我覺得越真實的東西越能得到大家的認可,越能引起人們的共鳴吧。
  • 何以為家,惟有真愛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何以為家而去年在我國熱播的黎巴嫩、法國、美國聯合製作的社會題材劇情片《何以為家》,則從另一個角度詮釋了這個簡單而又不平凡的道理。《何以為家》(又名《伽百農》)這部獲
  • 《何以為家》,如果生下了我,那能不能讓我活下去?
    11歲的新娘,12歲的殺人犯,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奧斯卡虐心神作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何以為家》,這是一部讓人看了會壓抑沉默的電影,12歲的贊恩將父母告上法庭,控訴自己的父母,為什麼生下了他,卻不養他?
  • 生而為人,何以為家?電影是一道能照進腐爛角落的光
    人類究竟為什麼對生育有這麼大的執念《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導演、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希費羅聯合主演的紀實類劇情片作為最受矚目以及評分最高的電影,《何以為家》再次將我們拉回到了赤裸裸的現實之中,讓我們意識到了在這個美好的世界裡,世界的另一邊仍然有人在戰爭中苦苦掙扎。
  • 電影《何以為家》:悲歌為少年而鳴
    這一幕出現在電影《何以為家》中。當十二歲的少年贊恩站在法庭堅定陳詞:「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贊恩的父母羞憤難當。面對律師的詰問,贊恩的母親滿腹委屈地咆哮:「如果我有選擇權,我會做得更漂亮!」顯然,被兒子指控的父母不僅委屈,而且憤怒。
  • 《何以為家》,生而不養是為罪
    生而不養,何以為家?——電影《何以為家》文/小曹今天小曹看了一部電影,叫《何以為家》,原本以為這是印度拍的,因為感覺生活條件很差,而且孩子很多,後來了解是黎巴嫩的難民區。由黎巴嫩女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的電影《何以為家》上映9天票房超2億元,並以8.9分的評分登頂一周口碑電影排行榜首位。
  •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影片《何以為家》近期上映
    由娜丁·拉巴基執導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音譯《迦百農》)將於近期上映。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影片《何以為家》近期上映我的父母沒有給我一個家所以我要打官司電影《何以為家》講述了黎巴嫩底層社會中12歲男孩贊恩的艱難人生,他的父母極其貧窮卻不停地生下了一個又一個孩子
  • 何以為家影評!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說的這部電影是何以為家。《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希費羅聯合主演。該片於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該片講述了一個12歲的黎巴嫩男孩扎因悲慘的生活經歷,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
  • 《何以為家》:生而為人,何以為家?願所有善良都被溫柔以待
    認為《何以為家》的情感表達略顯單薄,贊恩與母親的互動過於麻木,生活似乎看起來蒼白乏力,最後的法庭沒有升華,故事沒有新意,我不認為這種解讀是真的看懂了電影。六個孩子,繁瑣的吃穿住行,貧民窟的艱難求生,試問哪有時間抒情?無力表達,恰恰是生活真實的樣子。
  • 電影《何以為家》看哭無數人:什麼樣的家庭教育方式才是理想的?
    榮獲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主演的電影《何以為家》(原名《迦百農》)近日上映。贊恩是片中的主角,這個年僅12歲的小男孩,做到了許多成年人都無法做到的事。贊恩在法庭上狀告了自己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卻沒有能力去撫養他。
  • 電影《何以為家》生而不養,養而不教,何以為家
    《何以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