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
《何以為家》見面會
這是一首國人耳熟能詳、家喻戶曉的歌曲,歌詞揭示了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主題:有父母眷愛的孩子,才有幸福的童年生活。而去年在我國熱播的黎巴嫩、法國、美國聯合製作的社會題材劇情片《何以為家》,則從另一個角度詮釋了這個簡單而又不平凡的道理。
《何以為家》(又名《伽百農》)這部獲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與2019年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非英語電影提名的劇情片,故事情節不算複雜。
影片一開始的鏡頭就是,12歲的黎巴嫩男孩贊恩作為原告走進法庭,被告是他的生身父母,因為父母雖然給了他生命,卻無力撫養孩子。
因為家裡很窮,父母無法承擔撫養包括他和他的弟弟妹妹的生活費用,孩子們因此不能獲得合法的身份證件,無法讀書,也無法去看病。作為家裡的長子,他不得不承擔起家務重任,以幼小稚嫩的身軀去打工賺錢。而他們的父母,在家庭陷入如此貧困的窘境中,仍然不斷生育孩子,使這個家庭越來越深地陷入生活的困境。
當贊恩的妹妹被強行賣給商販為妻時,他終於忍無可忍,離家出走。他遇到了一對沒有合法身份的母子,他們相依為命,相互扶持,勉強度日。即便是這樣,贊恩依然沒有擺脫生活的磨難。
贊恩走投無路,只得去法庭起訴生身父母,這看上去不可思議、不合人倫的舉動,卻戳中了很多觀眾柔軟的心,很多人邊看邊流淚,對主人公的悲慘遭遇給予了深深的同情。同時,對這部深刻反映了黎巴嫩社會現實,揭示底層人民很多不為人知的艱辛生活的影片給予好評。
事實上,像讚恩這樣的孩子,在黎巴嫩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由於戰亂等原因,那裡的人們持續生活在動蕩和貧窮之中,贊恩父母那樣的普通百姓,既沒有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又不懂如何撫養教育孩子,孩子如何生活,怎樣長大,他們自顧不暇,孩子只能如路邊的野草,自生自滅。
雖然由於身處那樣一個動蕩不寧的社會環境裡,贊恩的父母有生活和生存的無奈,卻也無法推脫在給予孩子們以家庭的溫暖,對孩子們承擔起撫育、教育方面的責任。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沒有父母的愛培養出來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像讚恩父母這樣的家長,說他們自私、只管自己及時行樂,那是說輕了,因為他們根本就不配為人父為人母,因為他們不懂得,一個人在童年時期的磨難,會對其一生的成長帶來不可磨滅的心理陰影,並從根本上改變他們未來的人生軌跡。
盧梭說過,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既然你把他們帶到這個世界上來,就要承擔起愛他們,養育、教育他們的責任和義務。何以為家,惟有真愛。